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Rolen修改

95后,INTJ, 曾留学日本并接受科研训练。追求完美,经历丰富,包括在大公司工作和探索创业。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Rolen的 RSS 预览

写作的魅力

2025-09-03 05:51:19

现在是凌晨五点,昨晚早早地便入睡了,醒来后发现脑子很活跃,不断地出现着与写作相关的事情,我想到了写作的一些特殊之处、它的魅力、写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越想越多,越想越凌乱,只好起身,将这凌乱的、模糊的想法、情绪,通过写作的方式一一梳理出来。

我想,这便是写作的魅力之一。每当内心有所波动、想法时,能及时将其付诸笔端,找到一种内在的秩序感。

于我而言,写作更像是在玩一场叫做探索内心的游戏。

写的时候,好像是拿着一盏探照灯,每写一篇文章就好似把心里的某个角落照亮一下,随着文章越写越多,内心的角落被照得越多,那些看不见的、无意识的、杂乱的、隐蔽的、模糊的,都会显现出来。

随着这盏灯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变得清晰、有序、敞亮起来,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通透感,而由此似乎衍生出一股很强的能量出来,它是有序的、是充满生命力和灵性的、是自然流露的,那股能量能滋养人心。

那股长时间积累下的能量,不仅仅滋养写作者,同样能够感染读者,因为写作者在书写文字、表达内心想法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显露出一种该写作者所独有的气质和品位。

作为一个长时间读其文字的读者而言,Ta是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情感的,而由此所建立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有时候甚至从家人、亲密关系中都无法获得,那是一种相互被理解、被看见的欢愉,哪怕双方之间完全不认识,但是由于文字所建立的情感上的深度链接,是可以超越时空、超越年龄的,是一种灵魂上的共鸣,是一种深层次的链接关系。

一旦建立了那种关系,读者与作者之间便会进入一种交融的状态,那种状态对写作者是一种极大的奖赏,作者用心写下的文字,在某一时刻,被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所看见、所共鸣、激励、启发,像是蝴蝶效应般,在未来的某一天,产生更加广且深的共振。

那,同样是写作的魅力所在。

2025年8月总结

2025-09-02 08:03:34

这个月是输出、完成自我表达比较多的一个月,我也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主基调:我是一名生命艺术家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这五个字对我而言,不单单是个名头,而是代表一种生活方向、生活基调、人生观、价值观一样的存在,对此,我感到一种久违的通透感。

这个月专注时间为136.40小时,其中高质量的体验占比57.24%,不算特别努力、专注的一个月,马马虎虎。事情在不断往前走,时间在不停地往前走,如果每年、每月、每周、每天、每时、每刻都能如此扎实、勤勤恳恳,真正做到make every day count,那恐怕也是一个不错的生命状态。

工作方面(75.10 h)

这个月的工作时间不算很多,事情在预料之中进行,不过,我最近看到一本书,书中谈论的一句话,大概是,如果你没有在工作上经历事情的失败,说明你没有将自己推至极限,或者说你没有做更多的尝试,仍旧固步自封。

这句话仔细想来,确实有一点道理。我也明显感觉自己有时会偏保守做法,一旦进入正轨,在工作上的尝试和突破上会束缚我的发展。

同事跟我说,一旦我身入绝境之时,各种idea会不断出来,但是一旦进入稳定期,又变得很保守。我试图去理解背后的原因,可能一旦人进入了那种非突破不可的状态时,整个人的专注力会上好几个台阶,这种情况在我参加比赛时也非常常见。

运动方面(7.55 h)

这个月中旬,我又开始了网球的练习,时隔多年,能重新找到打球的激情和活力,真的让人很开心。

上半年聚焦100公里训练,下半年开始聚焦网球的训练,为此我专门开了一个板块,来公开分享我的网球精进之路。

因为我注意到,公开学习、公开教育自己的方式,可能是最快的一种学习方式。

阅读方面(18.94 h)

这个月的阅读状态非常不错,基本上睡前会读个半小时或者一个小时的书,读的书基本上都是我很久之前读过的。

  1. 重读完《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我第一次在2014年读的,11年后重读发现书中的很多细节都记不太清了,但是当时读的时候所产生的流动性情感仍旧记忆犹新,我记得孙少平在得知田晓霞出事后,把陷入那种沉重的劳动来获得心灵上的解脱那个场景,后来,我对那种情感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强烈共鸣
  2. 重读《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写《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时的一系列心路历程,真正的艺术、小说应该是接近普罗大众的,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的
  3. 李笑来的1000h注意力理论,感觉很有启发,接下来会应用这方面的理论到我的网球学习上

表达输出(写作+视频)(23.15 h)

这个月中旬开始,在写作和视频表达输出上比较出色,几乎每天都会有产出,这种每日输出,带给了我一种生活的秩序感和内心平静的感觉,因为我觉得人的一生可能是在完成一场叫做自我表达的游戏。

我是一名生命艺术家

2025-08-26 22:34:04

今年五月份的时候,饭后散步,我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了一个词:生命艺术家

那一刻,我感到十分兴奋和巧妙。

由于我的兴趣、能力、职业比较多样,每当我向他人介绍自己时,我一直找不到一个词来描述自己,我觉得一个角色是无法描述我的。

直到那一天的来临,让我意识到,也许“生命艺术家”这个词来描述我最贴切不过了,那种感觉好似二十九岁的村上春树在棒球场看球赛脑子一嗡,发出一句“我也许可以写点小说”的感叹,王阳明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毫无疑问,我就是一名生命艺术家,我理解的艺术不在画室,不在高高的殿堂之上,正如我理解的佛不在寺庙里,而在每一念之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我所理解的艺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是蕴含于行为之中的那些流动的东西。

我重视那些孕育出生命中的流动性东西,把它当成我活着本身的扎扎实实的证明,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诠释生命的意义,完成一场生命的自我表达,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他人、社会、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是我的天命所在,也是我毕生的理想、抱负所在。

我是一名生命艺术家。

努力就真的好吗?

2025-08-25 09:57:05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努力、刻苦,似乎努力是成功的代名词,不努力的话长大后就要去捡垃圾。

我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从读书开始,我一直都是看似很努力的人,总是拼命地学习,认真地准备,每一步都竭尽全力,每次我做的不好,我都会觉得是我努力不够,我应该更加努力、更加刻苦。

但是,我总是隐约觉得哪里有什么不对劲,说不上的感觉,我似乎很努力,但是成绩最多只能维持中上游,我拼尽全力只能上个三本院校。而我身边的同桌似乎每天睡觉,却能轻松数学满分,数理化全才,他看起来似乎不努力,但是为何产出这么好,我只能把它归结天赋、天命,似乎就再也找不到其他原因了。

直到现在,我才真正地理解了那种不对劲的感觉在哪里了。

其实,努力、天道酬勤这些都是没有错的,只是没有正确的方向一味地努力,没有区分何时努力,何时休息,没有在自己所真正擅长、热爱的事情上努力,在低维度的努力,却没有唤醒高维度的自我,将会在产出、反馈上有着天差地别。

这两年是我各方面最突飞猛进的两年,我感觉自己跟以前比努力程度少了很多,花的时间更少,产出却更加出色了,实现了时间和注意力的自由。

我一改往日的“努力”行事作风,只在关键的事情上,自己真正在乎的事情上,自己所擅长的事情上发力,其它事情上能放弃就放弃。

我有意识地保护着我曾经随处乱用的努力,保护着我身上曾经未被激发的灵性,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满足,我感受到了来自生命本源的召唤。

原来,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努力;原来,并非一件事需要靠努力才能做到,我们同样可以很轻松、很优雅地完成一件事,像玩耍一般简单、轻松、满足。

是为记。

如何激发出高维度的自我呢?

2025-08-24 20:46:44

昨天做了一个视频,讲的关于读的一本关于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由于是早上做的,所以我的灵感特别好,里面改变了做视频的思路。

在某一刻,我感觉进入非常神奇的状态,那个状态,其实我非常熟悉,就是心流、入定的状态,过去的两年里,我在很多时刻都是进入那种状态的,几乎每天都能保持几个小时的那种状态,以至于我的产出非常高,解决问题的速度也非常快。

我觉得那种状态下的我,叫高维度的我。与之前的我所不同的是,以前的我读书、学习,都非常慢,我越是相信努力的作用,投入越多的时间,但是产出却完全不行,直到现在,我才真正理解了背后的原因。

就是过去的我,一直在低维度的努力,在低维度去改进、更新自己,看似努力、认真的背后是一种假努力,比如,在自己很困、很累、状态不好的时候,依然强撑着自己去努力,与自己做对抗,试图逼着自己去上进,结果当然也是事倍功半。

而这两年,我好像打开了自己身上的高维度自我的开关,每日投入的时间更少了,做的事情反而更多了,产出也更加高效了,因为我知道每个时间的价值不一样,也知道我自己身上有高维度的自我和低维度的自我,当我试图去激发、唤醒自己身上的高维度自我时,常常有如有神助的感觉。

那什么是高维度的自我呢?

我理解的是,高维度的自我就是我们人类经过上亿年演变进化而来的一个精密的、充满灵性和创造力的内在系统,它的内部本身是完美的,跟佛教讲的吾本自具足有点像,即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是圆满、自足的,我们内在的系统也是完美的。

只是我们由于现代社会注重效率、注重工业、注重技术、注重逻辑思维,渐渐地把这部分灵性给蒙蔽、忽略了,一旦我们激发出那部分圆满的一面,我们在一些创造性的事情会有很大的突破,这也是我过去两年在写作上轻松写了上百万字的文章的核心原因之一,因为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那种状态下创作的,我甚至觉得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产物,是某个神秘的力量经由我的身体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

那我们该如何去调动这样的状态呢?

我的想法是:

1. 主动去屏蔽外界的干扰和杂乱信息

2. 多接触大自然,大自然能存续这么久,自然有其道理,我们能从中获得非常多的启发

3. 欣赏那些高能量的艺术作品,用心灵去触达、感受作者当时的状态

4. 减少自我的批评,自我对抗,让其顺其自然

一旦我们有意识地靠近它,久而久之,我们身上的灵性开关会自然而然地被打开,我们的感知力,内在觉察力,充满灵性、自足的那一面就会显现。

生命是一场完成自我表达的过程

2025-08-20 09:42:53

最近脑子里出现了这样的关键词,即每个人的生命都似乎在完成一个叫做自我表达的东西。

这个自我表达可以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

  1. 外貌、形态(一个人的身材、精神状态反映了Ta内心的价值取舍、心态)
  2. 职业发展(在职业上的成就,取舍得失以及具体的产出反映了Ta本身的价值观)
  3. 管理公司(对方在管理上的水平和具体公司的状态也反映了对方的价值观、企业观、对人性的理解)
  4. 制作产品(Ta所做出的产品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是Ta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内心的投射)
  5. 说的话(反映了Ta内心的思考深度、价值体系)
  6. 教育和受教育后的具体和抽象的产物(人、价值观、意识形态)

更加具体地讲,比如画家,通过画画来完成自我表达,Ta通过画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世界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对画画上的追求也反映了Ta的价值观;摄影师通过图片捕捉美,Ta眼中的摄影角度、布局,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Ta对世界的认识,所产出的具体作品,也投射出了Ta的内心世界;而作家通过虚构和非虚构小说,构建出来的世界,同样也是Ta内心对世界的认识,自我价值观的外在投射。

我们所有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所产生的具体产物,抑或是无形的影响、意识形态都是一种自我表达,这些具体的产物和无形的意识形态同时会反作用于我们,坚固了自我认识,甚至于塑造了自我,从而推向我们走入更深的自我表达。

比如画家将自己的画作展现出来,当Ta从自己的画作中得到内外的反馈时,会加深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甚至发现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

这种事,我在写作中经常发生,比如当我脑子里是这么想的时候,试图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发现我心中想的和我实际产出的是有出入的,当我得到外界的反馈时,某种程度上让我看到了另一个角度的我,从而巩固了自我的认识,引导我去完成更加全面、深入的自我表达过程。

我们不断地向外界传递信息(我们的身材、形态、作品、人际关系等等),从中得到反馈加深对自我的认识,这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去伪存真、发现内在自足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