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Hecaitou | 和菜头修改

知名博主,槽边往事。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Hecaitou | 和菜头的 RSS 预览

一夜入冬

2025-10-20 11:41:00

周一早上,阳光明媚,窗外绿树如昨,但是气温只有5摄氏度。喝完咖啡我觉得整个人已经清醒过来,但是那些花草树木可能不是这样,我猜想它们还处于发懵的状态---在十成叶子里,变黄的部分半成都不到,它们还在过初秋,然而冬天已经到了:究竟发生了什么?

北京今年的天气证明了它的确是一座拥有运河的城市,那么多年里我就没见过那么绵延的雨水,也没有经历过那么多湿润的天气,以至于不得不买除湿机,免得蘑菇从脚丫子缝里长出来。

但谁也没有想到,温暖湿润的季节突兀地一夜之间结束。仿佛是个顽童拿着花洒站在天上不停地浇水,然而突然有那么一刻,他随手就把花洒扔掉奔向下一件事,没有丝毫犹豫。从温暖湿润到北风凛冽,只在他的一转念。

我自己有另外一种入冬标准。每个午夜时分,我下楼扔垃圾。在整个夏季和秋季,即便到了这样深的夜,小区院子里依然有人在遛狗。幽暗的院子里,太阳能路灯半死不活地亮着,但在这片黑暗里会悬浮着几张明亮的脸,那是遛狗的人在看手机。狗就在他们脚边跑来跑去,翘起脚给绿化带浇水,浇一阵小跑几步,再浇一阵,前列腺很健康活泼的样子。

等到有那么一晚,院子里只有北风呼啸,黑暗里没有一张面孔漂浮,花丛草丛边也没有浇花匠,我就知道冬天到了。无论是狗还是人,都不愿意在那么冷的天气里下楼。我在下过雪的傍晚六点见过这种不情愿,狗从单元门冲出来,踩到雪当场就愣住,然后火速冲到枯败的绿化带快速防水,抖都不抖一下,一个转身就回到主人身边拉裤腿,意思是:赶紧回家,你杵在这里玩手机是要冻死我啊?

昨晚就是这样的夜,虽然气温还是有 6 摄氏度,但是北风强劲,撕扯着身上的热量夺路而逃。院子里郁郁葱葱,但是除了我没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狗,甚至连流浪猫都见不到一只。那些在夏天里深夜不灭的灯光都已经消失,从楼底到楼顶,不止是我所在的小区,似乎马路和远处的建筑都调整暗了灯火---北京的冬天,似乎有一种吞噬光线的能力。在扔完垃圾返程的路上,我居然看到了晴朗的夜空里有十几颗星星在闪烁。于是我确信,冬天这回是真的到了,起码到了这个小区。

回家我又捡起了我的气象学专业,发现强大的冷空气集群正在耐心且稳定地大举南下。它要比爆发性的寒潮来得慢,但是在这缓慢中带着一种从容不迫的碾压之势。之前北京的初冬之所以不会让人觉得太冷,是因为寒潮推进速度太快,一夜就越过长城,掠过华北平原,朝着长江流域扑去。然而,日光依然强烈,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依然保存着许多热量。不需要开暖气,只要走进大楼里还是会觉得暖和,那是混凝土在保暖。

这一次不同,冷空气步步为营,缓步推进。每前进一步,就把建筑物保存的热量全部吃尽,一定要冻硬冻透冻彻底,然后才会前往下一站。于是,即便开着空调我还是会在凌晨五点被准时冻醒---在一天里最冷的时候,空调的暖风吹到靠窗的墙壁上,带着那些附着其上冰凉的空气回流,吹在我身上就是冰冷的寒意。昨晚就是这样,我梦见自己穿着衬衫,赤脚在雪地里找厕所,怎么找都找找不到,然后醒来发现是 5 点 20,房间里飞舞的都是冷风的小刀片。

这些小刀片会继续南下,从华北平原推到长江流域,一路推到珠三角。那些饱受高温多雨折磨的朋友,终于可以得到几分清凉,也许是过度清凉,因为气温可能陡降10 摄氏度,短袖直接换滑雪衫,同样感受一下一夜入冬是怎样一种感觉。之后还会支分线剧情,即将冻透的东北、华北、西北会一天冷过一天,彻底步入冬季。而那些短暂入冬的南方城市可能又会迎来气温反弹,秋老虎还留了一根尾巴在,怎么都要挥舞几下。所以不忙收起短袖,一周后还得穿上。

以我在北方生活那么多年的经验,今年这种提前入冬的情形也算少见。不单是花草树木发懵,我也在这种快速的气候变化中发晕。上周我还在开着抽湿机,努力把家里的湿度从 60% 降低到 50%。今天早起,我看到湿度已经跌倒 41%,需要把抽湿机收起来,直接换加湿器出来干活,不然我很快就要被电击。

冬天到了,唯一的好处是我那放浪不羁,狂傲独立的猫咪昨晚终于肯回到枕边,靠着我取暖睡觉,我手里又有了久违的一小团毛球。



------


猫图全集

2025-10-19 12:09:00

这几天我发布的猫咪很受欢迎,今天刚好又是周末,大家也不爱在周末看文章,那么看看猫图好了,猫图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让人嘴角上扬: 


















------



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2025-10-18 11:20:00

 


长期做一件相同的事,做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就会觉得无感。比如说长期过着一种相同的生活,摇滚歌手崔健就唱道:「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这种感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连续不断地做同一件事,很快它就会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习惯意味着只需要用很少的心力去维护,身体就会凭借惯性和本能自行运转。新手上路就高度紧张,每一颗脑细胞都在激烈工作。而资深司机并不自己指挥手臂和脚掌,身体处于自动驾驶状态,可以一边开车一边胡思乱想。

那么,你非要一名老司机像个新手那样去开车,这就有点不现实。这时候没有感觉是一件好事,起码说明自己已经极度熟练。

另一个方面,没有感觉是一种个人认知,而这种认识未必符合事实。心就像是一台显微镜,你想看清楚多大尺寸的目标,那么你就要调整它到合适的倍率。也就是说,心和心观察的对象需要保持相同等级的精度。

心在很狂暴的时候,它就不能观察到那些很细微的现象。比如说你现在正和人激烈的争吵,你不就会觉察到自己的呼吸。因为呼吸很细微,而你的心此刻极为粗狂。而等到你安静下来,思虑渐渐减少,注意力从外界慢慢转回自身,你就会很自然地发现呼吸的粗细长短暖冷干湿,可以观察到许多细节。

做同一件事久了,人也做熟了,变成习惯了,只需要投入一丁点心力去维系,这时候事情本身已经进入了下一个阶段,更为精细为妙的阶段。变化早就已经发生,但是心没有跟上,心依然用很粗疏,很随意的方式去观察,那当然什么都观察不出来,觉得昨天和前天一样,今天又和昨天没什么不同。

没有感觉,人就觉得厌烦。这种厌烦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意味着你终于可以调节一下内心的旋钮,放大倍率,在更细微更深入的层面上重新观察,看到一些新的东西。如果你不知道这一点,当然会觉得厌烦。


现代人很容易感到厌倦,现代人也很容易放弃,无论是对一个人,一件事,又或者是一种物件。从好的一面来说,这么做可以让人领略到更多人世的风景。从不好的一面来说,厌倦也会形成习惯的,放弃也会形成习惯的。黑瞎子掰苞米可以解释为为了见识更多玉米棒子,但也可以解释为随手得之,随手弃之,最后劳累却毫无积累。

生命中,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的确是只值得啃一口就扔,但是依然也有少部分值得深入下去,因为也许你要的答案,你要的意义就隐藏在其中。可你一旦习惯了厌倦,习惯了放弃,那么你也就会和它们同样地擦肩而过。啃一口就扔固然感觉很爽,但是永远这样似乎又有哪里不对。人过一生,又不是为了把自己做成一个牙膏广告,咔擦咔擦一路啃不停。

每个人的境遇都不同,这里我也回答不了「怎么知道我应该深入哪一件事」这种问题。用那种高深莫测老江湖的话来回答,那就是:届时你自然就知道了,你就是会知道。像这样一问一答之后,大家就不欢而散。类似的提问,我现在学会了一种全新的回答方式:

「在一阶问题没有解答之前,你不需要问二阶问题。」

什么是一阶问题?一阶问题是:如何在没有感觉中找回感觉?即便不确信能不能找到,也不知道能找到什么,至少应该尝试一下。选一件你觉得已经无比熟练的事,一个你无比熟悉的人,调节你的心,去观察你之前认为日复一日不变的重复里,是不是有什么细微的变化?不止如此,还需要观察这种细微的变化对你自身造成了什么影响?这是一个纯物理学问题对吧---

你天天抠墙皮,白墙上就会出现一个洞。它每天变化一点点,你心不在焉看着,就觉察不出这种变化,觉得天然就有一个洞,和昨天没有什么不同。一旦你观察到前后变化,意识到你自己不是无意识抠墙皮,而是在墙上打了个洞,然后你也会同时发现自己的食指顶端有一层老茧---墙洞和老茧几乎是同时在你心里显现出来。

有这样的一次经验,才可以继续追问二阶问题。你得先深入过一件事,哪怕就深入了一层,观察到外在和内在的变化,你才可以问:怎么知道我应该深入哪一件事情,才是对我个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你不能默认自己想深入就能深入,你想要有感觉就能有感觉,那是自欺欺人。


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和我们切身理由有关的事情,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在乎在意的人物,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渴望拥有的东西,关注对方的一切风吹草动。但对自己手上拥有的一切视而不见,对自己熟悉的一切视而不见,对自身尤其是自己的心视而不见。「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没有感觉的确是一种病,说明心已经失焦,一直需要调节却没有动过,以至于对真正的变化一无所知。

你觉得自己厌倦了阅读,那是因为你没有观察最近你都在读什么,也没有观察你的心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所拥有的所熟悉的只是一个重复的动作而已。如果你能回答上述两个问题,那么你自然知道接下来应该读什么,怎么读,会出现新的书单。阅读是这样,音乐是这样,电影是这样,学习是这样,恋爱是这样,工作是这样,家庭生活也是这样。

这里一直存在着一个语法错误:请给我点感觉。

谁也不能给你感觉,能给你的只有刺激。你对外索要感觉,得到的只会是刺激接着刺激,厌倦接着厌倦,无感接踵而来。而感觉只能从你的内心里升起,前提是你得有心,而且你能看见你的心。



------


智能无能一线隔

2025-10-17 11:37:00


要说我国的基础建设还真不错,比如说我家的宽带网络就稳得吓人,几年都不会出现一次故障。回想 2001 年的时候,我从单元楼的电话线开始检查,一路检查到我的电脑网络配置参数,简直就像是上一辈子的事情。

如此稳定的情况下,偶尔出一次问题就很要命。今天凌晨一点的时候,我发现网络越来越慢,最后干脆就什么都打不开。我查看了一下手机上的 WiFi 连接状态,发现在我的「9527_5G」信道下有一行小字:没有互联网连接。

抱着一丝希望,我赶紧跑去查看路由器和光猫。还好,路由器灯火闪烁,一切正常,但是光猫的「光信号」一项红灯乱闪,重启之后也依然如此。看到这一幕我心里「咯噔」一下,这说明问题出在家门外,可能是入户线路,可能是在小区弱电井,也可能是在街上,在宽带机房.......完全在我的控制范围之外。

凌晨一点的时候我下载了通讯公司的 App,一千个多入口,八百多个都是服务推销,找不到保修入口。一点半的时候我拨打服务电话,听了十五分钟音乐居然真有客服接听,自动查故失败后告诉我已经写了工单,上午 9 点之后等师傅上班会通知我具体上门时间,最后还劝我早点睡。

早点睡?开什么玩笑呢?


既然要早点睡,那肯定要对我的智能音箱说一声「打开台灯,关闭顶灯」吧?这时候智能音箱的 LED 灯带一阵乱闪后回答:「对不起,没有发现网络,无法完成操作」。我当时就惊了:什么?你们居然不是在家庭局域网内进行控制,还需要联网访问中心服务器才能完成操作吗?这是什么原理?

我只好走到开关前手动关灯,老实说,这种感觉实在是太遥远太陌生了。附带说一句,那也是智能开关,之前我也是用语音控制。

躺在床上,我又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用床头的音响系统播放催眠音乐,准备在音乐声中入睡。手机不同意,问我:「无线网络没有互联网连接,是否开启移动数据通讯?」。这就是说接下来我要用 5G 流量播放音乐?我想了一下,我的小气鬼套餐里就没有几个 G 的流量,一月过半,应该所剩不多,于是久违多年的流量焦虑又回来了。

算了吧,不听音乐又不是不能睡。视频、音乐太废流量,那我看垃圾网络小说培养睡意总可以了吧?网络小说是文本,下载几百万字到手机上,手机也不会增加一毫克。然后我又发现手机信号不好,数据流如同罹患前列腺炎,滴滴沥沥。这时候我才想起,我家里的不同房间是靠多个路由器组网,确保每个房间都有强劲的 WiFi信号,随时可以高速上网,而现在 WiFi 没用了,靠手机信号的话要看位置和方位。

行吧行吧行吧,在师傅上门维修好之前,我不看网络小说,我不听音乐,我不声控灯光,我不询问明天天气,我不查询室内温湿度,我不开踢脚线暖气好了吧。我躺平,把被子拉到下巴,闭起眼睛直接开始睡好了吧?

刚闭上眼睛,我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问题:9 点上班,师傅就算是领了工单骑电驴第一站就奔我家,到了最快起码也是 10 点了吧?查查找找,维修调试,11 点前能够搞定吗?搞不定的话,我每天的更新需要网络支持才能画图,才能检查错别字,才能查询资料。那我的更新怎么办?用手机热点?那得多慢啊,那得耗费多少流量啊?拿着电脑下楼去找星巴克?那我出门了,师傅找不到我怎么办?

翻身而起,在提前入冬的北京的凌晨两点的夜里,我两眼炯炯有神,开始思考应急方案,包括不局限于购买无限速临时流量包(绝对不要中计买成包月),早起立即闪购移动随身 WiFi(需要确认能否接受退货),破解邻居家 WiFi 密码(注意检查信号强度)等等......

其实我也不是太在意如何更新,而是我很难接受家里断网。断网之后,我感觉像是换了一个家,之前基于智能中枢和无线网络覆盖的智能家庭,现在变成了一个无能家庭,许多我的日常操作突然要换另一种方式,手动操作,走到屏幕前观看,找寻替代方案。之前我恨不得把所有带电的设备都连上网,都可以通过语音或者 App 控制。在断网之后,我又很庆幸自己没有真正那么做,依然还有很多「可靠」的物件,无需网络就能运转。

想起我经常做的一个梦,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它隐藏的寓意:我重又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单元楼里的那个小家。在梦中,晚间用电高峰期再一次习惯性断电。我不慌不忙,伸手摸到窗台上的火柴,点亮蜡烛头,然后就着那点光亮开始读书,纸质书,有油墨香气,翻起来沙沙作响的那种书。

今天早上起来,发现网络恢复正常。师傅打电话来解释,凌晨 1 点到 5 点之间机房升级,造成短时网络中断。「没想到您还没睡」,他说。是啊,如果我在 12 点前就睡着,后续的事情都不会发生,生活连续不断,一切如昨。但我还是决定要买个手电,买台收音机,买一些电池和蜡烛,那些根本无法连网的物件。我和我的家之间,不能只靠着网线连接,就像是成年之后又多了一根脐带。




------


作为小众

2025-10-16 11:55:00


在今天,作为小众群体中的一员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我可以分享一个亲身经历:

过去两年多,我一直在某个社交平台上随手记录生活,记录感想。十月初的某天,我写了一段话,内容是我在网上找寻Sony/CBS 经典复刻版SX68和SX74系列黑胶唱片未果的经历---你不用理会这些序号,我那么不厌其烦地写下来只是为了将来方便人们搜索,反正就是音质很好但是价格非常公道的一种黑胶唱片,适合我这种刚入门又不想烧钱的抠门选手。

发出去之后,就有一位网友过来留言交流,说是他也找了,发现 B 站的一位视频博主发过相关内容。到这里都没有什么问题,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位网友手一滑,就写下了一句针对性的评论,他说那个 B 站的哥们「看起来油头滑脑的」。
这其实也没什么,那是一个偏僻的网站,而我是个过气网络老登,平常发什么内容都没几个人愿意搭理我,完全就是自己在那里自娱自乐。这一次大家讨论的是黑胶这种小众话题,内容是关于两个偏门系列的黑胶唱片,而且「油头滑脑」这个评价是出现在跟贴区,藏得很深。

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不到一个小时,这个评论的截图已经出现在那位 B 站哥们所在的微信群里。好在那个哥们看了也并不在意,只是苦笑着自嘲,说是如今的市场就是这样,坚持说实话的自己看起来的确像是个骗子。即便如此,还是把那位留言评论的网友吓得够呛,我看他的反应感觉就像是闲得无聊在一楼抠墙皮玩,结果一整栋大厦突然倒塌下来。

这就是这个时代里做个小众的感觉。

不要觉得自己喜欢的东西很偏门,自己的同好数量稀少,就认为自己远离人群,自成孤岛。或者你身在人群之中,用类似的视角去看待小众群体。事情不是这样的。
在三四十年前这些想法没问题,但是现在有了网络,有了网络社交平台,有了平台的推荐算法,世界早就变掉了。

我在一个社交网络平台上记录生活,虽然没有什么人看,但我记录了很多和黑胶相关的内容,于是平台分析我的内容之后给我挂上了「黑胶爱好者」的标签。在平台上,也有其他的黑胶爱好者,发贴也没有什么人看,但同样也被打上了标签。

既然都打上了标签,平台的算法就开始根据标签对同一标签下的人相互推荐内容。这很科学,也很合理,既然这帮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小众爱好,整天也喜欢发布相关内容,并且也没有什么人愿意看,那么让他们彼此之间能看到对方的内容,那么他们因为有共同话题,发生点赞、回帖、转发的可能性就会极大提升,然后他们就会相互勾搭起来,找到乐子,不至于因为长期发帖无人回应而放弃平台。

因此,我发的黑胶帖子虽然的确没几个人看。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过去的没几个人看和现在的没几个人看就不是一回事。以前是真没几个人,真不感兴趣,而现在看到帖子的那几个人却是真黑胶爱好者。


事情还有另外一面:即便黑胶迷是小众,但正因为人数少,反而会通过网络彼此找到,随着时日流逝,逐渐相互认识,然后建立起紧密的人际圈子。而分散在各地的大大小小人际圈子里,都有那么几个极度活跃的人,喜欢在不同的圈子,不同的社交平台之间往复穿梭,搬运内容,为大家带来远方的消息。

结果就是我作为过气老登,发了一条冷门内容,然后算法把它推荐给了高相关的其他平台用户。有一位用户不单看了主贴,还一并浏览了跟贴区。然后眼前一亮,作为信使截屏传回自己的微信群,因为这条跟贴讨论到了自己的群友,并且看似不是什么好话,传回去让大家都来乐一下。

因此我说,小众也许和你想象中的存在状态完全不同。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和社交网络算法的双重加持,除非你在网上一个字都别写,否则但凡你写一点什么,你发布的内容一定会进入同类的视野,你和你同类通过类似的方式总是能相互找见。更重要的是,你们共同关心的信息会以一种和前网络时代完全不同的速度和效率在你们这一小众群体之间快速传播,使得你们始终保持信息同步,然后会带来行动同步。

好像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人有了任何发现如果不加上一段实用性内容就显得不是很上路?那么我们来一个实用主义的结尾好了:

很多人在网络上谋生,期待靠做内容摆脱上班的负累。紧接着,他们就要面对做号、起号一类的事情,就是把自己账号的粉丝数量做起来,把自己账号内容的浏览量做起来。接下来的事情就大同小异,他们会去分析什么人设最流行,什么内容最火爆,自己学习之后开始模仿,投身于洪水一般的主流中去。一般来说,结果是连个水花都没有---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同质化的东西太多了,不缺你这一点,况且你也做得一般。

选择主流内容,选择服务主流人群,那么这是不是说一开始就要避开小众内容,避开小众人群?那么理由是什么呢?因为做不大?但根据我分享的这一段亲身经历,可以看到平台算法对于小众内容和小众人群有倾斜,为了让他们留下来,为了让他们玩得开心,平台算法其实补贴了流量,也就是说免费推荐你的小众内容给小众人群。如果事情真如我所分析的那样,先做小众内容,先服务小众人群,这样获取最初的粉丝和流量岂不是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要知道,想做到人人都感兴趣,人人都喜欢,你得长出一张人民币的脸,这件事极度困难。

最后,不考虑实用性,只考虑个人爱好,我也认为拥有一个小众爱好,然后在其中投入一点时间精力,价值也要比在网络上跟风讨论,追逐热点要好很多。一是你可以得到真正的乐趣,二是你可以得到你关注领域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三是你可以得到相关网络社区的支持和帮助,认识一些有趣的人。只要你别被流量劫持,整天想着如何做大做强,那么作为小众会过得很快乐,一方互联网水土养一方网人,这才是上网,而不是被网上,而不是每天下线之后感觉到的只有愤怒、焦虑和空虚。

当然,这里也有最为重要的一课:无论你觉得自己在网上位置多偏僻,你的发言多隐蔽,最好都不要在背后说别人,要说就直接贴着脸顶着鼻子开大,做一个粗暴而真诚的人。



------


缘分之奇妙

2025-10-15 12:17:00

 


前天晚上我遇见了一件很奇妙的事:和朋友晚饭后,受邀去一处美术馆看溥心畬(爱新觉罗·溥儒)的书画作品展。进得大门,我一下愣住,因为眼前是一整套我曾经见过的黑胶音响系统---声音方程式。

8 月 31 日我写过一篇《难得出趟门》,讲述我朋友拽着我去听黑胶唱片的事。那一次我知道了声音方程式,知道了有狂热的黑胶迷潜伏在北京各处。同时,我也知道这套手工定制的音响系统极为小众,第一批产品不超过 10 套。

然而,在 10 月的这个夜晚,我在极为偶然情况下去到一家陌生的美术馆,然后这间美术馆会选择在大厅放一套黑胶音响系统,这套系统一共就没有几套,而我在一个半月时间里却可以遇见两次,让我在大学毕业那么多年之后对《概率论》有了全新的认知。

在北京,喜欢看画展的人是小众,具体到传统书画中特定的溥心畬,对他感兴趣的人更是小众中的小众。而能够开美术馆,且举办溥心畬画展的人,全城加起来应该不超过 100 人。同样的,在这城里喜欢玩黑胶的人也是小众中的小众,喜欢还愿意制造黑胶系统的人,可能只有个位数。这两个极小众的领域的交集算下来就应该没几个人,而我在前后一个半月里刚好认识了其中的两位,那套黑胶系统就是这件事的见证。

这件事我想到一个解释,那就是北京的古怪特性:小众密度高。没错,从绝对数量上来说,北京的各种小众群体都没有几个人。但是如果计算密度,比如说计算一个三线小城里的黑胶爱好者在总人口里的占比,可能是 50万分之一,也许全城就只有一个半个人。 但在北京,这个比例可能是万分之一,甚至更高一些,毕竟全国的怪物都会前往这里。

其实真实比例应该更高才对。因为北京虽然号称常住人口 2100 万人,但是在生活方式上划分为很多圈子,彼此之间很少交流,在同一座城市里彼此平行生活。会去看展,会去听音乐,喜欢文化艺术的人大体上在一个圈子里。简单来说,在北京我不大可能认识一位胡同大爷,邀请我去吃他认为最好的卤煮,但我随时可能认识一位作家,一位画家,一位音乐家,一位演员,一位导演,一位画廊主,因为我自身是个写作者,和我打交道的人来来去去就是这一类的人。

因此, 2100 万人里的 95% 以上我都不会遇见,考虑到这些年我很少出门,那么这个比例可能是 99.99%。这也就意味着我能遇见的人都是高度同质化的一批人,刚好遇见两个都喜欢黑胶的人其实概率要比我想象中的概率高得多。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不喜欢文化,不喜欢艺术的那些人,我多半不会认识。不认识,也就不会有这种巧合发生。会有别的巧合发生,但是我并不会留心,比如说刚好都喜欢卤煮一类的事情。

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成为小众并不需要担忧孤立,但需要注意在哪里小众,它本质上是个地理问题,或者说空间分布问题。成为小众很简单,但是成为有效率、有效能的小众则需要努力找寻密度最高处,在那里才会得到同类的支援和急需的资源。

除了北京的特性之外,我个人还有另外一个解释:如果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查看整件事,它看起来像是一系列链式反应,我所遇见的人和遇见的事就像是池塘里的涟漪,看起来彼此独立,但其实彼此之间又有关联。这么考虑的话,8 月 31 日强拉着我出门,邀请我去访问声音方程式音乐空间的那位朋友才是关键---

他对我的生活施加了个人影响,为我带来了一点点改变。正是因为这一点点改变,造成了后续的链式反应:多年前认识的朋友找上我,邀请我去他自己开设的黑胶空间;我在线上认识的杭州 App 开发者,告诉我他也去过声音方程式;以及前晚发生的那件事---没有我朋友的第一次推动,后续所有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潜伏的缘分,或者是缘分的种子。当我开始玩黑胶的时候,我其实并不知道我已经悄然进入了一个小众群体,其中的许多人彼此都认识,其中很多人也和我打过交道,于是,他们都处于潜伏或者休眠状态。而说到我,我以为不过是买机器买唱片点事,在家里自己玩就好。

当我朋友突然出现,狂风一般拽着我出门,去到北京黑胶爱好者的据点之一听了一下午唱片,等我回家把这件事写成作文发布出来之后---一个明确信号很快就传播了出去,之前各种潜伏的种子瞬间开始萌发---大家发现我们彼此之间可以在一个全新的点上再次建立起一种新的连接,于是各种人开始卷入,各种人开始出现,之前隐藏的小众爱好者人际圈突兀地在我面前显露出来,黑胶不是音乐而已,它是一种介质,把人和人连接在一起。

所以什么是缘分?缘分首先是我的心中对黑胶唱片产生了喜爱的种子。然后是我朋友给于的助缘,他推了我一把,因为先前有了那样一颗种子,所以我才会接受他的邀请,决定去见识一次。在然后是我的个人努力,如果我因为写黑胶方面的内容读者不喜欢流量低而不写,那么我就不能传递出一条有效信息,后续的事情同样也不会发生。最后是网络补全了所有的因缘,它能够帮我把信息发布出去,抵达黑胶群体,他们知道我的存在。

而归根到底,一切都和个人努力有关。在我看来,这些年里我写了几千篇文章,每一篇都在发出某种信号。绝大部分文章发布出去的信号都无疾而终,对应的缘分种子并没有因此而萌发。关于黑胶的文章一切刚刚好,所有的条件都具足,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所有的缘分一下子就都成熟且爆发出来。是的,一切都和运气有关。然而运气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这种连续不断的努力也能创造出缘分,只是时间可能要很久而已。

所以说,你此时此刻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义的,你每一分每一秒的存在也都是有意义的。只不过是现在你还不能看到意义之网,而等到有一天它浮出生活的水面,你就会明确地知道自己和某些人,某些事很早就已经关联起来,只是当时你不知道而已。你也会很明确的理解自己曾经的想法,自己曾经的做法,如何在这张意义之网上发生效用,只是当时你不理解而已。你自身就是缘分的创造者,没有一个人、一件事是全无缘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