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0 22:22:38
10月18日,全球首个在真实自然极限场景中举行的AI自动驾驶竞速赛事——Hitch Open世界AI竞速锦标赛总决赛在湖南张家界天门山圆满收官。
来自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海南大学等7所高校的AI战队历经半年鏖战,在垂直落差达1100米、拥有99道急弯的世界级极限赛道上展开终极对决。最终,清华大学极限竞速战队凭借优化后的AI算法,以16分10秒838的圈速斩获冠军,创下AI自动驾驶挑战张家界天门山99道弯极限垂直赛道的世界纪录;湖南大学HIVE战队、吉林大学智翼人工智能战队分获亚军、季军。
Hitch Open世界AI竞速锦标赛冠军战队清华大学极限竞速战队
本届Hitch Open赛事由智脑竞速基金会(Intelligent Racing Foundation)与张家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赛事以“以赛育人、以赛促研、以赛兴产、以赛鉴智”为核心理念,历经半年筹备,涵盖虚拟仿真选拔、真车挑战及实地决赛等多个阶段。
天门山赛道全长10.77公里、垂直落差1100米,被誉为“全球最具挑战的AI测试场景”。比赛当天,山间云雾弥漫、道路湿滑复杂。AI赛车在“无GPS导航、低能见度、多弯急坡”的极端自然环境中完成全程自动驾驶,每一次制动、转向、避障都凝聚着算法与物理世界的实时博弈,真正让AI从“实验室”走向了“山路实战”。
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工智能竞速项目主席、Hitch Open裁判委员会主席艾伦·杨(Dr. Allen Yang)所言:“AI真正的突破,不在实验室,而在真实的自然场景中。”
他指出,天门山赛道是AI物理智能最极限的试炼场,这一赛事标志着中国在物理智能(Physical AI)领域的原创探索已走在世界前列。
在决赛现场,“中国F1名嘴”李兵老师与Dr. Allen Yang共同担任解说嘉宾,通过实时数据与多视角画面,为观众带来一场“AI速度与智慧的极限盛宴”。
巨幕上,AI赛车的感知决策画面与赛道实况同步呈现:系统在毫秒间完成图像识别、路径规划与转向控制。李兵老师在解说中感叹道:
“在F1,我们看人类挑战极限;在Hitch Open,我们看到AI在学习理解极限。这不是机器取代人类,而是人类智慧的延伸。”
AI赛车在天门山的表现,不仅是速度的突破,更是智能驾驶系统在真实复杂环境下实现“从思考到行动”的历史性跨越。
依托中国电信5G-A网络、天翼云算力与MEC边缘节点,赛事实现了毫秒级决策延迟和厘米级定位精度。每支队伍在一次竞速中可生成超过3 TB真实物理数据,这些数据将作为“物理智能开源数据平台”的核心资源,向全球科研机构和产业伙伴开放。
该平台将成为AI从“认知智能”迈向“物理智能”的重要支撑基础设施。目前,平台已吸引中国电信、PIX Moving、Seyond、Point One Navigation、均瑶集团等产业伙伴共同参与建设,协力推动AI数据标准制定、算法验证及智能出行等场景化应用落地,形成“科研—数据—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Hitch Open不仅是一场竞赛,更是一场产业变革的启程。通过AI竞速的方式采集极限环境数据、验证智能算法安全性,中国正以“竞速精神”推动AI走向真实世界。
张家界天门山九十九道弯,即是盘旋而上的人间天路,也是让AI学会理解山川秩序、感知世界极限的“自然实验室”。未来,赛事数据将被用于开发山地智能接驳车与智慧文旅应用,让游客在欣赏云海的同时体验AI决策之美,开启“科技+山水”的全新旅程。
湖南省有关省级领导出席了活动,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科学技术厅、教育厅、文化和旅游厅、体育局以及中国电信湖南公司等单位负责人参加典礼,并与参赛高校代表亲切交流。
活动嘉宾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伟光、中国奥委会原副主席吴齐等专家学者。与会领导对赛事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促进产教融合和产业协同方面的意义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赛事的成功落地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益探索。
中国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书写“AI驱动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从天门山的云端赛道到全球AI科研舞台,Hitch Open让世界看见:“物理智能的新高地,在中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2025-10-20 22:10:15
文 | DataEye
DataEye研究院基于2025年1-9月中国内地城市的国内微短剧产值(平台+制作维度)、海外微短剧产值、“微短剧+”文旅、微短剧拍摄基地、微短剧政策扶持、微短剧科创、“微短剧+”城市国内传播共七大维度,综合评出剧查查2025中国微短剧产业综合实力城市,以全面衡量中国内地城市微短剧综合实力、生态特征。
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市独占第一梯队,是当之无愧的微短剧第一城。根据《2024北京微短剧研究报告》,2024年北京微短剧产值规模约336.2亿元,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二,稳居全国首位。预计至2027年,全国微短剧产值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北京微短剧产值规模有望持续占比三分之二。北京集聚抖音、红果、点众/河马、中文在线等23家TOP级平台,数量占比全国半数以上。同时,近半北京微短剧企业拓展海外业务,超一成专注海外市场,如枫叶互动。
郑州市、西安市主要得益于制作实力优势,二者也并列剧查查2025中国微短剧制作实力城市第一。郑州综合得分略高,综合榜位列第二。这一方面得益于产业优势,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郑州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8.5亿元;另一方面得益于媒体传播加持,郑州今年一系列新闻事件在媒体传播表现突出(下文详述)。
深圳市、上海市、广州市在微短剧产业的优势主要来自互联网科创、流量、出海等优势,具体体现在微短剧的国内外发行分销、后期制作、科技赋能等环节。
深圳市微短剧产业聚集了腾讯、华为、山海、枫叶互动、百川等头部企业布局。其中又以出海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包括枫叶互动、山海、无限进制、九州文化、点众、雷霆信息、哆咪网络等,是一大加分项。同时,深圳的科创优势在微短剧、漫剧的科技赋能、发行营销方面表现突出,成为另一加分项。今年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深圳共创的短剧集《奇迹》将播出,同时,聚集80+微短剧明星的第二届DataEye剧查查之夜将在12月于深圳盛大举办,深圳有望在微短剧+城市国内传播维度获取更高分数。
杭州市在科技互联网、影视及网文小说等方面都实力雄厚,在微短剧方面实力较为综合,汇聚了掌玩、容量、剧点以及刚刚好影视、海鱼星空、格物致知等TOP级企业。杭州无论是在DataEye各项榜单的上榜企业数还是微短剧热度方面,都有着突出表现,特别是刚刚好影视、海鱼星空都是红果日榜前三常客。同时,杭州在微短剧+文旅方面颇为突出:《“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目前发布的7批共计335个项目中,有13个取景地在杭州,位居取景城市第二,是独特的加分项。
上海市影视产业、互联网平台产业本就有较强基础,阅文集团、B站、小红书、拼多多等平台均坐落于此。上海微短剧已基本形成“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的产业格局,根据《2024-2025上海微短剧发展白皮书》上海2024年微短剧产值达70亿左右,全年出品微短剧近2000部,平台上线约30000部。微短剧已成为推动上海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广州市微短剧产业坐拥微信、映宇宙(美光盛世、快创)、魔方、蜜糖、时刻互动等头部企业。围绕微短剧发行的流量运营环节颇为突出,成为一大加分项。此外,#跟着粤语短剧打卡广州 话题在短视频平台拥有超过5000万播放,是短视频平台“城市+短剧”第三高播放量的话题——广州打出微短剧+城市宣传+文旅消费的组合拳,是另一加分项。
北京市、深圳市、杭州市三座城市关联的微短剧出海APP 1-9月预估收入总规模占全国的70%以上,而三座城市中,北京市又以超50%的比重成为全国当之无愧的“微短剧出海实力城市TOP 1”。而其余城市也在持续通过发挥自身在IP储备、影视基地建设、政策扶持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加速扶持当地微短剧出海相关产业的发展。
北京市依托首都文化资源与全球传播优势,凭借长期以来积累的大量影视产业链人才,构建了“内容+技术+平台+流量”的完整一体化出海体系。包括但不限于枫叶互动、中文在线、字节跳动、昆仑万维、点众科技、掌阅科技等公司,完整的覆盖创意策划、内容制作、平台运营、投放推广等微短剧出海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完整微短剧产业生态。在本次微短剧出海实力相关数据统计中,北京凭借海外收入、海外内容制作、海外APP热度、海外短剧数量&热度等各个维度数据的断崖式领先,成为当之无愧的“微短剧出海实力城市TOP 1”。
深圳市凭借近年来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视以及微短剧相关政策的扶持,逐渐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短剧出海旗舰样板。深圳拥有全国TOP级的、完整的微短剧出海产业链,其中包含以腾讯、华为、枫叶互动、山海星辰、慧动创想、迅雷、宜搜科技、雷霆信息、掌阅动漫、大视界、沅禾影业为核心的超两百家微短剧相关产业。众多微短剧出海头部APP如ReelShort(枫叶互动)、ShortMax(九州文化)、StardustTV(山海星辰)、DreameShort(无限进制)都在深圳布局,为深圳微短剧的出海提供了坚实的内容及平台基础,而以腾讯、字节跳动、慧动创想、东信时代、优优互联、前海像样等为首的一批流量经营、科技数据公司为内容及平台提供了扎实的流量及配套服务支持,助力深圳市成为除北京外全国第二大微短剧出海产业中心城市。
与此同时,DataEye研究院注意到,深圳正全力发力微短剧出海。其一,深圳加速AI+短剧发展:在AI内容创作方面助力微短剧、漫剧降本增效,推动微短剧出海。其二,打造产业聚集区:立足于科技赋能文化出海,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基础、空间规划布局、政策扶持优势、服务保障水平、示范带动效应等因素,选择科技研发能力强、出海服务健全的现有园区建设微短剧出海基地。其三是建设国家级微短剧出海平台:整合云上短片节、出海服务、AI技术平台、影视协拍、版权交易、线上园区、政务服务、虚拟资产、线上培训等版块资源,提供“一站式”微短剧产业服务。
杭州市有着浙江省数字经济高地的优势以及靠近横店的独特地理位置特点。得益于杭州电子商务产业的强势,杭州市拥有大量的专注于出海方向的人才储备,并为内容出海积累了丰富的流程、支付、合规方面的经验。同时,大量如阿里巴巴、网易、字节跳动、遥望科技、华策影视等龙头企业扎根于此,在短视频算法推荐、跨境支付结算等领域为杭州带来了出海方面的优势。而靠近横店的优势也令杭州各微短剧出海企业在内容创作上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最终助力杭州坐稳微短剧出海综合实力第三城市的位置。
其余城市也并不甘于落后,通过充分发挥自身在IP储备、影视基地建设、政策扶持等各个方面的扶持,加速扶持当地微短剧出海相关产业的发展。
当前中国微短剧制作实力的城市分布,已形成 “双超多强,全面开花” 的清晰态势。
西安市与郑州市构成 “双超” 核心,凭借微短剧产业链的高度集聚性领跑全国,但二者产业发展路径与核心优势存在一定的区别;而北京市、重庆市、杭州市等城市则是凭借其独特的产业次元以及基础成为 “多强” 代表,共同推动全国微短剧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以下为今年TOP级微短剧数据以及背后制作或版权方,是上述榜单主要参考维度之一。
西安市依托两大核心优势成为全国微短剧工业化产业的关键基地之一。
其一,先发经验与模式创新:早期积累的信息流广告制作经验,结合国内 “最早入局微短剧” 的先发优势,率先实现网文 “爽点” 向竖屏短剧的工业化改编,构建起成熟的内容生产体系。
其二,完善的产业配套与人才集聚:拥有 “十里沣河” 等专业化微短剧基地,可提供 “拎包开工” 的全流程配套服务,大幅降低创作成本与制作周期;目前已集聚超 600 家微短剧制作公司、近万名剪辑与投流专业人才,同时叠加本地文旅场景与汉唐古风文化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成功登顶微短剧制作实力城市 。
而郑州市则是国内最早将“微短剧”纳入 “支柱产业” 进行扶持的城市之一,其核心竞争力源于政策扶持层面的支撑与规模化生产能力。
一方面,政府通过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为微短剧产业搭建起良好发展生态,直接推动行业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规模化产业基础扎实,目前已实现 “日均百部开机” 的量产能力,且总建筑面积逾 16 万平方米的微短剧创作基地投入使用,为低成本、批量化的工业化内容生产奠定坚实硬件基础,成为国内微短剧产量核心城市之一。
北京市是我国微短剧行业资源最为集中的城市,聚集了抖音、红果、腾讯、河马、快手、掌阅、点众以及爱奇艺、优酷等一众短剧产业链头部企业,为产业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技术、资源和平台支持。
重庆市以MCN 产业基础与独特场景资源,跻身微短剧制作实力 “多强” 阵营。作为我国 MCN 机构最集中的城市之一,重庆已培育出麦芽传媒、重庆四月联盟等行业头部投流与承制企业,具备从内容承制到流量运营的全链条服务能力;同时,其独特的 8D 立体城市景观,为都市、悬疑、奇幻等类型化微短剧提供了高辨识度的天然取景地,成为国内特色题材微短剧的重要创作基地,进一步丰富了全国微短剧产业的区域发展格局。
杭州市凭借其独特的文化资源积累以及地理位置优势在国内的短剧制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杭州今年以来也在积极向“漫剧”这一新兴蓝海赛道布局。在统计中DataEye研究院发现,由于杭州高度发达且便利的交通以及物流,部分企业虽然实际经营地点是在杭州,但会将其登记注册城市选择在周边如金华市、嘉兴市等城市,在数据统计上分散了杭州的“实力”。但即便如此,杭州依旧凭借其过硬的实力进入制作实力城市前五。
郑州市今年一系列新闻事件在社媒上传播表现突出,声名远扬。根据新榜声量通数据,热门事件包括5月北漂演员转战郑州,6月微短剧演员薪酬体系曝光、退役军人跨界短剧出海,7-8月郑州"竖店"概念走红,8月-9月央视财经连续报道"郑州短剧基地档期爆满"现象,9月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此外,#郑州短剧 话题在短视频平台拥有超过8000万播放,是短视频平台“城市+短剧”第一高播放量的话题。
北京市同样位居微短剧+城市传播第一梯队,7月《2024北京微短剧研究报告》发布、百集微短剧《钟鼓楼前》等新闻广泛传播。《“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目前发布的7批共计335个项目中,有18个取景地在北京,位居取景城市第一,这批精品微短剧的相关动态,助力城市传播。此外,#北京一对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外国人北京偶遇短剧演员、#打卡北京520限定短剧告白亭 等短视频话题,播放量近千万,亦是加分项。
武汉市位居第三。根据新榜声量通数据,7月武汉众星光影发布"八月选角"招募视频,创70.1万互动量年度峰值,带动当月演员咨询量激增300%;9月跨平台传播"短剧主角日薪过万"话题,微博/公众号联动推动舆情热度上涨158%。
若只考虑主流社媒传播/互动数据,2025各季度“微短剧+城市”社媒综合指数表现如下。按数值分析,总体而言,城市+微短剧社媒传播指数每季度稳步提升,Q3“武汉短剧”关键词达到全年峰值771.28,1-9月郑州、西安、南宁以及东北城市都是榜单常客。按热点事件分析,Q1,"西安每72小时诞生1部微短剧"的产业现象;Q2,郑州短剧市场演员价位曝光:群演120元/天,角色演员1000+元的新闻;Q3,武汉短剧八月线下选角开始、郑州短剧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万等热点,都是社媒热点。
榜单之外,深圳微短剧传播潜力巨大且思路创新。深圳卫健委创新地结合微短剧+科普,在某主流短视频平台获得超千万曝光量。即将播出的精品微短剧《奇迹》,以及即将开幕的第二届剧查查之夜,话题都已获得千万级曝光。
微短剧行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全国各城市差异化的生态布局。中国各城市凭借着自身的地域特色、产业基础或资源优势,各自在微短剧产业链中扮演着不同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榜单中各城市排名仅供参考。
有些城市虽非内容创意的策源地,却可能是微短剧拍摄制作的重要承接地。它们凭借低廉的制片成本、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或成熟的影视配套服务,吸引大批剧组入驻,成为可靠的“幕后生产基地”。另一些城市则可能依托电商或物流优势,在发展“小程序短剧”和电商类短剧中找到发力点,将流量高效转化为商业收益。
此外,一些二三线城市正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打造数字文创园区等方式,吸引微短剧企业落户,逐步构建起从人才培训、技术支撑到内容分发的区域生态。它们或许不生产爆款,却为整个行业提供了稳定而广泛的中坚力量。
微短剧的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由“台前”的明星城市与“幕后”的支撑城市共同绘就的。每一座城市都有其可嵌入产业链的独特位置——它们共同织就了一张支撑中国微短剧持续成长的生态系统之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2025-10-20 22:05:06
文 | 文娱先声
在K-Pop于内地每况愈下的背景下,一组新人男团是如何仅出道月余便成功破圈?
近期,韩国娱乐公司Bighit时隔六年推出的五人男团CORTIS,出道不过两个月便成为了中文乃至海外社交平台新晋时尚单品,更与ALLDAY PROJECT、Hearts2Hearts、izna等10组男女新人共同入围MAMA年度新人。而这支05后男团所掀起的海量传播,也在内地哈圈、头部网红、时尚圈等追逐下,掀起令一股无法忽视的“CORTIS效应”。
CORTIS的横空出世、出道即破圈,某种意义上,也再度让大众注意到K-Pop全球化之路上的又一新面貌。
随着CORTIS为期六周的出道打歌宣传结束,该组合的首秀成绩单也在同世代爱豆中稳居头部梯队。
首先来看韩国本土。根据Hanteo Chart数据,CORTIS出道专辑《Color Outside the Lines》以发行首周销量突破43万张的纪录,目前位居2025年K-Pop出道新人第一、历代出道专辑销量第四;同时,先行曲《GO!》成为今年首支打入韩国Melon实时音源榜单TOP100的出道男团歌曲,甚至在音源发布当日进入韩国Bugs实时TOP100榜单71位,他们也是罕见凭借收录曲便跻身韩国本土音源榜单的韩国新人男团。
在全球市场,CORTIS同样实现了罕见的新人跨平台高位成就。
数据显示,仅在发行首日,《GO!》于Spotify未过滤流媒达到73万9701,打破六代男团(注:内地算法)至今为止首日最高流媒纪录;目前,根据Billboard数据,CORTIS出道专辑在发行首周就空降了Billboard 200专辑榜15位,创下K-Pop有史以来在该榜单的最高出道专辑排名。
而在TikTok上,该组合官方账号也已突破450万粉丝量(截至10月17日),尤其是随着BTS成员田柾国于个人账号参与《FaSHioN》舞蹈Challenge,也为该组合带来了超过千万播放量。
根据Hanteo榜单数据,在过去的9月,CORTIS也多次拿下世界地区综合榜中日本、中国分区第一。事实上,相比其他市场的活跃,比较罕见的则是这组新人能够在韩流式微的内地市场得以破圈。比如CORTIS出道二十天,便在内地抖音平台关注粉丝量超过100万,如今已超过250万,涨粉速度远超深度耕耘内地多年的SEVETEEN、TXT等当红头部男团。
同时,在中文社交平台上,CORTIS穿搭、CORTIS同款等也成为热门议题,吸引诸多非K-Pop受众入坑。正如上述提到的,成员Martin更凭借强烈的亚逼风格在内地被簇拥为时尚潮流的符号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热度也并非昙花一现。
在Spotify上,CORTIS已于10月12日累计播放量正式突破1亿次,创下2025年出道的K-Pop新人中最短达成亿次播放的纪录;同时,早在10月6日,该组合仅用时48天便在Spotify上月度收听人数已超过700万,不仅是第一个达成该成就的六代男团,也创下了打破K-Pop男团历史最快破700万收听的纪录,同时也是K-Pop历史第三快破700万月收听的组合。根据Spotify显示,美国是CORTIS作品播放量最高的国家(地区)。
而在韩国本土,虽然受到男团音源普遍弱势的定律影响,但《GO!》《FaSHioN》等歌曲也在音源榜单持续逆袭上涨。像《GO!》不仅拿下韩区Apple Music周冠,也在发布31天后在Melon从4环开外进入1环(日榜89位);尤其是在美国MLB将《GO!》作为2025年季后赛宣传视频用曲后,受此推动,《GO!》也在10月12日攀升至86位,刷新自身在Melon最高排名。截至10月17日最新数据,《GO!》也连续多日维持在日榜1环以内浮动。
即便三代领头羊BTS、BLACKPINK先后经历暂休团活、SOLO多栖发展来“强制换代”,但迄今为止,虽然SEVETEEN、ATEEZ、IVE、NewJeans、i-dle、aespa等在不同领域有所建树,但几乎都存在后劲不足、全球市场各有瘸腿的情况,尚未再出现“Next BTS or BLACKPINK”。
尤其是来到第六代爱豆,诸如RIIZE、Hearts2Hearts、BABYMONSTER、LLIT等头部经纪公司的新人尚未成功迅速补位,也令K-Pop整体上处在断层尴尬期。
目前,CORTIS眼下出道向好的状态,也被韩国业内看作是“前所未见的不同维度的爱豆”,且“打开了第六代韩流”的标志性节点。不过,这种看法,也同样在韩国本土引起了K-Pop受众相对两面性的分歧。比如近期公开的MAMA最佳新人男团入围名单公开以后,围绕着CORTIS是否仅有营销、没有傲人实绩足以拿下年度新人奖的讨论,就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讨论。
客观来看,仅仅出道两个月就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但CORTIS的此番亮相,也的确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K-Pop爱豆组合培育与营销方式的进一步演变。
那么,抛却所谓的背靠大公司HYBE和BTS直系师弟团的天然加持,回到CORTIS这一产品本身,又是因何成就了如此声势浩大的出道首秀?
首要的便是爱豆音乐的创新。有别主流K-Pop坚持以嘻哈+摇滚为主,CORTIS的首张专辑则试图探索非K-Pop流行的内容体裁,也造就了所谓不像K-Pop爱豆的声音出现。
比如,《What You Want》将60s迷幻摇滚与Boom Bap融合,这在K-Pop中是不同寻常的尝试;而在全球全方位引爆关注度的《FaSHioN》则是在K-Pop中冷门的RageMusic使用。不过客观上,有着Travis Scott、Playboi Carti等Rage文化佼佼者打样在前,CORTIS的曲风、Flow也颇有新瓶装旧酒的意味。
另一方面,K-Pop在全球的扩散也是伴随社交媒体演化的内容跨境。
电视时代,K-Pop艺人大多依靠音乐节目打开受众,适配舞台观赏性较强且易模仿的音乐作品也受到制作青睐,比如Wonder Girls的《Nobody》、Jewelry的《One More Time》等;在YouTube时代,K-Pop艺人则绞尽脑汁制作世界观明确、概念繁复具有解谜、串联性意味的MV来吸引受众好奇心入坑,甚至一度凌驾在音乐制作之上,典型代表如BTS、NCT等;来到TikTok为主导的短视频时代,如何在不产生高额成本的情况下,迅速让歌曲、新人在十几秒的短视频中带来新鲜感和全球病毒式的传播热潮,则是K-Pop面临的新挑战。
因此,歌曲越来越短、重复性越来越强的洗脑旋律与歌词、简单易上手的编舞也逐渐成为流行。比如在发行一个月后,CORTIS的先行曲《GO!》仍然在TiikTok爆红的舞蹈Challenge便是如此。在“GO,GO,GO”的节奏驱使下,该舞蹈动作也被拆解为适配各类场景的抽象表达。
而在短视频时代,也对K-Pop爱豆的“去伪人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看到,CORTIS的整体营销也呈现出打破常规的姿态。
比如,该组合的品牌形象主要以“Young Creator Crew”为定位,成员在词曲、编舞乃至推广营销、MV制作、舞台设计、造型等方面均积极参与甚至主导。比如CORTIS的出道预热视频制作均来自于成员们的创意构想,而出道作品多首歌曲MV创意、拍摄等也均如此,像《GO!》记录的是成员踏进工作室后开始创作的写照。这些充斥着“小组作业”形式的自我输出、视听内容,也表现出非模式化、高度的“活人感”,更容易引发群体共鸣。
CORTIS队长Martin在回应为何组合参与诸多内容时提到,“我们很奇怪,为什么爱豆经常自己创作歌曲,却不自己制作视频,我们想把这部分也变成我们工作的一部分”。即便有BTS、BigBang等音乐创作性自由较大的组合代表,但类似于CORTIS这种完全交付艺人为主来自主制作组合的理念模式,在K-Pop爱豆领域却尚属刚风起。
在时尚表达方面,CORTIS自由参与所呈现出的浓郁个性化,也同样是组合“活人感”的体现。如队长Martin所说,“时尚是表达自我的第一张名片”,像成员JuHoon自舞台到私服乃至时尚杂志从一而终的Hedi Boy风也是如此。
最后,CORTIS自8月开始预热、9月正式发行,以及两个月多方位的长周期宣传,也令整张专辑收录曲得到了有效曝光、推广,得以提高“存活率”。不仅如此,CORTIS在面向粉丝的宣传交流主打“No Filter(无滤镜)”,这种打破距离的相处模式也为K-Pop产业提供了粉丝经济的另一条试验之路。
比如成员们随心所欲的幕后生活展示、《FaSHioN》中直言不讳的二手淘货经验、出道日24小时不间断直播答疑、每周多场面向全球粉丝的Listening Party、以及10月12日于美国开启的与粉丝直面交流的“GO!”舞蹈工坊等活动,也令CORTIS以更自由、不加修饰的面貌与粉丝群体拉近距离。成员James就表示,希望与粉丝之间“像朋友一样建立联系,希望能够向粉丝们公开我们成长的历程,我想邀请粉丝走进我们的世界”。
从结果来看,趋向平等交流的爱豆与粉丝关系,也确实有助于破圈吸引受众。比如在出道仅三周后,CORTIS专辑发行派对体育馆演出便吸引了超过3000人到场。
不过,CORTIS的这套打法的核心取材也与Big Hit时期运营BTS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非传统偶像模板化的运作方式、活人感拉满的社媒效应、自由创作等,甚至在海外也被称作“Bighit的初创期味道回忆杀”。
对此,韩国音乐评论家Lim Hee-yoon在接受韩媒采访时提到,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如此大力推广新人实属罕见,这些雄心勃勃的宣传营销表明,“HYBE似乎在打造一种CORTIS继承了BTS的DNA的形象,同时也在观察BTS明年春天回归带来的连锁反应”。
诚然,广义上K-Pop仍然是高度工业化的练习生体系与多元化的舞台表演美学贯彻下的风格化内容,但随着K-Pop的全球化扩张,其面临的则是流派多元化如何创新的难题。
像随着这两年Easy Listening热潮的回温,便持续“硬控”K-Pop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主要的音乐制作取向,也诞生出如BOYNEXTDOOR、RIIZE、TWS等突出代表。但在追逐“爆款成功学”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K-Pop爱豆音乐的同质化严重。
毕竟,K-Pop的本质还是游乐性文化形态产物,快速更迭的融合、解构创新才是推动流行的内核。同时,K-Pop的全球化不仅是文化内容,也同样是系统化产业的运作,即便制作系统受到Kpopium的阴影,也在潜移默化改变着K-Pop原有的规则。
通过CORTIS这一案例也能明显看到,头部经纪公司正在为构建一个超越音乐本身、可长期循环的偶像系统试验。而这或许也将有望成为一种供全球偶像产业可参考的新语法。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2025-10-20 22:05:04
文 | 财经故事荟,作者 | 万天南、江城、晓屿,编辑 | 陈纪英
陈浩没想到,今年双 11,他担任线上销售负责人的云南某四星级酒店,近一半的预订竟然来自抖音。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酒店总共有 700 多个间夜,我们自己的抖音直播间卖了100多个间夜,用携程的抖音直播间卖了差不多300个间夜,”陈浩告诉《财经故事荟》,这家酒店已经入驻抖音三年。
作为OTA的龙头,携程如今在抖音开设了几十个官方蓝V认证的账号,常态化在此直播,印证了抖音在酒旅行业的巨大潜力。
抖音生活服务入局酒旅,始于2022年。2023年,抖音对生活服务业务进一步划分,拆分出大交通、旅行社、民宿等板块,并上线“日历房”,主动切入OTA腹地。2024年抖音进行调整,打通酒旅和本地生活。
步步加码之下,抖音酒旅业务增速凶猛。抖音发布的报告显示,10月1日至10月7日,多类住宿团购销售额同比增长超5成。其中,客栈民宿团购销售额同比增长75%,经济型、高档型、舒适型酒店分别增长69%、53%、49%。
作为后来者,抖音酒旅业务也存在挑战,比如酒店覆盖度低、核销率待提升、服务履约待完善等。
抖音正在试图补长短板。比如,针对抖音酒旅达人升级,设置了核销额的指标:L7——每月100万GMV、10万核销,L8——300万GMV、30万核销额等,引导达人不要唯GMV,更要关注核销。
抖音还在试图提升高星酒店覆盖度。有着“北京酒旅带货一哥”之称的大耳哥观察到,越来越多的高端酒店,出现在抖音直播间。
大耳哥和他创办的MCN公司,合作的顶奢酒店越来越多,华贸中心丽思卡尔顿酒店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国贸五星酒店3天清空1404个间夜。
在电商领域,后来者抖音已经跃升到了第一梯队,逐渐向一哥淘天看齐。其酒旅业务,能否复制电商奇迹,比肩携程?
在中秋、国庆、暑期等旺季销售冲刺,是抖音酒旅的惯性动作,供给端给流量给免佣,用户端则以性价比为诱饵。
今年“十一”假期开启前,抖音首次针对酒店业态推出了“心动榜单”,全国39城、443家酒店上榜,针对所有上榜酒店,给予100亿流量扶持。
不止补贴流量,坐拥10亿月活用户的抖音,日常流量也相当可观。据抖音披露,其中特色酒店的关注度持续攀升,相关内容播放量高达350亿次。仅今年前七个月,特色生活方式酒店搜索量达1.3亿次,酒店POI收藏和分享达5580万次。
作为酒旅类目的头部主播,“大耳哥”在抖音坐拥84万粉丝。“我之前在播的北京王府井希尔顿酒店,一场直播200多万曝光量,北京市常住人口也才2000万出头,相当于十分之一的人都得到推送了,这是多么恐怖的数据,在传统OTA平台是无法想象的。”
头部酒店也不难在抖音积累海量粉丝。以华住集团为例,据《财经故事荟》粗略统计,目前其在抖音开设了多个蓝V认证的账号,其中@华住会酒店推荐 的粉丝高达535.7万,每天进行常态化直播。
除了流量可观,还有免佣诱惑。十一期间,抖音对全国酒店实施线下扫码免佣金政策,鼓励商家将资源投入到提升线下服务品质。
据悉,在大促之外的日常时段,抖音酒旅的抽佣目前在8%左右,2024年7月前则是4.5%,一直低于携程。
据中泰证券披露,携程目前合作的酒店大概分为三种,分别是独家合作的特牌、保障携程平台更低价的金牌,以及普通合作模式,其中,特牌和金牌的佣金率分别为15%、12%。
京东作为今年入场新玩家,其抛出的钩子也是免佣——酒店商家参与“京东酒店PLUS会员计划”,享受最高三年0佣金,政策一出,“两天内,收到了近5万家酒店商家的入驻申请。”
低价也是抖音酒旅的惯性动作。今年7月15日,抖音曾宣布投入亿级平台补贴,加码酒旅业务,联合华住集团、凯悦集团、保利酒店、首旅如家、锦江酒店等10余家酒店集团,推出6折起订房优惠价,覆盖全国数万家门店。6.6元—19.9元的连锁酒店会员权益券包可叠加原有折扣。针对即时性需求,平台每晚6点还会推出“今夜特价”专场等。
据大耳哥向《财经故事荟》解释,“抖音渠道的价格优势,除了平台补贴外,更多是酒店的定价策略。酒店先用低价铺底量,等到订单量上来了,库存小了,酒店有底气了,剩余的房间还能提价。以前期的低价拉销量,相比于空置,对酒店收益几乎没影响,甚至ADR(平均房价)还能往上走。”
愿意屈尊降价,是因为酒店的日子的确不好过。
酒店信息统计机构STR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行业整体平均每间可售客房收入(RevPAR)同比下降5%,入住率和平均房价双双下滑。
而据摩根士丹利分析,中国酒店RevPAR(平均每间可供出租客房收入)在今年暑期第一周(2025年6月29日至7月5日)同比下降了8%,其中入住率下滑为主要影响因素。
戴德梁行10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三星、四星、五星酒店的平均入住率分别仅有62.1%、59.1%、62.5%。因此,酒店降价提升入住率的驱动力很强。
面对低价这一招,用户很是买账。
曾经的携程铁杆用户张琳,今年暑假来京旅游时,在抖音下了第一单酒店。她对比发现,北京西大望路亚朵酒店7月16日至7月17日的行政双床房房价,抖音标价为559.3元,同期,携程标价为784元,“省了200多块钱,还是挺香的”。
“流量+性价比”的加持之下,抖音酒旅增长迅猛,根据交银国际2024年发布的研报估算:2023年全年抖音酒旅业务GMV约600亿元,2024年预计达到900亿元,同比增长50%。从抖音官方数据来看,今年酒旅业务依然在高增长。
抖音酒旅,长板短板,都很凸显。
如前文所述,第一大长板是流量和用户。
此外,在大耳哥看来,抖音的模式优势在于“货找人”,相比之下,OTA是“人找货”,前者基于用户行为主动推送的兴趣电商逻辑,“直播的场景和形式更具互动性”,“酒店离机场有多远?选择什么交通方式过去更方便?有什么特色房型。旅客不用去查,在直播间问主播,马上就可以告诉你。”
执惠集团创始人刘照慧曾做过测算:在抖音“内容即交易”的生态下,通过短视频种草、直播转化,能带动非计划性消费 —— 用户因信赖达人推荐或限时优惠下单,转化率比传统 OTA 的用户单向搜索模式高出三四倍。
此外,开通常态化自播的酒店们,还能通过在抖音常态化直播,拿到自主增长的遥控器,减少对于OTA们的依赖。
酒店们对于当下的OTA平台们,既依赖也有戒心。
据媒体报道,去年9月,华住集团创始人季琦曾在内部痛斥部分门店过度依赖OTA,丧失核心竞争力。不久后,就传出华住要求旗下酒店将OTA预订占比控制在30%以下。
有华住内部人士告诉《财经故事荟》,“我们确实更看重直销和会员。”
在美国拥有高市占率的万豪集团,可被视为华住集团的标杆——目前其仅有12-13%的客流来自第三方的OTA平台。
而在抖音,华住可以贯彻其直销战略——集团官方账号、职人(酒店员工)账号并肩直播,“我们已经是抖音绝对头部销售额的酒店品牌了”,前述华住人士透露,“第三方达播很少,主要靠自播”,如此一来,“可以独立自主掌控公司发展和业绩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酒旅直播领域,一些粉丝量不多的主播和职人,也有机会斩获业绩。
《财经故事荟》围观了抖音多场酒旅直播,发现了颇为有趣的现象——粉丝量不多的酒旅主播也有机会冲榜。10月16日晚上,一位名为@华住会官方直播间-团购推荐官的账号,仅有1888名粉丝,却冲到了全国酒店榜的44名,同期,拥有500多万粉丝的华住另一官方账号,则排在第36名,两者差距并不大。
用户量远远高于OTA平台的抖音,还能带来可贵的新客。比如,Club Med地中海白日方舟·太仓度假村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呈现其特色活动,单场直播销售额231万元,其中80%为新客。
不过,于酒旅行业而言,抖音虽好,但玩转抖音不易。
多位酒旅行业人士告诉《财经故事荟》,“特色酒店以及连锁酒店,有流量看点足能种草,比较容易玩好抖音。如果是那种平平无奇的单体酒店,没流量没特色,做好抖音不容易”。
这种平台特性,从抖音发布的酒旅行业心动榜单中可见一斑。
不同于传统评选,聚焦硬件设施、酒店规模、星级标准等,“心动榜酒店”分外看重内容力和种草力。
上榜的酒店并非传统豪华连锁酒店为主,而是那些拥有独特设计、沉浸式体验或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酒店,例如主打亲子体验的Club Med、以中古收藏为特色的丽江物与岚设计收藏酒店、沉浸式田园体验的西安桃花源度假村落民宿等等。
过去两年,抖音酒旅上的特色生活方式酒店数量增长73%,今年特色生活方式酒店订单量亦同比增长118%。
此外,大耳哥提到,“酒店要想做好抖音渠道,必须要有专门的内容人才和运营人才”,这也是小微的单体酒店所不具备的。
门槛较高,可能也劝退了不少酒店入场。根据虎嗅2024年11月的报道,抖音的酒店覆盖量仅为美团的1/10。
抖音酒旅的另一大挑战,则是如何提升核销率。
国信证券2025年7月发布的研报估算,抖音酒旅实际运行中BD等资源投入不够,且抖音酒旅主要满足用户即时需求,而非计划性消费,网红度假型产品占比高,同时,抖音酒旅的主流玩法是“先囤再订,随买随退”。多重因素叠加之下,导致抖音酒旅的实际核销率仅约30%左右,达人直播酒旅订单核销率最低仅为个位数,日历房订单占比不到 15%。
提升核销率也有门道。
通常而言,酒店自播的核销率,要高于达播,原因在于,自播模式的主播更专业,更了解酒店情况,减少因夸大宣传导致的退货。达播的主播们,则可以用混播模式代替专场模式,如此一来,可以为用户多方比较,助其理性决策,进而提高核销率。
“比如我们一场直播的货盘,就有五六十家酒店,帮用户多方比较,推荐到最合适的,核销率就能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大耳哥告诉《财经故事荟》。
而据刘照慧预测,如果抖音持续提升“内容+服务+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把核销率提高至40%以上,未来在行业的市占率有望从个位数提升到10%以上。
酒旅行业是难得的高增长赛道。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OTA平台交易额同比增长17.8%。利润率也相当丰厚,在消费低迷的2024年,携程的净营业收入同比上升20%,打破了历史纪录,全年净利润为172亿元,同比上涨了72%。
令人咋舌的高增长高利润,吸引了大厂集体入局打团战。
尽管抖音酒旅增速可观,但目前其行业地位,远远无法与电商业务的地位匹敌,比起OTA一哥携程,差距依然明显。
据中泰证券估算,抖音在 OTA 行业的市场份额上升较为缓慢,预计核销前 GMV 仅为携程 20%左右,远低于在电商、到店领域的份额。进一步考虑显著偏低的抖音酒店核销率,实际份额差距更大。
而且,在抖音美团阿里的围攻之下,携程的盈利能力仍持续提升,目前占据了酒旅行业一半的GMV份额。
这样的竞争格局,与行业特性有关。
电商根植于制造业和工业,其供给接近无限,集中度较低,海量商家可以自由迁移到不同平台,而短视频平台带来的巨量订单,又可以在供给端形成规模优势,重构整个供给格局。
但文旅行业优质供给相对有限,存在供给瓶颈,且因高度非标,供应链复杂,这样的行业特性,也造就了携程相对稳固的护城墙。
因此,抖音虽用流量和内容撕开了一道口子,但核销与供给的短板,决定了其与传统OTA平台的对垒,更像是持久战而非闪电战。
而且,各个入场的玩家们,差异化优势凸显——视频平台凭借内容和流量优势在前端引流种草获客,OTA平台则基于长期行业沉淀在后端保障服务体验,双方并没有像势不两立的电商头部玩家一样,陷入“你死我活”。
有携程人士私下告诉《财经故事荟》,“携程并不是很担心抖音,双方有竞有合。目前抖音上的酒店预订还是以预售券为主,这种模式在携程上的占比仅有3%,我们为什么要担心呢?!”
对于 OTA行业的其他友商们,抖音心态开放,敞开大门迎客。
除了携程之外,飞猪、同程、京东旅行、去哪儿等等纷纷入驻抖音。此外,飞猪已打通与小红书、视频号的联动,商家通过视频内容引流,交易与售后仍由平台承接,既降低商家风险,也提高了用户信任度。
据某旅行社线上运营负责人乔女士介绍,为鼓励商家通过视频平台引流,飞猪设计了阶梯式佣金返点,以视频号为例,月核销金额达到5万,就能返还50%的平台佣金和软件服务费。
内容平台与OTA分各司其长,有竞有合。对于酒旅商家来说,也是好事儿。
“不管是GMV还是核销,携程抖音直播间的表现都比我们自营直播间好,尤其是国庆假期,数据更是碾压。”陈浩透露,“抖音对携程直播间有流量倾斜,用户画像更精准。携程的背书和全流程服务保障,也解决了用户对长履约周期产品的信任问题。”
“用携程稳定基本盘,用美团维持刚需,用抖音创造增量”,陈浩的看法,或许是很多酒旅人的共识。(文中陈浩、张琳、乔女士为匿名)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2025-10-20 22:05:02
文 | 半导体产业纵横
金刚石半导体,是新一轮焦点之一。
2025年10月9日,商务部与海关总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联合发布四项公告,对部分物项实施出口管制,金刚石就在其中。
事实上,金刚石早就是未来半导体市场的关注焦点。2022年,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在联邦公报上发布了临时最终规定,对 4 项 “新兴和基础技术” 实施出口管制,其中两项正是氧化镓、金刚石这类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
目前,半导体材料已然发展到第四代。
第一代半导体材料主要是硅、锗;第二代半导体材料主要是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主要是碳化硅(SiC)、氮化镓(GaN)。
第四代半导体材料是指具有极端禁带宽度的半导体材料,包括超宽禁带(UWBG)和超窄禁带(UNBG)两类。其中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禁带宽度超过4 eV,能够承受高电压、高温、高辐射等恶劣环境,金刚石便属于其中一种,此外还有氧化镓、氮化铝等。超窄禁带半导体材料的禁带宽度低于 0.5 eV,能够实现低功耗、高灵敏度、高速率等优异性能,代表性的材料有锑化镓、砷化铟等。
金刚石禁带宽度约为5.5eV,是第四代材料性能最高的材料,被视为“终极半导体材料”,具备优异导热性能,是硅的13倍,适用于高频高功率高温电子器件。
当硅基半导体逼近“摩尔定律” 物理极限,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成为产业突围的关键方向。而在碳化硅、氮化镓之后,金刚石半导体凭借 “超宽禁带、超高热导、超强耐压” 的三重特性,正在高功率、高频、极端环境等领域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在高功率场景中,“散热” 与 “耐压” 是两大核心痛点 —— 传统硅器件在高电压、大电流下易发热失控,而碳化硅虽有提升,仍无法满足下一代高功率设备的需求。金刚石半导体的超高热导率与优异击穿场强,恰好成为解决这一痛点的关键。
随着新能源汽车向 800V 高压平台升级,传统硅基 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耐压与散热短板愈发明显,金刚石可承受更高的电压,直接提高整车性能与安全性。
在高频通信领域,“频率上限” 与 “信号损耗” 是制约性能的关键,金刚石半导体的高载流子迁移率正使其成为高频信号传输的“理想载体”。比如在雷达系统、卫星通信等应用中发挥作用。
金刚石基氮化镓异质结器件通过界面热阻优化,可实现结温降低50%、功率密度提升 3 倍的性能突破,这类器件已在低轨卫星通信模块与 5G 毫米波基站中验证其可靠性。
在量子计算方面,金刚石中的色心,尤其是NV中心,因其独特的量子特性,可以作为量子比特(qubits),在量子计算中用于执行运算。其次金刚石的色心具有极高的量子操控精度,这对于构建高性能量子计算机至关重要。金刚石中的量子比特还可以在室温下操作,这与许多其他量子计算平台需要极低温环境形成对比,有助于降低量子计算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
日本在金刚石半导体技术方面的进步令人瞩目,预计到2025-2030年间将实现多项实际应用。
日本佐贺大学一直处于这项创新的前沿,于2023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由金刚石半导体制成的功率器件。这一突破是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合作实现的,重点是用于太空通信的高频元件。
此外,总部位于东京的Orbray已开发出2英寸金刚石晶圆的量产技术,并正在朝着实现4英寸基板的目标迈进。一旦实现4英寸金刚石基板的商业化,将解决生产中的一个关键瓶颈,使广泛工业应用的可行性更近一步,并使日本的半导体行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树立新的标准。
Orbray还与英美资源集团(Anglo American plc)合作,推进其人造金刚石基板业务,重点开发用于功率半导体和通信的大直径金刚石基板。该公司计划扩大其在日本秋田县的生产设施,预计将于2029年首次公开募股。
Power Diamond Systems是一家从早稻田大学分拆出来的日本初创公司,于 2023年成功开发了一项技术,以提高金刚石功率器件的载流能力。该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推出样品,并已与九州工业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金刚石半导体加速商业化的潜力引起了人们对相关业务的更多关注。例如,JTEC公司专门为研究机构生产精密设备,并开发了一种用于抛光高硬度材料表面的等离子技术。
EDP公司是日本唯一一家从事宝石用人造金刚石种子生产和销售的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晶生产机制。该公司还从事金刚石半导体基片和工具材料的生产。
随着金刚石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合成金刚石的质量和稳定供应变得越来越重要。住友电工在20世纪80年代生产了世界上最大的人造金刚石单晶体,命名为 “SumiCrystal”,使用的是高质量的工业应用材料。
美国近几年来陆续诞生了一些金刚石半导体初创公司,这些公司大多利用多年的学术研发专业知识来推动半导体金刚石器件的商业化。比如Diamond Foundry、Diamond Quanta、Advent Diamond等。
2024年1月,根据西安交大官网信息,西安交大王宏兴教授研究团队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PCVD)技术,历经10年潜心研发,独立自主开发了2英寸异质外延单晶金刚石自支撑衬底,并成功实现批量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24年12月,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该院与南方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金刚石薄膜材料制备和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开发出能够批量生产大尺寸超光滑柔性金刚石薄膜的制备方法。
今年2月,吉林大学刘冰冰,姚明光教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朱升财教授,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宣布首次成功合成高质量六方金刚石块材,其硬度与热稳定性远超传统立方金刚石。该团队通过模拟陨石撞击地核的极端环境(50GPa超高压、1400℃),发现石墨可转变为六方金刚石,其硬度达155GPa,比立方金刚石高40%,热稳定性突破1100℃。
同月北方华创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问题时表示正密切关注第四代半导体领域的研究进展,可为研究机构提供晶体生长、刻蚀、薄膜沉积等研究型设备。
华为在金刚石芯片领域也展现出深入布局。2024年,华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申请了“一种基于硅和金刚石的三维集成芯片的混合键合方法”的专利。该技术通过Cu/SiO2混合键合技术将硅基与金刚石衬底材料进行三维集成,为三维集成的硅基器件提供散热通道,提高器件可靠性。
华为还与厦门大学合作,在先进封装玻璃转接板集成芯片-金刚石散热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芯片热点功率密度为约2W/mm²时,集成金刚石散热衬底能够使芯片最高结温降低高达24.1℃,芯片封装热阻降低28.5%。
除了科研院所的研究进展之外,中国也有一些企业正在加速金刚石半导体的产业化。
上市公司方面,人造金刚石主要企业有力量钻石、黄河旋风、惠丰钻石、国机精工、中兵红箭、四方达、沃尔德、光莆股份、恒盛能源等。
中兵红箭表示,公司功能金刚石产品可用于半导体、光学、散热、量子等领域。
黄河旋风表示,公司在金刚石半导体相关领域技术还处于研发阶段。
沃尔德表示,公司重点聚焦金刚石功能性材料在工具级、热沉级、光学级、电子级等方面的研究。
力量钻石全资子公司与中国台湾捷斯奥企业有限公司签订半导体高功率金刚石半导体项目,致力于研究半导体散热功能性金刚石材料。
光莆股份表示,公司投资的化合积电公司的金刚石热沉片可用于芯片散热。
恒盛能源表示,子公司桦茂科技将对金刚石在半导体晶圆应用领域保持积极的研发。
在2025年上半年多家新材料与装备企业的半年报中,金刚石已逐渐被更多企业纳入研发和产业化方向。天岳先进、斯瑞新材和致尚科技三家公司,分别在碳化硅衬底、铜基合金及装备制造等主营业务上保持发展,同时在金刚石相关领域展开探索。结合AI算力、光通信、新能源及半导体等未来科技趋势,金刚石的潜力正加速释放。
天岳先进正通过MPCVD方法开展单晶金刚石生长研究,尝试突破大尺寸、高质量衬底制备的技术瓶颈,并配合激光切割及分步加工工艺提升加工能力。斯瑞新材也明确提出布局铜金刚石材料研发。致尚科技推出的半导体抛光设备已可应用于碳化硅、氮化硅、石英玻璃及金刚石的研磨抛光。
当前,金刚石半导体正处于从研发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阶段,虽然在导热衬底、辐照探测器等领域已取得一定的应用成果,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材料生长是金刚石半导体产业化的首要难题。当前主流的 12 英寸硅晶圆已实现规模化应用,可大幅降低芯片单位成本,而金刚石单晶衬底尺寸远小于 8 英寸,直接限制芯片集成度与产量。小尺寸衬底不仅无法满足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高密度布局需求,还会推高设备折旧、原材料消耗等分摊成本,削弱价格竞争力。
制备技术同样存在瓶颈。化学气相沉积(CVD)是主流方法,但生长速率仅为每小时几微米到几十微米,难以匹配半导体产业的高效生产需求,且需精确控制多参数,设备与运行成本高昂。高温高压法(HTHP)虽能制金刚石,却易引入杂质与缺陷,无法直接用于半导体,而 CVD 法制备的金刚石在晶体质量和均匀性上仍需提升。
掺杂技术上,p 型与 n 型均陷困境。p 型掺杂主要依赖硼原子,但硼的电离能高达 0.37eV,室温下难以完全电离,载流子浓度极低。若进行重掺杂以提高浓度,又会导致晶格应力增大、表面缺陷增多,加剧电子 - 空穴复合,使器件开启电压升高、导通电阻增大。
n 型掺杂理论上可用磷原子,但其原子半径远大于碳原子,掺杂时会造成晶格严重畸变。这种畸变会大幅增加载流子散射几率,导致迁移率急剧下降,目前仍难以获得高浓度、高质量的 n 型掺杂金刚石,限制了相关器件应用。
不过,有专家预测,未来3—5 年 4 英寸金刚石衬底有望实现量产,其优异的电导特性有望破解宽禁带半导体缺乏高效 p 型器件这一全球难题。
在器件制造中,传统半导体工艺与金刚石兼容性差。光刻环节中,金刚石表面特性特殊,普通光刻胶难以均匀附着,易导致图形失真、线条不均;蚀刻环节中,金刚石化学稳定性极强,多数传统蚀刻剂效果微弱,难以精准控制蚀刻深度与形状。
金刚石超硬特性也给加工带来挑战。硅与碳化硅抛光片需达到原子级平整(粗糙度 RMS≤0.1nm),而金刚石硬度极高,普通磨削工具磨损快,即便使用金刚石砂轮,仍存在效率低、易产生热损伤等问题,难以满足 “衬底级” 表面质量要求。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2025-10-20 22:03:02
By Shen Suming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a single word has defined China’s new energy vehicle (NEV) industry: speed. It has been more than a metric — it became a faith. But now,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blind worship of speed are starting to show, in crashes, recalls, and a growing crisis of public trust.
The sector has moved at internet pace, producing cars faster, pushing boundaries further, and flooding capital markets with promises of exponential growth. But what it gained in velocity, it lost in rigor — the kind traditionally demanded of industrial products.
From battery packs to chips, from assembly lines to stock valuations, speed became a creed. As an old Chinese saying goes, “in all martial arts, speed is the only invincibility.” This was the mantra. But when speed becomes the ultimate value, safety and trust are the first to be sacrificed.
In the past, 0–100 km/h in under 3 seconds was the domain of Ferraris, Lamborghinis, and other million-yuan supercars. Today, mid-tier family EVs priced around 200,000-yuan offer the same acceleration — without conditions, to any C1-licensed driver with no high-performance training.
This democratization of power has created a dangerous mismatch between capability and control. High torque delivered instantly through electric motors means that a single mistaken foot — hitting the accelerator instead of the brake — can lead to catastrophic loss of control.
In traditional gasoline vehicles, acceleration ramps up gradually. In EVs, it's immediate. The buffer is gone. And when accidents happen, they no longer just involve the driver — they disrupt entire ecosystems of pedestrians, cyclists, and mixed-traffic urban roads.
China’s regulatory system hasn’t kept up. A C1 license treats all cars the same, whether it's a compact sedan or a 2.3-second hyper-EV. There are no power-tier distinctions, no mandatory performance training. The result? A licensing framework designed for 1.6L engines now governs vehicles that rival racecars.
High performance without proper training is a recipe for disaster — not just for the driver, but for everyone sharing the road.
While “fast cars” pose one set of dangers, “fast manufacturing” is another ticking time bomb. Traditional automakers spent five to seven years developing a new vehicle. Today’s NEV startups? 18 months, sometimes less.
This isn’t due to miraculous engineering breakthroughs, but because critical steps — especially safety and durability testing — have been cut or compressed. These processes don’t show up in earnings reports, so they are the first to go.
For example, high-performance EVs require extensive thermal management tests, extreme condition trials, and brake system validations. These cannot realistically be completed within 18 months — yet mass production continues, often resulting in issues like overheating after just a few hard accelerations.
In the race for market dominance and capital, carmakers have adopted the tech industry playbook: ship fast, patch later. Unfinished software and unproven algorithms are being embedded into vehicles, with promises of updates via over-the-air (OTA) pushes.
The result? Consumers are unwittingly acting as beta testers, bearing the risk of unproven autonomous features in live traffic. True autonomous driving systems require millions of kilometers of real-world testing. But many NEVs on the road today are still in the trial-and-error phase, even as they're marketed as “smart” and “autonomous.”
“The cars being sold are not mature tech products — they are evolving prototypes,” Shen warns.
Chinese automakers' marketing materials often show drivers with hands off the wheel, smiling as the car steers itself. Terms like “full-scene intelligent driving” blur the line between assistance and autonomy, misleading users into over-trusting incomplete systems.
When accidents occur, carmakers are quick to invoke fine print: users failed to keep their hands on the wheel or misused the features. Legally, they’re covered. But ethically, they’ve shifted responsibility onto consumers by exploiting human laziness and blind faith in technology.
This isn’t just marketing overreach. It’s risk outsourcing.
What’s developing in China’s NEV sector is more than a technical problem — it’s a cultural crisis. All stakeholders — automakers, investors, media, and even consumers — are caught in a race where speed trumps everything.
No one wants to slow down and ensure that foundational issues like safety, reliability, and testing are addressed. As a result, the industry’s very credibility is being eroded — not just domestically, but also in the global market, where trust and compliance standards are stricter.
And who is paying a price? The answer is: everyone.
Speed in itself isn’t evil. But speed worship — valuing it above all else — is.
Tru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rests on checks and balances. If carmakers are given the power of instant acceleration and rapid production, then they must also bear the corresponding responsibilities:
Otherwise, we are just shifting the cost of speed onto the shoulders of ordinary people.
Building fast cars isn’t the problem but building fast without caution is.
China’s NEV sector has dazzled the world with its innovation and ambition. But now, it must prove that it can also build trustworthy, safe, and mature products — not just fast ones. The true test of progress isn't how quickly a car accelerates, but how responsibly an industry matures.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