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生何尝不是一场幻觉?
文章
同事写的这篇稿子,让我想起之前出书的经历,和出版社的审校沟通真是一个漫长而折磨的过程
在国内的出版行业,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三审三校”,也就是说一个在大陆正规出版的书籍或报刊,至少要经过六个不同等级、不同侧重的审校才能出版。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如果每一段 AI 也都经由另外 6 个 Agent 进行审校的话,幻觉真的不一定比人多。
没啥可说的,虽然公开的也基本都是行业内的共识,但算是替行业迈了一大步吧。
但是,恐怕作为 PR 动作来说,并没有什么用。
因为至今,大多数人还是相信手机 App 是会静默监听环境对话,并拿来卖广告的。
啊,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类幻觉呢?
欺骗一群知识分子,让他们产生幻觉,是最好的宣传手段。
这篇文章里最让我震惊的是,山东居然是垫底的,也就是人口负增长最高的省份。
说好的经济大省+儒家文化呢,合着是既不安土重迁,也不传宗接代啊。
短视频
上海孤儿寻亲
刷到这个视频去搜才知道了“上海孤儿”这个群体,它特指在上世纪 60 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上海人口密集,粮食紧张,大量家庭选择抛弃婴儿。在本地福利院超过承载能力后,这些孤儿被送往奶源或粮食相对充裕的内蒙、陕北、河北、河南等地区。
补充上这个背景之后,我倒是多少有点理解为什么中原和东北人都对上海人秀优越有那么大敌意了。
我要是有钱了
第一句“我要是有钱了,就要换套更大的信息茧房”过于惊艳了。
论文
理解“丁克”:生命历程视角下自愿不生育观念的生成与变动
AI TLDR
本论文围绕丁克家庭这一特殊家庭模式展开研究,从背景、理论、方法、观念演变路径等方面深入探讨丁克自愿不生育观念,为理解低生育现象提供参考。
- 背景:“丁克”指有生育能力却主动选择不生育的人群,源于西方自愿不生育文化。当前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丁克群体增量较大。在我国,丁克与传统生育观念相悖,引发诸多争议。国内外对丁克的研究多集中于描述分析,对其观念演变过程关注不足。
- 理论基础:运用生命历程理论剖析丁克自愿不生育观念,该理论包含一定时空中的生活、相互联系的生活、生活的时间性、个人的能动性四个核心内容。它有助于从时间脉络和多元动态视角,探究个体不生育观念的产生、演变及背后的结构性因素。
- 研究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线上平台丁克社群及“滚雪球”方式,选取32位已婚丁克作为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收集资料并分析。
- 不生育观念演变路径:分为萌芽、发育、成熟、分化四个阶段。萌芽期受原生家庭、成长经历或成年后生活事件影响产生逃避和担忧心理;发育期因后天教育、他人经历等因素对不生育想法产生犹豫和怀疑;成熟期在经历生活事件后,个体对不生育选择更加坚定和清醒;分化期部分丁克强化不生育认同感,部分则因多种因素转而选择生育。
- 结论与讨论:丁克自愿不生育受家庭环境、“显著他人”、经济基础等多重因素影响,其中原生家庭、“显著他人”、代际张力作用突出。“丁克”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其与“晚育”概念边界模糊。丁克家庭是家庭现代化的一种应变,理解丁克现象对解决低生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原生家庭对丁克思想的传播是最重的,催不出生来的父母还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养成教育:青少年社会化视角下的县域职业教育
AI TLDR
《养成教育:青少年社会化视角下的县域职业教育》从青少年社会化视角,以湖北S县中职学校为例,探究中西部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实践与运作机制,发现中职学校养成教育是对乡村青少年社会化教育缺失的重要补充,对其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 研究背景与问题:中职教育为乡村青少年提供多样化教育机会,但在中西部县域,其面临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学生存在厌学等现象。本文旨在探究中职学校重视养成教育的原因、实践及运作机制。
- 研究综述与视角:制度建设视角重宏观规划,难剖析实践逻辑;社会流动视角关注现实后果,忽视青少年成长过程;青少年社会化视角将养成教育视为县域中职教育核心,探讨其实践与机制,本文采用该视角。
- 养成教育难点
- 流动性家庭:乡村社会变迁使农村家庭教育面临难题,家长难有效管教子女,中职学校承载着家庭对青少年提升教养的期待。
- 单中心教育:初中以升学为单中心,成绩差的学生被分流和放弃,难以接受良好知识和养成教育。
- 群体性文化:县域初中绩差生形成放弃学业的群体性文化,产生 “读书无用论” 等消极心态,影响未来发展。
- 养成教育实践
- 教官制管理:S县中职2021年实行教官制,监管学生行为,重塑校园秩序,效果良好。
- 多样化发展:根据学生特点分类培养,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让学生在校有所收获。
- 创建班集体:通过建构积极班级组织,动员学生参与,改变消极心态,使学生获得收获感和参与感。
- 养成教育机制
- 行为规范:纠正不良习惯,维护校园秩序,保障学生发展和校园安全。
- 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确立多中心教育目标,平等分配资源,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 组织动员:构建集体组织,增强学生参与动力,激发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教育内化。
- 研究结论:县域中职学校养成教育是对中职青少年未完成的社会化教育的补充。乡村社会变迁使学校成为青少年社会化核心场域,但乡村中小学教育存在局限。中职学校养成教育实践成效显著,通过三重机制回应了社会教育需求,是农村和乡村基础教育不足的重要补充。
速读这篇论文的时候,我其实想到了一个别的问题。就是工人家庭的父母在望子成龙的过程中给孩子灌输“好好学习,出人头地”的理念时,是否在完成一个自我歧视预言。
工人父母隐含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再做工人,而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人社会地位偏低的原因中很大一部分则来自于这种观念本身。
本周拍了什么?



本周去成都麓湖参加了湖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