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6 08:00:00
Recently, I updated the GlobalStd algorithm in the pmd package. The new version includes several improvements and bug fixes. Here are the details:
getpaired
function was re-written to improve the detection of redundant peaks. The paired mass distances (PMDs) are calculated for each retention time clusters. Then redundant peaks will be found in each cluster. For isotopougue pairs, the new version can detect them using network clusters of isotopologues and the lowest mass peak is retained for the following analysis. I also added a feature to detect multiple charged isotopologues clusters and those ions will be removed from the following analysis. Then I updated the multiple charged ions detection to remove all the paired ions for further analysis. The left paired ions will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frequency of PMDs within the cluster and each PMD will only be count once for each cluster. After the detection of high frequency PMDs within retention time clusters or potential “common in source reactions”, this function will return the PMDs for those redundant peaks, as well as the label for isotopougue, multiple charged ions and multiple charged isotopologues. Here, the ions retained in the high frequency PMDs will not be treated as multiple charged ions.Compared with previous version, new function added the feature to detect multiple charged isotopougue and improved the detection of redundant peaks. The code is easy to read with isolation of inner functions. The output of this version will be similar while more accurate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version. I removed the pmd2
column in the output data frame and user can always calculate those values from pmd
and corresponding plot function has added digits
parameters to control the visualization.
getstd
function was also re-written to retain independent peaks. The new function didn’t change the original workflow while make it easy to maintain and read. The corcutoff
parameter was moved to getpaired
function as correlation cutoff was used to filter paired ions instead of standard ions.
globalstd
function is a wrapper function for getpaired
and getstd
functions and has been updated accordingly.
I changed the name of getcluster
function to getpseudospectrum
function and also be rewritten to focused on the recover of pseudo spectrum from MS1 feature table. This function will no longer use getstd
function and will directly use getpaired
function to generate the pseudo spectrum. If the independent peaks were used, extra merge process will be involved as previous version and the pseudo spectrum numbers will always be less than the independent peaks number. It will still output a vector stdmassindex2
to find base peaks for each pseudo spectrum. It will also tell you the coverage of explainable ions coverage (~70%) in the data. We treated the ions within cluster while without passing PMD relation correlation cutoff as one pseudo spectrum, which might introduce a false positive for data using correlation cutoff while keep the opportunity to check them later.
getcorcluster
function has been changed to getcorspeudospectrum
function. The new version will use the same logic as previous version to detect psudo spectrum based on correlation of ion’s intensity and will also output the independent peaks with the largest m/z peaks and the base peaks with the largest intensity in their corresponding pseudo spectrum. User can use both getpseudospectrum
and getcorpseudospectrum
functions to generate pseudo spectrum and the latter functions will have less numbers of pseudo spectrum. I would recommend to use getpseudospectrum
function to generate pseudo spectrum with a better explanation of the ions. The return object will contain a pseudo
table instead of clusters
table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globalstd
vignettes has been updated.
If you are using the previous version, it’s recommended to update the package to the latest version on GitHub. The new version is more robust and easier to use/maintain. If your code failed after the updates, it might come from the removal of pmd2
column and you can always generate this column by round(pmd,digits)
.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feedback, please feel free to reach out to me.
2025-04-16 08:00:00
同一天研究了两样商品,一个是号称来自美国的辅酶Q10,另一个是号称来自日本的主厨刀。前者是我妈发过来问抖音上买的保健品是否靠谱,后者是油管广告的疯狂推送,结果发现都是商业上算成功但本质是忽悠,这里我把思路放到这里。
首先是保健品。第一步到美亚上找品牌,没找到。因为外包装上有美国的地址,我搜了下这个地址,结果发现是民用住宅,现在还在往外租。然后又查了下该地址上公司的名字,发现这是一系列公司里的一个,都是两三年前注册,注册人人名都是中国人。其实查到这里我就基本有数了,因为之前我帮另一个亲戚查过类似的保健品,那个是走线下宣讲的,挂了个中科院博士的名号,赶巧了咱也认识不少有这个名号的,但据我所知科苑的书呆子一般不会用这个名号走江湖,最后查下来就是个美国皮包公司,定向骗钱的团队。这里的关键是千万不要搜中文,这伙人会去做一个英文界面,甚至会买一些新闻报道让稍有疑心的人在搜的时候看到相关讨论,我尝试过各种搜索引擎,都有类似问题,但国内那几个更严重。具体到这个保健品,也是同样的套路,如果搜中文同样能搜到宣传稿,甚至有事实核查稿,写上一开始不放心,后来查到确实是美国品牌,有品质保障云云。这个辅酶Q10在抖音上有几十万销量,且不论是不是卖电话卡刷出来的,但很明显很多人是信的,而且确实也是保税区发货,需要身份证报关。不过我顺手调查了下辅酶Q10的生产工艺与产地,这些现在用deep research都很快,报告显示当前辅酶Q10原产地80%都是中国,美国保健品大概率也是中国进的贴牌货,那套路就很明显了:先在美国注册公司,然后在国内生产或代工,公海上转一圈运到保税区,然后巨资在抖音上投流走量,同时在网上发几篇中文报道,然后就可以吃到国内品牌与美国品牌的差价。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各种猜忌心态都已经被预判了,甚至那些搜过的人信的更深。另外,考虑到辅酶Q10除了保健品用途外还有个化妆品用途,估计也是个诈骗重灾区,化妆品行业在过去一二十年用各种话术让女性把化妆品重定义成护肤品,从一个非必需商品变成了必需品,那也是没少下功夫的。考虑到本博客那本就不多的女性读者,后面的我也不喷了,感兴趣自己查,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认知水平付费,我在钓具上也没少被忽悠。
再来看这把刀。油管上这个主厨刀则是主要忽悠美国人的。这个刀外形很奇特,刀身上有个孔,有独立域名的英文网站,英文宣传资料说是日本匠人设计,下面也搞了个日本匠人图片,然后说要清仓,原价100刀3折只卖30刀。你要说美国人花30刀买把厨刀确实不贵,甚至在亚马逊上同款卖40刀还能冲到品类第一,但我一看这个官网就产生了严重的国内模版网站即视感。直接右键查看源代码,搜索 made in,结果没找到。转头到亚马逊商品问答搜,结果发现确实是国内产的。那下一步就简单了,直接开淘宝以图搜图,然后发现国内卖的同款的名字叫做指环剔骨刀,是给屠夫用的,售价30人民币,里面用的图甚至都跟美国网站上一样,很明显就是一套模具。查完了非常感慨,一把国产屠夫专用刀,到美国就成了日本匠人设计的专用主厨刀,身价在打折后还能翻七倍,充分说明了文案的力量,或者叫赋能。从这种投流模式上看,主要投的是油管广告跟亚马逊,而且是集中时间投流出爆款,商品评价都是最近一两个月的,应该是把B站按摩仪那种套路输出了,还真就是对美国人优化设计的商业模式。从销量上看,美国卖的比国内可好太多了,要故事有故事,要设计有设计。
这两个案例并不特殊,只是这两个案例都是这周二晚上同时出现的,我也是当晚就查出了结果。类似的大小商品我今年查过的没有一百也有几十,不论是针对国人设计的套路,还是针对美国人的套路,每次查完都很恍惚,因为这里面涉及的毛利都很离谱。这些商业模式你要说是诈骗吧,其实更多是真话不全说,假话暗着说,利用了消费者对一些事物的光环与想象,赚的都是消费者的认知稅。说这些不是说我会免疫,很多时候我查本身就是因为已经被忽悠了,只是说查的更深了一步,现在有了AI搜集资料查起来更方便了,商家对消费者的预判是要警惕的,不然功力不够查完了会更容易上套。
有空刷剧看电影,不妨去研究下这些天天蹦出来的广告,自己探索现实世界里的套路比听故事可刺激多了。
2025-04-14 08:00:00
空气炸锅是我22年在黑五期间用不到40刀从百思买里搬回家的。这个价格看起来便宜,其实我内心是嫌贵的,毕竟这个东西核心部件就是年龄大一点的可能见过外置电热丝加热的家用热水壶底座配上一个笔记本散热器的风扇,用个铁皮一包加上滑动变阻器与计时器控温就可以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工二代,我很小就接触过电烙铁、焊锡、继电器、电路板这些玩意,自己也焊过板子,反倒是动辄上百刀的空气炸锅让我感觉莫名其妙,不清楚价格咋定的,多了的功能我也不需要啊。
用了两年多,前两天空气炸锅突然就不工作了,这点我非常不理解,毕竟这玩意电路简单到几乎没法坏,网上一搜发现很多人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计时器工作风扇不转然后扔了去买更贵的品牌货去了。实话说空气炸锅现在也就是四五十刀就能直接从超市搬回家的商品,但既然坏了不如拆了看看哪里坏的。网上很容易就搜到了类似款的拆机视频,有意思的是里面也是提到计时器工作风扇不转的症状,而问题出在炸锅下方的一个微动开关上。这个开关使用一个物理按键来控制电路,当取出炸锅空腔时,物理按键弹起,电路断开,放入空腔,底座一个凸起会压下物理按键,电路接通,基本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单刀开关。视频里提到这玩意很容易坏,验证方法就是你把微动开关输入输出短接风扇就可以工作。这活我熟啊,拿来螺丝刀三五下就拆了底座,短接后一通电,果然风扇转了。然后视频又说,可以从香港买这个部件,也就1刀,运费不到5刀,一共6刀就可以修好了,而且香港的这个部件比原装的更耐用。那我肯定当场下单了,只是此时价格变成1.99刀了,看起来关税加的还算保守。
不过既然发货地是香港,八成应该是国内产的,于是我到阿里巴巴上找了下同款,其实这个部件也可以用在微波炉上。以图搜图现在很方便,价格最低不到0.1美元,批发价更便宜,也就是说,就算批发价是成本价,那么卖到美国的经销商也有十几倍利润。然后我又搜了下美国当地现货供应的同款,虽然产地大概也是国内,价格就能飙到十几刀,最贵的能要到二十多刀。但别忘了买这个锅一共才花了不到40刀,修一个不那么关键的零配件竟然要用一半的价格,确实不如买个新的了。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类技术含量并不高的零配件利润竟然有上百倍,145%的关税在这个利润率面前显得比川普执政还可笑。当然,这玩意利润高但销售量确实也不会太大,但会留下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美国人为啥可以接受经销商的剥削?中国人为啥会卖这么便宜?
最表层的答案自然就是信息差。一个美国人不懂中文,空气炸锅坏了又会认为这玩意需要专业人士才能修,考虑到美国极高的人工费,修不如买,直接换新的就可以了。中国的生产商那边基本也不考虑维修的量,毕竟微动开关这东西属于工业制成品的原材料,走量赚个固定10%利润就可以了,而且产能过剩背景下你卖贵了还不一定能卖出去,而出海对厂商探索成本比较高,还是交给其他经销商来赚这个差价吧。这个信息壁垒虽然已经被互联网打破了,但你无法打破每个人的认知局限性,哪怕知道可以买到更便宜的或可以卖的更贵,但因为每个人日常还要操心更多的事,反正本来也不贵或出货也不多,就花钱图省事了。
再往下一层,就是双方的定价策略是不一样的。当市场成熟到一定程度,市面上商品的价格其实反映的是目标人群消费能力的上限而并非成本加固定利润率。我常用的一个经验公式就是计算所在国人月均GDP,绝大多数工业制成品的年化定价都会在这个数的个位数百分比附近。例如,我国人均GDP1.2万美元,那么月均1000美元,那么我国工业类商品年化定价一般会在10美元到100美元这个区间里,例如手机三年一换,每次换个2100元的中档手机,那么年化定价大概就是700元不到100美元这个价位,家用电器一般都能用五年到十年,年化定价也在几十美元这个档次。有意思的是这个公式在发达国家同样成立,在美国很多工业制成品不论美国产还是海外产,到这边定价也会变成跟人均GDP对标,绝大多数商品都会在这个范围内定价以在最大化受众与利润。而奢侈品的定义就是价格超过人月均GDP的10%,或者简单点就是超过月薪10%的东西对个人而言就已经是奢侈品了,这类产品就不是定位给大多数人的,但在其目标客户那边,定价同样不会太离谱,毕竟过高的售价会减少潜在的客户,而购买奢侈品的主力军的收入水平其实恰好在收入临界点上,买了有幸福感这样才会给使用者最大的购买动力。但另一边,定价也很难低于在国人月均GDP1%,如果过低购买者会认为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因此依赖国际贸易的商人就可以稳赚不同国家最低定价商品价格间的利润。另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数据线,在美国买数据线几美元到十几美元都算是一般人认为可接受的价格,但国内数据线一般就是几块钱到十几块就可以包邮了,而数据线的批发成本只有几毛钱。
这里的玄机在于在中国很多工业制成品生产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同行间虽然存在竞争但到一定程度就会达成价格联盟。这里的价格联盟不是几个厂商大佬坐一起讨论出来的,而是要综合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广告等因素由市场调节达成的当地公允价格,这个价格下大家都还有的赚,否则肯定有人就因为恶性竞争转行了。此时定价策略就变成了成本加固定利润率了,由于中国是制造大国不是消费大国,产能过剩大背景下这个定价肯定是低于发达国家的,而消费主导的发达国家里商人是卡着消费者接受的上限来定价的,这就造成了很大的利润空间。在这一层就不能怪信息差了,很明显出问题的地方在于人们被自己收入水平限制了价格想象空间,因此就算依然存在品牌间的竞争,其可获得工业品的价格也跟工业品制造成本没多大关系了,更多反映了其收入可接受的消费水平。在商家的定价策略下,大多数消费者事实上被困在了经济系统的稀缺性假设上,消费者会用收入的稀缺性来判断商品的价格合理性,而不是真的去了解下商品本身行业的生产率已经夸张到了什么程度,这当然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大多数人会被自己的工资硬控一生,总是买那些让别人觉得你应该有的商品而不是你真正需要的东西。我的另一个经验公式就是大多数人无法想象超过自己当前收入一倍人的消费方式,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人工作三四十年退休算,如果你平均每年工资涨幅能保证3%,你退休前的工资大概就是刚入职时的一倍,如果不是在风口上你跟本就不会接触到更高收入的那部分人,而保证每年3%的涨幅有多难相信工作过的都有体会。
现在我们再往下一层走,就可以考虑下经济系统里数字究竟代表了什么。一个电子元件,原材料成本可能也就1美分,加上人工水电设备折旧,卖10美分市场可以接受,但同样商品跑到另一个国家卖2美元市场还可以接受,那么最该质疑的其实就是价格本身。这个标志价格的数字究竟有多大意义是在这一层需要思考的,价格是用来交流价值的,但很明显体现的却是不同定价策略。普通人眼里价格是成本加利润而商人眼里是目标人群的收入百分比,而因为现代商品种类实在太多,一个对家用电器定价如数家珍的老油条去化妆品店买化妆品也可能被忽悠成二傻子,此时价格本身其实就是经济行为博弈里的筹码,如果这个筹码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里无差别流通,那么肯定有人是在赚差价的。例如在中美贸易里,大多人就盯着里面的顺差逆差玩数字游戏其实从一开始就找错了解决问题的方向,甚至都没找到问题,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在于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人是谁?是普通美国人吗?并没有,他们的日常商品确实比几十年前便宜了,但定价依然会卡到我前面那个经验公式里。是普通中国人吗?这个有一定道理,但只要你有超过十年的购物经验,也会发现工业制成品的定价也卡到了经验公式里,你的收入增长了,但价格也增长了。这里最大的受益人其实是贸易环节上的经销商,他们熟悉价格里面的数字等价性,从定价策略里赚走了最大的利润,而很多人现在还以为他们赚的是固定利润率。当然,确实有些行业赚的就是固定利润率,但他们不会告诉你利润率有多少,毕竟这也就是个数字。利润无国界而资本永不眠。
当前的经济系统喜欢谈稀缺性、市场竞争、生产率、消费需求,但在很多行业稀缺性本身就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其中最被刻意制造的就是工资稀缺性。只要你的工资永远赶不上你的需求,那么稀缺性定价就一定会继续起作用。然而,对于系统性产能过剩我们甚至都没有经济系统可以来进行定价,例如阳光算是地球能源除了核能外的唯一来源,但我们不会去交易阳光,毕竟出门就能晒太阳。现在其实很多工业品已经不存在稀缺性了,但依然被价格系统与收入强制制造了稀缺性。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听的一个笑话:
一个胃疼的病人来看医生,医生建议他回去洗凉水澡后再来,病人问这样可以治疗胃痛吗?医生说这样大概率会得肺炎,而他擅长治疗肺炎。
2025-04-05 08:00:00
清明节,聊点应景的。
1979年,独生子女政策正式施行,2015年,该政策废除,这36年间一共出生了大概2亿多的独生子女,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现在在讨论的更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辈退休产生的老龄化问题,然而最年长的独生子女已经46岁了,十年后这代人就开始进入养老通道预备役,二十年后开始进入全员退休状态,三十年后进入等死状态,五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妇。那么这代人如何养老呢?
首先,要区别养老与退休。现在的生产力水平,退休属于伪概念,一半多职业存在其实就是体制为了把工资发出去,让人们对经济系统与劳动致富保持信仰。货币是人类文明很伟大的发明,但货币所依赖的经济系统要求资源有稀缺性,这个要求在技术进步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服务业还有空间,但农业制造业不考虑分配不均整体产能过剩了。因此,发达国家一方面会把制造业转移出去,另一方面自身更多发展对人服务业,美国就业大类里唯一超过10%的行业就是教育与医疗产业,基本是个内循环产业,而这两行业里医疗也是美国过去三十年家庭开支大类里增长最快的,可看作自己制造的内卷(另一个是住房),而虽然美国高等教育学费增长也很夸张,但因为政府补贴开支没涨太多,当然我说的是教育部还在正常运行的时候。很多所谓职场人认为自己不可或缺,但除了少数真正意义上研发创意部门,大多数职场只是冗余的齿轮嵌合体,是人与人而不是人与产业目标间的关系维系了职位,通过体制、流程、会议、汇报来展示所谓的能力,这些都不会改变产业本身的效率。现在有了人工智能,这些机制类的工作其实是可以完全被取代的。
当然,工作可以被取代,但职位不会,工资也不会,这套劳动致富的叙事还会有几十年的惯性,只是那些发工资的职位对人的技术性要求会越来越低,人们也只能用内卷出的相对公平的毕业学校档次去筛人。其实个体不可替代性已经被工业标准化改造过的教育产业大大弱化了,很多人的稀缺性是由岗位本身稀缺性决定的,跟人能力关系其实不大,与其搞无意义内卷,不如多设置岗位来发工资,当然这也是所有大企业病或官僚主义的来源。现在我们都痛恨企业病与官僚主义的低效,但很难想到起后面养的家庭,而且砍了这些岗位节省的钱也没有参与二次分配而是更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去了。我当然也是反感官僚主义与低效的体制,但能给出的解决方案可能也就是全民基本收入了,不然内核丛林法则的经济系统一旦开始高效运转,大多数都会成为冗余。我父母都是工人,小时候我经常因为他们三班倒要自己在家睡觉,到了美国钓鱼认识的钓鱼佬也说自己之前在工厂干活时也是三班倒也是作息混乱,三班倒本质就是不让机器停下,一直有人监督生产,潜台词是需要人来应对意外,然后大多数工厂都有意外应对的标准流程,这个事其实完全可以自动化。不过制造业保留这个反人性的倒班制其实就是为了制造门槛,让那些只接受朝九晚五的白领别来做这份学历要求低但“苦”的工作,类似的小算盘在很多行业里都存在,都可以被识别为冗余,但要是真砍了,体制就会更担心街上无业游民的创意了。
养老不必等退休,甚至很多人一进入工作就已经开始养老了,一周工作不到十个小时的人我在美国见的多了,国内公务员/国企体系养的闲职我也见识过,这些人其实是提前享受了产能过剩后的自由发展,与之对应的996就很难评了。我建议独生子女们都去算算自己的时薪而不要去信赖那些年轻时候多赚后面躺平的空谈,不要线性外推,历史发展从来都是非线性的。时薪是真正反映你所在行业的生产力效率的,一周40小时400块跟一周100小时1000块看起来后者到手的多,但只是在行业内等效率内卷,行业本身没有发展,大概率要产能过剩了。我已经数不清最近二三十年制造业服务业为了促进消费创造的各种概念了,例如手机,当年有人说3.5英寸屏幕是最佳手机尺寸,说这话的人叫做乔布斯,现在6.1都成了小屏手机了,他自己就搞出了触屏手机、视网膜屏等一系列概念。很多需求其实就是这些所谓商业精英强加给消费者的信仰,然后不断提高参数来进一步创造需求与伪创新,攀爬那些概念背后的鄙视链。我不是说技术进步不好,但每个人都应该自己去想一下自己真正的需求,不要活在攀比的参数里。
虽然养老不必等退休,但岗位有退休,退休后退休金肯定是低于工资的。不过我们按60岁退休,退休后可以活20年来算,其实账目很好理清楚,人工智能调研后告诉我如果现在你已经有50-150万人民币,那么可以在二线城市轻松活到死。当然这个数是现在有这个钱且能保证这笔钱每年利息跟上通胀,这个倒也不难,美债有tips这种利率不高但会根据通胀调整的产品,国内应该也有对应理财。当然,这是一个独居人的花销,包括了房租,如果你有房子,可以扣掉二十年房租。这里第一个会被质疑的就是凭什么认为大多数人只能活到80岁,技术进步不能活更久吗?能,但贵,长寿跟健康生活也是两个概念,也许你能活到120岁,但后面三四十年根本下不了床或者需要很贵的外骨骼机器人辅助,另外就是大概三分之一的人过了85岁就会老年痴呆,这个玩意目前无解,有解也不会便宜到2.1亿人都用上,当然欢迎未来人过来打脸。另一个质疑可能就是为啥不考虑退休金?可以考虑,但不出意外退休金会先被我们的父母这一代消耗个差不多,最后我们这一代退休的时候金额可能不小,但购买力应该高不到哪去,如果你有个人养老金账户,可以优先考虑。还有质疑就是感觉这个钱看不了大病,这点我建议去关注下地级市的各种补充性医疗保险,一年几百块,覆盖医保外一定的开支,自己也可以配置重疾险。不过我很早就知道,如果一个病医保外开支超过30万人民币,那么从保险行业视角就已经属于可以放弃的了。人命无价,但医疗资源都是明码实价的,独生子女这一代没必要给后人留债务,当然也没必要留遗产,我估计后面不超过五代,不论是最好还是最坏估计,人类都没有劳动与累积财富的必要了。前面这话是对自己说的,不是对长辈的,他们医保资源会更充分些。
那么后代呢?为什么没提子女养老?独生子女这一代毫无疑问需要给父母养老,但自己老的时候不要指望子女养老。这倒不是说让你品格高尚,而是说子女养老不现实。独生子女这一代基本完整经历了独生子女政策被废除的过程,但之所以被废除其实就是因为生育率太低了,都不要说2.1,1.2都到不了,这个比例下你指望一个子女养两个老人精力上本来就是不可行的。那你说多生几个咋样?我记得十几年前地方台最受欢迎的节目就是家庭矛盾调解的社会实践,兄弟两人为了争遗产都不在老人面前避讳,直接开打,什么?你不准备留遗产?去查一下过去二十年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吧。亲情固然是很重要的,但不要指望亲情来养老,经不起考验的东西就别去考验,养孩子的付出与幸福感回报都是即时的,独生子女这一代跟子女共同生活的平均缘分不会超过三十年的,人生有梦,各自精彩。
那么伴侣呢?自己去查独生子女离婚率,多了我也没啥可说的,很可能很多人跟子女在一起的时间都比伴侣多。现代婚姻本来就是经济互助组织,是为了实现1+1>2的,但不是说婚前1+1,婚后0.3+1.8,虽然整体更有竞争力,但却牺牲其中一个人的幸福。作为一个没结婚的人,我认为除非两个人在一起每个人幸福感都超过婚前,否则就可看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合法剥削,可以牺牲可以磨合可以奉献,但都必须自愿,否则婚姻本身就是失败的,更谈不上互相扶持养老了。每个人计算自己幸福感的公式都不一样,但两人是要互相兼容的,不能说你觉得我幸福就行了。独生子女这一代(包括我)都比较自私,放到全世界看也差不多,很多人都不愿意为了别人牺牲自己的幸福感,如何取舍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且只能自修,外人的意见都有自己的偏见。
不过显然同龄人养老社区会是一个不错选择,这种更多属于互助型生活,最好是那些很多年互相知根知底的朋友,退休了住在一起,每天互相串门,反正也不用上班。这种模式不太依赖更多年轻人,真需要体力劳动可能会有养老机器人来完成,甚至如果自己可以接受的话让人工智能扮演成一个同龄人天天陪伴聊天也不是不行。这条路最大困难就是你得有朋友,这对有些人不是问题,但对另一些人就比较尴尬了。个人经验是,如果你的朋友是你学生时代认识的多半靠谱,工作后没有利益关系认识的其次,然后是聊得来的陌生人,最后是同行,都是冤家。其实技术养老也不是不行,但最好不要独居,独居也可以,不要养猫,不然意外过世后猫是真的会吃尸体的。
聊这些不是说独生子女这一代会晚景凄凉,相反,晚景凄凉只是我们这一代人集体选择的必然结果。我们这一代经历了全球经济繁荣昌盛最精彩的一段,也有机会去享受比前代人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后面会出现的那些情况也都可能被技术改变,甚至我们还需要跟未来到访的外星人干架。无论如何,当我们这一代人退出历史时,每个人都应享受这个舞台。
2025-03-23 08:00:00
产能过剩这个词这两年有点流行,但其实流行的有点晚了。生产这个行为本身从来就不应该是目的而应该归类于达成目标的手段,例如亩产千斤只能说明有生产粮食的能力,但与解决所有人饥饿问题的目标中间还隔了政府与市场两只手,而这两只手最喜欢干的就是左右互搏。
产能过剩目前可预见的最大问题就是总需求疲软。当前可归类为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全都低于2.1,面子上的人口增长基本依赖移民,但移民不超过两代,一旦适应发达国家的生活也马上就不生了。不管是否承认,发达国家的需求消费了全世界总生产的60%,而人口只占了15%,这个发达国家人口如果不能持续增长,那么你另外的85%人口生产再多也卖不出去。这是一种典型的自限性发展,一旦从贫穷到小康,生育意愿会断崖式下降,转而去享受生活。也许你会说马斯克喜欢生孩子啊,确实这个级别的富人生不生随意,沙特王子都有一个团,但一个王子团也就几千人,全世界有几个王子团呢?
这个到不难估计(正义史官注:使用 grok deep research),我们就用所谓“财富自由”来作为门槛,达到财富自由生育率自然全看个人意愿,那么这样的人全世界有多少呢?我们就用经典的百万富翁来作为门槛,这里百万是美元,这样的人全世界5800万,美国2195万,中国601万,这5000多万个富翁就算5000万个家庭。这些人的生育率分布很有意思,在高收入国家(如美国)中,极高收入家庭确实有更高生育率,但低收入国家富裕家庭生育率依然很低,综合来看,全球每年约1.32亿新生儿中,约10-15%可能来自实现财富自由的家庭。前面说了,这是自限性发展,你孩子越多,后面遗产就算国家不盯上,也会被更多后代切分或社会流动,资产下降到一定程度也不生了。不论当前贫穷富贵,过上几代人,大家都会困在中等收入的低生育意愿陷阱里,手牵手绝后,这大概就是人口混沌系统里的不动点。什么?你问当前中等收入那批,他们已经用实际行动绝后了啊。
现在,你大概能知道总需求疲软是什么了,经济发展如果保持当前发展中国家给发达国家打工的世界分工格局,那么生产几乎一定会过剩。注意,这里的生产要限定到农业与制造业,服务业那块需求很难定量,生产有标准无实物,我们后面分析。当前全世界农业人口有多少呢?最广义计算大概26亿,大概三分之一,但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10到12亿。这个比例200年前是95%,到本世纪初就低于50%了,后面还会下降。也就是说,农业生产率在最近200年甚至最近20年实现了极高提升,不但养活了80多亿的当前人口,自身规模实际还在萎缩。那么制造业呢?5亿,你没看错,全世界一共5亿,制造业人口趋势比较有意思,两个关键词:自动化、转移。自动化不断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现在美国制造业1200万人,80年代是1900万人,但是,当前产值是80年代的一倍。转移自然就是生产外包,中国、东南亚、印度都是发达国家生产外移的受益者。然而,就中国而言,最近十年制造业人口也在下降,其中劳动密集型就业快速下降,技术类在上升。整体看,制造业也不会成为就业蓄水池了,川普想把制造业带回美国在经济上不合理,技术上开倒车,只是给选民撒一勺鸡汤。生产率提高大背景下,全世界只需要不到20亿的人负责生产当前就已经满足80亿的需求了。
需求这东西是数人头的,人越多需求越多,能提供最大需求的发达国家最近都有保守化反移民倾向,后果就是进一步需求下降。发展中国家空有大量人口,但生产利润大头基本又被发达国家拿走或被本国少数人集中,需求释放不出来,稍微改善点也不生孩子,后期需求不足,这个背景下各国政府一定会去调分配政策的,不然游戏就玩不下去了。而传统分配政策调整手段就是税收、慈善,这些效率其实都不高,税收会被逃税,慈善给了捐赠者最大自由度,但捐赠者很多时候利益与大多数人不一致,他们可以投重金研究自己家族罕见病,但溢出的社会效益就很低。市场其实已经给了一张答卷,那就是价格歧视,同样的服务,富人获取就要贵而穷人就可以走量,但这把镰刀在看到富人前先把中产割了个遍,超额收益与品牌溢价转一圈又回到了富人手里。我举个股票的例子,你买了苹果手机,同时购买等额苹果股票,那么就过去行情来看,大概等你三五年换手机时卖出苹果股票,其收益相当于你白捡了手机。也就是说,产品事实上是你入股的分红而不是你的消费,如果市场上股票表现都跟苹果一样,那么伴随整体经济成长,你的边际消费几乎没有或大部分都被分红覆盖。然而,普通人买股票多数买的都是垃圾与自以为是,消费的溢价或剩余价值更多转到了股份持有者手里,这些人才是真的富人,不是说赚得多,而是实际其开支都被被动收入覆盖了。也是因为这个,价格歧视机制对广泛投资的资本家富人形同虚设,但对手头刚有点钱有点炫耀心的中产几乎一割一个准。
政策端其实早就意识到了生产过剩问题,其对策跟罗斯福新政本质差不多,只要雇人挖一个坑再雇人把坑填上,那么我就获得了两个人的就业,之于劳动本身是否有意义无所谓。我推测川普把制造业带回美国本质上就是搞这种无用功经济,让那些失去价值感的人拿到一个名义上的工作,收获美联储发行的钞票。之前民主党的解决方案就是滥发福利,反正生产过剩了,我养就是了,但这样做的最大问题在于挑战了千年以来的劳动观,受益者不会有怨言,但那些还在劳动或者不接受不劳而获价值观的人会认为这是浪费纳税人的钱。但事实上,纳税人的钱只是个数字游戏,过去几十年流行的白领工作绝大多数跟养闲人没有本质区别,你觉得排队领食物是不劳而获,但天天开例会写没人看的报告在幻灯片水印上研究对齐的劳动对文明进步也是贡献为零,只是一个发工资的借口。你觉得是你学历高、能力强可以改变世界,在政策制定者眼里就是发笔钱别让这货闹事,有创造性那部分人非常少,其余的固定到社会运作的冗余齿轮里就可以,当然要让他们感觉没了自己机器就不转了。对很多甚至大多数人而言,没钱是可以忍的,但生活没了盼头或虚荣是要死的,很多贫穷地区家庭吃不上饭也要借钱重金办婚丧嫁娶,你可以说他们不理性,但你自己所谓理性在具体文化场景里更像是笑话,理性的尽头是圣人或商人,但生活可以塑造大千世界。
国内的版本就是大量人浮于事的三四线公务员体系与编外人员。这部分人可以裁一半都不影响政府运作,但大概有三倍于体制内的就业人口是依赖体制运转来喝汤啃骨头的。你裁一半员工难的不是被裁的人,真正波及的是围绕政府机关开的餐馆、商场、小卖店、学校、医院还有房地产商这些人的饭碗。中国当前农业就业人口1.4亿,第二产业2亿,还有三亿多拿工资的就业在服务业上,前两个就业人口都在萎缩。在这个背景下,政府一定要提供一些可以养人的岗位,也一定要激活这些岗位的消费需求,不然经济系统要出大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会看到国内会形成二段式格局:效率至上的一二线城市及卫星城以及公平养人的三四线吃转移支付的小城市,生育意愿强的在小城市,那边的孩子成年后到一二线打拼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一二线无法指望现有居民维系人口,也必须要有生活压力低的小城市来提供年轻人支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个二元格局将维持到大城市衰落。事实上,美国就一直在运行这个二元格局,只不过美国的牛马直接来自于外来移民,小镇靠美元购买力一直维持,现在川普把移民这块卡了,美国二元格局间的矛盾也应该会提高,大城市会首先发难。人浮于事从效率上看是绝对的坏事,但效率是服务生产率的,现在如果一味堆积效率,其实会进一步打压需求。对于所有现代政府,最大的课题就是如何让人们可以在拿到钱的同时肯定自己的工作价值,进而去肯定别人的工作价值,一味的裁员增效属于刻舟求剑了,更高的生产效率不意味更高的生活满意度。经济系统说到底是为生活服务的,如果反过来那么激进派一定会推翻贫富差距找公平,而保守派一定会整出农业社会传统价值观来回归封建秩序。
对一个具体的人而言,想办成一件事是很难的。所谓六边形战士,你要有健康的身体、优秀的能力、不懈的努力、充足的资源与正确的方向,最后还要有足够的运气。绝对不要牺牲身体健康去补其他的短板,能力可以通过基因遗传或教育培养,努力则更多属于个人能掌控的极限,资源这块涉及别人的赏识与你可以调配的物资,很多时候不可控,之于正确的方向更是难以预判,很多时候先前的经验都用不上,而一个身体健康能力出众又努力还拥有资源并押注对了项目的人,很可能被另一个同样条件的人击败,此时的运气更属于玄学。在现代社会里,一个六边形战士多半没有真正用武之地,生产端已经过剩了,他也许无法为其他人带来生活幸福感,但却有可能让很多人天天恶心,例如川普,当然川普也不是啥六边形战士,单纯运气好。
现实世界里能成事的人非常少,不仅仅是因为条件苛刻,更多是因为当前现代社会体制本身是不希望瞎折腾,体制本身就是要弱化个体挑战现存体制的可能性,为此一定会正当化现有体制而去贬损其他体制,让个体过剩的精力用在对付其他个体而不是解决生存问题上。当个人精力无法被劳动所消化时,体制本身一定会引入无意义内卷来消耗过剩的生产力,国家如此、企业如此甚至家族亦如此。但其实个体是可以拒绝参与这个游戏的,很多人喜欢在油管上看政治相关视频,不是因为这些视频水平高,只是想通过喷别人打发过剩的精力,意识形态就是这么无聊的东西。我建议任何认为政治生活在自己个人生活比例超过5%的人断网去菜市场看讨价还价、去公园看鸭子打架、去商场研究商家价格歧视、去餐馆解读菜单潜台词……在网上就着几个定义模糊的概念互喷算什么本事,更重要的是,不论哪种体制都会有弱点与优势,都是被洗脑的货,越关注这些事证明体制自保机制本身越成功,但跟个人生活毫无关系。要是个人能从喷网上别人那里收获满足感,那只能说这个人现实生活太空虚了。如果没到可以修改体制的位置,最好忽略掉体制那些为了维护自己稳定所做的把戏,不值得浪费时间。也不要把自己想象成体制的受害者,真正害人的是具体的人,这些人喜欢用体制当借口罢了,他们自身非常脆弱,对抗具体的人反而可以借助体制里的程序正义,川普就是这种纸老虎,活该天天被告。永远不要为体制服务或驱使,因为体制只是为人服务的工具,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就是人会使用工具。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技术端我们已经生产过剩,就业上其实也陷入了精力过剩的内卷与无数只是为了发工资给存在感的岗位,这个场景在全球尺度普遍存在,但目前并没有很好的应对方法。全球化或者资本运行逻辑是构建在稀缺性上的,但当前现状是总量不稀缺,为此资本只能人为制造稀缺,然后在稀缺性上继续运行利润最大化模型,这不仅不人道,也制造了无数的问题。很多行业的人力资源实际成为了人力负担,从利益角度需要裁员,但从社会角度则需要让其在体制框架内内耗防止影响社会稳定。企业运转的确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太多,企业存在的目标不能仅是追逐资本利润,而需要承担社会稳定作用,这点日本这个体验服已经实践过了,可行。
但这始终不能真正解决物资与个人精力上的产能过剩,倒不如修改下市场运行规则,让定价系统只运行在服务业上,而生产行业全部免费运行,此时免费的部分是维持生活的标准。而如果个人想享受超出温饱的需求,那么就只能通过为他人提供服务业来赚取,由于服务业定价通常是脱离成本的,那么服务业收费也可以设计成对接收入比例。例如我一年理发十次,然后我可以发布一条交易,用年收入的千分之一来买一年十次的理发服务,交易对手不能看的你的年收入,但市场调节下所有人的在理发上的开支会收敛到一个固定收入比例上,也可以保持盈利,个体只需要拍卖掉自己年收入的比例就可以享受到对应的服务。那么会不会这个游戏只会吸引穷人呢?有可能,但别忘了第一条,我们已经对生产行业免费了,理论上没有穷人。那么会不会吸引懒汉呢?有可能,所以最多只能购买一年的服务,服务提供方可以决定是否订阅下一年合同。养老怎么办?不影响,你可以按比例规划储存,退休了按年支出,服务方总是喜欢长期客户。这个博弈规则可以保证生产过剩转化为社会福利,而个人精力过剩则可转为追寻生活改善的动力,丰富服务业种类。当然具体实施还有很多可以调整的空间,但总要开始去思考这些可能性。
其实,如果你再仔细想想,很多体制已经给了自己的版本答案了。
产能过剩这词最近挺火,但火得晚了点。说到底,生产从来不该是目的,而是手段。你亩产千斤了不起?不见得,解决不了人饿肚子就等于堆垃圾。粮食进不了嘴,全赖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互搏不止。
当前产能过剩的根本问题是:没人买,需求疲软。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普遍低于2.1,靠移民续命,结果移民第二代就不生了,学坏快得很。问题是,发达国家人口只占全球15%,却消费了60%的产品。你剩下85%的人,就算天天996,把地球造个遍,也没地儿卖去。这就是自限性发展:一旦生活从“穷”变“还行”,大家立刻进入“别烦我”模式。
你要说富人多生点?别太乐观。全球“财富自由”人口大概5800万,美国2200万,中国600万,这些人算上家庭撑死也就5000万个单位。他们生育率?在美国确实高点,但在发展中国家还是低。也就是说,不管你多有钱,多数人最终都会走向“生不起”的不动点。你现在看到的中等收入群体?他们已经率先绝后了。
所以问题来了:你产能一天天上天,总需求却一天天缩水。农业和制造业最典型,全世界现在种地的大概10亿人,制造业只剩5亿。农业200年前占比95%,现在30%不到,还在降;制造业呢?美国1980年有1900万人,现在只剩1200万,产值却翻了一倍——自动化+外包就是这么给力。中国也一样,制造业人口近十年一直在降。别再幻想制造业是就业蓄水池了,川普“制造业回归”是倒车开回石器时代,纯粹为了喂选民鸡汤。
讲道理,现在全世界只需要不到20亿人,就能支撑80亿人口的消费。但问题是:谁来消费?发达国家反移民、发展中国家人口虽多但没钱,资本又集中在塔尖,需求根本释放不出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各国经济只能内卷+躺平。
传统的再分配工具是税收和慈善,一个效率低、一个太随缘。富人爱捐点自家罕见病,社会受益能有多高?市场那边倒是给了个歪招:价格歧视。服务一视同仁?想多了,富人贵着来、穷人走量。但这波操作最先割的是中产:既想过上富人的生活,又没富人的分红。
举个例子:你买部苹果手机,同时买等额苹果股票,几年后卖出股票收益基本等于手机白送。这时候你不是消费,而是分红。问题是,多数人根本买不到这种股票,买的都是割自己的烂货。真正的富人不是赚得多,而是压根不用靠工资,消费都是投资收益的副产物。于是,这个社会就进入了“中产镰刀循环”:花钱图虚荣、被动收入为零、最后还被价格歧视套麻袋。
政策层早就看懂这局势。解决方案?罗斯福式“挖坑填坑经济”。制造岗位不管有没有价值,能发工资就行。川普搞制造业“回流”,本质是开个假工厂让选民有点事干。民主党那套更直白,发钱发到手软。反正东西没人买,多养几个也不碍事。
有人说这是浪费纳税人钱。你真以为白领写的那些PPT、开不完的会有产出?还不是体面点的坑挖填填。你以为你在“贡献社会”,政策制定者只想让你别闹事。让你觉得“没我地球不转”,这才是核心价值观输出。
中国这边的版本则是三四线城市的“人浮于事经济”。三线公务员编外体系、水多鱼多,养一半都不影响运转。但你砍一半,那三倍就业人口的“跟班经济”就崩了。你不是只裁掉一个人,是让附近小吃摊、超市、幼儿园、健身房、房产中介全都陪葬。农业1.4亿、制造业2亿,都在缩,剩下三亿多服务业人口撑着GDP门面。政府这时候唯一能干的事就是:让这群人继续“有事可做”,然后继续“有钱可花”。
未来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一个二段式格局:中国版的“城乡版美国”:一二线城市搞效率,三四线城市搞稳定。一二线居民生育意愿近乎为零,想要下一代,只能靠小城镇孵化器。小镇青年冲进大城市,完成价值收割;城市老人躺在CBD,靠年轻人续命。这个格局能撑多久,就看转移支付还能转多久。
你说人浮于事是坏事?从生产率看是的,但从需求端看,反而是刚需。现代政府最大课题不是“怎么提高效率”,而是“怎么让人们在拿到工资的同时,还真以为自己干了点什么”。说到底,让每个人“相信自己不是废物”,本身就是现代社会最成功的幻术。
2025-03-09 08:00:00
自从去年搞了拍照耳机眼镜,我对算力就越来越感兴趣,预计很快就能看到类似算力装甲的东西出现。
首先,我一直十分反感显示屏。如果你放两块不同刷新率或亮度或色彩显示屏在我面前,我也许能看出这两个不一样,但如果仅考虑现实的东西本身,大脑会直接抽象出实体概念,然后忽略掉所有细节,也就识别不同显示屏的区别。因此,我其实无法感受到显示技术的进步,什么高刷新率或低亮度,单独看完全体会不到区别。也正是因为这种关注内容的偏好,我会对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产品比较感兴趣,前年就买过那种通过USB连接显示的眼镜来打游戏,我很清楚眼前的图像其实是一块很小的OLED屏幕的折射成像,但具体到眼前就是一块看起来很大的屏幕浮在空中。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技术是苹果vision pro里眼球追踪的技术,它们通过追踪眼球变化,只去渲染眼前的显示,这个技术节约了大量算力,要知道我们现在的显示器在显示时是全高清的,即使你关注不到也会被渲染,这在我看来就属于浪费计算资源了。在当前技术储备下,我认为显示屏与音箱完全可以被智能眼镜取代作为信息输出设备。
另一项有意思的技术的AR2芯片的分体式设计。在这项技术下,显示设备也是只去渲染成像,但成像的计算过程可以放在另一个设备上,然后通过近场通信来传输成像信号到显示设备。这个设计其实很有启发性,因为我一直觉得掏手机出来查资料是一种很不自然的行为,最自然的应该是取消掉手机的屏幕作为单纯的计算单元,需要时或者直接语音交互,或者通过按键、眼球、眨眼、手势来直接操作眼前的虚拟屏幕,需要生产力环境则可外接手柄或键盘来操作。这个计算单元要足够无感与方便,甚至不需要掏出来的动作。虽然今年很多厂商会推出自己的智能眼镜,但AR2芯片方案成本降下来可能还有点时间。
回到计算端,理想的计算单元只负责计算而不负责交互,那么或者将其设计为身上的配饰,或者干脆就做成衣服。这些年柔性电子材料技术也逐渐成熟了,已经出现了很多带芯片的衣服,但我觉得这种计算单元最好也承担一部分数据收集任务,也就是做成内衣,同时监控身体指标。通过对智能手表技术的了解,我发现这种监控方案其实能耗非常低,但整合到衣服里却可能有很多保命的应用。例如,通过授权,老年人可以允许这种内衣在监控到心脏骤停时集中所有电量进行一次心肺复苏,这样可以在离线状态下提供一重生命保障。因为是柔性电子材料,穿着体验应该类似于一件背心,过去一百年人类雌性都可以接受胸罩这种内置钢圈的设计,接受一件带有低压电路的计算型内衣应该不是问题。
因为这种计算面料要负载上分布式计算单元、储能及通信纤维,也就是面料越厚,能量与算力越强。这样不仅是内衣的身体监测层,也可以搭配中层算力衬衫与外层算力装甲。而一旦可以接触外部空气,那么面料上就可以混入纳米级太阳能供电单元,中层可以更多负载计算单元,而内衣层则可负载温差与动能发电单元供电。这样一套算力装甲穿下来基本可以实现能量自给自足。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比较离谱,但其实不难计算出来。我们当前手机每天一充的话一天20wh已经满足当前算力需求了,而这个能量转换成食物热量不超过20大卡,人可以将食物能量按20%的效率转化成机械能,也就是说大概100大卡的食物就可以供应每天的算力需求。而我们已经很熟悉成年人一天要摄入的食物热量在2000大卡,也就是说我们每天拿出5%的能量摄入就足够计算需求。
没错,我认为给算力装甲装充电设备属于脱裤子放屁,我们每天只要保持一定正常运动量,让贴身的算力装甲收集这些能量就可以自给自足。这里需要分布式动能转化装置,另一个思路就是温差发电,现有技术利用体温与外界温度差,也就是温血动物的心脏功能,我们每天可以被动收集大概0.5大卡,这个能量不够计算任务,但对于身体指标监控已经绰绰有余了。这样我们在集成了分布式微电池与能量转换的算力装甲上就算躺一天,自身的对外能耗也足够身体指标监控,如果开启运动模式,那么大概每天保证身体健康的运动量就足够产生算力所需的能量。当算力不够时,可以通过在装甲上打补丁的方式功能,几块面料应该就够应急一整天了。更重要的是,这种设计几乎没有可感知的电力焦虑,要是电量低了就运动下补充能量,这样让人的计算能量需求对接到食物需求上,只要你还没饿死,身上的装甲就会继续处理与外界交互的信息。
如果真的出现了这样的设备,哪怕只是一副手套或运动鞋,也会极大改变我们对算力需求的认知。如果你的能量来源是插头、充电宝、汽油,那么你会将其看作身体外的需求。但当算力装甲的能量来源是大米饭、辣条与水果,你会将其看成身体本就应该有的功能与器官。我之前思考未来肯定需要外骨骼来改造,但忽视了生物本身就是一台发动机,余热发电就足够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满足算力需求。我们也许永远不需要脑后插管,只是需要一件算力装甲与眼镜就可以实现类似的虚拟化需求,这样可以继续保持个体独立性。在算力装甲上,我们可以被动培养自己的个人外置大脑,装甲上的计算核心可以依赖端侧多模态模型对我们疑惑的事情进行解读并与我们一同成长。人自身可以成为模型与世界交互的界面,而那个时候,我这个字就会包含两个部分:一个碳基生物与其外挂的算力装甲。
这应该是一个有生之年就能看到的设想,欢迎来自未来的我到此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