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Rolen修改

95后,INTJ, 曾留学日本并接受科研训练。追求完美,经历丰富,包括在大公司工作和探索创业。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Rolen的 RSS 预览

2025年4月总结

2025-05-04 12:00:56

前言

这个月比较忙碌,尤其在是工作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在构建上,因为构建是我喜欢且需要高专注力的事情,所以我的整体体验感比之前几个月会好一点。

这个月在专注时间上共计181.79小时,其中高体验感占比为63.92%,算是稳步前进的一个月。

月中的时候,我想到这个月过后,我即将迎来为期三年的时间统计记录,回想这三年日日不断的时间统计,我注意到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在短时间内不好发现,但是经过几年的积累后,它的作用会慢慢显现出来,比如:

时间感明显

我对时间的感觉更加强烈了,就好比一个经常做某件事情的人,Ta是很容易估算出做一件事大概要多久,在什么条件下的状态更好,什么条件下状态不太好的。

我现在就处于这个阶段,对于工作学习以及各方面的事情,我的脑子里有一个很清晰客观的数据在给我做辅助,比如我知道我现在写一篇1000字的文章在25分钟左右,这个前提是我脑子比较清醒的情况下;跑步30分钟以上人会比较舒服;我一年的阅读投入在300小时是比较舒服的,运动也是如此,在工作上一年的投入时间不会很多,但是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很高。

由于我有着非常多这方面的时间数据,以及长时间的总结、提炼,无形中形成一个很强烈的时间感,知道做一件事需要花费我多久,花掉我多少精力,在碰到一件事时,我自然而然很容易倒推出来。

做事边界感明显

因为知道自己的时间价值,就在无形中给我注入一种强烈的边界感,知道自己的时间是宝贵的,自然而然地会选择那些我所认为的高价值的事情,而在一些不值得的事情,会下意识地避开或者放弃,这也是我在这篇文章中讨论到的一个观点。

工作方面(96.52 h)

这个月主要在AI进行编程,构建公司内部的ERP系统上,月底的时候,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与AI沟通的经验,让我越发觉得当我们理解了自己的边界是什么,以及AI的边界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在与AI的沟通中会越来越舒服。

即,

  1. 什么是AI不知道的,我们也不知道的(双方可以自由探索和讨论,头脑风暴的边界)
  2. 什么是我们知道的,AI却不知道的(比如我们的实际情况,背景,业务流程)
  3. 什么是AI知道的,我们也知道的(提问者本身的知识储备)
  4. 什么是我们不知道的,但是AI是知道的(超出提问者的知识储备)

我在与AI的沟通中,发现自己比较擅长第一类的沟通,也是让我有比较强烈心流的AI使用体验。

阅读方面(17.00 h)

这个月在阅读上比较中规中矩,读了一些思考框架之类的书,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反脆弱》那本书,书中的观点,常常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庆山的《一切境》我也反复阅读,是那种让人安静下来的文字,非常喜欢。

运动方面(14.51 h)

这个月的运动质量不是很高,时不时身体出现小毛病,好在月底的时候又逐渐恢复了节奏,无论如何,能够持续稳定地输出这件事,就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离北海道100公里还有一个多月,各方面开始进入冲刺的阶段,感觉身体的运动细胞开始进入了紧张备战的感觉。

月底的时候,在雨中跑了七公里,在雨中跑步,总让人顿生豪气,从内心深处延伸出一种自暴自弃的爽快感。

博客写作方面(34.08 h)

这个月花在博客上的时间比较多,写了将近4万字,而且还对小确幸的板块进行了一个比较重大的更新,变得更加像微信朋友圈了,小确幸也记录了81条,是在个人博客上比较稳定输出的一个月,也输出了两三篇让我觉得很满意的文章。

一个月之中,若有一两篇文章让我觉得满意,那便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意味我对一些事情有了更加深入理解,并且能自由地表达出来,那是我在写作时非常痴迷的状态。

    纳瓦尔:要想真的赚到钱,先要相信你自己很值钱

    2025-05-02 10:01:23

    要想真的赚到钱,先要相信你自己很值钱。没有人会比你更看重自己。

    纳瓦尔上面说的那句话,我在前几天的某一刻,突然理解了,是那种真的理解的那种深深触动感。

    我也意识到这几年自己的消费观正在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比如会减少买东西上的决策时间,减少在反复比较,斟酌利弊得失上花费的精力。

    消费观的变化

    我是个在很多方面都非常较真的人,喜欢一探究竟,刨根问底,当把这些用在学习工作上自然是件好事,当用在买东西上就变成了一件非常折磨人的事,我总是在计算最优方式,追求当下条件的最优解,所以很久之后仍下不了买的决心,长期搁置。

    记得在2020年刚开始工作,为了工作上需要,我搬到另外一座靠海的城市,为此,我提前把那座城市靠近公司周边的上千家房子在网上一一核对了一遍,最终才下了决定,那个过程非常耗时耗力,但是我不做这个动作,人会非常难受。

    而最近我发现,我在买东西上的决策上越来越快了,我去苹果店花了几分钟就敲定了我想要的电脑,换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很清楚我需要什么,什么适合我,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发现当我花很多时间精力只是为了省钱的话,有时候那并不是一件值得的事情。

    因为,我的时间、精力、注意力同样宝贵,而且越来越宝贵了,越来越值钱了。

    真正相信自己很值钱

    买生活用品和日常用品我就去一个注重质量品质的平台,因为优质的平台会提前帮我做好筛选动作,哪怕对方贵一点,我愿意为贵出来的那部分买单,这也是对方应得的。因为我花时间、精力、注意力省下的钱,如果用同等的时间、精力、注意力,我会产出远远高于此的经济价值。

    当我带着这种态度时,一开始生活上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日积月累,我发现我并没有因为花更多的钱而变穷,相反,因为我花了更多的钱,让我知道我的单位时间价值的宝贵,在工作和学习会变得更加专注,变得更加有进取心。

    前段时间,我通过自己过去一年的工作时间数据/过去一年的收入,得出了我当下市场给我的时薪,当我知道当下我在市场上的真实价格时,我有了一个衡量的标准,即当下的我一个小时值这么多钱,那么当一件事我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的回报是小于这个钱的话,我就会不去做,果断放弃。我不想花时间,精力,注意力在这件事上了。

    比如前段时间,我买了一袋海鲜,我发现这个东西处理起来比较麻烦,但是放在那里我又难受又觉得花钱买来的可惜,经过几秒的犹豫,我果断扔了,我不想让我的注意力和时间花在上面了,而那一袋的价值可能远不如我的注意力要宝贵,扔掉后,我一点都不为此可惜或者觉得浪费,因为很清楚我不会再在上面花上注意力了。

    听起来有点冷血无情,但是那一刻,我非常的舒坦,是一种自由的感觉。

    要从时间成本的角度做决策,如果做某件事外包的成本低于时薪,那就外包;如果不做的损失低于时薪,那就不做;如果花钱请人的成本低于时薪,那就花钱请人。甚至做饭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可能想吃健康的家常菜,但是如果可以外包,那就外包吧。

    《纳瓦尔宝典》

    由此种种的改变,我发现在知道自己的单位时间价值后,我开始更加注重时间、注意力、精力的管理,而不是只看到事物本身的价钱,当一件事的价钱跟我的时间、注意力、精力产生冲突或者我认为不值得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我不担心自己会变得更加穷,相反,我越发觉得自己越来越值钱了,我把省下来的时间、精力、注意力花在我认为值得的事情,花在我所认为的投资回报率更高的事情,花在我所喜欢的创造、生产上。

    让人感到惊讶的是,我发现我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比以往更少了,但我的产出能力更加出色了,我的单位时间内所输出的能力更强了,由此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

    当我越相信自己值钱,我就会越保护我的时间、注意力、精力,将其用在更高价值上,我越聚焦于高价值、高能量的事情上,我的个人价值也会变得越高,从而让我在市场上变得更加值钱,当我越值钱,获得市场的回报越大,我就更有能力购买便利去换取时间,将省下来的时间、精力、注意力去创造更多的价值。

    这也是我对纳瓦尔那句话的理解和顿悟:

    要想真的赚到钱,先要相信你自己很值钱。

    纳瓦尔

    即,当我们真正意识到时间的有限性和每个选择背后的机会成本时,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一种更加自觉和有自我意义的生活方式。我们在每天的无数个细小的选择中,下意识地选择了什么,造就了最终我们成为了什么。

    是为记。

    人的一生可能是被激素支配的一生

    2025-04-29 08:27:53

    人的一生可能是被激素支配的一生

    一年前一位朋友无意中说出这样的话,这句无意的话,让我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时不时回想起来。

    直到两年后我重读《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我才注意到我现在的很多关于时间管理方面的启发大多来源于这本书中的一张图,甚至是几乎重合的时间分配。

    如果说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精力管理的话,那么我觉得精力管理其实就是激素管理,也即是我们每一天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很可能就是受到我们体内的激素影响的,如果想要调动我们的精力,市面上说的一大堆技巧性的东西,其实本质都是在激活我们体内的激素。

    比如

    血清素

    跟我们的情绪、睡眠和幸福感有关,当我们工作后感到困倦,出门晒晒太阳会提高血清素水平,让我们更加清醒,也会减少抑郁倾向;

    去甲肾上腺素

    这个激素与应激反应和提高注意力有关。通常在感到压迫和紧急下分泌,比如我们在下班前冲刺做事情的效率会更加高,是因为被激发了去甲肾上腺素,也即是为什么ddl(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后叶催产素

    亲密接触、抚摸动物、令人愉快的社交互动会产生一种治愈的感觉,是因为被激发了后叶催产素,这是一种让人感到幸福的激素。

    当我们有意识地调整体内激素时,比如在头脑不清醒的时候出门晒晒太阳,而不是继续在不清醒的状态下做事;当我们做事无法完成时,可以试着倒逼自己一把,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人不逼自己一下就无法知道自己有多么差劲 🙂

    追求生命的流动性体验

    2025-04-18 05:08:55

    现在是北京时间2025年4月18日凌晨四点半,我已经记不清我有多少个凌晨坐在书桌前静思,写下心中所想,调动感官去发散我的思考。

    昨晚同样很早地躺下了,让我想起了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开篇名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来了

    早睡容易早起,早起容易产生发散性思考,当我醒来时,我脑海中盘旋着一个关键词:

    流动性体验

    我想到这个词可能是围绕着我过去十多年的主旋律,我以此为核心去度过生命中的点滴时刻。

    我最早对这个词的启发来自村上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他谈到自己为何去参加马拉松,挑战铁人三项这样耗时耗力的事情:

    その苦しさを通過していくことをあえて求めるからこそ、自分が生きているというたしかな実感を、少なくともその一端を、僕らはその過程に見いだすことができるのだ。生きることのクオリティーは、成績や数字や順位といった固定的なものにではなく、行為そのものの中に流動的に内包されているのだという認識に(うまくいけばということだが)たどり着くこともできる。

    原话翻译过来的大意是:

    正是刻意地去追求、去超越那份痛苦,我们才发现和体验到活着的感觉,至少是一部分。生存的质量,并非是所谓的数字、成绩、排名这种东西,而是通过行为本身所产生的流动性的东西罢了(如果顺利的话可以感知到)。

    最近我被问道为何花那么时间和精力去参加这个北海道100k,我想我的答案跟以上的回答一模一样,正是刻意地追求、去超越那份痛苦,我才真正意义上体验到活着的感觉,活着的质量并非来自于外部的指标、数字、成绩,而是真正的蕴含于行为之中的流动性东西,这些流动性的东西,我愿称之为:

    生命的流动性体验

    而在昨天,我同样强烈感到那种流动性体验带给我的幸福感。

    最近在高强度进行AI编程,与AI对话。起初,我很放心AI的能力,于是当起了甩手掌柜,结果我注意到这种感觉真不好,我失去了那种主观能动性,我好似一台机器,我几乎没有参与到那个过程的构建中,进入了完完全全地vibe coding(氛围编程),结果是当出现问题时,我变得手足无措,一脸迷茫。我开始主导局面,出现问题时,我开始主动询问,积极探寻解决方案。

    当我开始主动掌控局面时,我感觉自己的大脑在进行一个叫做深度思考的游戏,去思考数据的流动方向,思考每个操作背后的逻辑架构,思考数据的input在哪里,input后的数据是怎么流动的,最后流向哪里,导致了output。

    或者逆向推理,根据目前这个output出来的错误,这个output的上一步在哪里,上一步的上一步又是如何处理,顺藤摸瓜,找到源头。

    这种主动积极探索的体验过程非常好,自然结果也非常顺利,全然让AI写固然不错,但是那个创造流动性的过程似乎被弱化了,我得到了一个具体的结果,这个结果有时候是我想要的,有时候不是我想要的,但就整体而言,那其实并不是我想要的。

    我需要参与,需要沉浸式地构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注入我的能量,让双方达到一个和谐、平衡的位置,然后平静、自然地享受那份成果。

    人性本善吗?

    2025-04-15 13:56:40

    提到人性这个词,我似乎觉得在当下环境的语境中,它不是一个好词。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个学妹曾非常坚定地对我说她觉得人性本恶,而我当时的观点是人性本善。

    当我回过头来再去审视这个问题时,我发现我的观点和态度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与其说是转变,倒不如说变得更加取巧和“圆滑”了。

    从结论上讲,我觉得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对抗的。而是它们相互交融的,相辅相成的。正如村上在《挪威的森林》中曾经说过关于死亡的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死は生の対極としてではなく、その一部として存在している。

    死亡并非与生命对立,而是内含于生命之中。

    一个人身上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再恶的人,也会显示温情的一面;再善的人,同样也有恶的一面,只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显现罢了。只是说每个人身上恶的一面,在Ta受到后期的环境遭遇的刺激而变多了,或者变少了。前者不会完全没有,后者同样不会完全消失。

    比如当身边的人都对我们好的时候,我们身上善的一面就会被激发出来,我们看到的东西也都会是好的,觉得世界也是这样子的。

    当我们带着这种心态、认识去接触更多的事情与人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我们被人刺痛了,一次的刺痛可能仍无法阻止我们身上那善的一面萎缩,但次数多了,时间久了,我们会发现人似乎各有不同,世上并非所有人都会对你好,仍会有很多人对你很坏,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认识,从而收起自己的善的一面,防止它不受伤害。渐渐地我们变成了世俗之人,做世俗之事。

    如此循环反复,我们在善与恶之间达到某种微妙的平衡,像大海的波浪般,此起彼伏,生生不息。

    当一个人受到环境的刺激,我相信只要没有达到临界点的时候,Ta身上善的一面仍会居多,而这个临界点达到之后,Ta的恶也会被激发出来。而这个临界点的高低水准往往考验于一个人的学识、认知、涵养、思想水平,也即是一个类似叫做道德的东西。

    道是自然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法则,德是人对道的理解后所践行的行为体现。针对道德的定义,我也想起了高中语文老师说的一句话,大意是:

    所谓道德,乃是在不伤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去帮助他人的一种行为模式。

    所以,查看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怎么样,也就是看Ta的临界点在哪里,这一点也很容易观察,比如

    1. 看对方的潜意识下的行为
    2. 看对方面对底层或者不如Ta的人时的表现
    3. 看对方对身边亲近之人的表现
    4. 看Ta在面对困难、挫折之时的表现
    5. 看Ta在烦躁不安,事事不顺心时的表现

    总而言之,看Ta在低谷、底层、不顺心时的种种行为和作风,往往能观察出此人的道德水平,当然,这也是我的个人经验之谈罢了。

    所以,我仍觉得人性本善吗?

    我倒觉得善与恶在一念之间,当恶的念头升起之时,我们如何调节、转变心态,恐怕是我们一生要学习的功课吧。

    是为记。

    链接(人生提示词)

    2025-04-08 09:03:27

    前言

    这是写作群的第七期提示,英文叫connection,不知道翻译成链接好还是连接好,之前写过一篇叫《连接》的文章,这篇文章姑且就叫做链接吧。

    提到链接,我以前没有那么深的体会。这两年体会越来越多了,尤其是跟不同的人有了链接后,发现世界真小。

    比如我的纳米比亚外教曾经跟我说过一个在美国生活工作的中国人,她还把对方的个人主页告诉了我,结果在几个月后,我居然在另外一个老师的群中发现了对方。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的外教,上课那天她让我抽了下塔罗牌,卡牌上写着

    Two of Cups

    其寓意是要链接、与他人合作。事后我就主动加了对方,结果我发现对方之前正好也有此意愿产生链接,让我觉得颇感神奇。

    另外,我觉得这个时代,知识的价值已经不如以往那么重要了,反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价值越发重要了,因为之前购买过我的预制站产品的一位朋友提到,对方看重的不仅仅是这个产品,而是产品背后的人、社群的链接关系,那个东西恐怕更加重要。

    其实,我在购买他人产品的时候,也是抱着同样的想法。因为知识大爆炸,知识的价值随处可见,但是人却是各有不同,不同人之间的链接造就了稀缺性。

    想想你过去的关系(家庭、浪漫、友谊、职业等)如果没有这种联系,你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讲述这种联系的故事。

    我在三年前因为工作的关系,偶然间认识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对我影响很大,我想如果没有认识他的话,我可能不会这么快地知道自己可能真正想要什么,在追逐自己想要的事情过程中恐怕没有那么坚定,对方给我起到了一个灯塔的效果,指引着我前进。

    谁是/曾经是你最好的朋友?是什么让这种联系如此紧密?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每个时期都有不错的朋友,但是要提到最好,我觉得非常难,我的脑海中出现过一些人,但是让我选出最好的朋友,我觉得有点挑战。

    因为我觉得每个时期,我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跟原来的好朋友们渐行渐远,曾经的关系好,现在发现已经很淡了,淡到我不想去维护这段关系了。

    越长大我越发现人可能就是不断地告别他人,最好告别自己的过程,十分残忍但是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对此,我是抱着消极的心态的。

    曾经的好朋友,让我们彼此关系变得好的原因主要是同频,或者有种说不上的默契,仿佛无需多说什么,就能马上get到对方的点,那种朋友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有没有一段你花了 “太久” 的关系?是什么让你不断尝试?

    当我看到这个问题时,我的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似乎没有或者我不太想说。

    我似乎是个对于人际关系表现得相当冷漠的人,对于关系很少主动去维护,更多的是回避。孤独、独自一人似乎是我的常态,当然,假如对方表现出温暖的一面,我很容易察觉到,并且我也会主动释放我非常细腻、温暖的一面,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我。

    让我想起了《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说的一句话:

    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是害怕失望罢了。

    当我第一次读到那句话时,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当我释放出好的一面时,最后经常会受到伤害,感到失望,久而久之,我就树立起了一道内心的墙。这也是我很喜欢村上春树的原因之一,我读他的东西经常产生共鸣,我似乎很容易理解他的想法,以及他想表达出来的东西。我想,我们是非常相似的两个人。

    你一生中最喜欢的友谊故事是什么?是什么让这个故事很棒(真正深入挖掘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联系)?

    那是在日本时,我的一位日本同期好友带给我的改变,我们虽然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体系下的人,但是两者似乎很容易产生比较好的关系,独立于他人之外,我不知道这段关系是如何开始的,但是很微妙。我现在去回忆,仍然不知道是什么让我感到了这种微妙的联系。

    对您来说,深度联系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子?你在这种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

    我觉得是双方互相成就,激发出彼此更好的一面,两者不是利益绑定关系,而是一种互补、互相滋养的关系,我觉得,我更擅长作为一个类似兜底、辅助的角色,在对方可能察觉不到的地方能补上去,给对方一个安全的保障。

    工作关系呢?您能否在那里建立更多联系?

    我对我的工作关系比较满意,就是上述的那种关系角色,双方比较了解对方,也知道对方的风格,不用耗费很多心思在猜忌、怀疑上,猜忌和怀疑在我看来是一件消耗极大的事情。我仍希望,以后出现更多的合作伙伴时,对方能相信我的为人,不在怀疑猜忌上花费过多精力,给彼此更多的发挥空间,那种状态是我非常喜欢的处事方式,也能让我的潜能发挥出来。

    如果你在社交媒体上,它是否让你觉得与人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这里没有错误的答案,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是的,由于我平常会将我的博客内容分发到一些社交媒体,我的这种感觉非常强烈,我曾经发现被我吸引过来的人跟我多多少少有点相似,我经常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觉得世界确实存在着类似吸引力法则这样的东西,你心里怎么想,怎么表达出来,试着去不断释放这种信号,对于认同你的人会主动靠上来,接近你。

    你现在的关系可能对你没有帮助吗?(注意:我并不是建议你急于结束这段关系,如果你觉得合适,现在就以书面形式探讨一下吧)。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我也不太想回答,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