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The Wandering Allison修改

试图找回自主表达权的普通人。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The Wandering Allison的 RSS 预览

不定期更新的 podcast 收听总结(二)

2025-08-31 08:00:00

不想听播客的时候就会想写播客收听总结(吐槽)。但我坚信这不是我的问题,要怪只能怪我最爱的中文播客(自然选择)四个多月不更新!所以,再次郑重推荐: 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

提到的播客在 NeoDB 都可以搜索到 RSS,就不一一加链接了。

一些收听记录

原本试图列出更多,但去翻 App 历史却意识到,如果某些内容不能让我第一时间想起,那么本身就说明它们对我并不够重要。

所以,就是这几期了:

记得要一并看 shownotes 和读拓展内容。

尤其最后一期,我先读了嘉宾在“在场”发表的长文: 戰火下的文學抉擇:烏克蘭的去俄化與身份認同重塑 ,以及场外手记: 進入戰爭很容易,但走出來很難 。加起来足有五六万字,相比传统的报道或特稿,这体量已直逼中篇非虚构出版物。有这些打底会更有助于理解播客的内容。

以及相当丰富有趣的探寻英语语言历史的播客: The History of English Podcast | The Spoken History of a Global Language ,这才是我想听的内容啊!

一些失败的新尝试

非马非牛

历史学者(们)的播客。

读 shownotes 都很有趣但主播一张嘴就飞速让我拔草,拉拉杂杂讲许多个人生活相关半天不进入正题,碎得不行。同是历史学者节目, 这集我看过 高明太多,但好久没有更新,哭泣。

垂直迁徙

鸟类主题播客。

主题感兴趣,但我以为主播是女生。不是我对性别有意见,而是主播似乎太靠近录音设备或者过于使用气泡音(vocal fry?),在耳边响起的几乎都是气声,让我想起早年间的深夜情感电台男主播。类比一下,像去理发店被理发师凑太近摆弄头发,我会从腰部沿脊椎向上整个僵硬寒毛直竖。总之就是,这个声音太近已经超出了我的舒适距离。

鸟瘾综合征

依然是感兴趣主题,但是没耐心听完,新鲜内容不够多,如果有文字稿可能我会选择一目十行扫完,播客就算了吧。

就是现在

绿色公益组织「自然之友」孵化的播客。

同上面一样,我是多么希望他们能出个精简的文字稿让我看看。听嘛要说浪费时间也不至于,但信息密度不够高我很容易失去耐心,中文播客我都开 2.5 倍速了怎么还是这样。

边角聊

因为有几期是聊托尔金而挑着听了听。托尔金几期的嘉宾的确很资深,但大部分材料我都太熟了,只有零星那么点内容是新鲜的,只能说权当复习。而同样这位嘉宾聊洪堡和相关书籍《创造自然》就看出问题来了,几乎全程都是书籍内容转述。如果我不是先读过这本书肯定会觉得嗯确实有趣,但是读过就不得不质疑这全是嚼过的甘蔗渣啊!而要是我先听了播客再去看书可能会生气,因为剧透了太多。可能适合对象是不想看书只想随便听听二手知识的人。同样聊到洪堡和这本书,自然选择做得可就高明多了, 当AI困在自我复制里,博物学依旧在观察真实世界 ,这甚至还是一期广告商定制节目!

而让我火冒三丈退订并且拉黑嘉宾(特地记下名字,婉莹)的一期:「边角聊 - 43 HBO要翻拍哈利·波特?我们来暴论了。」我当然没有自虐到听完,但这也足以让我火大了。

由于嘉宾是“死硬原著党”,习惯使用作品中的英文原名,并且对作品有大量主观看法。如果你不喜欢或感到不适,建议换一期收听。

哪怕时隔几个月因为去翻 shownotes 而再次想起嘉宾的可笑言论依然让我肝火直窜,这个名字最好再也不要让我碰到。

“我对电影非常不满意”,“我坚信要是有哪家公司可以拍好 HP,那肯定是 HBO”,别太好笑了,这贷款的自信到底哪来的?还因为是“死硬原著党”所以要全程英文原名,天呢,搞清楚你是在做公共表达,你面对的是大部分都读的中文译本熟悉的是中文译名的听众。是,我读过原版,听得懂原名,但不代表我要接受你的傲慢和居高临下。还有原著是什么碰不得改不得的圣书吗,我承认作为儿童文学罗琳写得很出色,但是谁都不能否认情节和设定也满是筛子。无条件推崇原著只能证明你并没有脑子。既然“大量主观看法”,那也有点自觉,NO ONE FUCKING CARES ABOUT YOUR RANT!

IELTS Speaking for Success

无聊到发指。

好像当初在长毛象看到谁标记了,想着就当练练英语听力而点了订阅,全是车轱辘 small talk,难以忍受。从内容来说其实正适合雅思,只是这无情证明哪怕不算精通的第二语言,我也无法接受空洞的内容。

没听但必须狠狠拎出示众

蜜獾吃书

之前 已经狠狠批过这个播客,没想到居然还可以梅开二度。

有阵子我想试试搭个小项目,自动抓取中文读书播客提到的书籍用以发现新书单。当时点开一些较为知名的读书播客扫了眼,瞧见了蜜獾吃书一期预告,节目是网易云独享所以我并没听到具体内容,但看到书籍名字就已经有不好预感,因为很显然,她们的合作节目不可能是专门找本书开骂吧。点开 shownotes 确认,的确是推荐。

那么来欣赏一下这本《它们的性》的逆天言论吧。我用截图而不直接复制因为实在无法容忍这样的内容以文字形式留存在我的博客。

这本书出版于 2022 年,如果这是 15、25 年前的天涯帖子或许我还能稍稍理解。但 2022? 真难以想象这么猥琐、充满男性凝视和人类刻板印象的东西还是一位女性研究者写的。还被出版社接受了。甚至于直到现在还被两位女性主持的读书播客推荐。这是否太过荒谬?

它们的性-1|600它们的性-2|600它们的性-3|600

以读攻读

韩江得奖,丑闻之后诺奖还在玩圈子游戏吗?

我承认,点进这期节目我是不怀好意。因为我实在不喜欢韩江的《素食者》,也不喜欢她的写作主题。本想听听其他人会如何批判,但收听陌生播客前到小宇宙页面看看评论的习惯救了我。原来这其中一位男主播连一本韩江的书都没看就敢大放厥词、指点江山,甚至还在评论区回怼指出他问题的网友以及阴阳怪气。呵,真是令人大开眼界的 egoistical 。可惜小宇宙网页版只能瞧见部分评论,没法让我欣赏完整笑料。

就是这种成色都能在小宇宙收获两万关注,我看中文读书播客确实是没什么抢救空间和收听价值。火速放弃我的项目计划。还是相信我自己和友邻们的品味吧!

Digital Declutter

2025-08-30 08:00:00

前阵子我把旧笔记本重装成了 Linux,少不得有大堆的清空、迁移,数字搬家和实体搬家一样,都是清理的大好时机。就此顺便盘点一下近几个月的数字清洁活动吧!

1. 浏览器

密码,我的 Chrome 浏览器使用历史应该有十六七年,用它做密码管理也少说有 10 年+,它提醒泄露、薄弱、重复使用的密码也不在少数,一个个查看过去发现不少网站早已停止运营了。

插件,Firefox,Chrome,Edge,不再使用的插件也各自清理了一波。

2. RSS 订阅

最早用 Google Reader,后来短暂换到 Feedly,最终在 Inoreader 稳定下来。翻看最早的订阅可以回溯到 2014 年。一直用的免费账号,此前订阅数在 140 左右(临近 150 免费额度),这次把几乎从不打开的新闻账号、总是推送没完没了 AI 工具的技术账号、文笔或审美踩我雷点的个人账号以及其他各类失效 RSS 一并取消。但也有一些失效多年我还是不舍得取关,因为他们的网站也早已打不开了,我只能在 Inoreader 里缅怀过去的文章。这么一番操作下来,总订阅数 110+,仍有效的订阅源 90 左右。

不过平时我的退订操作也很频繁,坚决不留着让自己膈应的内容。

3. 快捷方式

不管在电脑还是手机,其实我不需要那么多的“快捷方式”。当娱乐、消遣性的图标触手可及,无可无不可时它们就变成了时间黑洞。真那么想玩的时候克服万难都会点进去的。不必放在桌面最显眼处。

4. 下载的资源们

电影,我的硬盘里存着的电影本就很少,这其中真的能让我打开的就更加少之又少。这次除了 Lord of The Rings 三部曲和部分还没来得及看的戏剧现场,其余都基本删除。

电子书,就算不占地方,只要确认不读的书都一并删了个痛快。劝告我自己,再也不要在没读过一个作者仅仅感兴趣的情况下就费大力气收集资源!打开一本然后踩雷,之前下的一堆简直像个笑话。还有很多读完但觉得一般的也没必要留存,确认不会重温的东西何必保留?

有声书,同上,而且它还更占地方更难下载!多注册了几个图书馆账号之后 Libby 几乎已经可以满足我所有需求,很少有感兴趣的书籍需要等上几个月,甚至大多数都是立等可取。

5. 豆瓣

豆瓣对我的意义还是很不同。2008 年注册,期间或许有几年沉寂,但现今仍在高频使用的国内网站可能也就只有它了。所以,除非它倒闭,否则我大概率不会主动注销(或者它把我封号)。

17 年,我只关注了 60 个人,这里面还有大概十个要么主动注销要么被豆瓣封禁(真是地狱笑话)。不过比起社交,最重要的还是豆瓣读书的数据。今后的目标是始终把在读/想读维持在 100/1000 以下。想读点太多就失去“想”的意义了。现在的数字分别是 86/979,继续努力。

之前还看到另一位豆瓣网友的方式是每年增长的“想读”不能超过上一年的“读过”,感觉也不错,或许以后试试看。

另外就是豆瓣小组。这两天去小组里要找个东西发现,现在可以直接删除小组帖子而无需像过去那样只能清空标题和正文。我用小组不多,大概发过十个帖子吧,有一些可称是年少黑历史,火速删了个干净。

6. Podcast

取关了所有新闻节目、大多数流水线嘉宾访谈节目。实际上听 audiobook 以来,播客存在的意义越来越小。我忍受不了闲聊,没有信息量的 small talk 让我抓狂。有点信息量但密度不够高我也非常挑剔(比如声东击西去云南徒步那几期真是浪费我的时间)。


碎碎念。我还蛮爱看别人写这类内容的,到自己写的时候怎么觉得这么流水账这么空洞。甚至觉得这样的书写也是一种冗余。不过写都写了,至少我没有配图,纯文字占的空间非常小,就这样吧!

Let It Go

2025-08-25 08:00:00

我真是太爱用歌词了,忍不住又在标题玩起了烂梗。


今天终于决定把两本“在读”移出我的阅读清单,一直觉得我已经学会及时止损,也放弃过不少书,但事到临头却发现这种挣扎从来没有完全消失。

仔细思考了下,归根结底还是“FOMO”在作祟。

非常年轻的时候,小说再难看也几乎都会咬牙看完,非得知道大结局不可。再后来成熟了点,对于网络小说我已经非常淡然,屎里淘金这种事是再也不肯做的了,嗅到一丁点不妙的信号就会飞速弃文。而对于现在的我,这种撤退已经扩展到所有虚构作品上。尤其所谓的“纯文学”,不管他人评价多高,拿了多少文学奖,又或是在文学史上多么重要,都不会动摇我的个人判断,说到底,还是我足够信任自己的阅读审美,不会怀疑是我的“文学品味”不够高才不喜欢。何况虚构类不能给我愉悦或者沉浸,那还有什么意义。

非虚构的评判标准好像又有点不同。

像今天放弃的一本是生物、医学相关的科普书。我非常挣扎地读了 1/4,看不到写作的脉络,那些罗列的所谓科学解释和主题也并不强相关。磕磕绊绊三个月,我心里总是想或许就有什么知识点,总能让我学点什么吧。不过又一次在微信读书看到它,我想既然这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优秀的科普书,为什么我要在这本上死磕?我也不是没读过好的作品应该是什么样,不管知识多么冷僻,作者本身的水平和热情总是可以透过文字传达的。哪怕它还花了我辛苦积攒的微信读书书币,但已经损失了金钱,还是不要继续损失精力了。

另一本是英文的关于猫头鹰的自然随笔,我已经听了 1/2,没有感觉到趣味,虽然也有零星闪光之处,却没有冲动继续。我心里的质疑是,是因为我的英语还不够好才不能完全享受吗?而且我都听了 1/2 ,投入了几个小时的沉没成本,是不是应该索性坚持到底。但我又自问,同样是讲猫头鹰,What an Owl Knows 我却非常享受,The Backyard Bird Chronicles 是和这本主题更接近的观鸟随笔,我也完全能体会作者文笔的生动。那为什么换了一本书,只因为在用第二语言阅读,我的自我怀疑就要大上如此许多?而且就因为读英文不算容易,为了执着于一个读过数字的增长,就非要硬逼着自己继续?答案当然是不。

说来如此简单、再清晰不过的道理,在今天真的去点“不再读”之前我都还在犹豫。只是这么小的决定而已啊!很多时候或许放弃才更难。不过做完决定,也别有另一种神清气爽。要常常清理呢,我不要过冗余的人生。

Brand First, Meaning Later — As an ESL Learner

2025-08-11 08:00:00

速打一篇闲聊,我不是故意起英文标题的,但用中文怎么也押不上韵!


前两天看友邻的 文章 提到 Mad Max 电影,突然让我想起一直存于脑中的一个话题。

作为英语第二语言使用者,有太多挣扎的时刻。尤其不谦虚地说我的中文阅读水平远高于平均水平,中文越流畅英文挫败感就越强。时常质疑自己怎么会这都读不懂,或者如此常见的单词却不认识。不过也正因如此,很多词的认知路径和母语者完全不同,那些恍然大悟的时刻也格外有趣。比如,这些以公司/产品/专有名词形式先在我脑中扎下根的单词们。

Chrome,用了七八年 Google Chrome,直到看 Mad Max: Fury Road 这一幕,才意识到 chrome 原来是个真实的单词(铬)。

Shiny and Chrome|Mad Max

Python,可能我在电脑 chrome 点击过很多 python(作为编程语言)页面,手机 chrome 首页于是不停给我推送标题带 python 的新闻,点进去好几次结果发现全是什么佛罗里达抓到了超大 python (蟒蛇),那时才反应过来 python 本意是 ‘any of various large constricting snakes’。

Calibre ,用了好些年这个软件处理我的 epub、mobi 文件,前些时候读新闻还是哪本书碰到它作为 ‘degree of excellence or importance’ 被使用,才知道这并不是一串乱码。

Excel, Slack,有多少牛马能反应过来除了微软家那俩办公软件,它们本身的意思是“卓越”,“松弛”?

Obsidian,毫无疑问,此刻正用 Obsidian 敲这些文字的我,先认识的是软件 Obsidian,后才是“黑曜石”。

Discord,使用 Discord 好几年了,而且 dis + cord 这么明显,我居然从未仔细想过它 literally 就是“不和谐”。

Oracle,多数人应该会脱口而出公司“甲骨文”,也会自然地认为这就是 oracle 的英文含义。但作为单词存在的 oracle 指的是神谕或者传达神谕的人(比如古希腊的祭司)。而甲骨文(商朝文字)的英文是 oracle bone,之所以在这里用上 oracle,正是因为商朝是一个以蓍筮龟卜为基础的朝代,可不就是和 oracle 的“预言、先知”的含义对上了么。这才顿悟何伟《甲骨文》为什么是 Oracle Bones,书名看过这么多次,我怎如此后知后觉。

Gemini,AI 时代特产之一,多少人是 Google 推出 Gemini 之后才知道这是双子座?

还有一些其他本来认识的词汇,只是它们的首字母大写变成特有名词后,我就完全不会将其与原意挂钩,好像大脑自动把不同内容分区储存了一样,例如 Swift,Ruby,Rust 等等等等。之前 swallow 那篇里提到过,swallow 这个单词我也是如此,它作为“燕子”和作为“吞咽”明明我都理解,此前在我这里却从未画过等号,大脑真是神奇。

我还忍不住有那么一丝丝怀疑,未来的小孩儿,认识电子产品的 Apple 会不会远远早于了解其实它是“苹果”呢。

在 ClawCloud 上尝试 WordPress(免费)

2025-08-10 08:00:00

ClawCloud Run 是一款云原生开发与部署平台,定位为轻量、高性能、低成本的开发者友好型环境。官方称它为“统一的云开发平台”,集成了编写、部署、管理和运行应用的功能,旨在优化开发者工作流并提升效率。(ChatGPT 语)

可以理解成和 Vercel、Netlify 类似的东西,不过前两者更偏前端或者 serverless,ClawCloud 则更接近 docker,可以长期后台跑任务(大概吧)。

无需注册,使用 Google 或者 GitHub 账户授权登陆,半年以上的 GitHub 用户还可以有每月 5 刀的 credit(依然是 free plan,只是可以用以抵扣应用、流量等费用),也不需要添加信用卡等支付信息。我的邀请链接: ClawCloud Run

最近有五折促销活动,Hobby plan 每个月只要 2.5 刀也挺有优势。不过这个位于新加坡的公司成立时间很短,并且我怀疑大概率有中国投资方(或者说,阿里),只有 VISA/MasterCard,Alipay,AlipayHK 这三种支付方式,连 PayPal 都不支持,这实在不符合常规海外公司作风。所以,玩玩可以,不要所有项目 all in。

clawcloud plan|600

它的 App Store 里提供了不少预安装的应用模板可以一键部署。 app store|600

正好我想尝试 WordPress 很久了,虽然完全不打算投身动态网站但玩博客的没用过 WP 这怎么可以。在 App Store 找到 WordPress 跟着页面上的指示无脑安装,或者看官方文档 Deploy WordPress on ClawCloud Run for Free

安装很快,但之后的操作相当烦人,调整 WP 页面极其繁琐,所有东西都得一个个点击拖拽,恍惚回到了童年搞 QQ 空间的那时候。挑了极简主题依然让我耐心尽失,最后成品: Too Many Questions 。不过 ClawCloud 分配的地址是完全系统生成的,不像 Vercel 或 Netlify(domain.vercel.appdomain.netlify.app) 只有后半部分固定。

wp site|600

而更让我理解不能的是 WordPress 的文字编辑器,它居然和 Notion 类似,以 block 为单位添加内容,这也太反直觉了!而哪怕回到类似 Word 那样的页面,都得再额外增加 plugin,摇头,太累赘太冗余。

最后,想要在 ClawCloud 上正经运行 WordPress 博客,它给的 5 刀 credit 勉强能 cover 基本费用,流量一大还是需要付费。另外为了便于记忆,也最好买个人域名,有域名才能在 WP 安装 Cloudflare 插件和开启 CDN。即使用 ClawCloud 免去了常规的服务器费用,也很难有完全免费的 WordPress 博客方案。(所以还是投身静态博客吧!)

Lily and Other Lilies

2025-08-09 08:00:00

我没看亚马逊出品的力量之戒,但听完了完整配乐,尤其反复循环这首 Old Tom Bombadil。 歌词是 LOTR 里的原句,不过是把 Tom Bombadil 在书里的几段诗歌截取再拼接而成。(另有一个翻唱版本也相当动听: RINGS OF POWER - Old Tom Bombadil | Cover by Rachel Hardy 。)

听歌时我就有注意到这两句:

Reeds by the shady pool
Lilies on the water

Lily 在我的认知里一直只等于百合,而百合是不折不扣的陆生植物,怎么会 “on the water” ?当时疑惑一闪而过并未深究,最近读一本自然绘本,这个画面我第一眼捕捉到的内容是一只牛样(moose)的动物在嚼某种水生植物,但,lily ?仔细看才发现文字是 water lilies。

Over and Under the Pond|600

这下忍不住开始刨根问底,原来英文里 water lily 指的是睡莲,可——这非常不符合我们中文使用者的逻辑对吧,横看竖看睡莲和百合都南辕北辙,怎能把 lily 作为后缀来给睡莲命名。再追查下去,原来还有这么多 lily:day lily, lily of the valley, calla lily, canna lily, peace lily, spider lily, rain lily, pineapple lily, ginger lily, blood lily 等等等等。它们无一属于 “true lily” (genus Lilium) 。

这些英文 lilies 我一个都不认识,来一一探寻下吧!

Day Lily (Hemerocallis)

萱草,英文名倒是比中文更直白,花期只有一天,故而得名 day lily。

Day Lily|600

Lily of the Valley (Convallaria majalis)

Lily of the Valley|600

居然是铃兰!这名字也太过敷衍,我心下嘀咕怎么不来个 lily of the mountain 或者 lily of the river,结果没两天在另一本绘本里碰到新的 lily —— swamp lily,而它又被称作 lily of the river(依然不是百合属)。

Calla Lily (Zantedeschia aethiopica)

马蹄莲。

花很熟悉,英文名却是第一次见。我更吃惊的是这样一个日常名词,其中的 calla 却不承担实际含义。它是从古希腊语 “kallos” (κάλλος) 演变而来,意思是 beauty,k 到 c 则显然是希腊拉丁化的结果。甚至 calla 一旦脱离 calla lily 这个特定组合,就几乎找不到它在英语中单独行走的记录。遍寻英文词汇,还能发现的痕迹是:

  • Calligraphy: beautiful writing (from kallos + graphein),书法
  • Callisthenics: exercises for beautiful strength (from kallos + sthenos),健美操
  • Callipygian: having beautiful buttocks (from kallos + pyge),优美臀部(画风突变)

Canna Lily (Canna)

乍一看以为是 calla lily 打错了,canna lily 是美人蕉,它在我的家乡作为绿化带植物被广泛使用,留下的净是些灰头土脸的印象,和秀美的百合完全搭不上边。但和我的童年记忆绑定在一起的它并不是本土植物,而是原产于美洲、西印度等地区。

有了 calla lily 的先例再得知 canna 也并不是一个英文词就不以为奇了,canna 是拉丁语的 reed (芦苇),而之前我写 swallow 时明明记得芦苇在拉丁语里是 harundo。再探寻一番才得知,canna 和 harundo 虽同享 reed 含义,但也略有区别:

Term Meaning Usage Connotation
canna reed, tube technical, botanical functional, later Latin
harundo reed poetic, literary elegant, classical

Peace Lily (Spathiphyllum)

Peace Lily|600

白鹤芋。又一个我觉得中文比英文形象多了的名字。白鹤长长的脖颈、优雅笔直的身姿以及通身雪白的羽毛,和这种花的形态十分接近。不过搜出图片我脱口而出的是“一帆风顺”!童年时期就已常在本地花木市场见到这种植物,但原产于美洲的它们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广受欢迎的家庭园艺品种也不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事。

Spider Lily (Lycoris, Hymenocallis, Crinum)

括号里的拉丁名不是错误,而是英文世界管好几种不同的花叫 spider lily,引起我注意的是 red spider lily,这同样再熟悉不过,石蒜 (Lycoris radiata),高中校园里就常见。

红色石蒜和黄色石蒜:

red spider lily|400Lycoris radiata|400

但我认识它也是从近年来大为流行的错误名字“曼珠沙华”、“彼岸花”开始。造成我错误认知的始作俑者应该是沧月的小说“听雪楼”或者“血薇”系列,她把这种花叶不相见、血红妖艳的花朵描写成黄泉和死亡的象征,而这种形容或许肇始于日本流行文化进入大陆。

因为只有日本才把石蒜叫做曼珠沙华。作为一种原生于中国的植物,它古时的名字更多是“龙爪”、“金灯”,这可比什么“彼岸花”美妙和贴切多了不是吗(也吉利多了)。尤其金色石蒜,让我想起曾见过的这两组花丝镶嵌宫灯耳环,《花镜》里说它“光焰如金灯”,是不是相当恰如其分。

image.png|300earing.jpg|300

宫灯耳坠 南京博物院|300清代灯笼形金耳坠|300

而南朝时江淹就已经写过《金灯草赋》,可谓气象万千。

山华绮错,陆叶锦名。
金灯丽草,铸气含英。
乃御秋风之独秀,值秋露之徐芬。
出万枝而更明,冠众葩而不群。
既艳溢於时暮,方昭丽於霜分。

至于它的日本名字“曼珠沙华”,又是另一重的文化传播与语意漂移,这个名词显然出自《法华经》,原文是: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摩诃曼珠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摩诃曼珠沙华并不指向真实世界中具体哪种花。不过佛陀说法天降花雨的神圣花朵之一(曼珠沙华),到了日本却变成不详、死亡的象征,这就又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了。

而曼陀罗,读过金庸的人很难不联想到著名的“曼陀山庄”,只是那里种植的都是山茶花罢了,这也不是金老爷子无的放矢,早在宋朝苏轼就写过“久陪方丈曼陀雨,羞对先生苜蓿盘”,可见用舶来的“曼陀罗”给山茶花命名由来已久。

Water Lily (Nymphaea) and Lotus (Nelumbo)

最后回到 water lily。

首先确凿无疑的,water lily 是睡莲,lily 是百合。不过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时代更早的英文诗歌里,lily 常和水、池塘等意象一起出现但省略前缀 water,就像托尔金的 lilies on the water 或者这首 The Lily Pond (肯定不能照字面译成百合池塘) 的诗一样,lily 指代的都是 water lily。

那莲和睡莲的关系是?答案是没什么关系,只是形态和生活环境有些相似。

我觉得很有趣的是,单单一个“莲”字,中文使用者想到的应该多数是荷花(lotus)而非睡莲(water lily),并且还能立刻延展出许多歌咏荷花的诗句,睡莲则相形见绌。对比之下,water lily 在欧洲承担了更多审美和文化上的意涵,比如莫奈的名画 Water Lilies

睡莲和荷花夏日里都常遇见,我发现我几乎可以下意识地准确叫出它们的名字却没有思考过真正的区别。

所以,是花叶的形态吗?通常来说花叶漂浮在水面的是睡莲;茎干笔直、亭亭玉立,花叶均高于水面的是荷花。不过睡莲里有同样有茎叶挺立出水的品种。

花朵的大小?通常荷花大于睡莲,不过睡莲科(Nymphaeaceae)里有王莲(Victoria amazonica)这样的霸王花存在;而荷花近年也有层出不穷的新品种碗莲被培育出来,花朵巴掌大小,盈盈一握。这显然也不是判断标准。

最可靠的方法是看花朵中间是否有果实(莲蓬),有莲蓬那必然是荷花无疑了。

最后,查询科属信息时发现莲属 (Nelumbo)下仅有 Nelumbo nuciferaNelumbo lutea 两种。前者为亚洲原生物种,我们非常熟悉,浅粉色或白色花瓣,盛开时直径可达 20-25 cm;后者原产美洲大陆,通常呈淡黄色或奶油白色,花朵尺寸略小(10-20 cm)。

不过我略微意外的是,在学术或者植物学探讨的语境下,一般会用 sacred lotus 指代 Nelumbo nucifera 而非通用的 lotus。那问题来了,为什么用 sacred lotus 作为 Nelumbo nucifera 的俗名?这难道不是平白增添了宗教暗示和文化负担吗?明明荷花是一种多么家常可人的植物啊!仅仅因为欧洲人从宗教场所认识了它,从此它就得和这样的宗教意义绑定了?再延伸的话,会发现看似“中立”的科学术语里,也处处都是欧洲中心主义呢。

Sacred lotus VS American lotus:

Asian Lotus, By Fan Wen - Own work http://www.flowersview.com/Nelumbo-nucifera/Nelumbo-nucifera-3-.jpg.html|400American lotus|400

Lily as a Suffix

综上,这么多 lily 却全都不是 lily(Lilium),不难看出英文里的 lily 被运用地相当随意,某种程度上,lily 接近于中文里“花”这一泛称,被当作名称的后缀使用,而它本身并不承担科属、形态、颜色等任何明确的暗示。


分割线之正文塞不下的边角料。

Spider lily 部分两对花丝镶嵌耳坠,如此美丽的文物却搜遍全网也找不到像样的高清大图。上面那对藏于首都博物馆,左边是文物图,还是从讲珠宝工艺的书里扒出来的,右边则是一个珠宝品牌昭仪翠屋以同样工艺做的复刻,而这就是质量最好的图片了。首都博物馆空有大把藏品,网站做得一塌糊涂,点都点不进去。

下面那对 嵌宝石金耳环•宫灯形金耳坠 是出自南京博物馆,图片质量同样堪忧,微博上这张 宫灯形金耳坠,遗产君微博 稍微清楚那么一点点。

Canna 和 Harundo 详细比较(实在是找不到地儿搁它们但我又觉得很有趣舍不得删掉,扔在这里存档吧)。

Canna:

  • Origin: Borrowed from Greek κάννα (kánna), itself possibly a loan from Semitic languages (like Hebrew qāneh meaning “reed”).
  • Meaning in Latin: Canna referred to a reed, pipe, or tube. It was more commonly used in technical, descriptive, or botanical contexts, especially in later Latin and in medieval usage.
  • Legacy: It was adopted into scientific Latin and passed into botanical Latin, which is why the genus Canna uses this term. The emphasis here is on form and function—canna as a hollow, tubular plant.

Harundo:

  • Meaning in Classical Latin: Also means reed, especially in poetic and literary contexts. It often referred to reeds used for arrows, pens, fishing rods, or pipes (flutes).
  • Connotation: Harundo was the more classically literary or elegant term, seen frequently in poetry—for example, Virgil or Ovid might use harundo rather than canna.
  • Less Common in Scientific Naming: Harundo didn’t carry over into scientific botanical Latin as canna did.

So while both mean “reed,” the reason we see canna in Canna lily is due to its functionality in descriptive classification and its adoption into scientific Latin, not because harundo was incorrect—but canna was more useful for naming genera and species.

最最后,免责声明,非专业人士,若有错误,请不吝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