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9 16:59:00
I used to be obsessed with taking pretty notes. Here’s my old Obsidian vault. And I haven’t opened it for almost a year.
The link graph is pretty, the whiteboard seems brilliant, and god, I even color-coded all my folders? And they got icons? They’re so pretty that I don’t even feel like I should put my dirty hands on it.
And I surely did not.
These well-organized brilliant-looking notes never actually helped me learn anything. Well, maybe a little, but all the good learning happened while I’m doing actual work, not taking pretty notes.
I’m sure I’m not alone here. Lots of us get lost in the sea of knowledge, trying to build a better boat or a ship when we don’t even have to be on the water. But how did we get here?
In school, apart from test results, teachers evaluate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merely by looking at their notes, at least here in China. I remember in my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if a kid’s book is almost illegible because they have written useless words all over the page, they are considered as a diligent child. Otherwise, they’re lazy, rebellious, and mischievous.
And guess what, we all try to write as much crap as possible. But we never even think to review it.
The teachers just love comparing students. If a student’s notebook is clean and untouched, they’re bad and should be given a lecture. When the lecture is done, the teacher finds another one and says: Oh, yours is all filled with ink? How dare you be proud of yourself? Look at that guy. He’s got pretty highlights and beautiful callipgraphy. Try to be more organized, you disgusting.
Then the teacher turns around, looking at that guy he just gave compliments to. And don’t feel so good about yourself already. Look at your book. It’s too tidy! It’s obvious that you never opened it! Spend less time trying to be pretty, you sissy!
Just like that, taking notes becomes a game, which confusingly has no rules but is somehow very important to your performance.
However, taking notes is not always like this. I believe written languages are created for humans’ desire to remember things and master skills. We invented speaking to communicate and writing to log things. When goals are clear, we know what to write and what not to write. Nobody has ever struggled to find the perfect note-taking method.
Schools messed us up with meaningless chicken fights and made us all believed that note-taking is a really big deal, but it’s not. It’s not only schools, maybe also workplaces with stupid rules that forces you to write reports and summaries and stuff. And they blame you for not doing any good work.
I think we all need to stop for a second to think about why we take notes.
I watched a YouTube video on writing mini essays to build a systematic framework of knowledge. The YouTuber describes it as the best note-taking method and learning method of all time. And one comment reads:
Oh, this is just like a sketchbook for an artist.
Inspiring! A notebook is just like a sketchbook. You sketch to capture new ideas, but the real paintings happen on a canvas. We don’t expect our sketch to be perfect, but we do know that we need to put extra effort to the real work.
Sketch is fun, I believe. Yet if an artist spends too much time sketching, there is less time for them to do real work, which requires an insane amount of time and energy.
Let’s say there’s an artist named Peter (I don’t know why it’s the first name that popped into my mind). Peter is learning to paint, and he thought he needed some time to practice and prepare for the real work, where all the magic happens.
Sure, that seems fair.
Peter carries his sketchbook everywhere, so he can sketch whenever he wants, and however long he wants. Peter’s done some good sketching. He successfully captured all his clever ideas and feels good about showing others his sketches. And people liked it, telling Peter that he’s really done some good work.
But did he really?
If we open Peter’s sketchbook, we’ll find that there’s nothing but pencil-drawn lines, and some shades maybe, I’m no artist. Well, you definitely cannot put those in a gallery or an art show.
In fact, Peter is an artist who has done no work of art. He only sketches, and maybe even writes essays on art and loves making smart comments on other artists’ work.
But the thing is that Peter has become so obsessed with sketches. He completely forgot that he needs to paint.
And so did we, fellow note-takers. We can’t just be note-taking. We need to actually create something.
It’s complicated how the human brain works.
Maybe it’s fear. Though we do wish to be the person we want to be, it’s frightening to actually do that, because you might fail, and who are you if you fail to be you? The existential crisis deep in your subconscious mind stops you from the devastating possibility.
Meanwhile, preparing for your work is a legitimate thing to do. It makes you feel like you’re pursuing your dreams and goals, but that feeling is simply a mirage. The fact is that, after all this time you’ve spent on your pretty note vault, you’ve done no work to show off.
Let’s wrap this up.
We’re taught in schools that note-taking is significant and should b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When we need to do real work, we find ourselves at loss and overwhelmed, so we went back to do so-called significant and attention-worthy things, note-taking. However, we’re just postponing the reality that we eventually need to face, that we have done no work related to our identity.
It’s worse than bad work. But it doesn’t feel that way, because getting nothing done never leads to the horrifying possibility that your work means nothing to your audience and people say you should quit. It feels better to have no work to show, because people will say you are still learning when they see your pretty notes, and they might even compliment your novel ideas.
The fact is that no successful people need to show off their notes or feel like they need to tell people how hard they’ve worked for what they have today. They feel satisfied just by showing off their work.
You don’t need to prove it to people by taking pretty notes when you already have excellent work that enhances your identity.
My point is: Take ugly notes. Waste no time on preparation. Start doing real work immediately after you’ve been prepared. Your preparation doesn’t need to look nice. They just need to be helpful. I believe ugly notes that is only comprehensible to yourself are the most time-efficient and meaningful.
It doesn’t mean that the uglier your notes look, the prettier your work will be. It means that ugly notes are sufficient for creating pretty work. Doing more than ugly only consumes your energy and feeds your ego when you obviously have no good reasons for that.
If you’ve done work and it looks shitty. It’s not because you haven’t done enough preparation. It just means you need to work on your skills. You do that by taking ugly notes on what you did right and what you did wrong, and then try to do pretty work and avoid failure again. To this point, that failure is not really a failure.
2025-05-08 15:12:00
之前还在 Backrooms 中文维基创作的时候,重写过一篇争议较大的文章。1作品的名字叫做「人力可胜天」,讲的是 Backrooms 中的人类将无法居住的荒漠改造成宜居地带的故事。原文之所以不被看好,一部分原因是原作者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社区公认的世界观设定——他选择的改造方式,是让人类在这个层级内发射「人造太阳」,而不少读者认为 Backrooms 中的人类并不拥有这样的科技。
我重写后的版本,截至目前,获得了 +72 的分数,这还算不错的成绩。在 Bilibili 上也有人把我重写后的版本做成了视频。我把最终版本的层级分为「温室城」和「黄沙荒漠」两个部分,还有人为这两个地方写了曲子。2可见不少人都喜欢这种人类战胜大自然的故事。
在 Bilibili 上搜索层级编号「Level C-185」的结果
不过,今天我要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所探讨的主题。
我记得当时想要重写那篇文章,主要是看上了 Level C-185 这个靠前的编号。在 Backrooms 和 SCP 基金会的写作社区,几乎每个作品都有一个属于世界观内的编号,在世界观外,不少创作者也很希望为自己的作品取得一个好编号,竞赛奖品也经常包含某某编号的使用权,甚至还有专门为编号设置的竞赛3。
在旧文章因低分被删除过后,后来者抢占编号的事情并不少见。Level C-84 这篇作品的编号也是我在原文被删除过后抢到的。4只不过这一次我选择了申请 Level C-185 的重写权,想让作品能够以另一个形式留下来;而 Level C-84 则是我的私心更重,在原文被彻底删除之后填上了自己的东西而已。
扯远了。总之,我想说的是,我其实并没有很想写「人定胜天」这个主题,只不过觉得这文还不错,所以就用同一个主题重写了。当时的我作为创作者还不太成熟,5觉得只要写就好了,还不清楚自己真正想写的是什么。
由于争议最大的点在于「人造太阳」科技的合理性,所以我就把它改成了「巨大电灯泡」。对,就是这么粗暴。 能够照亮整个城市的灯泡,必然要消耗很多能量,那么这个地方就应该拥有充足且最好是源源不断的能源。
为了处理能源问题,我找到了中文分部的第 7 号物品6,Object C-7,名叫「星云」。星云是一种呈现星空图像的可燃气体,根据作者的描述,它就是为了补充世界观内燃料设定的空白而生的,所以为什么不用呢?
我将新的 Level C-185 设定为一座荒漠,但底部有着巨大的星云储备,提供了能源。原文饱受争议的另一个原因是:这群人为什么吃饱了没事干,放着宜居层级不住,要去耗费人力物力冒着生命危险改造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如果这个地方有着可以解决数万人能源问题的潜力,这个问题就有合理的答案了。
总结一下,原文讲的是人类通过发射人造太阳将异世界里某个荒漠改造为宜居城市的故事,拿到重写权之后,我将其改写成了一个人类发现并开发资源的故事——在一片看似是荒原但其实富得流油的土地,人们建设发电站、工厂、农场和城市,还造了个大灯泡充当太阳。
我当时很喜欢装神弄鬼,所以藏了个不经过解释,大部分读者就不会发现的悲剧结尾。开发 Level C-185 的组织中,有一个名为「正电粒子科技公司」的团体,我在作品中以他们的视角撰写了一份报告,原文如下:
我们一直担忧 Level C-185 会成为一个“因资源而兴,因资源而衰”的层级,所以也一直在尝试探明 Level C-185 的星云储量。不过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让我们发现,我们的担忧其实是错误的。
红星建筑队的温室城形成一定规模后,M.E.G. 方面偶尔会收到在 Level C-185 表面发现少量气态星云的报告。深入探究后,我们发现这些星云通常被埋在较浅的土层里;再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小型星云矿藏的质量都维持在一个较小的区间里,而这一区间十分接近一个成年人的平均质量。由于这些星云通常在靠近“温室城”的位置被发现,我们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被沙土掩埋的人类会被层级转化为星云。
我们当然不能用活人做实验,于是我们在 Level C-875 捕捉了几只窃皮者,并将它们杀死然后填埋在地下。几天后再次查看时,我们在相同的位置挖出了星云,并且与投放的窃皮者质量相当。之后我们又尝试填埋钢铁这样的无机物,得到了同样的效果。
我们推断,Level C-185 的沙土能够将外来物体转变为星云。
这为我们再生星云资源提供了可能性,只要找到性价比高的材料就能够大规模产出星云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Level C-185 的星云资源十分丰富,有关人造星云的资源可以适度延后,目前的首要任务是治理 Level C-185 日渐严峻的沙暴问题。
这篇报告看似乐观,实则不然。表面上看,这个地方的资源是可再生的,只要加以利用沙土的特殊性质,温室城就能一直运转下去,并且造福更多的人类。不过,我其实在报告的最后明示了 Level C-185 的居民正在遭遇「日渐严峻的沙暴问题」。
在前文,我也指出,人类的到来让 Level C-185 变得不安宁。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该层级热量的空间分布开始变得不均匀,城市与未开发区之间的温度差使该层级常常处于大风天气。又由于下垫面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沙尘暴多发。由于城市外部日趋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建议普通流浪者在非必要情况下离开“温室城”。
当时的我还是个热爱地理的高中生呢~
我的阴暗构想其实涉及到哲学讨论的「永恒轮回」概念,只不过当时我没想那么深。我的构想是:Level C-185 的地底之所以有储量如此巨大的星云,是因为在好久好久以前,已经有一个「温室城」被无法抑制的沙暴掩埋在地底,连城带人都变成燃料了。现在,这个新的温室城将重蹈覆辙,为下一个温室城提供能源。
还是个高中生的我见没人发现我的惊人构思,便到一个视频的评论区讲了这个结局。大家的反应并不乐观:
事到如今,我还会偶尔收到劝我不要这样写的评论。
我的读者似乎更喜欢人类战胜大自然,展现人类伟大精神和力量的作品。不只是我的读者,Backrooms 里有好多评分很高的作品都在歌颂人类在逆境中的伟大。也不只是 Backrooms,似乎不少影视作品和一些或俗套或正经的文学作品,都是这样写的。
可我更相信帕斯卡尔所说的「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当时的我没仔细想过,现在再审视这部作品,我或许不会写下一个人类被自然打倒的结局,但我会让作品中的人类对自然充满敬畏。
依稀记得小学或初中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讲的是一群人来到海边,发现刚孵化的小海龟正在艰难地向海边爬行,有人于心不忍,擅自抱起海龟,将它放进了海里。结果,还在穴里的其他海龟见先行的同伴安全到达,以为外面没有危险,便全都爬出来了——然后海鸥把这群海龟宝宝都叼走了。
最近听了一期播客,名叫《当一颗种子想要变成森林》。主播在欣赏了法布里斯·伊贝尔的艺术作品后,去阅读相关文献,了解了植物从种子长成森林的过程,还与一位研究生态学的教授进行了交谈。教授举了个例子,他说森林火灾和台风等自然灾害,对植物物种来说可能是好事。如果森林茂密的植被不能被清除,埋在地下的种子就长不出来,森林就没有办法更新迭代。一些植物的种子外壳甚至有易燃的油脂,就是为了让山火更容易发生,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一片森林在遭受火烧之后,二三十年内就能完全恢复,完全不需要人类干预。
在主播自己的阅读中,她发现植物会通过根系进行交流,这种交流甚至能够跨物种,与菌类的根系建立联系。一些植物在遭遇虫害时,会分泌某种信号素,闻到信号素的鸟或节肢动物,就会过来吃掉虫子。一些藤类植物,会模仿寄主的叶片形状,防止被天敌发现,即使植物并没有视觉。
植物没有大脑,但它们或许拥有某种尚未被人类定义的智能,或者说,人类对智力的定义可能太狭隘了。
我曾有过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我觉得人类尚未发现外星生命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类对生命的定义太狭隘了。可能人类已经见过外星人,只是不能够理解它,或者等人类真的有幸发现外星文明时,却发现我们与他们的差异比我们和水熊虫的差异还要大。
回到开头,为什么人们会被一篇平庸的作品感动呢?就只因为它机械地歌颂了人类的伟大吗?我必须承认,对于一篇小说作品来说,我写得很糟糕,可依然有人讲述那个故事,甚至有人为它作曲。为什么?
因为人人都喜欢读爽文,而那篇作品不是霸道总裁式的爽文,而是人类的爽文。前几年很火的「动物园规则怪谈」,其中的一句话也成为迷因被传颂: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 网络新怪谈和不少通俗恐怖故事中,除了对鬼怪和超自然现象的描述,还经常出现对人类精神的赞颂。
欲扬先抑几乎是所有爽文的内核。外卖员被人欺负,受到侮辱和人身威胁,结果霸凌者接到一个电话就跪地求饶,原本处于最低处的外卖员瞬间成了身价上亿的老总…… 这种爽文短剧几乎都是一个套路。
回过头来看 Level C-185 这篇作品,表面上也是一样的套路:原本是个人人都要躲着走的地方,进去了可能就是死路一条,直到有一群英雄到来,把吃人的荒漠改造成了绿洲,人类战胜了可怕的自然……
这样的爽文怎能不叫人感动?
除了「剧情爽」,另一个原因是人类能够战胜自然的想法,更具实用价值。如果人类没有勇气面对自然,就不能理性地认识自然,更不能借助认知改造世界——这样的思想是逆发展的、悲观主义的,似乎没有什么用。
人定胜天的爽感和实用价值,其内核与人们喜欢看自助类书籍和学习效率方法论应该是一样的,这样的内容都达成了一个目的——让人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只不过,自助书籍和效率方法传达的是「他们可以,我也可以!」,而歌颂人类伟大和英勇的作品,传达的是「我们都可以!」。
最近在读《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uck》,第三章的标题是「You’re Not Special」(你并不特别)。在这一章,作者批评了美国社会过激的自信教育。自信教育认为有不少成功人士都很自信,所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可以帮助他们成功。
这一观点中的逻辑谬误非常明显,想必不用我特意指出。作者给出了更尖锐的批评:
It turns out that merely feeling good about yourself doesn’t really mean anything unless you have a good reason to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仅仅是自我感觉良好没有任何意义,除非你有自我感觉良好的正当理由。
如果是为了做出改变,让自己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并激励自己向前冲,兴许无可厚非。不过,这本书的作者又尖锐地提出了另一个观点:
Remember, nobody who is actually happy has to stand in front of a mirror and tell himself that he’s happy.
记住,真正幸福的人根本不需要站在镜子面前提醒自己他是幸福的。
同理,真正自信的人根本不需要反复歌颂他的伟大。
自信很重要,但谦卑也是美德。面对自然和命运的谦卑,并非认命,反而是拥抱了更多的可能性。让自己的心态变得平稳,比一直打鸡血吼着要奋斗,明智得多。
但可能就是少了几分年轻人的血气方刚吧 😁
社区会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一篇作品的评分,读者可以选择 +1 或者 -1,或者不投票(亦称 Upvote、Downvote 或 Novote)。如果作品分数跌至 -2,就会被视作低质量作品而删除。文章中谈到的这篇作品发布了很久过后才被后来的读者评判为不合格。根据规定,被 Downvote 至删除线的作品,可以由其他作者申请重写。 ↩︎
链接在此:【Backrooms/后室】当Level C-185的温室城变成了一首歌,玻璃穹顶下的城市 和 【Backrooms/后室】当Level C-185的黄沙荒漠变成了一首歌,正在被开发的沙漠 ↩︎
如 1K 竞赛的奖品是 Level C-1000 编号的使用权 ↩︎
我记得当时我想要抢 Level C-22 来着,这篇文章也在同一时间跌至删除线以下。不过可惜,这个编号被另一个很厉害的创作者拿走了。 ↩︎
现在也没有很成熟吧! ↩︎
这里又要补充一点有关 Backrooms 创作的特殊性。由于是社群协力构建的世界观,创作者可以且通常被鼓励在文中引用其他人的作品,让世界观的生态串联起来。 ↩︎
瓶装闪电是 Backrooms 中的物品,常被用作武器,效果类似炸弹 ↩︎
2025-05-06 11:12:12
Check out some cool English sites here.
2025-05-06 11:12:12
你可以通过 RSS 订阅本博客。用这个链接订阅本站的所有更新。
https://www.geedea.pro/index.xml
你也可以单独订阅某一些更新。
仅订阅文章更新(包括周刊)
https://www.geedea.pro/posts/index.xml
仅订阅周刊更新
https://www.geedea.pro/categories/稻草人周刊/index.xml
仅订阅某一系列(如「人类恶疾」)
https://www.geedea.pro/categories/人类恶疾/index.xml
仅订阅某一标签(如「心理学」)
http://localhost:1313/tags/心理学/index.xml
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订阅更新频率更低的英文博客(包括在 /index.xml
的更新中了)
https://www.geedea.pro/en/index.xml
2025-05-05 23:49:00
不太喜欢读客的编辑和策划,封面和宣传话语都在引导读者把这本小说解读为「关于性别的讨论」,然而这部小说的主题远超于此——它讨论的是「二元性」,性别只是二元性的其中之一。
厄休拉的笔法很老练,读起来会觉得有些累,但世界观塑造很完整,真的有体现出外星文明的文化底蕴。尽管在章节之间插入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让剧情的推进有些拖沓,但要塑造一个读者完全陌生的文明,这应该是必须的。之前读《索拉里斯星》,莱姆也总是在剧情中间插入各种与这颗星球相关的历史,《路边野餐》这本小说也是,兴许科幻小说都免不了这么干。说到底,可能是我还没有爱上读科幻。
故事发生在格森星,也叫做冬星,因为这里正处于冰河世纪的某个时期,这个星球上没有一处是温暖的。格森星人与宇宙中所有的人类都非常类似,但他们更矮、更抗冻,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双性人。他们有固定的发情期(小说里叫做「克慕期」),只有在这期间,他们才会找性伴侣,分化出男性或女性的特征。
小说的名字「黑暗的左手」出自故事中外星文明的一首诗:
光明是黑暗的左手, 黑暗是光明的右手。
作为地球人的主角向与他同行的格森星人西勒姆1讲解起了「阴阳」的概念。他在交谈时提到了「太极图」2。他尝试用一系列词汇来解释「阴阳」,原文如此:
光明与黑暗,恐惧与勇气,寒冷与温暖,女人与男人。就是你自己,西勒姆,两者合而为一,如同雪地上的阴影。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才将小说中关于「二元性」的讨论串联起来。
西勒姆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是格森星人。主角之所以说西勒姆才是两者合而为一的代表,而不是全体格森星人,我认为,原因在于西勒姆是故事中唯一一个在一开始就相信主角,并愿意帮助主角的人。不仅如此,西勒姆其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格森星人。
找准小说的主题之后,情节的意义就变得鲜明了起来。厄休拉花了两三章,甚至更多的笔墨来描写主角和西勒姆是如何用八十多天,从无人的冰原里顶着风雪走出来的。这一段情节,除了两人的对话和他们对危险的反应,读起来似乎都有些无聊,但对应到二元性——「光明与黑暗」「温暖与寒冷」「恐惧与勇气」「男人与女人」——你会发现厄休拉从来没有偏离主题。
两人在亮得让人失明的冰雪世界中前行,却像身处黑暗一样什么也看不到。没有影子的天气让他们难以发现地面上的冰裂,险些坠入冰河中身亡。
主角在整理衣物时,手碰到了金属拉扣,他说那「冷得像火烧一样」。此外,在主角适应冬星的天气之前,他待在帐篷内烤火时,同行的西勒姆觉得热,止不住地流汗,而调低温度又让他觉得冷。
在西勒姆的视角里,他认为主角勇敢又怯懦,却又不那么怯懦。主角在冰原上前行时非常勇猛,不怕危险;他孤身一人来到外星球,面对整个星球的异类,就已经说明了他的勇敢。他之所以勇敢,就是因为他有不恐惧的东西,当然,他也不可避免地有着恐惧的东西。身为地球人的主角很怕冷,有的时候会想哭,但地球上对男性的规训,又让他耻于哭泣。
主角认为西勒姆和他是同性,因为格森人在没有进入克慕期时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在穿越冰原的过程中,西勒姆在某个时间点进入了克慕期,对主角产生了难以抑制的性欲,这时,主角才将西勒姆当作一个女人来看待。他对同一个人的理解,分化出了男人和女人的不同视角。
两人合力穿越冰原,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和猜疑,到最后的理解和情感升温,完美地诠释了「自我和他者」这一美妙的二元话题。
这本书的背封上,写着刘慈欣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
《黑暗的左手》这本书很文学,但是对人性的描写多了一个角度,因为作品中一个人就有两个性别,这样的作品,对人性的揭露深刻多了。
兴许,厄休拉认为的人性就是二元的融合,二元性就是人性的关键要素。不过,这样对人性的阐释,显然不是只谈「性别」就能做到的。
脱离整本书的框架,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知道错误问题的答案是毫无用处的。
这句话出自一位织网者,你可以理解为「占卜师」。小说里有一类地方叫做「隐者村」,那里的人信仰某一宗教,他们的教义就是「无知」。然而,信仰无知的他们却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在故事里,人们只要愿意支付代价,就能让织网者组织占卜仪式,获得问题的答案。
知识与无知也是很美妙的二元论,不是吗?
隐者村的居民有着其他人没有的,知悉未来的能力,只要他们想,他们可以得到世间一切问题的答案。然而,他们的教义却是不要问问题,不要学习新事物,他们之所以举行占卜仪式,就是为了向世人展示:知道错误问题的答案是毫无用处的。
小说有一章讲了一个传说故事。一个人向织网者询问他的死期,却只得到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他非常气愤。他的克慕恋人很担心他,于是去找织网者请求一个答案。可恋人并不如他那样有权有势,恋人能支付给织网者的代价只有他的生命。最后,恋人得到的答案是:他会死在恋人之后。恋人激动地跑回家告诉他答案,他却依然暴跳如雷,把自己的恋人杀了。结局很容易猜到,他在那之后也死了。
或许,某种程度上,无知者才是最具智慧的,不知道答案要比问错问题更好。
写完书评我才由衷地佩服起厄休拉来,她对人性的洞察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我不认为这是一本女性主义小说,作者在 1969 年就在男性主导的科幻小说界脱引而出,她的成就本身就是对女性主义的诠释,无需将其延展到小说的内容上。
我认为小说的主题远超女性主义,作为小说家,厄休拉没有像政治家一样思考,而是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最后,读客你的封面真的会误导人啊,可恶
2025-05-05 10:35:44
我很喜欢 Gaga 在这首歌里展示的「扭曲的迷恋」。放低自己,奉爱人为王,原谅对方所有过错的感情,在心理学上大概会被认定为不健康,但健康的感情未免太过无趣(?)。
之前写的一篇文章被 Hsins 转发到社交媒体了,于是博客一天内访问量激增,还多出好几条评论。产生了一种自己居然火了的幻觉。
博客还因此收获了更多的订阅,甚至赞助,感谢。自己的作品能被看到还能收到回应,对创作者而言是最幸福的事情吧。
这周也对网站做了一些小改动:
作者借用 Dan Davies 的著作《The Unaccountablitiy Machine》一书中的「责任沉没」(accountability sinks)概念解释了一类常见的社会现象——当制度和规范在一个组织中建立起来之后,确定且严格的操作流程(process)会取代人的合理判断(human judgement)。
文中的第一个例子就让我惊掉下巴。440 只从中国运到阿姆斯特丹的松鼠,因为缺少许可和各种文书,所以不能入境,甚至没人能把它们送回去。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把这 440 只松鼠都扔进了机器里粉碎。
这种制度的巧妙之处在于,有人犯错了,但没有人能承担责任。员工只是按照死板的规则残忍地杀害了 440 只生命,制定规则的人只是因为先前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所以没有将其考虑在内。事后航空公司表达了「诚挚的歉意」,又有谁能质疑他们的真诚呢?
这种责任在规章制度中消失了的现象,就叫做责任沉没(accountablity sink)。然而,这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飞机票超售,付了钱的乘客找不到人说理,因为航空公司的政策没有将其考虑在内。不讲理的人会对空乘人员大肆谩骂,要求见管理人员,即使工作人员根本就做不了什么;讲理的好人却只能忍受这一切,默默地走开,再想法子要求航空公司赔偿自己的损失。
作者的主要观点如下:
这位 YouTuber 认为撰写迷你论文(Mini Essays)是终极的、最佳的学习方法。我不喜欢他讲话的方式1,而且总结下来,被他称作 Mini Essay 的笔记方法,不过是知识管理社区里老生常谈的费曼学习法和卡片笔记法。
做内容和营销的或许可以从他的视频风格中学到一些东西,把现有的理论包装起来,取一个像「原子习惯」一样的名字,说不定就能成为爆款。
如果你对知识管理感到好奇,这是他的主要观点:
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观点,是这个视频下的一条评论:Oh, this is just like a sketchbook for an artist.(噢,这就像艺术家的素描本一样)——作为写作者,学会像画家一样积累素材是有必要的。
另外,我其实是在 Bilibili 上先看到了一个讲迷你论文的竖屏短视频,中文的,那个博主的说话方式和 YouTube 上的这个原作者非常像。我尝试在 Bilibili 上找到了带中文字幕的版本,看了几分钟发现那个视频是「充电专属」,而且还没有标注原视频地址。无奈,只好自己到 YouTube 上搜索 Mini Essay,于是找到了这期视频,好在这位 YouTuber 口齿清晰,我都能听懂。
忍受国内视频平台乱象,找到源头之后也没觉得内容有什么帮助,真是令人啼笑皆非。真要学点什么,还是去看书吧,别在视频平台上耗费时间了。
作者打开 YouTube,发现一个屏幕内显示了五个视频,整个页面中有六分之一的内容都是广告。他用 WaybackMachine 对比了 2019 年的 YouTube,那时候一个页面中有 30 个视频,没有广告。
按照这个趋势,他预计到 2026 年的九月,首页上就不会显示任何视频了。YouTube 的算法和神经网络模型会直接实时生成内容和广告注射进我们的大脑里。
据我所知,YouTube 的算法机制一直受人诟病,如果不依据算法偏好制作内容、取标题、做夸张的封面,视频就完全没有机会得到推荐,没有观众。YouTube 一直以来都只想要展示他想要展示的内容,并不是一个自由的内容创作平台。
国内的 Bilibili 也一样,无论是网页端还是手机端,首页都会有一个巨大的横幅广告;不但如此,Bilibili 还非常想要推广直播内容,首页一定会显示直播,这也算作广告;首页也会随机刷新纯粹的广告推广内容,除此之外,各个视频博主为了接商单赚钱,还会在内容中植入广告。
有些夸张地说,Bilibili 的广告含量已经要超过 50% 了,高质量内容又少的可怜,那我干嘛还要在视频平台里矮子里挑高个呢?
我知道我现在听起来很像个止不住说教的老头,但我还想要强调:少看点视频吧,多读书,何必忍受广告和垃圾内容。
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也称 FOMO),是一种焦虑情绪,由自身未能参与某项社交活动而导致。当个体意识到自己可能错过了有意义的事情、没办法获得他人的关注、可能错过某个机会的时候,就可能产生这种持续性焦虑。
错失恐惧症可以被理解为「置身事外的恐惧」。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社交方式变得泛化,由于任何事情都可以与社交相关,人们变得更容易焦虑。不了解某个网络热梗、不知道某个理论、不了解某一方法论,进而无法与其他人谈论此事,在网络媒介上被众多网友置身事外,让错失恐惧产生的频率变高了。
错失恐惧症可能导致不健康的上网习惯(频繁查看消息、刷新信息流……),进而让个体无法全情参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也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难以专注等问题。
Source: 错失恐惧症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简单曝光效应(Mere-exposure Effect)也叫熟悉感原则,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个体对某人某物越熟悉、曝光的次数越多,个体就越容易发展对该人该物的喜欢或厌恶。
简单来说,越熟悉的事物越容易产生好感,一开始讨厌的人或事见得越多则越讨厌。
简单曝光效应的适用范围很广,除了人,还包括词、汉字、画、面部图像、几何图形和声音。
Source: Mere-exposure Effect - Wikipedia
可能是因为我不喜欢任何 YouTube 味很重的视频,同时又对「生产力」和「效率」相关的内容感到厌倦了,尤其是那些非要在视频背景上摆几本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