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6 03:54:08
我媳妇在剑桥的巴山(Bar Hill)有一套房子出租/Buy to Let,这房子是我在2022年买来送她的。结果她完全不管,每次出了什么问题都是中介直接找我。每当接到房屋中介的电话,我血压都上来了,因为十有八九都是房子出状况了。
之前的租客在这套房子里住了三年,合同是一年一签。前两年我稍微涨了点房租:第一年涨了100英镑,第二年本想再涨100,结果租客砍价只涨了50,我也接受了。今年到期我打算再涨100,但租客表示最多只能接受涨25。原本我想着还能再谈谈,但没想到租客直接说不租了,要搬走。
后来我通过中介表示25英镑的涨幅我可以接受,但租客已经下定决心要搬了。
租客搬走,对房东来说是要承担不少额外成本的:
这项费用(房屋税)本来是由租客承担的,但如果房子空着,那就由房东来付。政府是按照每天晚上的房屋状态来计费的。比如,如果租客当天搬走,那天起就是房东交税;反之,如果租客当天搬进来,那天起就由租客交税。因为新租客是5月1号才搬进来,前一周房子空着,所以这段时间的市政税都得我来付。
如果房子空着超过1年,房东则要多交50%的房屋税,如果空着超过2年,则要多付100%的房屋税。
新租客搬进来之前,房东通常需要请人彻底打扫一遍,这一般也要几百英镑。
每换一次租客,中介都要重新起草合同,还要做各种手续,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说实话,现在有点小后悔。前租客说最多能接受1600英镑的月租,我没同意,结果他就搬了。现在新的租客也挺难搞的,一来就得付中介费,还要打扫卫生,再加上一周的Council Tax,前租客是4月23号搬走,新租客5月1号才入住,里里外外折腾下来,净亏了好几百英镑。都是些摩擦成本,费钱又费精力。
新租客搬进后第一个月的房租会被中介扣掉很大一步分额外费用:Tenancy Setup (594英镑) 加上 2周的房租(532英镑),不过在我的强烈不满下,中介答应只收我们一周的租金。
2025-05-06 01:34:57
自从去年家里装修完之后,我们在厨房装了一台电视,平时吃饭时会随便看看一些视频。大约两个月前的一天中午,我从学校接弟弟回家吃饭,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叫 Alan Becker 的动画视频系列——“Animation vs.”,是 YouTube 上的一个非常有创意的系列。他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就是《Animation vs Math》。
Alan Becker 的这些视频通常用一群小人(也有人叫他们“小黄人”、小橙色、火柴人)在电脑屏幕上互动的方式,讲述一个个富有创意、又带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虽然整个系列几乎没有一句对白,但却通过画面和动作把复杂的知识点讲得既直观又有趣。
我最喜欢的四个视频是《Animation vs Math》、《Animation vs Coding》、《Animation vs Physics》和《Animation vs Geometry》。每一集不仅让人捧腹大笑,还让人对背后的知识产生兴趣。比如在《Animation vs Math》中,小人们在坐标系、函数图像之间跳跃和作战,看得人不知不觉就理解了各种数学概念。而《Animation vs Coding》则展示了编程的魔法,小人甚至“黑进”了主人的电脑,自己写代码!《Animation vs Physics》里,小人们挑战了牛顿定律、重力和能量守恒,用夸张但合理的方式演绎了物理知识。
《Animation vs Geometry》则是另一个令人惊喜的作品。视频里,小人们与各种几何图形互动,有时被三角形包围,有时从正多边形中逃脱,有时又在空间几何中穿梭。通过他们的“冒险”,我对角度、面积、对称和旋转等概念有了更加立体的理解。这些原本在课堂上觉得枯燥的几何知识,突然变得生动起来。
现在每次吃饭的时候,我和弟弟都会打开一集,一边看一边讨论背后的知识点。他有时候还会模仿小人画画、写代码,看得津津有味。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寓教于乐的视频真的非常适合启发孩子的兴趣,也让我重新发现了学习的乐趣。
Alan Becker 的动画视频在 YouTube 上非常火,常常能获得数百万甚至上亿的浏览量。很多 UP 主还会专门制作 Reaction(观看反应)视频,一边观看一边讲解其中的知识点,让观众能更深入地理解动画背后的内容。
我真心希望 Alan Becker 能继续制作这个系列的视频。他的作品不仅有趣,还兼具知识性和创意性,每一集都能带来惊喜。我还特地去看了一下他的 YouTube 主页,发现他有自己的网站和线上小店,里面出售一些周边商品和纪念品,比如角色贴纸、T 恤、鼠标垫等等。通过这些方式,粉丝们也能支持他继续创作。
如果我在初高中时就能看到这样的动画视频,可能我的学习态度和兴趣都会大不一样,说不定我也不会变成所谓的“学渣”。Alan Becker 的这些作品用轻松有趣的方式,把复杂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我相信,这样的内容一定能激励无数学生,让他们重新发现学习的乐趣,也让知识变得真正“活”起来。
这些视频的背景BGM音乐也非常出色,节奏紧凑、氛围感强,不仅很好地配合了剧情发展,还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每当剧情进入高潮或角色展开大战时,音乐的节奏也随之加快,让人不自觉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可以说,音乐和动画配合得天衣无缝,是整个系列成功的重要一环。
Alan Becker 在油管的频道有3000万+粉丝。
这是我最喜欢的视频之一。它是在一年前上传的,如今已经有超过 8000 万的播放量。视频的开头从数学中最基础的常量“1”出发,接着逐步引入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再到实数与虚数,最后主角“-1”展开了一场围绕著名公式 的激烈格斗故事。
整个视频既紧凑又富有张力,把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公式,用动画的方式生动演绎出来。观众不需要具备高深的数学背景,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逻辑美和力量感。尤其是当角色“i”(虚数单位)和“π”共同施展出终极公式的那一刻,既震撼又令人忍俊不禁。
这也是 Alan Becker 的动画魅力所在:用可视化的手法,把严肃甚至有些晦涩的知识,变成一个个有趣的、像电子游戏一样的冒险故事。对我来说,看完这部视频后,对欧拉公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还专门去查资料,才知道这个等式被称为“数学中的诗”。
哥哥弟弟也很喜欢这一集,他虽然年纪还小,看不懂太多公式,但他能理解角色之间的战斗与变化,这就足够吸引他了。我们甚至还尝试用积木和纸画重现其中的几幕场景,边玩边学,乐在其中。
哥哥也很喜欢数学,平时在学校数学成绩是班上最好的,希望这个视频能启蒙到他。
我最喜欢的一幕就是当 化身为 Transformer 形态,用手上的 “limit” 装置接住了小黄人化身的
这一幕不仅视觉上震撼,也充满了数学梗的巧思。将抽象的公式和极限概念具象化成角色之间的对抗和救援,真的是把“知识即力量”演绎到了极致。
很享受这种知识划过脑却不留痕迹的感觉。
数学知识
0:07 最简单的入门方式——1 是第一个自然数,这是公理化的(尽管在一些数学分析教材中,他们首先指出 0 是自然数)。
0:13 等式——数学课上学习的两个对象之间的第一个关系。
0:19 加法——四种基本算术运算中的第一个。
0:27 重复 1 的加法,这是我们在集合论中定义其余自然数的方式;也是乘法的铺垫。
0:49 与 1 以外的数字进行加法,这可以用我们已知的 1 加法来定义。(省略证明)
1:23 减法——四种基本算术运算中的第二个。
1:34 我们的第一个负数!它也可以表示为 ,这是将
的泰勒级数的定义域扩展到复数的结果。
1:49 乘以 i,这打开了一扇通往……虚数世界的大门?这也暗示了小黄人实际上存在于实数世界。TSC 现在如何再次得出这个量?
2:12 重复减 1,类似于对自然数的操作。
2:16 负数乘以负数得正数。
2:24 乘法,以及通过重复加法或任何运算对其进行的解释。
2:27 乘法的交换律,以及 12 的因数。
2:35 除法,最后的算术运算;也很好地展示了 – 和 / 之间的关系,就像 + 和 x 之间的关系一样!
2:37 除法就是计算重复减法的次数,直到零。
2:49 除以零,以及为什么它没有意义。令人惊讶的是,TSC 没有用这个来制造一个黑洞。
3:04 指数运算是重复的乘法。
3:15 高阶指数如何对应几何维度。
3:29 任何非零的零次方都是1。
3:31 负指数!以及它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3:37 分数指数和平方根!我们越来越接近了……
3:43 无理数(例如 sqrt(2))的小数展开是不规则的。(我避免使用“无穷大”这个词,因为从技术上讲,每个实数的小数展开都是无穷大的……)
3:49 sqrt(-1) 给出虚数 i,它首先由性质 i^2 = -1 定义。
3:57 复数的加法和乘法是根据我们已知的原理进行的。
4:00 i^3 等于 -i,这当然会得到 i*e^(i*pi)!
4:14 参考 3:49
4:16 欧拉公式 x = pi!这个公式可以通过重新排列 e^x 的泰勒级数来表示。
4:20 小细节:被负号击中会改变 TSC 的方向,这又一次暗示了复平面!
4:22 e^(i*pi) 到 e^0 对应于复平面上沿单位圆的运动。
4:44 +1/-1 的“剑”相互碰撞,发出“0”个火花。
4:49 -4 的剑击中 +1 的剑,变为 -3,等等。
4:53 2+2 的弩射出 4 支箭。
4:55 4 支箭击中除号,与 pi 对齐,得到 e^(i*pi/4),使其沿单位圆旋转 pi/4 弧度。
5:06 TSC 通过乘以 i 来推动自己,围绕单位圆旋转 π 弧度。
5:18 TSC 终于发现了复平面!5:21 虚轴;5:28 实轴。
5:33 最简单的单位圆。
5:38 圆中的 2*π 弧度。
5:46 弧度的定义——单位圆中跨越长度为 1 的弧度的夹角。
5:58 r*theta——半径为 r 的圆中,夹角为 theta 的圆弧长度公式。
6:34 对于单位圆来说,theta / r 就是角度。
6:38 圆周的一半正好是 π 弧度。
6:49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如何与绕单位圆逆时针旋转相关——sin(x) 等于 y 坐标,cos(x) 等于 x 坐标。
7:09 旋转 sin(x) 可以直观地看到 sin(x) 和 cos(x) 之间的位移。
7:18 参考 4:16
7:28 将指数改变为 π 的倍数,使其向各个方向移动。
7:34 一个新形式!?e^x 的泰勒级数,其中 x=i*π。现在它有无限的弹药了!?同样,弹药将每个项的十进制展开式作为其弹道标记。
7:49 面积为 pi r^2,高为 8 的圆柱体的体积。
7:53 给读者的练习(哈哈)
8:03 参考 4:20
8:25 关于 e^(ix) 的 cos(x) 和 sin(x)
8:33 很遗憾,这部分我看不懂……TSC 创建了一个“函数”枪 f(x) = 9tan(pi*x),这样朝 e^(i*pi) 射击会得到 f(e^(i*pi))= f(-1) = 0。
9:03 参考 5:06
9:38 “函数”枪现在在无穷远处“求值”,通过每次增加一个维度来扩展实空间(它是一个向量空间),即实空间的跨度扩展为 R^2、R^3 等。
9:48 log((1-i)/(1+i)) = -i*pi/2,乘以 2i^2 = -2 再次得到 i*pi。
9:58 通过缩短间隔并取极限来阻挡“无穷大”光束,这并非黎曼积分的精确定义,但足够接近了。
油管视频:Animation vs Math
编程这一集我看得最懂了,也很有意思,特别是当中那个原子弹的Python程序,就是无限递归/Recursion内存爆炸。
def nuke(n): a = [] for i in range(10): if n > 1: a.append(nuke(n - 1)) else: a.append(i) return a print(nuke(10))
还有就是Python里调用Turtle包进行海龟作图(这可是我学编程的第一个编程语言)也相当有创意。
0:18 未定义 – 计算机不知道这是什么,就是这样
0:34 print() 将内容打印到终端
0:42 重新运行代码
0:52 变量
1:00 运算(* 表示乘法,/ 表示除法)
1:05 向下取整除法(删除小数)
1:10 字符串本质上就是可以使用的文本
1:23 不能将数字和字符串一起使用
1:27 让你专注于一个特定的字符串/变量/数字
1:32 对象中的项目数(在本例中为 7,因为 string7 有 7 个字符)
1:38 代码语法错误
1:45 b 本质上是 a 中的字符(所以 a[5] 应该是 g,而不是 n,因为它从 0 开始)
1:48 重复代码数字/字符串长度
2:00 基本上会一直运行,因为它基本上告诉计算机“当 true 为真时”
2:02 大写显然
2:09 如果你在执行 while、if 或 for 之类的循环,需要将循环内部运行的代码推送进去,这样计算机才能知道你想要循环的代码。
2:16 循环内部的代码不是在 a 可打印的情况下运行,因为 a 可打印,所以它不能运行。
2:23 循环内部的代码在 if 不可打印的情况下运行。
2:32 字符串列表,本例中的 * 表示将所有字符串都考虑在内。
2:40 海龟本质上就是一支铅笔,我们在这里定义了海龟(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写 t),然后 import 函数会从库中导入内容(库中有内置库)。
2:41 400 表示它在方向上移动的增量。
2:52 改变海龟移动的速度。
2:55 左右移动使海龟转向。
3:03 循环海龟的移动。
3:17 pensize 表示线条的面积。
3:32 这实际上是停止海龟的方法。哈哈
3:44 matplotlib 是一个绘图库(它显然可以让你访问图表和图形),numpy 允许你使用三维数组
3:44 插入绘图然后使其显示
3:58 获取一个随机的三维整数
4:20 绘图标题,太棒了
4:29 函数,让你在运行函数名称时运行这组代码
4:41 pygame 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库,可以让你制作游戏!while true 循环用于检查用户是否关闭了窗口/选项卡
4:44 窗口的基本 pygame 代码
4:57 允许你通过按下某些键来移动对象
5:21 圆圈朝黄色的位置移动,向前移动时加速,向后移动时减速(谢谢 xTI0)
6:22 不要这样做。核函数中的数字表示列表嵌套的次数,所以 10 基本上就是递归地嵌套 10 次,非常卡顿
6:35 # 让你直接输入文本,非常适合解释你的代码是如何工作的
7:36 他真的在写一个 AI 代码
7:50 神经网络正在接受训练
快速提示:还记得最后提到这是 Python 吗?还有其他编程语言用于不同的目的,我想这很明显,但为了以防万一,一些流行的编程语言是 C、HTML、JavaScript 等等!
油管视频:Animation vs Coding
《Animation vs Physics》这一集的后半段内容变得相当深奥,涉及到了相对论、黑洞等高阶物理概念。我目前的理解还停留在初高中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比如牛顿的第二定律 、动能定理、还有爱因斯坦著名的能量公式
。
虽然看不太懂后面的部分,但前半段关于力、加速度、重力等基础物理的呈现还是非常有趣的。角色们像在玩一场“现实模拟游戏”,各种物理定律在他们的世界里都有了视觉化的呈现,哪怕是没怎么学过物理的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0:19 加速度和速度
1:18 质量
3:07 势能
4:17 重力
4:38 米/秒
5:55 以更高的速度围绕行星运行
6:00 以米/秒为单位的速率增加
6:12 围绕其他行星的速度将随机倍增
基于其大小
6:40 围绕恒星的速度将根据其大小而倍增
7:05 是β的1%
7:21 磁场和引力
7:40 磁场环
7:48 制作磁场火箭
8:18 火箭速度因磁场火箭而加快
8:33 观察星系、星系系统和其他
9:14 黑洞
9:30 关于黑洞的事实
10:03 黑洞内部
油管视频:Animation vs Physics
说到几何,它是数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其中最著名的“主角”之一就是黄金分割。黄金分割不仅在几何中占有一席之地,还常被视为“数学之美”的代表。比如大家熟悉的斐波那契数列,就和黄金分割密切相关——随着数列不断增长,相邻两项的比例会越来越接近黄金比例。
黄金分割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数学里,在自然界、艺术、建筑甚至音乐中都有它的身影。像贝壳的螺旋、向日葵的花盘、古希腊神庙的比例,甚至名画《蒙娜丽莎》的构图,都被认为与黄金分割有关。
Alan Becker 在《Animation vs Geometry》中也通过角色与几何图形的互动,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这些数学背后的和谐与美感。通过一场看似搞笑却充满巧思的冒险,观众不仅被娱乐到了,也潜移默化地接触到了黄金分割等几何概念。
英文:Animation Youtube Videos from Alan Becker
本文一共 3926 个汉字, 你数一下对不对.2025-05-05 23:04:19
十几年前我还在英国北部的谢菲尔德(Sheffield)生活时,因为痔疮问题去看过一次家庭医生(GP)。当时医生为我进行了肛门指检(back passage examination)。记得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做指检,还闹了个小笑话——医生让我躺下,把裤子脱到膝盖处,但我转错了方向,应该是背对医生的,结果面对着他,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上周我又去看了医生,这次是因为PSA(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查结果依然偏高,虽然比十几年前略有下降。医生建议再次进行肛门指检,检查一下前列腺情况。我都快忘了这种“酸爽”的体验了。这次医生让我侧躺,背对着他,把腿抱向胸前。他检查了两次,目的是摸一摸前列腺的大小和质地。我以前真的没想到前列腺还能通过这种方式检查。医生说摸起来有点肿大,但应该不是大问题(比如不是癌症),不过他也不能完全确定,于是把我的情况整理后转诊给医院的专科医生,目前还在等医院回复。
这两次检查都是由男医生进行的,医生还问我要不要请一位NHS同事在场监督,我说不用了,毕竟这种尴尬场面还是少一个人知道为好。
说实话,做指检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快“拉了”,实在是又羞又憋屈……
2025-04-28 20:14:34
在AI技术飞速演进的今天,新一代视频生成工具Pollo横空出世,再次刷新了人们对AI创造力的认知。只需上传一张图片,Pollo便能生成5秒左右的动态视频,无论是充满浪漫氛围的法式接吻,还是童话般的公主抱画面,都能精准呈现,细节生动,情感自然。
相比以往动辄需要多张图片、复杂提示词、甚至训练模型的生成方式,Pollo的操作几乎简单到极致,大大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这种从”静态到动态”的极速转化,不仅体现了AI在理解视觉信息和动作逻辑方面的重大突破,也预示着AI内容生产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加速阶段。
回顾过去一年,AI从文生图、图生图到文生视频、图生视频的进步节奏几乎是按月计算的。Pollo的出现,标志着图生视频领域迈入了“即拍即生”的时代——未来个人创作者、小团队乃至普通用户,都有机会像专业影视团队一样快速制作高质量的短片内容。
AI的进化,远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快。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一念成片”、”一想成电影”不再是幻想,而是每个人指尖的日常。
PolloAI视频工具可以制作多种AI视频,只需要一段话或者一两张图片。注册后有100个积点,可以免费用10次,每天还可以打卡获得积分,感觉免费版就够用了。
我媳妇很重,现实中我真抱不动,更不用说来一个公主抱了。
视频:油管/Youtube | B站/小破站 | 微博视频 | 西瓜视频 | 微信视频号 | X/推特 | 小红书 | Facebook
和媳妇来个法式接吻,秀个恩爱。
视频:油管/Youtube | B站/小破站 | 微博视频 | 西瓜视频 | 微信视频号 | X/推特 | 小红书 | Facebook
也可以把ChatGPT生成的Ghibli动画图片拿来用!
也支持在Ghibli动画图上二次创作。
我媳妇说:生成视频不清楚,很模糊。确实是,感觉之后AI Agent会互相协作,视频生成后可以让AI再变高清4K无码之类的。未来可能真的要来了,听说2027年就能全面进入AGI时代,到时候平面动画、设计师、视频剪辑师、程序员、律师、医生等职业需求可能要大幅度减少了,被社会淘汰的会是那些不懂得用AI工具的人。
这个工具里也有视频变清楚的功能,选择了一个4k,除了生成的视频文件确实变大了一些,效果并不是感觉特别明显(当然可能确实有点效果)
和媳妇高清版本4k的法式接吻 French Kiss in 4k
点Pollo立马注册,上传一张照片就能生成AI视频!
英文:AI Video Tool: Pollo.AI (AI Scales Fast!)
本文一共 1096 个汉字, 你数一下对不对.2025-04-25 02:56:37
总是看到有一些暴力破解的程序在不停的尝试比特币钱包的密钥,还声称已经很幸运的试到了几个钱包的密钥,并且移走了里面的几万美金。
下面的文字是抄于 rssdao.eth 的朋友圈。
破解比特币需要40亿个银河系?普通人根本无法想象的数学深渊。
当你抛硬币正面朝上为1,反面朝上为0,连续抛256次,并把结果转换成一个16进制数,就是下一个比特币的密钥,那么换句话来说,比特币私钥的本质就是256位二进制数,听起来普普通通有没有,感觉用普通的计算机随便就能破解了?
能这么想的一般数学老师已经哭在了厕所,2的256次方,相当于8个2的32次方相乘,二的32次方约等于40亿,现在有概念了吗?就是40亿×40亿×40亿×40亿×40亿×40亿×40亿再除以40亿。量化一下吧,第一个40亿是现代电脑的GPU每秒可以计算10亿个哈希值,40亿就相当于一台非常好的电脑,每秒计算的哈希值。
第二个40亿用世界第一搜索引擎,谷歌公司作为例子,虽然谷歌没有对外公布服务器的数量,但有人估算大约在几百万个,是世界上最多服务器的企业之一,代表着地表最高算力,大部分谷歌服务器的算力都不如我们这些满载GPU的电脑强,那么40亿台电脑姑且约等于1000个谷歌算力。
第三个40亿全世界约有73亿人,我们假设地球一半以上的人每个人都有1000个谷歌的算力。再来看看第4个40亿,想象一下40亿个这样的地球像极了银河系有没有?姑且称为银河系算力。第5个40亿,我们把40亿个这样的银河系打包,算力之和每秒能计算出2的160次方。第6第7个40亿,我们从时间维度考量,40亿秒约等于126.8年,乘以40亿倍,就是5070亿年,差不多是目前我们已知的宇宙年龄的37倍。
最后我们得出了结论,以人类现在的文明程度要解开比特币的密钥,大约需要40亿个银河系的算力,计算37倍于宇宙的年龄一样长的时间,才有1/(40亿^8)可以算出密钥的可能。所以现阶段人类科技而言,要通过技术手段破解密钥,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了,这种体量的计算连量子计算机串联也望尘莫及。
2021年2月旧文,再思考一下比特币的伟大发明。
今天一个大饼的价格是9.2万美金。
英文:Toss a Coin 256 Times: The Math Behind an Unbreakable Bitcoin Private Key
本文一共 797 个汉字, 你数一下对不对.2025-04-24 03:40:17
剑桥植物园(剑桥大学植物园 Cambridge University Botanic Garden)算是当地非常有名的景点之一。我刚到剑桥那会儿就去过了,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其实更像是一个很大的公园。
地址:1 Brookside, Cambridge CB2 1JE 在剑桥火车站附近
网址:Cambridge University Botanic Garden
据说园里还有一棵“牛顿苹果树”——也就是那棵据传当年砸中牛顿脑袋、激发他提出万有引力的苹果树的后代。不过也有人说这并不是那棵真正的树,而是后来从原树枝条嫁接来的,象征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无论真假,站在那棵树下,总还是有点历史的氛围。
去年我姐来剑桥玩的时候,我又陪她去了一次。那次我拿着微软的工牌,原本以为只能我自己免费进,结果工作人员说,只要是微软员工带的家属也可以一起免费入园,省了不少门票钱。之前我在亚马逊工作时也是一样,只要出示工牌就可以免费进入。看起来,剑桥这几家大厂都跟植物园有合作,员工都能带着家人免费进去赏花放松。
我媳妇在一家非常有名的大型地产中介公司上班,她凭工牌也能免费进植物园。她们公司有时候中午会组织团队一起到植物园里吃午饭,边吃边聊,很惬意。
不得不说,大厂的福利真的挺不错的。像在亚马逊的时候,还能直接去前台领船票,去剑河(River Cam)上Punting划船。
虽然在剑桥生活了十年,其实真正去植物园的次数也就三四次而已。平时反而不会特意去,感觉有点浪费资源。人性就是这样,去别的城市旅游时,景点一个也不落下;可当你真的住在一个地方的时候,反而不会太在意身边的风景了。
剑桥大学植物园里的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