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9 11:18:08
之前不知道在哪里听到一句话,大意是:
一个人的语言边界就是其思维的边界
我之前理解这句话的时候,会觉得思维的边界就是代表着全世界,可最近,我猛然发现其实思维的边界是非常狭小的,思维之外存在更加广大、无边无际的存在。
思维之外的世界,需要用心去接触、观察、体验,一个人的心被训练得越发纯粹、天然、清净,所能感受的世界越是宽广无比。
一旦试着动用思维、思考去触达的时候,就完全无法进入那个世界,相反,会被自身的思维所束缚住,觉得那便是全世界。
就好比一个人的心,可以狭小到因为一件极其微小的小事而暴跳如雷、斤斤计较,可以广大到能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这里的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不是抽象上的概念、故作华丽的修饰,而是真真实实地做到、存在着。
如果动用思维、逻辑去理解这件事,当然无法理解那种状态,更不可能进入那样的世界,那便是思维之外的东西。
再比如一些人选择挑战100公里、甚至1000公里这件事,对于日常人同样是无法理解的存在,从现实意义上的利弊得失这件事考虑恐怕更加无法理解,而在我看来,这其中有着远超思维之外的东西牵引着他们,那是只有参与其中、体验其中、融入其中的人才能理解到、感受到的神醉,那便是思维之外的魅力所在。
能用思维去理解的,可能是思维之外的载体、呈现方式,不过是冰山之角,正如狐狸对小王子说的那句话一样: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2025-10-14 08:31:38
活在当下这个词,似乎出现地越来越频繁了,这侧面说明能活在当下的人越来越少。就好比,当人们越来越多地呼吁尊老爱幼时,说明整体的社会已经不怎么尊老爱幼了。
当一件事被反复提及,说明这件事正是当下所稀缺的,我们越在乎什么,就会越强调什么,其背后是越缺失什么。
活在当下是我一直所追寻的状态,有一天我意识到,当我去追寻活在当下的状态时,我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活在当下,因为真正的活在当下是非常直接的、简单的、没有分别的。
这些东西是我在一位朋友身上所观察到的。
2025年9月底的时候,去云南见了一位老朋友,我们双方都很熟悉对方,不过我对其为何在一无所有的年纪,大三的时候果断从重点大学主动退学这件事一直不理解。
他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表示自己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但又不想浪费时间去折腾转专业的事情,正好心中又有想做的事情。当他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又知道了自己不想要什么,那么退学这件事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当时的我,听他如此轻描淡写地说出这些东西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自己完全做不到那么洒脱,我大概率会选择忍受一年的不喜欢,等拿到学位后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折衷主义的方法,恐怕也是大多数人会选择的方式。
时隔两年,我再次提出了这个疑问,他的回答跟上次差不多,并且对自己曾经做的这个选择相对满意,毫无后悔的感觉。
这一次,我却在某一瞬间得到了我所理解的答案:这是一种完完全全活在当下的心态。
没有过多考虑未来的得失利弊,不去压制自己的天性,把当下的选择、决定指向自己最想要的,最不顾一切想做的,只争朝夕。
反过来讲,如果当时的他选择了折衷主义,也许到后面也并不会做自己曾经想做的事情,也并不会碰到现在的人与事,他所走的道路跟现在也许大相径庭,那又是另外的一生。
他的另一句话,同样让我陷入了沉思。
大意是:我宁愿是因为自己主动选择而导致的失败,而不是被动接受而导致的失败。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活在当下的心态呢?
2025-10-11 09:32:53
十月初的某天早上,我突然理解了如何进入禅定,以及一开始为何要观呼吸,还有种种的经历、体验开始串联、并联起来。
我想通过文字的方式来进行深入地理解它,因为这是我比较擅长的方式。
我理解的如何进入禅定,就是尽可能地放下头脑中的思维,减少思维上的是非评判,让心静下来,当心静到一定程度后,一切心的景象就会自然地呈现,心越安定,对心的觉知力越强,内心所呈现的景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之所以一开始要观呼吸,这是一种从色身上去让心静下来的方法、手段,但不是最终的目的,因为人对呼吸比较容易觉察,呼吸相当于是为了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加快速地集中,好比我在跑马拉松时,感觉这里疼、那里疼,为了忍受那种疼痛,我有时候会选择转移注意力到呼吸,渐渐地忘记疼痛,最后感觉整个人身心轻盈了起来,甚至已经忘记了疼痛所在,但是对于肉身还是有损害的。
比如,假设我们现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尽快地察觉到我们的心,但是在察觉到心的过程中有很多干扰:
当我们有很多干扰的时候,就不容易细微得感知到心的变化,观呼吸是为了让我们把心理上或者生理上的干扰转移掉(生理上的干扰可以直接解决掉,这样时间久了不容易损害我们的身体),其实呼吸本身也是一种干扰,所以观呼吸本身是一种手段、方法,但不是最终目的。
渐渐地,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呼吸越来越微细,这说明“呼吸”这个干扰本身越来越淡了,当我们觉察不到呼吸的存在时,其实我们心已经非常静了,直接从观呼吸这件事上转移到观心上了。
我们无法100%减少干扰,但是可以无限接近那种状态,一旦越来越接近,心的景象就会自然呈现,保持知道有这种现象的状态,而不是刻意地追逐这种状态,一旦对心的景象追逐,就会形成新的干扰。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再次选择一种方式或者说锚点,跳出那种状态,让心再次静下来。
2025-10-10 21:50:31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最近禅修的关系,由于不断训练自己活在当下的能力,最近失忆的速度很快,感觉9月份已经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了,我只记得当下发生了什么,稍微久远的,甚至几天前的事情,都忘记了,这很明显不符合我一贯照相机般的记忆风格,我不知道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不让9月的美好记忆消失,我贪婪地看着自己的9月份时间统计记录,试图回忆起一些2025年9月的点滴。
我边看边回忆,脑子总算找回了点画面感。
这个月的总专注时间维持在157.13小时,其中高体验感的时间占比在52.17%,也解锁了很多第一次的体验,是记忆点比较多的一个月。
这个月是工作时间比较少的一个月,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出差、奔波。
9月初去欧洲自驾出差,从一个国家的小村庄穿越国境开到另外一个国家的小村庄,解锁了很多人生体验,跟客户们也产生了很多共同的美好回忆。
我仍旧记得跟一位客户在一个阳光很好的欧洲小镇共进早餐,那是一家面包甜点店,我们悠闲地坐在户外,早晨的阳光洒在身上,有种说不出的惬意,旁边围着一些小蜜蜂,时不时会停在面包上,面包香气扑鼻而来,那个画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当我驾车在欧洲小镇一望无垠田野两旁疾驰时,萌生了想写一篇小说的念头。
另外,我也注意到,由于长时间频繁来回切换不同角色,工作上的专注度有了一些下降,已经很久没有在一件事情深耕发力。
10月份的时候,有朋友问我是做什么的,我回答道:我早已不拘泥于自己是某个角色、某个工种,而是希望看到这个世界上存在何等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之中有哪些是我能解决的,而且是我比较擅长的,那些能解决的问题且是我擅长的,便是我的工作。
这么一想,感觉视野倒是开拓了许多。
这个月的运动量慢慢提升上来,只要有空,我便去打网球,渴望自己在网球上能有比较大的提升,同时期待将《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那本书上的理论运用到网球学习上。
看见自己慢慢变好的过程,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另外,月底的时候去徒步六个多小时,第一次进入了未知的境地,感觉自己的神经防御系统提升了好几个档位,对人的消耗也很大,我再一次意识到,大脑对人的整体消耗远远超过单纯的生理消耗。
所以,人在内耗下,同样对身心的损耗是极大的。
这个月的阅读体验也不错,很多时间是在飞机上阅读的。近年来,经常反反复复看同一本书,对新书失去了探索欲,觉得很多书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读一千本书,可能不如将一本好书读一千遍。
9月份读过的书籍:
这个月是写作输出比较少的一个月,不过还是写了几篇我比较满意的文章,也记录很多值得我回忆的日常小确幸。
输出了6篇文章,记录了64条小确幸。
2025-09-30 10:44:12
昨天跟一位好朋友聊天,我们聊着聊着突然聊到了生命质量,花钱与赚钱是一个释放能量和存储能量的过程,最终我们在一个问题上,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答案。这个问题是:
如何成为一个有吸引人的人?
在我们看来,一个有质量的人、网站是有吸引力的。
这个质量来源此人所经历的、感受的、释放出来的,当一个人经历的越多,感受的越多,释放的越多,这一系列的循环过程,会让这个人的质量更大,质量越大,这个人向外的吸引力就越大,所吸引的人与事越多,变向使其的质量越大,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过程。
那如何理解当一个人经历的越多,感受的越多,释放的越多,这一系列的循环过程,会让这个人的质量更大呢?
按照我的理解,这个人质量变大的过程,其实是生命质感、生命厚度不断提升的过程。
比如,我选择去北海道参加100公里这件事,从世俗意义来讲是毫无帮助的,不仅毫无帮助,甚至“坏处”多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只是为了去北海道参加100公里,刻意经历日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是无法理解的。
而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会让我生命质感大幅提高的过程。
当我下了那个决心,付出了具体的行动,花费了时间、精力、金钱,遭受了那份痛苦,这一系列过程从结果导向来看,似乎我的生命本体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变化,我还是我。
但是由此所经历的、感受到的、体验到的,却以另外一种更加不可见的方式内化于我的生命本体中,那些不可见的事物会永远存在我的心中,将来的某一刻会演变成一种勇气、自信依附在我所经历的其他事情上,由此变相增加了我的生命质感。
当我不断地去尝试、经历、感受、体验,不断提升生命质感,最终会累积成强大的复利效应,当我的内在不断进化、质感越来越重、灵魂被训练得更加纯净,那我所释放出来的生命状态就越发吸引人,这是一个不断提升生命质感,不断释放吸引力的过程。
2025-09-25 10:59:56
早上醒来,脑子里出现了一些思考。
我每天都往自己的独立博客里写东西,这种感觉很像小时候的我不断地往我的木质储蓄罐里存钱,每写一篇文章就好像往里投入一块硬币,有时是一块钱,有时是一角,有时是一分。
无论多少,我都很认真地去做“存储”这个动作,连续不断,绵绵不绝。
有时,我都不知道自己反复做这个动作本身是为了什么,单单期待自己的数字储蓄罐将来有一天变得沉甸甸的,然后去换取自己心爱的东西吗?
我想事实并非如此,至少目前为止我完全没有这个想法,我只是单纯喜欢“储存”这个行为本身,因为这个行为本身所产生的流动性的东西,让我感到痴迷、享受。
那些写时因为极度专注所带来的一种让人神醉的空灵感,写完后内心的极度平静、满足、抽离之感。。。
闲暇之时,看着自己用心写下的文字,记录下的每天、每月、每年所发生的真实事情,总能让我会心一笑,它像我小时候不断储存的储蓄罐一样,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也不断滋养着我,成为我的一部分。
另外,从更高的维度来讲,我试图记录一个从28岁开始的普通人的一生,它是我留给世界的数字资产,我知道每天有很多的AI bots来爬取我的博客,想象一下,自己的文字进入了AI的血液之中,那是一件多么酷的事情。
正如,Derek Sivers所说:
Now that blogs aren’t cool, I’m super-inspired to write on my site again.
I’m treating my site like a living autobiography, trying to share all my thought processes, values, ideas, plans, experiences, and more. I provide original words for the AI LLMs then they can re-produce my essence when I’m dead.
我像对待活着的自传一样对待我的网站,试图分享我的所有思维过程、价值观、想法、计划、经历等等。我为 AI 提供原创文字LLMs,然后当我不在时,它们可以重现我的本质。
财富、金钱、地位、名声,会随着一个人的离开而渐渐被遗忘,而一个人的思想、精神、气质、品位,却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熠熠生辉。
我希望,当我有天不在时,它仍能重现我的本质,将我的思想、气质、品位散发到世界上的每个角落,熠熠生辉,我身处宇宙之中,又包含着宇宙,那便是我在独立博客上的追求吧。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