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2 22:25:42
「要坚决一点」今天同时有2个人给我说这个话,给我这个建议,回想自己,确实在很多事上都是这样,这大概率就是「讨好型人格」的劣势吧。
希望面面俱到,那就是做不好,不喜欢有冲突,那就会损失自己,如果只是双方,自己损失也还好,毕竟影响的只是自己。
但如果是工作,是经营公司,如果遇到潜在冲突,自己选择了退让,部分看似受益了,但损失的是公司整体利益,最后就会落得个「唇亡齿寒」,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过程严苛,最后的结果就会好,结果好,大家都好。
过程松散,你好,我好,大家好,最后结果不好,公司倒闭,大家都不好。
在孩子教育上也是一样,之所以会有溺爱,就是因为父母太希望孩子好,事事迁就孩子,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对孩子好,等孩子走进校园,走上社会,就会遭受源源不断的毒打。
为啥自古以来就会说,穷家孩子早当家,就是因为从小经历了,孩子小的时候,严苛一点,看似对孩子冷酷,但对孩子一生都受益。
发现规律了吗?好像都是反的,希望公司最后好,那创业过程中对每一个人都要严苛一点;如果希望孩子将来好,那就对孩子成长过程中严苛一点。
还有一个特征,「短期」和「长期」,这可能也是「延迟满足感」的一种解释。
短期痛苦,往往就会得到长期快乐,比如上学的几年,努力学习,清华毕业,一生安安稳稳(大概率)
短期快乐,往往就会得到长期苦难,比如上学的几年,浑浑噩噩,名落孙山,一生颠沛流离(大概率)
注:学历不是唯一出路,但确实是大部分人的出路。
如果你现在已经在上大学了,你是会选择过好大学「四年」,还是准备过好大学毕业后的「四十年」?你知道该选哪个答案。
我也知道我的答案。
2025-09-16 16:58:49
做产品十年了,到今天才算真的懂了,这个过程经历了从不懂,到认为懂了,到发现不是真的懂,再到真的懂了。
当然,真的懂了,不代表能做到,毕竟「知道」和「做到」有本质的不同。
做产品,关键是降低门槛
做产品,核心的核心是收重度用户的钱,收重度用户的钱,才能让产品长久运营下去,才能实现用户和营收双增长。
这也有点 ToB 的感觉,客户购买,用户使用,是两拨人。
爆款产品,就是小白用户使用,重度用户付费,因为不赚钱,无法持续。
通过降低产品使用门槛,让小白用户进来,通过优秀的产品体验和解决方案,在解决用户问题过程中,让小白用户成为重度用户,然后产生口碑和付费。
最终实现,用户持续增长,持续迭代产品,营收持续增长,成为爆款产品。
幕布是这样,ProcessOn 是这样,扫描全能王是这样,Figma 也是这样。
衡量一个产品是否具备成为爆款产,就是看用户和营收这两条曲线是不是同比都在增长。普通的产品,就是一条上涨,可能是用户,可能是营收,当然大概率是都不涨,是一条波浪曲线或者突然崛起,然后缓慢下降的线。
做产品,不要收小白用户的钱,小白用户本身就很难,刚开始做一份工作或者一个任务,我们的产品应该能帮到他,哪怕不赚钱,这也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真的做到帮助用户,帮用户解决问题,用户自然会留下继续使用,随着时间增长,部分会成长成重度用户,设置一些针对重度用户的小卡点,这些重度用户自然会付费,也愿意付费。
真正持续用产品的人都是你的重度用户,他们持续用,才能产生留存,一个爆款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留存好。
2025-09-10 09:33:58
今天是教师节,也是原则科技成立四周年的日子,一切都很冷清,回想这几年,想做的太多了,折腾了太多,尝试了太多,但确实没什么沉淀,没什么积累,现在的原则科技,就是一堆破烂,能有小收入,但仅此而已。
25年开始,其实我已经慢慢开始做减法了,产品做少,尝试做少,关注减少,活动也减少,其实就是能把手里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好,就挺不容易的了。
8月底,原则团队重新合并,老林他们一起回归,一次重新融合的过程,虽然人变多了,但事要做少,要做减法,要聚焦,一定不能出现人多了,收入没变化,那就不太好了。
随着年龄/经历的事,慢慢就懂得,不是所有事都能做,都该做,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知道自己精力有限,知道自己真的只是普通人。
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接受自己的普通,认清现实,沉下心,做好手里的产品。
2025-09-04 16:48:43
昨天的阅兵,相信你也看了吧,我这次看和之前看有不一样的视角,这次我把这个事当成一次活动,当成一家公司做做活动,那这家公司的实力真的是顶天的。这大概率就是政治的魅力吧,站在上面,就会拥有无上的权力,真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使命。
最近我对外发声少了很多,一方面是因为公司也在做一些变动,一方面尝试在慢下来。
最近一次和朋友讨论天花板,我说我已经不怎么考虑这个事了,因为无论天花板多高多低,当下我们的能力都是无法触达的,就好像在一个小孩子摆上几块面包,他可能会在乎大小,但关键不是大小,因为哪怕最小的一块,他也吃不完。
当最小的事,都无法做到第一的时候,就根本没有必要讨论天花板。更大的市场只会有更大的竞争,小事情都做不好,怎么去做大事?想到一句经典: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现在的我们,在做一些回归的事,回归业务本身,做减法,我们砍掉了绝大部分的业务,只保留营收最好的业务,之所以营收好,就是因为真的解决了一部分用户的需求,广撒种子后,长的最好的业务,就应该聚焦了。
原则科技的业务,已经完成了从0到1,下一个阶段我们要做从1到10,海外要从0到1,每一步都不能省,不能跨过。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不同的技能,这都是需要补和学习的地方。
认认真真,服务好用户,把现在业务做到天花板,自然就会有下一个曲线出现。
2025-07-24 09:13:27
用了5天,读完了《赢在顶层设计》,这是我做笔记最多的一本书,翻看了下一共写了 14 页。
这本书非常适合已经度过生存线,开始寻求发展的团队,在通用一点就是适合那些寻求突破,寻求转型的团队,恰好原则科技正处于这个阶段。
原则科技,经历了近四年,实现了稳定的收支平衡,下一个阶段就是要去思考如何发展了,这也到了开始进入深水区的范畴,毕竟过去的我,也只是做到了收支平衡,微微有点小利润。
如果没有现实基础,看这本书感觉都是大道理,各种谈战略,谈管理,谈转型等等。
关于战略,这次我学到了一句话:战略就是实现目标的路径和具体方法。
所以,战略就是让组织如何赢的思考,战略不是计划,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就叫做战略,战略是一套系统性工程,是让组织成功的逻辑,而寻找整个逻辑过程就是「顶层设计」。
这个顶层设计中,会有组织的方方面面,这让我想起了之前一本书《系统之美》,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的不是赢下一场战斗,而是要赢下整个战争。
读这本《赢在顶层设计》过程中,总是背后一凉,原来自己在组织思考层面几乎为0,毫无章法,都是零碎散漫的。以至于这几年下来,确实靠「人的智商」实现了生存,但没有「组织智商」积累,没有沉淀。
如果想在「未来2年实现10倍增长」,那么靠过去的方法一定很难,甚至就做不到。过去就是游击队,这里打一枪,那里打一枪,为了实现十倍增长,就必须升级组织,成为有组织,有纪律,有章法的团队,当然这也很难,也是新的挑战。不过我意识到了,这就是巨大的进步。
想起了张一鸣表达过的一个观点:「认知是最大的竞争力,其他生成要素都可以构建」。现在能懂了,能感受到力量和正确性了。这也是我之前潜意识里意识到的,做一件事,可怕的不是不会,而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而自大,甚至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在字节内部,张一鸣还提过一个思考/方法:把「公司」当产品打造,而公司对外提供的产品,是「公司」这款产品的外显。马斯克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我们制造了机器(超级工厂),而机器又制造了机器(特斯拉汽车)。我们的竞争力不是特斯拉,而是我们的超级工厂。
虽然我之前也在日记中写过,但这次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一家公司的竞争力,永远不是产品,而是看不见的组织能力。具备了组织能力,才能打造出超越用户预期的产品。当然组织能力可以和打造产品同步构建,这是知行合一的过程,组织能力提升不起来,就无法打造优秀的产品。持续打造出优秀的产品,就是组织能力提升到了的表现。
原则科技的下一步也是同理,对于我来说,打造组织能力,比在做一款产品本身更重要。这一切的根源是认知,认知到这件事很重要,最重要。对于我也是下一个阶段成长目标,从能自己做产品,成长到能做一家聚焦优秀成员,然后他们为用户做产品。只有这样,必须这样,才能实现「10倍」增长。
这样去想问题,那么原则科技下一款产品做国内还是出海,也就不本质了。因为已经从「摸石头过河」变成「从后往前看」,以终为始的结果导向思维。
关于「从后往前看」这几个字,也是我在这本《赢在顶层设计》中学到的秘密。这是一种思考方式,读书和看电影可以从前往后,但做企业,一定要从后往前,这就要求必须想清楚,先谋定而后动。这对应到组织中就是思考清楚使命,愿景,然后从使命往前推,为了实现使命需要做什么,这个做什么的过程就是定战略,战略是实现目标的路径和具体方法。这就通了,呼应上了。
想清楚使命愿景,然后往前拆解,确定战略规划(5年/10年),然后在往下拆解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那需要搭建什么样的组织,什么样的架构,对应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了留住人才,应该怎么激励等。
这就是一个从上到下的过程,想清楚,然后推演,直至最后形成战略(实现目标的路径和具体方法),最后就是执行了。
这也是原则科技这几年犯的错,没有战略,没有使命愿景,一直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做完A产品,就做B产品,做B产品的时候A产品就放下了,这几年做了很多,但留下的很少,组织也不具备运营多款产品的能力,同时剩下的几款产品虽然有收入,但彼此之间无法形成合力。不赚钱,也不值钱,只能解决温饱。
原则科技的下一步,不能仅以做什么产品为导向,而是同步需要以建设组织导向,打造一个有智商的组织,通过文化吸引人才,通过激励留下人才,共同为用户做产品,为社会创造价值。
这将是我在原则未来2年最重要的事,只有实现,才能有「10倍」增长。
对我也是新的挑战,如何打造好「公司」这款产品。
其实这些问题,应该在4年前就想清楚,当然4年后的我看今天,一定还会有新的认知,这就是成长吧~
2025-07-21 16:48:31
前几天回老家住了几天,把老家房子贴了个墙砖,屋里的吊顶也处理了一下,让老房子看起来稍微新一些,这个房子差不多 30 年了。之前商量过是否要重盖一下,但还是决定先这样,毕竟家里一般人不多,目前就老爹自己在家住。
上午给老爹微信视频,看着他满头白发,回想小时候的爸爸是那么雄壮魁梧,搬不动的东西,找不到的路,都是找他,现在的他已经只能在家照顾自己了。
在记忆中,爷爷才是这样呀,然后开始有了一种恍惚感,我看到的是爸爸,还是曾经的爷爷...
今天的老爹,就是25年后的我,到时宇哲也会有我今天的感受。
最近偶尔看到孩子小时候的照片,看到过去的照片,我都会有莫名的伤感,感觉天都有点暗了,感觉自己时间不多了...
无论我们多么不舍,多么努力,多么挣扎,我们都无法阻止岁月的侵袭,我们都将会老去,都将离开这个世界...
前天柴来我找,看到后说我脸圆了(就是胖了),16年宇哲出生时是我最胖的时候,现在的我,已经持续在当时的记录数值很久了。
中午和同事一起吃饭,他们也在都在说,少吃减肥,减肥已经成为全民话题。我也有心减,甚至想着这一个月自己在北京,是不是可以少吃多运动,是不是可以早晚都去跑步,是不是可以...
但我并没有行动,也没那么大信心真的可以减下去。
可能是没有精力了,也可能是开始走下坡路了,也可能就只是单纯的懒...
爱情是相遇,是美好,是我们憧憬,是我们想拥有的追求
当爱情变成亲情后,就开始了分离,
孩子一天天成长,我们希望陪伴,但他们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父母一天天老去,需要我们陪伴,而我们却离父母越来越远。
这可能就是亲情的价值吧。
小王说:常回家看看,多陪陪孩子~
我常说:好好照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