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Ivone | 刘一峰修改

热爱互联网,喜欢研究技术,也喜欢自己做点小东西。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Ivone | 刘一峰的 RSS 预览

我花了两块钱,从美团用那里学到的产品哲学

2025-05-07 22:22:40

我花了两块钱,从美团用那里学到的产品哲学插图

假设,现在你有2元钱以及两个选择。

第一是支付2元,50%获得5元,50%获得0元。

第二是,支付2元,5%获得100元,95%获得0元。

根据历史的实验,大部分用户会选择第一个选项,因为多赚3元的确定性比较高,如果一定要二选一的话,后一个选择虽然获利颇丰,但确定性太低,亏本可能性太高。

之前我一直看不懂,为什么我能支付2元就能买美团外卖多张能膨胀的5元券。

用上面选择的模型就能解释,我作为用户,美团外卖需要我给出确定性的承诺,也就是通过购买折扣券的形式,承诺会持续在美团外卖消费,而美团是因为我给出了承诺,给我多次下单折扣的确定性。

美团外卖相较于前面提到的选择之外,给出了第三个更加确定的选项,支付2元,100%获得6次5元折扣。

显然这个选项比起刚刚的选项更优,支付2元后,用户会更高频地使用美团,美团也会因为用户多次消费而获益。

显然确定性所带来的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这同样也解释了,为什么购买各种 App 会员时,年费要低于月费,买断要低于年费。

年费价格更低的逻辑不在于给用户打折。

从确定性来看,实际上 年费 > 买断 > 月费(主动支付) > 月费(自动续费),由于买断只需要一次无限期的支付,其用户承诺的确定性要低于多次交易的重复承诺,因此很少有产品支持买断这个选项。

达成支付交易后,用户会承诺会在一定时间里的不使用其他的 App ,从而实现了产品层面流量的稳定。

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付费用户质量高于免费用户,因为免费用户没有给出确定性的承诺不稳定性更高。

不仅美团,支付宝也有类似的设计,碰一碰支付后,会随机折扣并赠送一些线下的现金折扣券。用户使用了支付宝支付,支付宝为了用户继续使用的确定性,赠送红包吸引用户继续使用而形成习惯,反而微信的刷掌支用的人更少。

徐峥早年的文章《把资本倒过来》(在之前的文章也有提到过),阐述了一种通过确定性的需求来降低生产商的成本,进而降低商品价格的逻辑,本质上也是以确定性的承诺为基础,这也是拼多多的底层逻辑。

简单地使用这部分钱是谁来承担,最终是谁亏钱的逻辑来分析,就会陷入到单一的成本决策中,忽视太多有趣的东西。

–> END

💡「独立开发方法论」专栏开通了免费试读。点击下面链接可直接阅读

为什么说菜鸟驿站里卖水果的不是一个好生意

打造一个不需要假期的人生

莱芬的启发

祛魅是行动的第一步

已有 52 名同学得到了这份独立开发早期的排坑手册,你可以在60名读者专栏涨价前,以更低的价格领取。

我花了两块钱,从美团用那里学到的产品哲学插图1

此外,本专栏开通了合伙人计划,帮我推广出去的都会有40%(12元)的分成。

我花了两块钱,从美团用那里学到的产品哲学最先出现在🍺 IceBeer

创始人才是产品的内核

2025-05-05 14:33:29

创业 创始人

美团透露,原本美团正准备对外公开给骑手缴社保,被京东提前获取,用给骑手缴纳全额社保的舆论优势,迅速加入了战局了,让美团陷入被动。

而京东参与外卖市场,这个抖音都因啃不动而放弃的硬骨头,让京东在资本市场上也不被看好。

这个故事有很多个版本,有的说京东增长乏力,想夺回被美团独吞的闪送市场;也有的说美团信息服务费太高,亟需有新的平台加入。总之,各种分析和说法。

我想讲一下自己的观点,这套商业逻辑从创始人的角度来看,就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故事。

在我看来,京东打探到了美团的内部消息,更像是编出来的故事。

早前美团的老板王兴接受一个采访,主持人问,你觉得最好的生意是怎样的?

王兴回答说,是在火灾的时候卖灭火器,没人会在意灭火器能用多久、外观好不好看,也不会比较灭火器的性能,最关键的是即便价格超出市场价格也能卖出去。

王兴对最好生意的思想,一直贯彻于美团的战略中。

你下班后疲惫得只有躺在沙发的力气,躺下后肚子开始咕咕叫,但你完全不想再换衣服出门或者走去厨房,这时候除了美团外卖别无选择。

需求端极强的需求,结合餐饮商户对高翻台率的追求,促成了美团外卖生意的火爆。

商家一旦吃到甜头,就没有降低生产的念头;用户一旦有了更好的就餐体验,也没有倒退回去的理由。

美团的生意就完全在王兴的舒适范围之内,先撮合两端的需求,提供最优的产品,规模化之后再收取高额的信息服务费。

京东外卖的生意逻辑同样处于东哥的舒适圈内,因为京东是从骑手的角度出发,用缴纳全额社保的手段来加入竞争格局。

京东老板东哥,是在中关村门店一步步起来的,早年京东的逻辑就是一款线上的「电子货架」产品。

网上有一段很火的视频,是东哥跟快递小哥称兄道弟,在路边一起吃火锅喝啤酒吹牛,看起来配送员跟东哥并没有拘谨都很自在,在兄弟情义里面,最起码也要缴纳社保让兄弟们上班安心。

因为东哥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要让兄弟过上好日子的演讲,提到京东,最先想到的就是配送员的效率和服务,其次才是商品,这也是东哥创始人性格的产品化表现。

不仅仅是美团和京东这两款处于风口浪尖的产品,任何产品/公司都跟创始人性格很相近。

这个角度能从产品里看到创始人乃至于背后公司的状态:百度搜索首页的广告越来越多、米哈游游戏能持续火爆、淘宝也加入了外卖 …

往往,创始人才是产品的内核。

–> END

创始人才是产品的内核最先出现在🍺 IceBeer

有了AI,任何项目都能驾轻就熟吗?

2025-04-15 22:32:10

用AI做项目

01

就差一个程序员了,这句话放到现在的语境就变成了:有了 AI 现在就差一个项目了。

AI 编程群里的不少朋友找我聊天的时候,最多的话题就是聊聊现在做哪个项目更赚钱。

于是,群友们找我聊的项目,开始天南海北的,从 B 端到 C 端,从社交到游戏。好像是有无数的项目和机会在眼前,随手抓一个就能做得风生水起。

我虽然是好言相劝,今天劝住了,过两天看到有意思的产品,就会继续来聊。

02

如果你接触过投资人,就知道在跟投资人沟通的时候,会面临一个灵魂拷问:这个项目为什么是你来做。

换句话说,就是这个项目为什么别人做的就不如你。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你要投一个项目,用了什么技术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创始人的背景与项目的契合度。

这个问题也非常适合你在遇到一些项目时,自己内心的提问。

就好比,如果马斯克再创办一家新的汽车公司,我就算挤破头也要去抢到投资的机会,他做什么我不管,因为他的背景提供了可靠的信任,那么马斯克就会比坐在我旁边写代码的同事在坐汽车项目上更可靠。

所以说,投资人投的是你在行业领域中的认知、积累的 know-how 还有棘手问题的所有细节,也就是你对于行业、用户、需求的全部洞察。

03

恰如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所说的,现场有神明。

在稻盛和夫78岁时,受日本航空公司委托,来解救这家已经在破产保护期的公司。他周围不少人都在劝,希望稻盛和夫不要接受这份委托,以免让这家难以翻盘的公司搞得晚节不保。

但他还是接受了这份委托,在接手的第一年实现了扭亏为盈,赚了2049亿日元,并在两年后重新上市。

在这期间,他做的事情并不是爽剧里面动辄几百亿美元的融资谈判。他深入到飞机的一线,从飞行体验的舒适度、服务满意度开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都在用他的京瓷哲学重新塑造。

日航的翻盘,本质上是对于航空业务的深入到骨髓的理解。

同样的故事,在所有成功的公司中反复出现:星巴克前CEO舒尔茨亲自当服务员磨咖啡端盘子,提出了“将心注入”的经营理念、腾讯创业之初马化腾亲自陪聊寻找更好的用户体验、奈飞早期邮寄光盘的业务打磨了数十遍 …

只有你在把手弄脏时才能发现到存在的问题,也只有手脏了才愿意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04

项目是生长出来的。

项目是从你对行业、领域的 know-how 以及遇到的问题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

你解决的问题越多,对行业理解地越深,生长的土壤就约肥沃。

如果你撇开自己的优势,漫无目的地寻找一个看上去似乎靠谱的项目。试想,如果这个项目别人都能做,为什么你就能做成?谁都能看到这个项目和机会的话,那为什么你能抓住。

几年前我在做笔记 App 的时候,曾有国内知名的投资人跟我聊了好几个小时。

他们问的最多的,是我对于行业未来的看法。

看法这个词很主观,一千个人里面有一千笔记工具,我能否把项目做成,就取决于我对整体市场的认知。

05

把项目抽象来看,不过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

而你所能看到的项目只是输出,是结果,是用户对结果的评价,你看不到的是输入和处理,而往往项目中这两个环节是做得最重、最厚的部分。

我曾在专栏里面提了无数次那句话,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

视角决定一切。

把自己当作项目的核心资产,而非简单的项目执行人。

–> END

有了AI,任何项目都能驾轻就熟吗?最先出现在🍺 IceBeer

嘿 Jarvis, 帮我写几行代码

2025-04-12 09:50:05

放心,AI 还没有发展到能够取代程序员的程度。

在没有 AI 之前,人类的代码是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敲下来的。

前几天有个很火的推文

嘿 Jarvis, 帮我写几行代码插图
今天看到一个哥们在写代码。
不用 Cursor。
不用 Windsurf。
也不用 ChatGPT。
他就坐在那儿。
纯手动敲代码。
简直像个疯子。

如今,AI 把我们变成了任何想法都想速成的人,用 AI 做设计、写文章、商分以及写代码。甚至很多人会把 AI 输出的内容当作圣经,在网上发文章说:DeepSeek 的回答让我震惊了、DeepSeek是这么说的 … 这就意味着,在不少人心中 AI 的答案要高于自己思考的决策, AI > 自己。

阅读和学习的能力原本是在人长期感受的基础上,1000小时理论的力量是不可撼动的,没有人不经过痛苦的学习过程而直接获得经验。

AI 的出现,不仅仅是跳出了流程,而且连学习的投入都省了。

在几年前,就有人就想跳过这种摩擦非常大的过程,发明了一种名为量子波速阅读的学习方法,声称拿起书,几秒钟时间迅速翻过所有书页,就能掌握一本书的精华。而这种根本不靠谱的方法,却被不少学生家长用数万元的价格抢着给孩子报名培训班。一时不知道是骗子太成功,还是傻子太好骗。

嘿 Jarvis, 帮我写几行代码插图1

用进废退作为达尔文进化论的根本法则,作用于所有生物,但偏有些人想着不做地球人,靠意念和幻想。

前几天我记录了一条 memo

嘿 Jarvis, 帮我写几行代码插图2

起因是 AI 把我的项目改得一团乱,真的验证了那种,原来只有一个bug,修复了之后还有七个。我停下了絮絮叨叨的 AI,自己读了一遍代码之后发现,每个功能之间基本上都是隔离的,同一个字符声明了三个变量(怪不得会反复出bug),代码是能正常跑起来了,毫无审美可言。

在我使用 AI 的这两三个月里面,深切感受到了不自己写代码带来的快感,给了我带来了更多的时间,但我打内心产生出一种空虚,这种空虚来自于找不到要挑战的事情,身边所有的事情:英文文档的编写、业务场景的梳理、代码的编写 … 都是 AI 做的,工作和生活中缺少了之前的阻力,也就感受不到其中的意义。

我小时候从三年级还是学习书法,直到初中结束。一开始学习书法的感觉就是握笔、行笔、书写都有一种秩序感,熟练了这种秩序感就会内化于心,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提起笔来,身心就会很快的投入到状态中,随着写的越多就发现问题越多,需要学习的也就越多。

主动克服障碍和阻力的过程,必要的认知摩擦,才是做事情的意义所在。

初中物理书中讲,静摩擦力的定义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有的时候会以动力的形式存在。

认知领域同样遵循这套物理定律,阻碍我们向前发展的阻力,有时会转化成动力,所以说必要的过程是绕不开的,凭运气获得的成功,一定会凭实力输掉。

再说回 AI 来,我最终还是尽可能地修复了bug,让我深刻看明白了另外一件事:

你认为重要的,跟 AI 认为重要要的,不是一件事情;AI 认为重要的东西,跟你的产品,也不是一件事情。

–> END

嘿 Jarvis, 帮我写几行代码最先出现在🍺 IceBeer

AI 会让你的大脑退化吗?

2025-03-26 18:18:24

AI 会让你的大脑退化吗?插图

AI 带来的大脑的退化

中国医药大学的沈戊忠教授,最近发了一条动态,说自己理解不了 AI 到底是帮助自己提高了效率,还是让自己大脑开始退化。

沈教授讲了他最近使用 AI 的一些体验细节。

最近他再重新编写医学教材,写的每一篇文章都至少要引用 10~20 篇论文,每篇论文起码要两个小时阅读和思考,由此可见工作强度之大。于是他尝试用 Chat GPT 4o plus 来整理和分析文献,在他把这些论文丢过去之后,两分钟之内就能总结好了论文的摘要,还能帮助自己续写下一段内容。

虽然在效率上的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他发现,对于已经读过的文献,自己还能判断 AI 整理结果的质量,对于没有读过的,他就不愿意再细细去读,失去了以前细读论文的乐趣。

他也提到,通过自己的这次体验再去看学生提交上来的作业,就会发现很多语气、段落和内容非常相似的部分,显然是由 AI 来完成的。他就会花一些时间去跟这些学生交流,有没有真的阅读并深入了这些文献,报告做的再漂亮,不懂里面的含意,就本末倒置了。

AI 可能会帮我们阅读很多文章,获得很多资讯,但是也让我们不好好细读一篇文章,失去品尝作者书写的心血及精华,所以 AI 可能会让你退化。但是最重要的是看你自己,让你进化还是退化,就看自己如何使用 AI 。

一个符号节省了15000台服务器

另一个故事是来自于Facebook的官方Blog

一位工程师在广告服务系统的热点调用路径中发现了一个数组拷贝,使用了 C++ 中的一个常见的模式:auto 关键字。他在 auto 后面加上一个 & 符号,把值拷贝改成引用传递,提交了代码。

这一个 & 符号的修改,为公司节省了 15,000 台服务器的成本。

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会去怀疑, AI 也能做到这种程度的优化吗?一个字符的优化,是数十年来经验和能力的积累,不只是这位工程师自己具备精准的判断力,更是隐藏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之下训练出来的直觉。

十几年前有个笑话是这样的。

一位富翁的妻子不小心跌了个跟头,断了一根股骨。富翁请城里最好的外科医生为他妻子手术。医生用一根镙丝钉将病人的骨头接好了。手术很成功。医生向富翁收费 5,000 美元。富翁很不高兴,认为医生只不过用了一根镙丝钉就收这么多钱,太不公平。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医生,要求列出收费明细账,很快他便收到了医生寄来的账单:1 根镙丝钉:1 美元;知道怎样放进去:4,999 美元;总计:5,000 美元。

当笑话照进现实, AI 究竟会是那个价值 1 美元的螺丝钉,还是价值 4,999 美元的知识,取决于你怎么理解 AI 。

知道与做到是两码事

说到这里,我想到春节前自己用 AI 开发 App 的一些很不好的反馈。

有很多人在读了我用 AI 开发 App 的故事后,会在后面评论一些包含恶意的话,比如说:吹牛吧、广告文、投诉他、骗下载、排行是自己刷的等等,当然在言语上会更加激烈一些。

在我还在为自己的成果高兴的时候,看到这些评论自然会很生气。

但深思之下,其实对于 AI 的认知,已经将人划分为了不理解 AI 的和理解 AI 的两类,不理解和不会用 AI 就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级的认知。

非常多的人对 AI 仍然停留在简单对话的层面,认为 AI 是做不了什么复杂的工作的,或许他们仍然在细品论文的乐趣,也或许是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不愿意看看外面发生了什么。

他人的处境让我去思考开发 App 的过程给我带来的意义。

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是我从头到尾设计了 App ,从理念到需求验证再到推广宣发。不过这种话也从在另一个层面体现出了我对 App 理解上的不足,因为我找不到那个价值 4,999 美元的知识点究竟在哪里,我把那一颗螺丝钉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带来的也只能是一美元的价值。

在不少朋友找我聊天问题这背后的算法和逻辑时候,我的回答往往很空洞,来掩饰自己内心对于缺乏必要知识的匮乏感,我会说“一行代码都没写,都是把需求拆碎了让 AI 实现的”,实际上内心因为不懂技术而显得很局促。

AI 给我带来了非常多的帮助,我甚至会将一些数据直接交给 AI 分析,只看分析后的结论,包括知网下载的文献,面对几十页的高密度知识,我内心第一反应是拒绝阅读的。学习和思考的价值,竞然不如几秒钟后 AI 给带来的多巴胺效果。

站在人类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知识之上,非常容易的就可以在具体的领域获得突破,这在百年前也是不可想象的。但 AI 可以在几秒钟内就摧毁掉这一切,让你不再思考、不再学习。 AI 的出现是人类知识的产物,但 AI 的产出却在摧毁人类的知识积累,这也够讽刺的。

量变无法带来质变

在我用 AI 开发中还有一个小细节。

在用 Cursor 帮我改一个小 bug 时,从推理开始到阅读代码库,几秒钟就吞吐了数十个 token,修改完看到修改的文件多到数不过来,这时候看着 AI 一本正经的对话内容,不知道如何是好。当我切换一个新的对话重新修改时,却发现只修改了寥寥几行代码。

我该相信哪个,或者说 AI 为什么会出现奇怪的问题,就非常费解。假如我一开始就点击了“Accept”按钮,会带来哪些隐藏的问题,还不得而知。

AI 的局限性会锁定项目的规模。

当项目规模逐渐变大,AI 的负面效果就会逐渐显现。 AI 只能修改局部的问题,关联的代码越改越错,在高度抽象层面的代码中,会衍生出灾难级的后果。

这是我对当下 AI 编程最深刻的领悟,无论是 AI 的上下文再怎么大,还是无法理解人类的复杂领域,量变永远无法带来质变。

知道在哪里做修改,要比实际去修改难数万倍,而价值更是难以用数字衡量。

你可以外包工具,但你不能外包大脑。

AI 所能做的,也仅仅做到了去修改代码,而知道在哪里修改,是人类价值在根本上无法替代的。

–> END

AI 会让你的大脑退化吗?最先出现在🍺 IceBeer

vol 03 全网骂他「广告骗子」,他却用「发呆网站」狂卷20亿!

2025-03-17 18:54:40

本期目录

1 故事:Alex Tew的狂野创业之旅
2 新的发现
(1) 马斯克商业帝国的背后:爆能模式、演算法
(2) 到底什么是商业模式?
(3) 帮助产品经理快速决策 , 拒绝选择困难
(4) 胖东来是非学不可了
3 深度:我跟大佬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Alex Tew的狂野创业之旅

在十几二十年前,我还在校园的时候,就听说过一个通过贩卖页面的空间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国内也出现了一波跟进的热潮,本期的故事就来看看,想到这个点子的人,究竟做对了哪些事情,让他能够持续地打造爆款。

vol 03 全网骂他「广告骗子」,他却用「发呆网站」狂卷20亿!插图

Alex Tew,百万美元首页热潮的缔造者,后来联合创办了估值20亿美元的冥想应用Calm。他通过”静坐两分钟”等古怪副业持续施展病毒营销魔法,即便坐拥20亿美元商业帝国,依然沿用同样的传播法则推动业务增长。

互联网老用户或许记得,他正是轰动一时的”百万美元首页”创始人,那个通过出售网页像素广告赚取百万美元的网站。但如今,他的身份是头部冥想心理健康应用Calm的联合创始人,该应用当前估值约20亿美元。

出于好奇,我收集整理了所有关于他的资料,试图解析这位大佬的崛起之路。

vol 03 全网骂他「广告骗子」,他却用「发呆网站」狂卷20亿!插图1

从口技少年到病毒营销鬼才

英格兰少年时期的Tew就是个古怪创业者。8岁时出售手绘漫画,每本5美元还附赠巧克力棒。

2002年高中毕业后,他放弃大学选择追求口技梦想。以艺名”A-Plus”巡演期间,创建了首个大型口技门户网站HumanBeatbox.com。但发展遇阻后出售了该网站。

Tew的互联网成名始于2005年。当时刚成为诺丁汉大学21岁学生的他,为偿还学生贷款苦寻快速致富之道。他向自己发问:”怎样才能赚到百万美元?”

2005年8月26日,答案揭晓——”百万美元首页”。他设想在网页上划分100万像素的网格,切割为1万个100像素的区块,每个像素售价1美元(最低购买100美元)。

vol 03 全网骂他「广告骗子」,他却用「发呆网站」狂卷20亿!插图2

初期仅靠口耳相传,亲友购买了前4700像素。赚取首笔1000美元后,他开始联系媒体。由此登上BBC在线、《每日电讯报》等主流媒体。

截至2005年9月底,销售额达25万美元。媒体曝光带来每日20-30次采访邀约。至10月26日,1400名客户购买了500,900像素。

为清空最后1000像素,Tew将其放上eBay。2006年1月11日以38,100美元成交,总营收达1,037,100美元。短短138天,21岁的Tew成为互联网百万富翁。

成名后的人生阶段

税款使其百万收入缩水至约70万美元。突如其来的”网络名人”身份让他措手不及,辍学移居伦敦。最初的信心助推演变成对注意力的盲目追逐。

“成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教会你错误认知。我开始构思博眼球而非创造价值的点子。”

2006-2010年间,Tew推出Pixelotto、OneMillionPeople等直接复制百万美元首页模式的项目,但均告失败。

vol 03 全网骂他「广告骗子」,他却用「发呆网站」狂卷20亿!插图3

期间仍有小规模成功:2008年12月14日,伊拉克记者在记者会向小布什扔鞋的新闻引爆全球。Tew立即嗅到这个”紫色奶牛”时刻——荒诞到必然引发模因传播的事件。

直播结束三小时内,他开发出病毒式Flash游戏《袜子与威慑》。12月15日注册sockandawe.com上线游戏,玩家可向布什漫画投掷虚拟鞋,显示全球投掷总数。

vol 03 全网骂他「广告骗子」,他却用「发呆网站」狂卷20亿!插图4

媒体疯狂报道。截至12月17日游戏被体验140万次。两天后以5,215英镑(约8,000美元)售予Fubra公司。至12月20日,网站收获900万独立访客,收集12万邮箱地址。该邮件列表后来助力社交模因分享站PopJam首周斩获10万用户。

低谷与转折

可惜再未复制昔日辉煌,接下来就是不断地尝试与失败。压力接踵而至——失眠、饮食紊乱,Tew坦言心理健康崩溃。这促使他重拾14岁开始的冥想练习。

2011年1月,Tew推出趣味概念网站DoNothingFor2Minutes.com:单页展示落日海景与海浪声,两分钟倒计时期间移动鼠标或触碰键盘即告失败。十天收获200万访问量。

vol 03 全网骂他「广告骗子」,他却用「发呆网站」狂卷20亿!插图5

该网站成为Calm的前奏,体现Tew对正念、极简与放松的执着。有趣的是,截至2020年中,该站仍保持月均12万访问量,持续为Calm导流。

登顶之路

虽然小项目验证了病毒式副业的威力,但Tew真正的里程碑是2012年以150万美元启动资金创立的Calm冥想应用。最初仅是网站,Tew与联合创始人Michael Acton Smith迅速转向移动端。

2014年Calm营销黑客马拉松中,团队构思获客新法,催生现象级应用Checky——统计每日手机解锁次数。2014年7月上线首月下载量超65万,为Calm带来5万新用户。

vol 03 全网骂他「广告骗子」,他却用「发呆网站」狂卷20亿!插图6

如今Calm估值20亿美元,拥有数千万用户、多个品牌合作,稳居全球顶级正念应用之列。Alex仍运用实时病毒营销框架保持话题热度,例如巧妙利用选举日投放策略广告。

Alex的MVP(最小可行性病毒产品)配方

  1. 紧跟潮流与时代精神
  2. 创意风暴:抛出疯狂问题,百万美元首页源自”如何在两周内成为百万富翁?”
  3. 打造比主产品更病毒化的载体:保持关联性,注入非常规荒诞元素
  4. 开发周期不超过两天
  5. 社交媒体推广+媒体联络+网红营销
  6. 向主产品导流或收集用户邮箱

新的发现

01 马斯克商业帝国的背后:爆能模式、演算法

马斯克的「五步原则」非常有学习的意义,我打算把他的方法练习成为一个习惯,在遇到事情时作为分析的底层逻辑。

马斯克坚持不断设定一个疯狂、难以达成的截止期限,这是他的管理方法之一。希望通过不切实际的截止期限、创造疯狂的紧迫感,让工程师专注于首要原则。
这种方法也出现在 Steve Jobs 的管理哲学中。他要求员工在一个不切实际的截止期限前完成,Apple 员工都说这是一种“现实扭曲场”。当员工知道疯狂的截止期限让他们有些反弹时,乔布斯会看着他们说:“你做得到的”,但最终他们真的做到了。

原文链接

02 到底什么是商业模式?

之前我对商业模式也讳莫如深,有的公司没有商业模式却能赚钱,有的具备商业模式却亏得一分不剩。

我特别建议你问自己2个问题:
1、我为什么人提供什么价值?
2、凭什么是我?
回答完这2个问题,我期待那第3个问题“你的钱从哪里来?”的答案,会非常自然,水到渠成。

原文链接

03 帮助产品经理快速决策 , 拒绝选择困难

决策很困难,就是因为每个决策的结果都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近的包括需求评审阶段能不能通过,远的包括上线后的实际效果,产品经理都需要对这些决策负责。

原文链接

04 胖东来是非学不可了

文中用日本曾经失落的三十年来与当下我们的处境想做比较,挺有趣。我一直觉得,时代不一样、环境不一样、文化也有很大出入,中日之间无法简单的对比。然而,无法对比的却是更宏观层面,在微观角度上,我们正在重蹈覆辙。

胖东来此前二十多年都没走出河南,甚至没走出许昌的原因也很简单。在有大量杠杆可用的时代,任何一个采用所谓“野蛮增长”模式的商超,都能在一个地区靠金融工具或资源杠杆倾销式的干掉胖东来。也就是许昌这种始终没有被热钱注视过的边缘地带,才能让胖东来的火种得以保留。

活到现在的日本企业,大多曾见证过泡沫时期杠杆的力量,甚至其中一些企业的基础盘也是靠高杠杆打出来的。但当泡沫褪去,市场中不再有随机热钱窜来窜去的时候,他们能再市场中长期存在的原因,反而回到了经营本身。

原文链接

我跟大佬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在我读到一些大佬的故事的时候,经常会想,明明是一个不太显眼的需求点,为什么他就能发现呢?或者是,他的这些其实我也能做到,只是时机问题。

很早之前(至少五六年前了),有同事给我推荐了傅盛的几篇文章,奈何当时没有现在的心性,当故事读完就放一边去了。前几天,我重新拾起来再读了一遍,真的是优秀的思想能够穿透时空,深受启发。

我整理了他的核心思想放在下面,你可以深度阅读:

vol 03 全网骂他「广告骗子」,他却用「发呆网站」狂卷20亿!最先出现在🍺 IceB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