MoreRSS

site icon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修改

繁體中文版,RSS裡的article換為photo即為每日一圖。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的 RSS 预览

漁業署預告沿近海禁捕花鯊、黑鯊、蝠鱝科 違者可罰15萬元 - 國家地理雜誌官方網站|探索自然、科學與文化的最佳權

2025-04-21 00:00:00

臺灣多了3種鯊魚或將禁捕!農業部於3月6日預告修正「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漁獲管制措施」,將增列我國沿近海域禁止捕撈污斑白眼鮫、平滑白眼鮫及蝠鱝科所有種,並與現行規定禁捕的大白鯊、象鮫、巨口鯊統稱為軟骨魚類。

漁業署2025年3月初預告蝠鱝科所有種將禁捕。圖為台東成功漁港2024年7月照片。攝影︰呂嵐茵

漁業署2025年3月初預告蝠鱝科所有種將禁捕。圖為台東成功漁港2024年7月照片。攝影︰呂嵐茵

距離WCPFC決議禁捕6~14年 臺灣研擬跟進沿近海禁捕

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分別於2011年、2013年及2019年決議禁捕污斑白眼鮫(花鯊,Carcharhinus longimanus)、平滑白眼鮫(黑鯊,Carcharhinus falciformis)及蝠鱝科所有種(family MOBULIDAE)。

由於我國位於該委員會管轄海域範圍內,為符合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規範,漁業署於2024年11月底召開「沿近海軟骨魚類管理措施研商會議」,邀集專家學者、相關縣市政府、區漁會及民間團體共同研商,會中,各單位對於禁止捕撈的物種有一定共識,後由農業部在今(2025)年3月增列我國沿近海域禁止捕撈該等物種。如意外捕獲,不論其死活,應立即放回海中,並於卸魚聲明書中申報。

此外,上述物種連同已禁捕的大白鯊、象鮫、巨口鯊,將統稱為軟骨魚類,如已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列入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的物種,則從其規定 。事實上,海洋委員會2020年4月底已公告將蝠鱝科的「雙吻前口蝠鱝」及「 阿氏前口蝠鱝」列入保育類名單。

如違反禁捕規定,將處漁業人及漁業從業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15萬元以下罰金。如未依規定申報意外捕獲情形者,將處漁業人及船長各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污斑白眼鮫,俗稱花鯊。圖片來源︰漁業署網站

污斑白眼鮫,俗稱花鯊。圖片來源︰漁業署網站

平滑白眼鮫,俗稱黑鯊。圖片來源︰漁業署網站

平滑白眼鮫,俗稱黑鯊。圖片來源︰漁業署網站

漁業署向《環境資訊中心》稱,我國的污斑白眼鮫及平滑白眼鮫,多年前為配合WCPFC規範在太平洋禁捕,且在國內宣導資訊流通下,沿近海漁民已不再捕撈,故沒有該兩魚種的漁獲量。另外,蝠鱝科因長期在第一線統計上被歸類在「其他鯊」,未被區分出來,因此無法單獨提供其漁獲量資訊。

至於大白鯊、象鮫、巨口鯊於2020年禁捕後,漁業署至今接獲誤捕通報共7隻,其中5隻為大白鯊,當中3隻是於今(2025)年首3個月誤捕的。

年起禁捕大白鯊、象鮫、巨口鯊,漁民主動呈報的誤捕數字。資料來源︰漁業署

年起禁捕大白鯊、象鮫、巨口鯊,漁民主動呈報的誤捕數字。資料來源︰漁業署

漁業署續指,鯊魚管理以永續利用為目標,會持續依WCPFC對於軟骨魚類的捕撈管理,進行滾動式調整、修正,並推動相關保育措施。不過,對於記者提問誤捕事件只由漁民主動呈報,該如何增加漁民呈報誘因以獲更精準誤捕數字?漁業署並未正面回應。

如對公告有任何意見,民眾可於預告後60日內向漁業署沿近海漁業組提交意見。

 

 
 

承辦單位:農業部漁業署(沿近海漁業組)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和平西路二段100號6樓
聯絡人:謝技士
電話:(02)2383-5700
傳真:(02)2332-7536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漁業署預告沿近海禁捕花鯊、黑鯊、蝠鱝科 違者可罰15萬元 - 國家地理雜誌官方網站|探索自然、科學與文化的最佳權

2025-04-21 00:00:00

臺灣多了3種鯊魚或將禁捕!農業部於3月6日預告修正「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漁獲管制措施」,將增列我國沿近海域禁止捕撈污斑白眼鮫、平滑白眼鮫及蝠鱝科所有種,並與現行規定禁捕的大白鯊、象鮫、巨口鯊統稱為軟骨魚類。

漁業署2025年3月初預告蝠鱝科所有種將禁捕。圖為台東成功漁港2024年7月照片。攝影︰呂嵐茵

漁業署2025年3月初預告蝠鱝科所有種將禁捕。圖為台東成功漁港2024年7月照片。攝影︰呂嵐茵

距離WCPFC決議禁捕6~14年 臺灣研擬跟進沿近海禁捕

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分別於2011年、2013年及2019年決議禁捕污斑白眼鮫(花鯊,Carcharhinus longimanus)、平滑白眼鮫(黑鯊,Carcharhinus falciformis)及蝠鱝科所有種(family MOBULIDAE)。

由於我國位於該委員會管轄海域範圍內,為符合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規範,漁業署於2024年11月底召開「沿近海軟骨魚類管理措施研商會議」,邀集專家學者、相關縣市政府、區漁會及民間團體共同研商,會中,各單位對於禁止捕撈的物種有一定共識,後由農業部在今(2025)年3月增列我國沿近海域禁止捕撈該等物種。如意外捕獲,不論其死活,應立即放回海中,並於卸魚聲明書中申報。

此外,上述物種連同已禁捕的大白鯊、象鮫、巨口鯊,將統稱為軟骨魚類,如已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列入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的物種,則從其規定 。事實上,海洋委員會2020年4月底已公告將蝠鱝科的「雙吻前口蝠鱝」及「 阿氏前口蝠鱝」列入保育類名單。

如違反禁捕規定,將處漁業人及漁業從業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15萬元以下罰金。如未依規定申報意外捕獲情形者,將處漁業人及船長各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污斑白眼鮫,俗稱花鯊。圖片來源︰漁業署網站

污斑白眼鮫,俗稱花鯊。圖片來源︰漁業署網站

平滑白眼鮫,俗稱黑鯊。圖片來源︰漁業署網站

平滑白眼鮫,俗稱黑鯊。圖片來源︰漁業署網站

漁業署向《環境資訊中心》稱,我國的污斑白眼鮫及平滑白眼鮫,多年前為配合WCPFC規範在太平洋禁捕,且在國內宣導資訊流通下,沿近海漁民已不再捕撈,故沒有該兩魚種的漁獲量。另外,蝠鱝科因長期在第一線統計上被歸類在「其他鯊」,未被區分出來,因此無法單獨提供其漁獲量資訊。

至於大白鯊、象鮫、巨口鯊於2020年禁捕後,漁業署至今接獲誤捕通報共7隻,其中5隻為大白鯊,當中3隻是於今(2025)年首3個月誤捕的。

年起禁捕大白鯊、象鮫、巨口鯊,漁民主動呈報的誤捕數字。資料來源︰漁業署

年起禁捕大白鯊、象鮫、巨口鯊,漁民主動呈報的誤捕數字。資料來源︰漁業署

漁業署續指,鯊魚管理以永續利用為目標,會持續依WCPFC對於軟骨魚類的捕撈管理,進行滾動式調整、修正,並推動相關保育措施。不過,對於記者提問誤捕事件只由漁民主動呈報,該如何增加漁民呈報誘因以獲更精準誤捕數字?漁業署並未正面回應。

如對公告有任何意見,民眾可於預告後60日內向漁業署沿近海漁業組提交意見。

 

 
 

承辦單位:農業部漁業署(沿近海漁業組)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和平西路二段100號6樓
聯絡人:謝技士
電話:(02)2383-5700
傳真:(02)2332-7536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臺灣原生淡水魚有新成員 學者發表花蓮臺塘鱧 - 國家地理雜誌官方網站|探索自然、科學與文化的最佳權

2025-04-15 00:00:00

臺灣河川生態多豐富?或許能從持續發表的淡水魚新種一窺底蘊。海洋大學教授陳義雄去(2024)年底發表了塘鱧新種「花蓮臺塘鱧」,在分類學上,型態樣式不但保留鰕虎亞目塘鱧科的重要特徵,明顯的差異更有別於既有的屬。這條奇特的魚,20多年來未再尋獲第二隻個體,沒想到去年底發表為新屬新種後,引發不少迴響,讓牠的身世更添神秘感。

花蓮臺塘鱧。上圖為活體,下圖為標本。圖片來源:陳義雄 提供

花蓮臺塘鱧。上圖為活體,下圖為標本。圖片來源:陳義雄 提供

「歐咕摟仔」塘鱧科 鹹淡環境皆宜

河川常見的鱧魚在臺語稱為「鮕鮘」(koo-tai),而塘鱧則是釣客口中的「歐咕摟仔」(臺語譯音)。多數塘鱧全身烏漆抹黑的特徵,屬於中型體型,身長約為15~20公分。臺灣河川常見塘鱧有棕塘鱧(Eleotris fusca)、黑塘鱧(Eleotris melanosoma,黑體塘鱧)及刺蓋塘鱧(Eleotris acanthopoma)。

南部縣市曾自東南亞引入「筍殼魚」,即為全世界最大的塘鱧科,人為飼養可成長到40~50公分大小,原本欲發展成養殖產業,卻因牠們只適合生長在熱帶,到了臺灣成長速度太慢而遭棄養,南部幾個水庫可見其蹤跡。

塘鱧適應環境的能力強,能生存於水體鹹度0~35‰(分母為1000)之間的水體。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陳義雄說,無論淡水或海水的潮池都難不倒牠,既適應溪流河川,又可溯及河口,甚至濱岸潮池,扮演一連串能量傳遞及生態系的串接者。

大多數塘鱧常見於緩水流的河川,不過也有喜愛急流環境的丘塘鱧屬(Bunaka)及枝鰭塘鱧屬(Belobranchus)。丘塘鱧可長到20公分,特別喜愛大型河川環境,例如蘭陽溪、花蓮溪。

塘鱧生性兇悍,可以吃進體長2/3的小魚,甚至自相殘殺在所不惜。身形細長的花蓮臺塘鱧據聞是和鰻苗一起「落網」的下雜魚,後被漁民收留。陳義雄推測,鰻苗應該是牠覓食目標。「牠的身體是長的,胃也是長的,一次吃一條鰻苗、鰕虎苗剛剛好。」

雖然溪流河川充滿著鱧魚,但是牠們是純粹的淡水魚。臺語有句俗諺「鹹死鮕鮘」(kiâm-sí koo-tai)就是紀錄了鱧魚無法生活於海水的生態習性,所以當塘鱧遇見鱧魚或其他大型淡水魚時,不怕沒有鹹水環境可以躲藏。

棕塘鱧。圖片來源:陳義雄 提供

棕塘鱧。圖片來源:陳義雄 提供

既「臺」又美 自成一格名曰「臺塘鱧」

花蓮臺塘鱧是新種,也是新屬。屬名Formosaneleotris,中文命名「臺塘鱧」,學名可拆解為Formosan加eleotris(塘鱧)。陳義雄表示,Formosan,既指來自臺灣,也有漂亮的意思。「全世界很少有漂亮的塘鱧,尤其是鮮紅色的體色,從未出現過。」最初他收到這個標本時也不相信是塘鱧,畢竟塘鱧給人「黑黑髒髒」的印象,而他以「顯色系幾乎寵物色」形容花蓮臺塘鱧。

除了體色,這條魚身上既保留塘鱧的共同特徵,也存在明顯差異。

「鰕虎、塘鱧都以感覺乳突排列方式和感覺管孔的結構特徵來界定屬別;這個屬完全沒有頭部孔器。」此外,塘鱧的型態都是雙背鰭、呈圓筒形,如棕塘鱧;花蓮臺塘鱧身型卻細細長長如蚯蚓,並且第一背鰭退化導致單背鰭、無鱗片,不像其他塘鱧有鱗片。一般塘鱧科脊椎骨數25~28,新屬脊椎骨數則退化到24個。

花蓮臺塘鱧的頭部。圖片來源:陳義雄 提供

花蓮臺塘鱧的頭部。圖片來源:陳義雄 提供

臺塘鱧也保留了塘鱧的共同特徵——鰓蓋條、腹鰭完全分開。另外嘴型和多數塘鱧相同,下顎特別延伸,上顎會被下顎包埋、下顎前凸。

不再等了! 發表之後迴響多

陳義雄找臺塘鱧找了24年,找不到第二隻活體,他認為和牠的習性有關。「我們嘗試到牠的棲地觀察,那是佈滿鵝卵石的河床,一旦這麼小的魚,牠有如水中的蚯蚓,鑽入縫隙中,即使搬動石頭,只是讓牠躲得更深入,難以窺見更無從捕捉。」

二十多年再也找不到第二隻,陳義雄決心將手邊的資料發表為新種,去年底獲期刊接納,為臺灣淡水魚辨識出新成員。自從花蓮臺塘鱧發表之後,引起不少漣漪。首先是得知全臺灣第二隻個體的資訊,那是一隻橘紅色、肚子圓腫的雌魚。「雄魚是血紅色,肚子扁扁的,雌魚肚子則是腫腫的。」陳義雄解釋。

幾位資深鰕虎科研究專家聯繫他,對這條魚的資料甚感興趣,包括澳洲的研究者在南太平洋疑似發現相似的物種,堅稱他手上來自南太平洋的魚和花蓮臺塘鱧是同屬或同種,希望能合作發表。有趣的是,南太平洋的個體取自純淡水河流,花蓮臺塘鱧則是在河口捕獲,對方對此深感驚訝。

「澳洲的學者未能於澳洲或紐西蘭發現,而是在南太平洋的島上發現。」陳義雄認為,臺塘鱧需要競爭性較小的島嶼河川才能發現,大陸型的河川恐怕不存在。

這些漣漪證明,「發表不是壞事,反而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陳義雄肯定此次發表,讓這條魚的身世取得更多資訊。

至於特有屬的地位能維持多久?陳義雄表示,澳洲學者若證明南太平洋島發現的魚為同一屬,就不再是特有屬,不過仍需保留先發表者使用的屬名——Formosaneleotris 臺塘鱧。至於是否為特有種,需待南太平洋的物種發表之後才能確認。

阿美族部落捕鰻魚的河口,有可能是花蓮臺塘鱧活動棲地。攝影:廖靜蕙

阿美族部落捕鰻魚的河口,有可能是花蓮臺塘鱧活動棲地。攝影:廖靜蕙

逐鰻苗而居的塘鱧 醉人的身世別無分號

發表為新種,必須經過多方比對;經比對各國塘鱧屬標本,已有明確的差異。「新種的特徵很明確地排除全球30多屬的特徵。」他說,若未進行全球比對,勢必遭退稿。

提到這條魚的身世,說起來帶著醉意。對臺灣魚類十分熟悉的陳義雄,多年前認識從魚販退休,潛心研究淡水魚的黃建霖先生。黃建霖常拿他不認識的魚圖片來請教陳義雄,也學著將魚死後製作成標本。2001年,當陳義雄看到這條血紅的塘鱧時,黃建霖告訴他,這尾魚死了,不過他將之泡製為標本,並道出這尾魚的出身。

原來黃建霖會在原住民撈鰻苗的夜晚,去找鰻苗之外的下雜魚,這條魚就養在漁民的魚缸中。經索取未果後,遂以一打米酒為代價,賄賂漁民的爸爸將這條魚帶走。這打米酒得以讓這條魚的身世解謎。「現在用再多米酒也換不到。」對此,陳義雄如此註腳,因為沒有人看過這種魚。

二十多年前,他老闆建議他拆骨頭,但他遲疑著未做,因為捨不得,想等找到第二隻、發表之後再拆。這次發表前,他為這條魚拍了X光建檔,透過來自各地的訊息,他將持續尋找更多臺塘鱧的蹤跡,也打算拆解部分魚骨完成骨骼及基因演化研究。「也許不僅是新屬,也釐清牠在鰕虎亞目塘鱧科的位置。」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臺灣原生淡水魚有新成員 學者發表花蓮臺塘鱧 - 國家地理雜誌官方網站|探索自然、科學與文化的最佳權

2025-04-15 00:00:00

臺灣河川生態多豐富?或許能從持續發表的淡水魚新種一窺底蘊。海洋大學教授陳義雄去(2024)年底發表了塘鱧新種「花蓮臺塘鱧」,在分類學上,型態樣式不但保留鰕虎亞目塘鱧科的重要特徵,明顯的差異更有別於既有的屬。這條奇特的魚,20多年來未再尋獲第二隻個體,沒想到去年底發表為新屬新種後,引發不少迴響,讓牠的身世更添神秘感。

花蓮臺塘鱧。上圖為活體,下圖為標本。圖片來源:陳義雄 提供

花蓮臺塘鱧。上圖為活體,下圖為標本。圖片來源:陳義雄 提供

「歐咕摟仔」塘鱧科 鹹淡環境皆宜

河川常見的鱧魚在臺語稱為「鮕鮘」(koo-tai),而塘鱧則是釣客口中的「歐咕摟仔」(臺語譯音)。多數塘鱧全身烏漆抹黑的特徵,屬於中型體型,身長約為15~20公分。臺灣河川常見塘鱧有棕塘鱧(Eleotris fusca)、黑塘鱧(Eleotris melanosoma,黑體塘鱧)及刺蓋塘鱧(Eleotris acanthopoma)。

南部縣市曾自東南亞引入「筍殼魚」,即為全世界最大的塘鱧科,人為飼養可成長到40~50公分大小,原本欲發展成養殖產業,卻因牠們只適合生長在熱帶,到了臺灣成長速度太慢而遭棄養,南部幾個水庫可見其蹤跡。

塘鱧適應環境的能力強,能生存於水體鹹度0~35‰(分母為1000)之間的水體。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陳義雄說,無論淡水或海水的潮池都難不倒牠,既適應溪流河川,又可溯及河口,甚至濱岸潮池,扮演一連串能量傳遞及生態系的串接者。

大多數塘鱧常見於緩水流的河川,不過也有喜愛急流環境的丘塘鱧屬(Bunaka)及枝鰭塘鱧屬(Belobranchus)。丘塘鱧可長到20公分,特別喜愛大型河川環境,例如蘭陽溪、花蓮溪。

塘鱧生性兇悍,可以吃進體長2/3的小魚,甚至自相殘殺在所不惜。身形細長的花蓮臺塘鱧據聞是和鰻苗一起「落網」的下雜魚,後被漁民收留。陳義雄推測,鰻苗應該是牠覓食目標。「牠的身體是長的,胃也是長的,一次吃一條鰻苗、鰕虎苗剛剛好。」

雖然溪流河川充滿著鱧魚,但是牠們是純粹的淡水魚。臺語有句俗諺「鹹死鮕鮘」(kiâm-sí koo-tai)就是紀錄了鱧魚無法生活於海水的生態習性,所以當塘鱧遇見鱧魚或其他大型淡水魚時,不怕沒有鹹水環境可以躲藏。

棕塘鱧。圖片來源:陳義雄 提供

棕塘鱧。圖片來源:陳義雄 提供

既「臺」又美 自成一格名曰「臺塘鱧」

花蓮臺塘鱧是新種,也是新屬。屬名Formosaneleotris,中文命名「臺塘鱧」,學名可拆解為Formosan加eleotris(塘鱧)。陳義雄表示,Formosan,既指來自臺灣,也有漂亮的意思。「全世界很少有漂亮的塘鱧,尤其是鮮紅色的體色,從未出現過。」最初他收到這個標本時也不相信是塘鱧,畢竟塘鱧給人「黑黑髒髒」的印象,而他以「顯色系幾乎寵物色」形容花蓮臺塘鱧。

除了體色,這條魚身上既保留塘鱧的共同特徵,也存在明顯差異。

「鰕虎、塘鱧都以感覺乳突排列方式和感覺管孔的結構特徵來界定屬別;這個屬完全沒有頭部孔器。」此外,塘鱧的型態都是雙背鰭、呈圓筒形,如棕塘鱧;花蓮臺塘鱧身型卻細細長長如蚯蚓,並且第一背鰭退化導致單背鰭、無鱗片,不像其他塘鱧有鱗片。一般塘鱧科脊椎骨數25~28,新屬脊椎骨數則退化到24個。

花蓮臺塘鱧的頭部。圖片來源:陳義雄 提供

花蓮臺塘鱧的頭部。圖片來源:陳義雄 提供

臺塘鱧也保留了塘鱧的共同特徵——鰓蓋條、腹鰭完全分開。另外嘴型和多數塘鱧相同,下顎特別延伸,上顎會被下顎包埋、下顎前凸。

不再等了! 發表之後迴響多

陳義雄找臺塘鱧找了24年,找不到第二隻活體,他認為和牠的習性有關。「我們嘗試到牠的棲地觀察,那是佈滿鵝卵石的河床,一旦這麼小的魚,牠有如水中的蚯蚓,鑽入縫隙中,即使搬動石頭,只是讓牠躲得更深入,難以窺見更無從捕捉。」

二十多年再也找不到第二隻,陳義雄決心將手邊的資料發表為新種,去年底獲期刊接納,為臺灣淡水魚辨識出新成員。自從花蓮臺塘鱧發表之後,引起不少漣漪。首先是得知全臺灣第二隻個體的資訊,那是一隻橘紅色、肚子圓腫的雌魚。「雄魚是血紅色,肚子扁扁的,雌魚肚子則是腫腫的。」陳義雄解釋。

幾位資深鰕虎科研究專家聯繫他,對這條魚的資料甚感興趣,包括澳洲的研究者在南太平洋疑似發現相似的物種,堅稱他手上來自南太平洋的魚和花蓮臺塘鱧是同屬或同種,希望能合作發表。有趣的是,南太平洋的個體取自純淡水河流,花蓮臺塘鱧則是在河口捕獲,對方對此深感驚訝。

「澳洲的學者未能於澳洲或紐西蘭發現,而是在南太平洋的島上發現。」陳義雄認為,臺塘鱧需要競爭性較小的島嶼河川才能發現,大陸型的河川恐怕不存在。

這些漣漪證明,「發表不是壞事,反而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陳義雄肯定此次發表,讓這條魚的身世取得更多資訊。

至於特有屬的地位能維持多久?陳義雄表示,澳洲學者若證明南太平洋島發現的魚為同一屬,就不再是特有屬,不過仍需保留先發表者使用的屬名——Formosaneleotris 臺塘鱧。至於是否為特有種,需待南太平洋的物種發表之後才能確認。

阿美族部落捕鰻魚的河口,有可能是花蓮臺塘鱧活動棲地。攝影:廖靜蕙

阿美族部落捕鰻魚的河口,有可能是花蓮臺塘鱧活動棲地。攝影:廖靜蕙

逐鰻苗而居的塘鱧 醉人的身世別無分號

發表為新種,必須經過多方比對;經比對各國塘鱧屬標本,已有明確的差異。「新種的特徵很明確地排除全球30多屬的特徵。」他說,若未進行全球比對,勢必遭退稿。

提到這條魚的身世,說起來帶著醉意。對臺灣魚類十分熟悉的陳義雄,多年前認識從魚販退休,潛心研究淡水魚的黃建霖先生。黃建霖常拿他不認識的魚圖片來請教陳義雄,也學著將魚死後製作成標本。2001年,當陳義雄看到這條血紅的塘鱧時,黃建霖告訴他,這尾魚死了,不過他將之泡製為標本,並道出這尾魚的出身。

原來黃建霖會在原住民撈鰻苗的夜晚,去找鰻苗之外的下雜魚,這條魚就養在漁民的魚缸中。經索取未果後,遂以一打米酒為代價,賄賂漁民的爸爸將這條魚帶走。這打米酒得以讓這條魚的身世解謎。「現在用再多米酒也換不到。」對此,陳義雄如此註腳,因為沒有人看過這種魚。

二十多年前,他老闆建議他拆骨頭,但他遲疑著未做,因為捨不得,想等找到第二隻、發表之後再拆。這次發表前,他為這條魚拍了X光建檔,透過來自各地的訊息,他將持續尋找更多臺塘鱧的蹤跡,也打算拆解部分魚骨完成骨骼及基因演化研究。「也許不僅是新屬,也釐清牠在鰕虎亞目塘鱧科的位置。」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雷達如何「看見」雨?揭開暴雨來臨前的氣象徵兆 - 國家地理雜誌官方網站|探索自然、科學與文化的最佳權

2025-04-10 00:00:00

自古以來,人類對天氣的觀察從未停歇。早期的氣象預測依賴肉眼觀察與經驗,古人透過雲層形態、風向變化推測風雨。然而,隨著科學進步,氣象學逐步從直覺判斷轉向科學測量。氣壓計、溫度計的發明,以及地面觀測站的建立,讓人類對氣候變化的理解更加具體而精確。

然而,這些傳統方法仍有局限,難以即時掌握大氣的細微變化。暴雨經常來得突然,預測準確度也受到測量技術的限制。直到 20 世紀中葉,雷達技術的發展,讓氣象觀測進入全新的階段,使人類能夠更有效地監測降水的強度、範圍與移動路徑。

雷達究竟如何「看見」雨?它的技術發展過程中,又經歷了哪些關鍵變化?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雷達的發展歷史、運作原理,以及它如何在暴雨來臨前,提供更可靠的天氣資訊。

雷達的歷史:從軍事偵測到氣象監測

而是二戰期間為了軍事偵測的需求所研發。20 世紀初,隨著無線電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現電磁波遇到金屬物體會產生反射,並可透過接收回波訊號來測量目標距離。這一原理在 1930 年代末期被各國軍方迅速採用,用於偵測敵機與艦艇,促成雷達技術的快速成熟與普及。

然而,一場戰爭帶來的意外,也開啟了雷達氣象觀測的新頁。1942 年,英國皇家氣象局(Met Office)的氣象學家赫德蘭(D. W. Hadland)與其同僚,注意到雷達螢幕上經常出現的「雜波」,並非來自飛機,而是大氣中的降水粒子所產生的反射訊號。這項觀察促使英國首次以雷達追蹤雷雨雲的移動,並對雷雨結構進行分析,發現雷達可用於氣象觀測的潛力。

戰後,隨著大批軍用雷達設備退役,美國氣象局(NWS,National Weather Service)接收並改裝多套雷達系統,用於天氣監測,正式開啟雷達氣象學(Radar Meteorology)的新時代。

進入 1950 年代,都卜勒雷達(Doppler Radar)問世,使雷達不僅能觀測降水位置與強度,更能偵測降水粒子在空中的相對速度,進一步推估風場分布。這項技術大幅提升對龍捲風、強風帶與颱風眼牆結構的分析能力。1980 年代,美國開始建置次世代氣象雷達網(NEXRAD),整合全美都卜勒雷達資料,並於 1997 年建置完成,成為今日美國天氣預報與災害警示的主力觀測系統。

臺灣的氣象雷達發展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周仲島教授表示:「臺灣的氣象雷達發展始於1960年代,最初是因應颱風監測需求,在國際技術援助下引進雷達設備。」1966年,花蓮氣象雷達站正式啟用,成為全臺首座氣象雷達,負責監測東部與西北太平洋上的熱帶系統;1970年,高雄雷達站啟用,補強南部與巴士海峽一帶的觀測能力。

到了1970年代,全球氣象界開始進入都卜勒雷達(Doppler Radar)的技術階段,臺灣也開始參與相關應用與研究。1987年,臺灣氣候與氣象實驗(TAMEX)中,首次使用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提供的C波段雷達與機載雷達,觀測中尺度對流系統與地形交互作用,為雷達技術導入科學探測打下基礎。

1996年,五分山雷達站啟用,採用與美國次世代氣象雷達網(NEXRAD)相同的 WSR-88D 系統,成為臺灣首座現代化都卜勒雷達。隨後,中央氣象局陸續建置雷達站,於2002年完成全臺都卜勒氣象雷達觀測網,涵蓋本島與周邊海域,建立全天候的雷達觀測能力。

2000年代起,臺灣開始投入降水微物理觀測與雷達技術升級。2008 年西南氣流實驗(SoWMEX/TiMREX)中,臺灣引進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的 S 波段雙偏極化雷達(SPOL),並設置國內首座移動式雷達(TEAMR),提升對降水粒子結構、強度估算與地形影響的理解。

2016年起,中央氣象局開始建置五座低層雙偏極化防災降雨雷達,分布於臺南、高雄、臺中、新北與宜蘭,專門強化都市與複雜地形區域的短延時強降雨監測能力。這些雷達能即時掌握近地層一公里以下的大氣變化,彌補傳統雷達在地形遮蔽下的觀測盲區。

2024年,臺灣完成既有S波段氣象雷達的全面升級作業,將原有的都卜勒雷達系統提升為雙偏極化雷達,大幅提升對降水粒子形狀與種類的辨識能力。周仲島教授解釋,「經過這些年的升級,臺灣氣象雷達網正式邁入雙偏極化時代,無論在颱風、鋒面還是劇烈對流監測上,都具備更高的解析度與預警準確度。」

2025年後,臺灣的氣象雷達系統將可能依賴更先進的科技,如AI、大數據和更高頻率的雷達波段,來加強對極端天氣現象的預測和分析能力。雷達網路將不僅限於現有的結構,而是向更智慧、高效和跨國合作的方向發展,進一步加強對氣象災害的應對能力。

這些前瞻性發展不僅能提升目前的技術,還為未來氣象監測與預測奠定更加紮實的基礎。

雷達是怎麼「看見」雨的?

氣象雷達的原理,其實與我們熟悉的回音類似。如果在山谷間大聲喊叫,聲音會被山壁反射回來,形成回音。而雷達則是利用電磁波來達成類似的效果—它會主動發射微波波段的電磁波,當這些波遇到空中的雨滴、雪花或冰雹時,部分能量會被散射,並反射回雷達接收器,這就是所謂的雷達回波。

透過分析這些回波,雷達可以判斷:

1、降水的強度:回波越強,代表空氣中降水粒子的數量越多或尺寸越大,這有助於估算降雨量。

2、降水的位置:雷達會測量電磁波從發射到接收回波所需的時間,從而計算降水發生的距離與範圍。

3、降水的移動方向與速度:透過都卜勒雷達(Doppler Radar),科學家可以測量水滴或冰雹相對於雷達的移動速度,進而推測風場的變化。

當電磁波遇到不同大小的降水粒子時,會發生不同的散射方式,這直接影響雷達對降水的偵測能力:

1、瑞立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當粒子尺寸遠小於雷達波長(小雨滴、冰晶),反射回的訊號強度與粒子半徑的六次方成正比。這使得雷達能夠估算降水的強度,但容易受到降水型態的影響。

2、米氏散射(Mie Scattering):當粒子尺寸接近雷達波長(如冰雹、大雨滴),回波的強度變化較為複雜,可能導致降水強度估算誤差。

除了仰賴電磁波回波與都卜勒效應,不同的雷達波長也決定了其適用的氣象監測範圍。目前,氣象雷達主要分為 S 波段雷達與 C 波段雷達。

氣象署設置雷達與監測範圍(最遠距離以S波段雷達為準),S波段雷達包括五分山、花蓮、七股、墾丁,C波段雷達包括樹林、南屯、林園。

氣象署設置雷達與監測範圍(最遠距離以S波段雷達為準),S波段雷達包括五分山、花蓮、七股、墾丁,C波段雷達包括樹林、南屯、林園。

S 波段雷達的波長較長(10 公分),能有效穿透降水區,即使在颱風或鋒面等強降水環境中,仍能維持穩定監測。其偵測範圍最遠可達460公里,適用於大範圍降水系統。臺灣自1960 年代年起便使用 S 波段雷達,颱風與鋒面監測皆以此為主。

C 波段雷達的波長較短(5 公分),建置與維護費用雖低於S波段雷達,但其電磁波較容易被雨滴吸收,導致遠距離監測效果受限。有效監測範圍在150公里內,適合監測局部性降雨,如:午後雷陣雨或都市暴雨。氣象署與水利署合作建置防災降水雷達,於2017年起陸續上線,加強即時暴雨預警。

臺灣目前的氣象監測系統,S 波段雷達負責長距離監測颱風與鋒面降水,C 波段雷達則負責短時強降雨監測,兩者互補,提高天氣預測的準確度。提高天氣即時預測的準確度。氣象署也將建置移動式X和Ka波段雷達,其波長更短(分別為3公分和1公分),有效監測距離在數十公里以內。雖然僅能監測小區域,但有機會解析從雲系發展到降雨的過程。

怎麼看懂雷達?

當我們看到氣象雷達圖上不同顏色的回波時,這些色塊代表的究竟是小雨、豪雨,還是更危險的冰雹?傳統雷達只能告訴我們降水的有無與強度,但現代的雙偏極化雷達則能提供更多細節,幫助我們分辨降水的類型與特性。其中,KDP(Specific Differential Phase,比相位差異)與 ZDR(Differential Reflectivity,差異反射率)能讓我們更準確地解讀降水情況。

KDP:判斷降水強度

KDP代表雷達波穿過降水區時,電磁波相位變化的速率,簡單來說,它與降水強度密切相關。

‧KDP ≈ 0 → 幾乎沒有降水(晴天或毛毛雨)

‧KDP ≈ 1°/km → 中等降水(一般降雨)

‧KDP > 3°/km → 短時強降雨,可能發生積水或土石流

 

但 KDP 告訴我們降水的強度,但它無法區分降水的種類,這時候就需要 ZDR來幫助判斷水滴形狀。

ZDR:辨別降水種類

‧ZDR ≈ 0 → 水滴幾乎是球形,可能是小雨或冰雹

‧ZDR > 1.5 → 水滴呈扁橢圓形,代表雨滴較大,降水強度較強

‧ZDR < 0 → 可能是雪或冰晶,因為它們的形狀與一般雨滴不同

KDP 用來判斷降雨強度,ZDR 則用來辨別降水種類,這兩項指標讓我們不僅能掌握降水發生的狀況,還能分析其特性。

例如:當雷達顯示 KDP 超過3°/km,且 ZDR 大於 1.5,這表示短時間內將出現強降雨,可能引發局部積水或土石流,必須提高警覺。相反地,若雷達回波強烈,但 ZDR 接近 0,則顯示降水粒子並非典型雨滴,而可能是冰雹。

換言之,透過 KDP 與 ZDR,我們不僅能夠「看見」雨,還能預測其可能造成的影響,及早發出警報,為防災應變爭取寶貴的時間。

 

雷雨胞與劇烈降雨過程。雷雨胞中的強回波(填色),逐漸向結冰層(藍線)以上發展。向上輸送的潮濕空氣讓冰粒子持續成長,甚至有機會長成冰雹。冰粒子向下掉落過程中融化,高濃度的雨水在雷達上的觀測特徵為強回波、高KDP。利用KDP計算的小時降雨率(黑色等值線)可以達到150至200mm。隨後20分鐘內地面量測到60mm以上的雨量,對應小時降雨率約180mm,和雷達觀測相當符合。

雷雨胞與劇烈降雨過程。雷雨胞中的強回波(填色),逐漸向結冰層(藍線)以上發展。向上輸送的潮濕空氣讓冰粒子持續成長,甚至有機會長成冰雹。冰粒子向下掉落過程中融化,高濃度的雨水在雷達上的觀測特徵為強回波、高KDP。利用KDP計算的小時降雨率(黑色等值線)可以達到150至200mm。隨後20分鐘內地面量測到60mm以上的雨量,對應小時降雨率約180mm,和雷達觀測相當符合。

氣象科學的下一步

「未來氣象科技將朝向更高解析度的觀測、更快速的計算能力,以及更有效整合多源觀測資料的方向發展,」臺大大氣科學系周仲島教授指出,「雖然目前數值天氣預報(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NWP)仍是主流工具,但 AI 預報模型的興起,已開始對傳統方法形成挑戰。」

AI 模型在颱風路徑預報方面表現良好,但在強度預測與極端天氣事件的掌握上仍待提升。其主要限制在於訓練資料多來自低解析度的再分析場,缺乏足夠的極端事件樣本,導致模型難以學習這類情境。為彌補這項不足,未來若能有效引入雷達與衛星等遙測觀測資料,將有助於提升預報模型對極端現象的掌握力。不過,這也引發另一項挑戰——如何確保觀測資料的品質與一致性。

「與其直接拿AI做預報,我認為短期內更實際的應用,會是在雷達與衛星資料的品質控制上,」周教授說,「透過AI提升資料處理效率與可靠性,才能讓高解析度觀測真正發揮預報效能。」

 

資料來源

1.訪談對象:周仲島教授、鍾吉俊博士

2.周仲島*、修榮光,2015:屏東平原海風環流之SPOL雷達觀測特徵。大氣科學,43,47-67。

3.周仲島*、鍾吉俊、修榮光,2015:雙偏極化雷達在梅雨季豪大雨天氣系統定量降雨估計之應用。大氣科學,43,135-158。

4.中央氣象署,無年份。雷達觀測介紹

5.Jou, B. J.-D.*, Y. C. Kao, R. Hsiu, U. Jung, T. Lee, H.-C. Kuo, 2016: Observational study of afternoon thunderstorm heavy rainfall using polarimetric radar: Case study 14 June 2015. Atmos. Sci., 44(1), 57 - 82.

6.Jou, B. J.-D.*, 2020. Non-typhoon heavy rain research in Taiwan for the past 30 years: a review [J]. Torrential Rain and Disasters, 39 (2): 1-6

7.Jou, B. J.-D.*, H. Uyeda, U.C.-J. Jung, R. R.-G. Hsiu, K. S.-L. Yu, 2020: Warm Season Convective Variability in Snow Mountain Range and Heavy Rains in Taipei. Book of The Multiscale Global Monsoon System, 4th Ed., Edited by C.-P. Chang, Chapter 16, 193-208.

8.Jung, C.-J., Y.-C. Kao and B. J.-D. Jou*, 2023: Application of KDP evolution on the very-short-range rainfall forecast.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ia Oceania Geosciences Society (AOGS 2022), 7-9, https://doi.org/10.1142/9789811275449_0003.

9.Jung, C.-J., and B. J.-D. Jou*, 2023: Bulk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Heavy-Rain Complex Thunderstorm System in the Taipei Basin. Mon. Wea. Rev., 151, 877–896.

網路資源

https://www.dtn.com/a-brief-history-of-weather-radar/

https://south.cwa.gov.tw/inner/vbym1571908483OBTT

 

本文轉載自《科技大觀園》,一個由國科會建置的科普數位整合平臺。

 

 

汽車輪胎會讓鮭魚受到毒害,人類也難以倖免? - 國家地理雜誌官方網站|探索自然、科學與文化的最佳權

2025-04-08 00:00:00

科學家發現,太平洋西北地區的鮭魚數量之所以會減少,罪魁禍首原來是汽車輪胎產生的顆粒,而且這些顆粒還可能會進入人體……

成堆放置等待回收的橡膠輪胎,攝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布藍普頓(Brampton)。 Photograph by Brent Lewin, Redux

成堆放置等待回收的橡膠輪胎,攝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布藍普頓(Brampton)。 Photograph by Brent Lewin, Redux

在西雅圖南部一條平凡無奇的小溪邊,生物學家耐森.艾維(Nathan Ivy)將溼答答的青蛙裝和裝滿培養皿的冷藏箱裝進皮卡車的後車廂,然後上車朝高速公路駛去。

他開上五號州際公路,向南行駛;整條公路上大概只有艾維曉得,包括他自己的車子在內,所有車流都在釋放出一種難以察覺的致命化學物質──他知道,就是這種化學物質,讓他車上培養皿裡的朱紅色鮭魚卵異常變形。

幾十年來,華盛頓州的溪流中不時發現異常大量的成年銀鮭(Oncorhynchus kisutch)死亡,這些魚屍在大雨過後被沖上岸邊,肚子裡還滿滿裝著沒來得及產下的魚卵;研究人員推測,肇因恐怕是溪水中含有某種奇怪的化學物質。一群科學家經過多年鍥而不懈的追查和研究,終於在2020年確定,元兇是一種來自道路雨水逕流的致命化學物質:6PPD-醌( 6PPD-quinone)。研究團隊證實,幾乎世界上每個輪胎都含有6PPD-醌的母體化學物質。

在美國,每人每年平均會在高速公路和道路上排放將近2.7公斤含有6PPD的輪胎塵(tire dust),而這些粉塵會藉由雨水或風散布到環境當中。科學家表示,這種化學物質無所不在。從世界各地的水道、空氣,到人類的血液和尿液當中,都已發現6PPD的蹤跡。銀鮭是太平洋西北地區食物鏈中的關鍵種(譯註:keystone species,指在生態系中僅占一小部分,卻對保持生態群落的結構有著重要作用的物種,會影響生態系中其他許多生物),在當地美洲原住民部落的文化當中也是極為重要的元素。對牠們來說,接觸到6PPD-醌的下場相當悲慘。

「牠們要不了多久就會死亡。」艾維表示。他正在觀察華盛頓州某條受到汙染的溪流,了解6PPD-醌如何影響生長在當地水域的銀鮭的生命週期。「基本上,牠們接觸到致死劑量之後,45分鐘內就會出現症狀。」

攝於俄勒岡州的湯普森溪(Thompson Creek)。一條雌性銀鮭正在守護牠產卵的巢,也就是所謂的產卵場(redd)。銀鮭是棲息在太平洋的七種鮭魚之一。 Photograph by Photographer Michael Durham, Minden Pictures

攝於俄勒岡州的湯普森溪(Thompson Creek)。一條雌性銀鮭正在守護牠產卵的巢,也就是所謂的產卵場(redd)。銀鮭是棲息在太平洋的七種鮭魚之一。 Photograph by Photographer Michael Durham, Minden Pictures

堆疊在西雅圖杜瓦米什河(Duwamish River)河岸上的輪胎,攝於2016年。美國政府從去(2024)年開始,大規模清理數十年來對於水體造成的工業汙染。 Photograph by David Ryder, The New York Times/Redux

堆疊在西雅圖杜瓦米什河(Duwamish River)河岸上的輪胎,攝於2016年。美國政府從去(2024)年開始,大規模清理數十年來對於水體造成的工業汙染。 Photograph by David Ryder, The New York Times/Redux

目前,環保人士正忙於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問題,科學家們則到處尋找適合的化學物質,來替代輪胎製造業長期使用、不可或缺的抗降解劑。

不過,這些努力恐怕是緩不濟急。許多雨水下水道最終會將水排放到河川和溪流中,尤其是像西雅圖這樣的城市地區;而成年銀鮭每年秋天都會洄游到河川和溪流中產卵。從1990年代起,西雅圖的公民科學團體就記錄到眾多在暴雨後被沖上岸的死亡銀鮭。銀鮭接觸到大量的6PPD-醌之後,會先瘋狂地繞圈游動,嘴巴大開、彷彿在喘氣似的,短短幾個小時就會死去。

像這樣殘酷的死法,珍妮佛.麥金泰爾(Jenifer McIntyre)博士已經親睹過無數次。她目前是華盛頓州立大學水生毒理學副教授,主管該校的普雅路普研究推廣中心(Puyallup Research and Extension Center),也就是艾維等專家進行6PPD-醌研究的中心據點。在發現6PPD-醌的調查研究當中,麥金泰爾是功不可沒的一員。

不到十年前,由於公民科學家的通報和學術界日益增加的關注,麥金泰爾開始對鮭魚進行她第一次的雨水暴露實驗。她知道,要從漂浮在高速公路雨水逕流中的幾千種化學物質當中分離出一種還不知為何的化學物質,需要付出難以想像的努力。此外,還需要一台質譜儀。

華盛頓大學的環境工程師艾德.科洛賽斯(Ed Kolodziej)手邊就有一台。

質譜儀可以測量化學物質的原子質量,進而分析其分子結構。當科洛賽斯將第一批雨水樣本放入機器檢測時,水中物質的數量多到讓他吃了一驚。「不得了,實在是有夠多的。」科洛賽斯回憶道。

為了縮小搜尋範圍,麥金泰爾嘗試將已知車輛會排出的常見物質分離出來做試驗,例如擋風玻璃雨刷清潔液、廢機油和輪胎磨損產生的微粒。其中,唯一會殺死鮭魚的溶液就是「輪胎微粒湯」。

2017年的這項突破,為科洛賽斯和參與計畫的博士後研究員田振宇(Zhenyu Tian,音譯)掃除了許多障礙,讓他們可以開始進行艱鉅的篩選工作:從剩餘的溶液中找出造成鮭魚死亡的最終大魔王究竟是哪一種化學物質。

接下來的兩年內,他們不斷來回奔波──將溶液從質譜儀中取出,再放入位於普雅路普實驗室的魚缸中。

到了2019年,他們總算篩選到只剩四種化學物質。不過研究人員只知道這些物質的分子結構──在現有的輪胎相關文獻中,完全找不到跟這些物質有關的資訊。

然後,出現了傳說中那種瞬間頓悟的時刻。某天田振宇洗澡洗到一半時,突然靈光一閃:也許其中一種化合物因為環境影響而發生了輕微的結構變化,可能是某種醌類化合物。他大略搜尋了一下網路資料,證明這個想法是對的。1983年有一份關於輪胎的產業報告,內容提到一種結構與醌類似的化學物質。

「這真的非常不容易。」科洛賽斯談到這個過程時說。

根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的資料,美國每年生產2268萬至4536萬公斤的6PPD,外型通常是紫色顆粒狀。田振宇當天就在網路上下單,訂購了一些6PPD運送到實驗室。

2021年,田振宇發表研究論文,很快就引發廣大迴響。

「全世界的毒物學家都充滿雄心壯志、摩拳擦掌……彷彿在說『天哪,又有新的劇毒化學物質可以研究了』。」麥金泰爾在華盛頓州立大學普雅路普研究推廣中心的辦公室裡打趣著說。她在這研究中心帶領專責團隊,對6PPD-醌進行詳盡研究。

最新研究發現,這種化學物質對虹鱒、美洲紅點鮭和遠東紅點鮭各有不同程度的致命性。目前已知6PPD-醌已出現在人類的尿液、血液和腦脊髓液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在孕婦體內發現。2024年一項通過同儕審查的研究發現,這種化學物質可能會透過攝食、吸入或皮膚接觸進入人體,並認為6PPD-醌可以迅速到達組織和主要器官,尤其是肝臟和肺臟。以目前觀察到的濃度來說,現階段還不清楚6PPD-醌對人體是否有毒性,但這項研究可能具有其他意義。

「雖然人類似乎沒有像其他物種那樣出現急性致死反應,但我們已開始了解這種物質對人類的亞致死效應,這對我們來說絕對很重要。」麥金泰爾表示。

許多生物學家正努力讓大眾了解無處不在的醌有什麼樣的亞致死效應,艾維也是其中之一。他在普雅路普的米勒溪(Miller Creek)岸邊有一間實驗室,用來監測兩組鮭魚卵的情況──一組是用取自附近小溪的溪水養殖,另一組則是用過濾水養殖。

溪水經由管道輸送進入一間經過改造的小屋,也就是艾維的實驗室,接著如瀑布傾瀉而下,流到裝著數百顆銀鮭魚卵和魚苗的淺盤中。附近不遠處就是509號高速公路,雨水經常從公路流入米勒溪。

艾維說明,有了水質和魚卵發育的數據,他就能追蹤6PPD-醌對銀鮭的亞致死效應(不會立即殺死鮭魚、但仍會造成傷害的壓力源)。他一邊說著,一邊用鑷子從架子上取下幾個以溪水飼養的胚胎,準備帶回麥金泰爾位於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實驗室。

旁邊另一個裝滿清水的托盤裡,有剛孵化的小鮭魚在瘋狂扭動。剛才的胚胎和這些孵化的魚苗其實年齡相同,但以溪水飼養的魚發育得極其緩慢。

2016年,在西班牙塞塞尼亞(Sesena)附近,一間歐洲規模最大的廢棄輪胎處理場發生大火,釋放大量有毒煙霧到空氣中,超過九千名居民被迫撤離。 Photograph by Sergio Perez, Reuters/Redux

2016年,在西班牙塞塞尼亞(Sesena)附近,一間歐洲規模最大的廢棄輪胎處理場發生大火,釋放大量有毒煙霧到空氣中,超過九千名居民被迫撤離。 Photograph by Sergio Perez, Reuters/Redux

根據美國州際技術及法規委員會(Interstate Technology Regulatory Council)的資料,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輪胎製造商就會將6PPD融入產品中,防止輪胎降解和龜裂。輪胎公司表示,6PPD是重要的安全材料,可以延長輪胎的使用年限,也就是能降低車主換胎的成本,並減少因爆胎而發生的意外事故。

根據加州環境保護局統計,如今美國每年每人至少排放2.5公斤的輪胎微粒。這些微粒會帶著6PPD混入地面附近的髒空氣中,而6PPD在其中與兩個氫原子和兩個氧原子產生反應之後,就會轉化為醌。雨水再將改變後的6PPD帶入環境中,最終就會流入有鮭魚棲息的溪流。

然而,無論是立法規範6PPD或尋找替代品,都是一條漫漫長路。加州有個非營利組織提起訴訟,控訴美國最大的輪胎製造商放任6PPD-醌殺死瀕危的銀鮭族群,違反《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由於不同的銀鮭族群在基因上有差異,有些族群被歸類為瀕危物種,有些則未列入。)

代表「環境法律」(Earthjustice)組織提告的生物多樣性辯護計畫資深律師伊麗莎白.福賽斯(Elizabeth Forsythe)表示,終審日預定是在2026年1月。

太平洋西北地區有三個美洲原住民部落則是根據規範美國有毒化學物質使用方式的《毒性物質管制法案》(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從另一個方向出擊。2023年,環保署接受了尤羅克(Yurok)、波特甘布爾斯克拉蘭(Port Gamble S’Klallam)和普雅路普(Puyallup)這三個原住民部落的請願,同意立法禁止製造及使用6PPD。不過,目前還沒有確定立法提案的時間。

普雅路普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正在嘗試尋找可以取代6PPD的化學物質。在2021年那份研究發表後不久,華盛頓州生態部發布了一份報告,列出有可能成為替代用品的物質。

但研究生凱特琳.勞倫斯(Caitlin Lawrence)指出,問題在於任何替代品都可能像6PPD一樣,對環境造成不為人知的影響。她表示,人類對環境毒素的了解基本上都不夠完整,但即使是少量的環境毒素,也可能造成生態浩劫。

不過,6PPD和6PPD-醌不會像永久性化學物質那樣一直殘留在水質中。6PPD的半衰期約為三小時,而醌的半衰期則再稍長一些;勞倫斯表示,這代表「醌之所以持續存在,是因為我們每天都在開車」,所以才會不斷排放輪胎微粒。

土壤和沉積物過濾系統可以有效防止雨水夾帶廢棄物進入環境中,但要在西雅圖各地建置足量的雨水花園(譯註:Rain Garden,處理地表逕流的設施,可透過植被或特定的土壤介質,降低逕流的流速並過濾汙染物),耗資太過龐大。

儘管如此,艾維和勞倫斯仍堅信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他們的研究可以促使輪胎製造商從內部改變用料,或是藉由立法從外部推動變革。最新的研究數據可以作為立法者的參考資料,優先保護環境脆弱的流域,並幫助研究人員確認過濾系統最能幫助到哪些銀鮭族群。

「我認為人類可以與鮭魚和諧共生,即使是在城市環境中,」艾維說:「但必須謹慎處理我們排放的物質和汙染問題。」

 

延伸閱讀:冬季讓室內空污更加嚴重,以下是降低風險的方法 / 躁鬱症、憂鬱症與空汙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