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14:41:53
真的該好好釐清一件事:我們要請 AI 幫忙的目的是什麼。一旦目的搞錯,AI 就會從助力變成拖油瓶。
舉例來說,很多 PM 在用 vibe coding 做 prototype 的時候,常常犯下一些嚴重的錯誤。像是「略過了用手思考的步驟」
什麼是「用手思考」?
過去我們在用 prototyping 工具(像 Axure 或 Figma)時,往往是一邊做一邊思考:
介面的框架該怎麼設計?
有沒有更好用的方案?
不同選項的優缺點是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其實是透過「動手」來刺激大腦思考,不斷提出更多選項,再從中做出判斷,這就是「用手思考」。
但現在如果用 vibe coding,很多人會直接跳過這一步。需求隨便丟,AI 就幫你快速產出,看似省事,但其實容易被 AI 牽著走,這就是一種錯誤的 AI 使用方式。
這樣提出的 prototype 通常會比你用人工做的爛很多,小組討論一下子就被問倒,我會對根本沒發現這件事的 PM 打上一個大問號。
會不會未來 AI 能力進步後,結果會比人產得好,這我不知道,但我想「有選項後再做決策」這個核心原則,是不會變的。
搞清楚用 AI 幫你豐富選項,還是讓幫你節省做不必動腦事情的時間,真的是很重要啊~
2025-08-01 17:44:57
做產品會有很多債,技術債、設計債、體驗債、文件債,這些名詞後面加個「債」字,好像有點負向的感覺。
但就投資來說,債的另外一面是「槓桿」,我們有限的資源,透過「債」這個槓桿,可以把有限的資源放大,讓我們用一倍的資源,做 N 倍的事。
但債也有代價,就是要付利息,若債完全不去處理,還會利滾利,到最後反噬你。像是技術債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如果不好好面對,系統就有可能一夕崩壞,讓你後悔怎麼不去處理技術債。
債和槓桿之間的關係,拿金融來比喻就很清楚,很多人會買高股息 ETF,然後去質押出現金來,再拿質押的現金買入高股息 ETF,他們認為這樣會 work 的原因,在於高股息的配息,大於質押(也就是債) 的利息,用高股息 ETF 配的錢,拿去還債的利息,還剩下很多。
當然,也不光只有好處,當你開始考慮波動和市場風險,槓桿開越大,好處放大,壞處也會跟著放大。
簡單說,當透過槓桿得到的好處,可以大於欠債產生的利息,加上伴隨而來的風險時,這件事就值得做。
套在產品上來說,當你產品在 0 – 1 的階段時,存活才是第一要務,我們會盡量欠債,什麼技術債、設計債、體驗債,只要能幫我加速、不影響我驗證產品的,債就盡量欠吧,搞不好這個產品做不起來,我就不做這個產品了,這堆欠的債,甚至還可以不用還。
只有當你產品做起來了 (譬如 Product Market Fit),我們再考慮還的問題。
因為當你的槓桿開越大,風險也會越大。技術債面對的是系統崩潰、被侵入、被拖垮的風險,設計債面臨的是看不懂或是用了卻不滿意的風險,這可能會讓本來能轉化的用戶流失。
但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不一樣,所以 Product Market Fit 之後,到底該不該還債?其實這就是個資源配置與風險容忍度的問題。
有些產品在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 之後,進入快速擴張階段,這時反而需要槓桿,因為機會成本太高,不還債是合理的選擇。但這樣的槓桿要開多大,就得回到你能不能承受最壞的情況:包含系統掛掉、轉化率下降、團隊爆炸。
因此最理想的狀況是什麼?不是「不欠債」,而是「有意識地欠債」,把借和還都當作 Roadmap 的一部分,好好的正視和規劃,這才是面對各種技術債、設計債…各種產品債正確的態度。
2025-07-24 13:32:10
因為一直在做跟增長有關的顧問,最近對產品的增長,有三個領悟。
—-
第一個領悟是:找到對消費者來說重要,但他不知道的東西
當你能找到這些「他不知道他需要的東西」,就有機會帶來真正的成長。
尤其是你產品量體大了,很多事情你以爲大家都知道,但就是會有好幾個細分的 Persona,他們是不知道這些重要的事。
—-
第二個領悟是:你做的事情,有沒有引發情緒?
在功能還沒推出時,你要怎麼知道這個東西會不會成功?
答案就是:你做的事情有沒有「情緒到位」。
如果你把你的產品給你家人或朋友用,結果他們沒什麼反應,感覺不到興奮、焦慮、緊張或開心,那這東西成功的機率就偏低。
換句話說,一個沒有引發任何情緒的功能,通常是沒有成長潛力的。
—-
第三個領悟是:反覆問自己,對消費者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這件事情真的超級關鍵。看過一個訪談,Uber 的產品長曾說:
「到最後,對 Uber 的用戶來說,最重要的就兩件事:價格跟到達時間,其他都是附加的。」
你要能夠敏銳地察覺出,使用者真正在意的核心是什麼,然後圍繞這些重點一直挖掘,然後回扣第一點和第二點:「什麼是他們應該知道卻不知道的事」,「這些事是否情緒到位」
這就是最近做增長的三個領悟。
2025-07-09 17:24:34
加價升級
增加購買量
價值挖掘
核心想法是要了解你的 TA 會出沒在哪些通路,這些就是你該去的地方。
增加曝光
Refrral
增加轉換率
2025-06-30 16:38:44
我不論參加各式比賽或補助案,最多評審問過,也幾乎是最難答的問題就是
「萬一 Google, Facebook 之後和你做一樣怎麼辦?」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答,沒人沒錢的狀況下,賽道一樣,然後巨頭們也很認真投入,你說你可以打贏 Google 和 Facebook,我自己都不敢信。
你說 Google 不會做這個題目,其實市場夠大,巨頭就會有興趣。
你說你有網路效應、專利保護,其實這是有一點護城河,但很淺。
但,最近越來越覺得,尤其是在「產業還在急速擴張、市場越長越大的時期」,先衝到牌桌上把份額搶下來,往往比花時間證明自己有多難被抄襲更關鍵。
怎麼說呢?我思考的重點是這些。
當市場年複合成長率非常高時,新需求的新增量本身就能「稀釋」競爭壓力。
在這種背景下,團隊的時間更該花在如何快速交付、搶佔爆量新用戶,等到你有一定市占率或心佔率,這本身就會是護城河。
大公司通常同時面臨既有主營業務的績效壓力與機會成本,新業務相對 Cash Cow 營收微不足道,內部難以獲得最高優先級。
這讓專注於單一賽道的初創團隊,憑「速度」和「專注」就能享有充分的領先學習曲線。
對初創來說,速度越快,越可以幫助我們學習這個行業的機密。包含第一批真實用戶回饋、早期數據累積、率先建立的社群和口碑。
尤其是社群,越快進入市場的,越能建立起堅實的社群,一旦你等到市場較為成熟之後,社群的建立其實就沒那麼容易。
在高增長市場,最大的風險往往是錯過時機,一旦行業格局成形,你就真的打不過巨頭了。
因此,延遲入場反而可能把自己推進「永遠進不了場」的死胡同。
你不會在成熟產業去創業挑戰巨頭,因為那邊就是靠資產、靠通路、靠規模,簡單就是以能力取勝的。
新創應該去挑混沌的市場切入,因為這種市場你要勝出,一半是能力,一半是運氣 (甚至超過一半),這種有運氣的市場,巨頭可能會因此哉在「賭錯方向」這件事。
「萬一 Google, Facebook 之後和你做一樣怎麼辦?」這個問題並非不重要,而是優先級不同。
新創本來輸的機會就高,早一點進市場,可以降低一點輸的機率。如果你迭代的速度夠快,加上運氣又不錯,那有能就算 Google 和 FB 進入市場,一樣打不贏你。
重點不在如何贏,而是如何讓你的成長速度,贏過行業的速度。這才是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