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JingFeng | 靜風說修改

一个生活类博客,记录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包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去过的地方、学到的知识,有时也会关注互联网、软件、WordPress。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JingFeng | 靜風說的 RSS 预览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

2025-09-02 09:22:28

“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作者李娟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土地。向日葵地的南面是起伏的沙漠,北面是铺着黑色扁平卵石的戈壁硬地。没有一棵树,没有一个人。

长年以来,作者母亲经营着裁缝店和小卖部。村里几十户人,同行有五六家,秋冬两季生意还能维持生计。但是夏季牧民和牛羊北上,村里人几乎走空了,她母亲年纪也大了,经不住跟着牧民一起迁徙辗转的动荡和辛劳,便决定种地。荒野之中一万多亩耕地,种植户有十几个,各自守着土地散居,彼此相隔较远。她母亲是其中之一,承包了九十亩。种向日葵第一年住的是地窝子,不通风,七月份住在里面像蒸笼一样热。第二年花了两千多买了蒙古包。

向日葵从播种到收获,共三个月的生命。这片向日葵地,先后经历旱灾、沙尘暴和病虫害,又遭受了三次鹅喉羚袭击,向日葵苗被啃的干干净净,毁了再种,种了又毁……面对的不仅是财产的损失,更是生命的消逝。她母亲日夜忧心、沮丧地播下第四次种子,“赌徒般的活着”,播种、浇水、上化肥、打农药、打杈、砍花盘……除了种向日葵,家里还养了鸡鸭猫狗兔一大堆动物。

金黄灿烂的向日葵,在游客眼中是欣赏拍照的美景,在农民眼中是等待、是辛劳、是忍耐、是生活的希望。据《后记》介绍,本书记录了种向日葵前两年的一些情景,第三年终于盼到了丰收,而继父卖完最后一批葵花籽途中,突发脑溢血,中风偏瘫,无法自理、无法说话。

2003年左右,作者在阿勒泰上班,同时照顾高龄多病的外婆,每月工资600元,其中200元房租,200元存暖气费,200元生活费,生活过的相当紧巴。在她母亲决定种向日葵的那一年(2007年),全家齐上阵,她也帮了几天忙,外婆跟着母亲住在向日葵地。当年作者跟着牧民北上,在阿勒泰深山牧场生活了一个夏天。第二年,她辞职去了南方。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外婆的深沉浓烈的感情,她在《外婆的世界》《外婆的葬礼》中说“我觉得外婆最终不是死于病痛和衰老的,而是死于等待……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把外婆折磨致死的种种痛苦,往下还要折磨我。种种孤独、种种惊惧,挟持了外婆,也挟持了我。”

羊道》三部曲和《冬牧场》主要记录的是“牧民”的生活,而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是记录作者母亲以“农民”的身份,向荒凉而贫瘠的土地讨生活的经历。虽然笔调仍是细腻感性的,但整体读下来充满沉重、压抑的感觉。作者在多处真实表达了内心的紧张、焦虑、孤独、悲哀、疲惫、疼痛、懦弱、无能、微弱、渺小、倔强、狼狈、脆弱、局促……全书的抒情哲思意味比较浓,还有大量意识流表达,篇幅超过了我的忍耐接受程度,有些就跳过不看了。

以前极少有连续看一个作者大部分作品,并坚持写读后感的时候。截至目前已经看过的李娟的书有《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羊道》三部曲、《冬牧场》、《遥远的向日葵地》、《记一忘二三》共8本。如果排序的话,个人感觉写的最好的就是《冬牧场》,其次是《阿勒泰的角落》。

农人驾驶着沧海一帆,漂流在四季之中。农人埋首于天空和大地之间,专注于作物一丝一毫的成长。农人的劳动全面敞向世界,又被紧紧桎梏于一花一叶之间。——《我的无知和无能》

读《羊道》三部曲

2025-08-28 19:19:36

2007年春天,作者李娟以“参与者”和“观察者”的双重视角,随扎克拜妈妈一家迁徙。之后用了三年多时间记录,命名为《羊道》,分成《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三本书出版,依次呈现了哈萨克族牧民在春夏季节里的游牧生活。

春天到来,积雪融化,扎克拜妈妈一家从乌伦古河畔吉尔阿特迁往额尔齐斯河北岸的塔门尔图春牧场。能告别寒冷空旷的冬牧场,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虽然春季仍是紧巴巴的,春牧场上母牛产奶量低,又刚生春犊,几乎没有奶水供人食用。四月的季节里,阿尔泰山南麓春牧场温暖而坦阔,一抹淡淡的绿意,深深安慰着刚从遥远寒冷的南方荒野跋涉而来的牧羊人们的心灵。到了晚春时节,扎克拜妈妈一家转场至紧傍森林的夏牧场冬库尔,这里草嫩汁多、水源充沛,羊羔们长势喜人,牛奶产量猛增。进入雨季,扎克拜妈妈一家再转场到阿尔泰山脉高海拔地区的吾塞夏牧场,那里空气透明凉爽,草木葱茏茂盛,羊群悠闲漫步在肥美的绿草山包间。

夏季是是游牧生活的黄金时期,是一年中最舒适、最丰饶的时光,也是社交和生产活动最集中的阶段。牧民们忙着放牧、挤奶、加工奶制品、剪羊毛、擀毡、护理牲畜……还会参加弹唱会等传统节日活动,劳作依旧是辛苦的。扎克拜妈妈整日辛劳忙碌,一身病痛。搬家过程更是艰辛跋涉,风餐露宿,而且每次都不幸赶上大风、下雨、降温等坏天气,还要渡过湍急的河流。遥想更久远的年代,道路更艰险,环境更恶劣。六月的吾塞依然非常冷。几乎每天都有几场雨,夏季苍蝇蚊虫很多。在宣传里,新疆瓜果飘香,羊肉鲜嫩味美,但扎克拜妈妈一家很少吃到蔬菜和水果,在吾塞,全部蔬菜是半颗白菜和一根芹菜。正餐几乎只有面食,拌面、汤面、包子(很少做,馅料是大块大块肥肉)之类。平时都是吃旧馕和黑茶,几乎没吃过新鲜馕饼。饮用水是取冰块、溪水和河水,长年缺乏维生素。

《羊道》三部曲和《冬牧场》四本书,共同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周而复始的游牧年度周期,组成了游牧系列的“四季拼图”。虽然出版时间接近,但《羊道》三部曲创作时间早于《冬牧场》。也许是先入为主,也许是连续看同个作者的多本书有些疲倦,总觉得《冬牧场》更加厚重和连贯,写作功底也更娴熟。《羊道》三部曲的很多篇幅都比较散,像是碎碎念的流水账,故事也不够吸引我,有些无聊,因此翻看速度都比较快,每本书平均几个小时就看完了。

读《冬牧场》

2025-08-25 14:42:21

2010年末,作者李娟因为参与《人民文学》非虚构写作计划,跟随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进入新疆阿勒泰地区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牧场)中生活了三个多月。因此,不同于前两本“阿勒泰”是自发的记录生活、身边人与事的“散记”,这本书是为了完成约稿任务而特意去体验生活,按照时间顺序写作,读起来比较整体连贯。

作者在2018年《再版序》中,毫不掩饰对《冬牧场》的偏爱,认为从这本书找到写作的出口,并选为自己非虚构散文“代表作”。有次在接受采访时,作者说她很讨厌两本“阿勒泰”的书,因为太讨巧了,虽然表达了真实的情感和意愿,但也在精确衡量别人的情感和态度,是一种算计式的写作。在我看来,发表的作品,毕竟不同于自己私密的日记,在写作和反复删改中总是要考虑读者市场的,有些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便选择性剔除出去。

《冬牧场》(2024年第四版)由四个部分组成。书的最后有50余幅作者亲自拍摄的冬牧场照片,能够更直观了解那里的环境。第一部分“冬窝子”记录牧民们从准备到出发,到搭好地窝子安定下来。看第一部分的时候,心情比较沉重,不知道牧民和牲畜要如何度过寒冬,心里忐忑不安往下看。第二部分“荒野主人”记录身边人和动物,有些内容和第一部分重复,在这里补充扩展,记录地更详细。第三部分“宁静”,寒冷无边的冬天也有温暖宁静的内核。第四部分“最后的事”,作者和返校的孩子提前离开了冬牧场,没有再跟随下去。

冬季转场,是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最动荡艰难的一个季节。长达半年的冬季以及土地的贫瘠,使哈萨克人的祖先不得不选择了“游牧”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年复一年恪守自然规律在大地上穿梭。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从阿勒泰深山一直到天山北部的开阔地带,牧人们每年迁徙距离逾千里。居麻家的冬牧场和夏牧场都很近,转场路程只需要三天(有些牧民需要十多天)。一路上作者和居麻女儿加玛(19岁)骑着马,负责管理骆驼(30来峰),下午负责提前赶到当天驻地搭起临时帐篷,每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合牧的邻居负责管理羊群(近500只)和大畜(牛、马上百头),一路上浩浩荡荡,晚上男人们轮值守护几乎一夜不能合眼。

达到冬牧场后,首要任务是收拾“地窝子”和清理羊圈,都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连续干很多天,粪尘满天,累到腰疼站不起来。羊粪被牧民充分利用,其中软粪层是冬天最好的燃料,硬粪板用来砌地窝子里的墙壁和床榻。“地窝子”搭建在背风洼陷地,深入地下两米,面积不到20平方,满满当当摆上床、炉子等生活必须物品,一家人挤在里面挡风避寒,没有私密性。高寒天气到来(夜间预报零下42度,白天升温到零下20多度),地气太寒,为了防止羊群冻伤,牧民们要用干粪土给羊圈铺上厚厚的“褥子”,为体弱生病的羊搭建“住院部”。居麻回忆说2009年雪灾之年,他家冻死了50只母羊、80只大羔、4头牛。

冬牧场的男人们(如居麻)上午十点左右出发,赶着羊群在沙漠里,到处寻找雪下的枯草。居麻坚持七个小时不吃不喝,为了让羊多吃一些,直到天黑透了才把羊群赶回来。有时冻的每隔一小时就得扯些梭梭柴在雪地上生火烤脚。荒野中一人一马一群羊,艰辛孤寂(也有牧民会看报或带手机听歌)。女人们则负责每天早上羊群出发后,把羊圈墙根背阴处潮湿粪层翻起铲开堆在阳光下晾晒,晚上羊群快回来时再重新摊开,清理积雪,还有清理牛棚、背雪、打馕、赶牛、捻羊毛线、染毡片、绣花……长年的艰辛劳动,沉重的生活压力,让居麻和妻子一身病痛,每天把阿司匹林、止痛片当饭吃,有时服药过量鼻血流个不停。常常半夜疼醒起来吃药、卷莫合烟抽。邻居新什别克虽然比居麻富裕多了,生活劳动的处境却是一样艰辛。牧民的孩子,小时候显得比实际年龄小,长大了又比实际年龄大,迅速的衰老。

刚来冬牧场的那两个月,居麻和邻居(轮流放羊)每天都会把羊群赶得很远很远,一直赶到牧场的边缘。等四边的草全吃得差不多了,再一天一天逐渐缩短牧放距离,把羊群往腹心区域赶,估计是防止所承包的草场边界被被邻牧场的羊入侵。随着天气渐渐暖和起来,放羊也越轻松,不用长距离跋涉,还可以随时回地窝子休息进食,居麻放心地把放羊任务交给女儿加玛。这位被迫早早“辍学”跟着爸爸放羊的年轻姑娘,平时快乐坚强,毫无怨言,但心里也有悲伤和野心,也想复学读书、去县里打工。随着第二个月放寒假的孩子们都来了,他们承担一部分劳动,又有了黑白电视,生活也相对丰富热闹起来。

沙漠里唯一的水源是雪。雪和沙土、粪渣、枯草“紧密团结在一起”。煮开后锅里沉积一寸多厚的沙子、不忍细数的羊粪蛋,甚至还会出现大块马粪团。就算完全沉淀干净了,水的颜色也是黄红色的,不过作者尝起来也没有异味,跟着喝吧。如果采雪时小心翼翼地收集,一个礼拜也装不满一袋子。袋子装满雪再蹾瓷实了,足有三十多斤重,背的距离一天比一天远,整个人被压的快找不到了,途中要多次休息,一天至少背雪两次。水的主要用途是喝茶和做饭,很少用来洗澡和洗衣服。而冬季荒野中的蔬菜只有两颗白菜和20颗土豆。“食物出现在口腔里,就像爱情出现在青春里”。吃/喝到的有奶茶(有时放黄油、丁香粒、黑胡椒)、炒熟的碎麦子、麦子粥、抓肉(冬季宰羊宰马)、烤包子、馕饼、炸包尔沙克、面条……但日常只有馕块和奶茶,一天只吃一顿正餐。

两个娃自幼生长在南方海滨城市,没体验过严寒,还向往着溜冰玩雪。当我告诉她们,冬牧场的饮用水靠收集地上的雪,煮开的水里有羊粪蛋,晚上睡在羊粪板砌的床上,墙壁也是羊粪垒的。屋顶有动物走过,时不时粪渣、枯草掉进喝的茶碗里。吃的馕饼是埋在羊粪灰里烤熟的……“生活在羊粪堆里”的情节,她们都表示有些生理不适、难以接受。而这些牧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就是在漫长的冬季、贫瘠寒冷的沙漠深处,学会与境遇共生、适应自然的结果。

作者每天也并非只是写作和拍照,还要协助赶骆驼、找马、赶小牛、清理羊圈、迎接羊群返回、背雪……帮着干家务活。每天晚上,地窝子里磨牙声、呼噜声、疼痛呻吟、起夜上厕所……与多种动物共处一室,不由感叹她的忍耐力和包容性真强。毕竟身处偏远孤寂之处,需要依靠共生才能安稳度日。最让她生气的是骑着马到处追赶骆驼,它们无组织无纪律到处乱跑,她在马背上被颠的疼痛难忍,气的两眼喷火,骂骂咧咧,嗓子喊哑了。为了阻止大牛和小牛提前会合,她穷追猛赶,累得肺叶跟扯风箱一样,扁桃腺都快炸掉了。虽然每天食欲旺盛,但体重瘦到80斤以下。

在《冬牧场》里,作者细致记录着路途的奔波劳顿、物资的短缺匮乏、寒冷的难捱刺骨,以及旷野的寂静空旷所带来的惶然不安与孤独无力。但字里行间也藏着温暖的瞬间与不经意的幽默。这本书既展现了哈萨克族游牧生活的独特之处,也刻画了牧民与大众共通的一面,如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风趣诙谐、温情细腻的家人相处,共同的喜怒哀乐。居麻幽默调侃时带来的阵阵欢笑,都为这段日子增添了别样色彩。在描写人物时,作者既写出了他们踏实能干、勤劳朴实、真诚善良等美好品质,也毫不掩饰酗酒、暴力、偷懒耍滑等习性,这才是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虽然寂寥空旷,“冬窝子”也并非完全与世隔绝的“孤岛”,有熟人登门拜访,邻居相互串门,找骆驼的牧民也会顺路来做客。荒野中牧人间的热情好客,既是排遣寂寞的需要,更是互助共生的人际本能,他们期待着自己也能被热情地递上食物、迎进温暖的房间。那些令人惊叹的阿勒泰美景背后,是交通不便、物资短缺、恶劣环境与凛冽严寒的现实。尽管牧民养殖的牛羊马骆驼数量可观,生活却难掩经济上的拮据,购买物品时常要赊账度日。牧民生活已然艰辛,当地农民虽然没牧民那么辛苦,但处境更显贫穷困顿,连肉食都难得一见。

据书中介绍,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曾经顺天应地、自律而慎微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失。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又广阔的牧场也将被放弃。《冬牧场》让我了解到正在消逝的游牧生活的真实面貌,看书的过程中也时不时讲给两个娃听。“至于在冬牧场所获得的一堆毫无头绪的破碎概念”,作者自我调侃“反正我是写散文的,又不是写论文的”。

无论如何,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的“正在过去”。我们生活在四季的正常运行之中这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雳,不是莫名天灾,不是不知尽头的黑暗。它是这个行星的命运,是万物已然接受的规则。……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却理所应当。寒冷可以抵抗。居麻说,差不多每年的十二月下旬到一月中旬总会是冬天里最难熬的日子,无可躲避。再往后,随着白昼的变长,气温总会渐渐缓过来。一切总会过去的。是的,“一切总会过去”。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冬牧场:冷》

读《阿勒泰的角落》

2025-08-21 10:01:15

去图书馆还书时,忽然发现书架上多了一排李娟的书(之前是孤零零一本),都是近几年新印刷的,便又一股脑儿都借回家了。

这本《阿勒泰的角落》(2024年3月第3次印刷版)封面很美,照片里辽阔的绿色草场上,一只肥硕的羊在凝望着,孤独寂静而又生机勃勃。书中有很多幅插图,附录介绍只有“大风中的哈克哈拉”那张照片是作者拍摄的,也是一堆插图中景色最普通的。也许这才是普通人(非专业摄影师)视角下最真实的阿勒泰角落,或许不可能到处都是绝美风景片吧。

《阿勒泰的角落》分为在喀吾图、巴拉尔茨、沙依横布拉克、桥头和红土地五个部分,写与当地哈萨克族牧民的交往、小杂货店的经营、深山牧场风土人情、夏牧场见闻,在红土地生活片段等。和《我的阿勒泰》都是2010年首次出版,两书相比,这本书更偏重于记事和随感而发,没有了大篇幅的景物描写和抒情文字。对我而言,感觉可读性相对强一些。也许是慢慢习惯了作者的写作风格,渐渐沉浸到阿勒泰的故事中。

这本书中对母亲的描写鲜活立体,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她是全家的主心骨,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学习能力强,脑袋灵活主意多,胆子大,性子急,不受条条框框束缚(行为和思想),又非常肯吃苦耐劳,在艰苦环境中保持着坚韧与乐观。这些在记录她做裁缝、织毛衣、修鞋、采木耳、做买卖,还有多次动手改造房子等文字中均有体现。当生活略微安定时,她还尝试养金鱼、养花,虽然方式粗放暴力(如把鱼从水里捞出来慢慢玩,玩够了再放回去,然后笑眯眯看着鱼斜着身子在水里缓半天才缓过气来。喂猪式把鱼撑死。鱼缸放在铁皮火墙上鱼被煮熟),但细微处也透露着温柔和母性(如把快冻死的鱼小心地放在怀里焐了大半夜,还真焐活过来)。

作者跟着母亲,为了生计,随牧民在穷荒辽阔之地辗转迁徙,以裁缝和小杂货店为生,居无定所。她在文字里有抱怨过生活的艰辛、居住的简陋、天气的恶劣、环境的荒寂,但没有总是叫苦连天,也没有憎恨,在阿勒泰辽阔寂静中疗愈,内心很快又安宁下来。感觉作者能够呈现出宁静平和的总体风格,除了没有经受乌烟瘴气的复杂人际关系,能够在阿勒泰的河流山川森林草原中自由放松,也和母亲的耳濡目染有很大关系吧。

总体感觉这本书里的不同文章,水平高低不一,有些是简单的流水账,篇幅短小。有些洋洋洒洒,文学性比较强。其中,《在巴拉尔茨:河边洗衣服的时光》明亮炽热的阳光下,凉幽幽的河水,深密的草丛,分不清快乐和悲伤,只是自由。《在沙依横布拉克:深处的那些地方》漫长的慢悠悠地散步,在山野中随意四去,回首张望碧绿的山谷,闪耀的确是金光。所能感觉到的那些悲伤,又更像是幸福。《在桥头:坐爬犁去可可托海》用细腻感性的笔触,将记事与沿途景物描写、感官体验、意识流、人物刻画等多方面相融合,最后出现的圆圈彩虹更是充满温情和诗意。《在红土地:金鱼》本不属于戈壁滩荒野的动物,在恶劣的天气环境和简陋昏暗的房子里,袅袅款款在水中舞蹈,是那么明亮而晶莹。

有人称赞她“在孤寂中迸发天才的力量,以浑然天成的笔触书写生之爱恋”,也有人说她是享受了地域红利,写作水平是高中生阶段。还有人说看她写的东西,觉得自己也能记录下日常生活,去出版几本书。在我看来,“天才”未免称赞过高,而她也远比普通人的写作水平高。能够将平凡琐事写的生动有趣,清新自然,还带着一些诗意和灵性,就是语言功底和写作天赋的体现。作者从“我”的视角记事,也有对自然、孤独和生命等问题的思考,情感丰富。虽然“走红”与地域有关,但她能够用心观察,坚持用笔记录下这些内容,写的清新自然、细腻质朴、真实感人,就是过人之处。

和Hillway相识以后,十几年来在他的“监督”下,每天记录日常生活和两个娃成长,有时写的多有时写的少,虽然至今还坚持着写,但都是记事,极少再写感受和心情。每次看书或电影或去旅游,Hillway都会说看过/玩过了写篇文章,像是学生被老师布置作业。总之,有感而发主动去写的少,不过积少成多,每年底汇总也有好几万字。而这些文字,自我感觉没有什么可读性,寡淡至极,恐怕也只有自己想回忆某事时翻一翻了。

读《记一忘二三》《我的阿勒泰》

2025-08-18 09:56:18

今年3月份,逛图书馆无意中看到李娟的《记一忘二三》,便借回家看。前几年阿勒泰和李娟火了,我也没去特意关注过,只是偶然刷到采访李娟的视频片段。有网友说她年近五十岁未婚(1979年生),面容还有着少女般的纯真和年轻态,是因为没有经历婚姻磨难和生儿育女的辛苦。

看了《记一忘三二》这本书,我感觉到,李娟并不是之前想象中的衣食无忧、异域风情的文艺女青年。实际上,她早年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并不好,没有受过很像样的教育,干了很多农活,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谈过恋爱,与母亲相依为命,又闹过“分居”,母亲对她有关爱,也有伤害,因血缘捆绑在一起,无能为力又万箭穿心。这本书有三十余篇以“记”为题的文字,类似于一篇篇有感而发、率性而作的生活琐事的日记,记人记事,记家里的鸡猫狗兔驴马。文风平实诙谐,苦中作乐。

近日,逛图书馆又偶然看到《我的阿勒泰》,是2010年7月第一次印刷的版本,纸张已经发黄,距今已有15年了,又借回家看了。我想象中的阿勒泰风景优美,地域辽阔,人情淳朴,连空气都吹着自由的风。 阿勒泰和西双版纳、香格里拉这类名字,总是引人产生无限遐想,如果仍叫“勐勒”“中甸”等原名,就少了些神秘美丽的感觉。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阿勒泰文字(2007-2009),二是角落(2002-2006),三是九篇雪(1998-2001),选了作者以前旧书中的一些内容。在沉迷于钩织的空闲中,抽出时间来读这些书。既然借来了,总不能原封不动还回去,看的时候心里多少有些浮躁。刚开始看时,很好奇作者笔下的遥远的阿勒泰的模样,感觉新鲜,然而看着看着总感觉有些内容似乎在哪里重复看过,加之这本书抒情意味比较浓,有大量景物描写和抒情段落,更适合慢节奏、追求文字美感与生活哲思的读者。而我又喜欢读故事性强的文字,便渐渐囫囵吞枣一目十行起来。

作为外地人,作者辗转于新疆各地生活,和母亲随牧民在穷荒辽阔之地辗转迁徙,语言不通,条件简陋,地域荒凉。不仅描写了阿勒泰的美和纯粹,生活的悠闲和散漫,被忽略的诗意,也毫不避讳记录了那些贫穷寒冷、劳累无助等,正是这种真实和细腻,字里行间蓬勃的生命力、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打动人心。

生命以万千姿态绽放,在贫瘠的土壤或富饶的沃野,在荒芜的旷野或繁华的街巷,每个鲜活的个体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着。

《涅朵奇卡》读后感

2025-08-17 00:32:54

这本书以小女孩的视角讲述了她恃才傲物的父亲,与伯爵家小姐的友情,被精神虐待的养母。

第一部分几乎占了全书的一半,写她的父亲如何自傲颓废,如何烂泥扶不上墙。这个人看起来很讨厌,读起来很没意思,如果不是王小波推荐,我早就读不下去了。

第二部分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也是《绿毛水怪》中提到的情节,讲的是两个小女孩如何从生疏到理解,再到难舍难分,这种纯真的友情很令人感动。

第三部分写了养母因为年轻时爱上了地位低下的人而被世人排斥,她的丈夫整天对她PUA,她自觉有罪,精神世界一潭死水。

作者善于复杂的心理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得很细腻,但这本书的故事性不强,我个人觉得可读性不高(我还是喜欢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