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6 13:33:20
昨天参加了女儿学校这学期的家长会,依照惯例,每学期期中考试后都会有这么一次例行沟通,更何况这次是分科之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
女儿这次期中考试也还行,班级第二,年级第六。和上次的月考相比,虽然英语和政治都没有能拿到第一,数学的成绩提升了不少,所以,整体排名还是上升了。
据女儿介绍,她的新班主任出生于2000年,是一位刚工作不久的年轻女教师。
见到她的第一眼,我的内心有点惊讶:老师好年轻!一张娃娃脸,脸上还带着学生气,刘海也是和我女儿一样的“鲇鱼须”款式,再想想她的年龄,和我侄女差不多大。
开会时,能看出她有点紧张。这也难怪,台下坐着的,基本上是她爸爸妈妈辈的叔叔阿姨,而她要站在讲台上,跟这一群长辈讲“育儿经”,这画面多少有点尴尬。
但不得不说,年轻人干脆利落,没有废话。她把该说的内容简要地介绍了一遍,包括学生的作息安排、学科老师的配备、目前整体学习状态的一些观察,讲得简洁清楚,没有过多情绪渲染,也没有“高考”压迫式的老套路。全程不到二十分钟。
接下来,她还特地留出时间供家长单独交流孩子的具体情况。这样的安排倒让我觉得挺好,效率高,沟通也更有针对性。
这次家长会,和我以往参加的那些一个小时起步、教育理念讲个没完的会议截然不同。但我不觉得哪里不好。
反而让我意识到,时间在变,教育方式也在变。
我们这代人,习惯了老师一板一眼的讲解,习惯了“资深”二字带来的安全感。但现在的年轻老师,可能不再那么强调“权威”与“经验”,而更愿意用一种平等沟通的姿态来面对学生和家长。
虽然她还年轻,阅历也许不多,但我看到她在认真、努力地扮演好老师的角色。她也许没有几十年的教育经验,但她和孩子们同频,能理解他们的语言、节奏和情绪,这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优势。
也许,这就是时代的交接方式。
在一个个看似“不一样”的变化中,我们慢慢交出手中的接力棒,看着下一代在新的节奏里成长、奔跑。
他们会有他们的方式,也终将走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路。
2025-05-04 17:10:48
读南怀瑾先生文集《人生无真相》,南先生提到有次去一个大学做演讲,刚开始学校想让他谈谈人生的目的,他说人生的目的其实就是人生。
人如草芥,生于天地之间,本就没有预设的剧本。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是一种机缘,也是某种巧合。我们在烟火人间跌跌撞撞,被柴米油盐推着向前,一日三餐中奔忙,一年四季里老去。等到离开时,不过两手空空,连半片云彩都带不走。
所以说,活着本身,就是目的。
正如慧开禅师所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生的意义,不必刻意追问,它常常就藏在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里:
清晨为爱人做一顿热腾腾的早餐,
傍晚接过孩子递来的半块西瓜,
在人海中接住一个陌生人的微笑,
为路边一朵花的盛开驻足片刻……
人生如同一场即兴戏,重要的不是剧本的宏大与否,而是你投入其中时的每一颦每一笑。 与其在“不知所以然”中焦虑惶恐,不如学一学村口那棵老槐树: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应自然,静守四时。把每一个当下都活成自然舒展的模样,就是最好的活法。
2025-04-19 16:24:15
傍晚,车开上了机场高速,去接女儿回家。
她的学校离家太远了,住校,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
天气挺舒服,阳光斜斜地照在前挡风玻璃上,风也不大,尽管有大风黄色预警,所以一路上心情挺放松的。
车流不少,大家都在自己的节奏里赶路。突然,我注意到路中间隔离带上开满了月季。
红的、粉的、橙的,一丛接一丛,像是特意为这条灰色的高速路点缀了一场春天的演出。
这个季节已经快到头了,春天要过去了。清明刚过,谷雨也快到了,一切都在往最旺盛的状态走。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这时候的花,都是拼尽全力在盛放;
就像女儿这个年纪,青春正在往外冒,藏也藏不住。
她现在说话不多了,动作利落,语气也更笃定,跟小时候那个爱缠着我问这问那的小姑娘不太一样了。
可她一上车,看到我的那一笑,还是和小时候一模一样。
那一瞬间,我突然有点明白,这条高速路上盛开的月季,为什么会让我触动。
人生就像条高速公路,我们总是在赶路、追时间,很少慢下来去看一眼沿途的风景。
可有些风景,它不会喊你一声,却会在你不经意间,敲一下你的心。
那天接她回家的路上,那些月季花让我记住了这个春天的尾巴。
女儿的笑,也让我觉得,春天还没走远。
2025-04-15 10:58:41
我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可这八个字里,最关键的两个,其实就是“时”与“位”。
南怀瑾先生在《易经杂说》里再三强调的。他讲得很直白:不论是科学、哲学,还是人生万事,《易经》归根到底讲的,就是“时”与“位”这两个问题。
听起来有点抽象?那我们换个角度来看。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
很有才华、眼光独到、也肯努力,可偏偏就是一直得不到机会。做生意,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想跳槽,总比别人慢一步;写的方案很棒,但偏偏项目黄了;买股票,总是踏错节凑。
这些情况,说白了就是:不逢其时。
一个人就算再优秀,如果没有遇到对的时间,终归难以发挥价值。
南怀瑾先生举了个例子:
一枚锈了又弯了的铁钉,谁都觉得是废物。但有一天台风过境,家里一枚铁钉都找不到时,它就成了关键角色。因为它——得其时。
再不起眼的东西,一旦踩中了“时”的节拍,也能大放光芒。
再来看“位”。
“位”是什么?是空间、场合,是你的角色与位置。 就像一个人再有本事,如果位置放错了——你把前锋放到守门员的位置上,他也发挥不了作用。
南怀瑾说:“一个美玉做的花瓶,你若放在厕所,它就不值钱了。 ” 不是花瓶不好,而是位置错了。
我们见过太多例子: 某些人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说了不该说的话,结果不是被误解,就是被边缘化。
所以做人要知道:你现在该在哪里,该扮演什么角色,该闭嘴还是出手,这就是“位”的功课”。
孔子有一段话:“君子乘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蒽以行。 ” 意思是说,机会来了就全力而为;机会没到,就老实做人。
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你穷困潦倒时,不要硬出头;你得势发达时,才去做大事。
这不就是“时位”的哲学吗?
很多时候我们不甘心: 为什么我有实力却没人看见? 为什么我努力却总是失败?
但《易经》的智慧告诉我们,不必执着当下的成败,要看你是否在“对的时间”占据了“对的位置”。
在时未到、位不对时,不妨收敛锋芒,磨炼自己; 一旦时来运转,位置正好,那就抓住机会,全力以赴。
这不是退缩,而是顺势而为。
南怀瑾先生说得好:“时位恰当,一切都没问题;时位不对,再努力也白费。 ”
这不是什么消极的宿命论,而是一种顺应天道的智慧。
愿你我都能在迷茫时,不焦躁;在得势时,不轻狂。 守好时,站好位,静待风来,才能乘风而起。
#南怀瑾#
2025-04-01 15:19:24
上班的路上,总能看到几位老大爷围着一张小木桌下象棋。棋子落在棋盘上的"啪啪"声,谁也不服谁的嘟囔声,总让我想起已故的二伯和三爷,他们生前也极爱下棋。
在我们那儿,“下棋"二字有着特别的含义。既不是象棋围棋,也不是军棋跳棋,更不是五子棋。而是一种连名字都说不清的乡间棋戏。两个闲来无事的人碰上了,问一句"来牌棋吧?",便蹲下身来开始画棋盘。
这棋最妙处在于它的随性。找块平整的地面,用树枝或石子划五道横线、五道竖线,棋盘就成了。棋子更是信手拈来——小砖头、碎瓦片、小土块,甚至随手揪几片不同形状的树叶。只要两样东西能区分开来,就能当棋子用。
下棋分两个阶段。先是摆棋:
这棋看似简单,内里却藏着不少门道。既要自己凑成"方"“斜"“周”,又要防着对方得手,常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赢了的人哈哈大笑,输了的拍腿懊恼,想悔棋的扯着嗓子嚷嚷,旁边看热闹的也跟着起哄,如今看来,都是记忆中最为质朴而珍贵的画面
上次回老家,村口大树下只有几个老头还在蹲着下这种棋。年轻人早就不玩了,他们更爱捧着手机打游戏。等这辈老人都不在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曾经有一种棋,不需要棋盘棋子,蹲在地上就能杀上半天。那些此起彼伏的笑骂声,那些为一步棋较真的模样,都成了记忆里最鲜活的画面。
利用DeepSeek,查询了资料:
该棋在豫东(如周口、商丘等地)及安徽太和一带流行,名称因地区而异:
• 大方棋:因摆棋阶段形成“方”“斜”“龙”等棋势得名。
• 插方/走六洲:棋盘为六横六纵的网格,形成36个交叉点,棋子需“插”入点位,成“六斜”(六洲)可多下子。
起源推测
• 农耕文化产物:其就地取材、简易棋盘的特点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可能是古代农民在农闲时发明的娱乐活动。
• 军事策略模拟:成势规则(如包围、连线)与古代布阵思想相似,可能受移民争夺土地的历史影响(类似围棋的“圈地”博弈)。
• 与古代棋类关联:部分学者认为其可能由六博棋等早期棋类演变而来,但缺乏直接文献证据。
文化意义
• 民间智慧体现:规则灵活多变,需兼顾攻守与资源分配,反映了豫东地区民众的实用主义思维。
• 历史记忆载体:棋盘上的“成势”过程被解读为对中原移民时代族群较量的隐喻,如“龙”象征势力扩张,“斜”象征包围与反包围。
目前该棋主要在中老年群体中流传,年轻一代因娱乐方式变迁逐渐淡忘。部分地方尝试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但尚未形成系统性传承。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玩法或历史细节,可参考豫东地方志或民俗研究资料
2025-03-29 18:47:24
数字时代的噩梦:当你精心设置的安全措施反而将你锁在自己的账户之外时,该怎么办?这是一次关于数字资产管理、备份策略和安全实践的深刻教训。
随着GitHub强制实施双重认证,像大多数开发者一样,我选择了自托管的Vaultwarden(Bitwarden开源替代方案)管理TOTP验证码。这个方案看似完美——完全自主控制,既方便又安全。
直到那天,我的NAS存储池突然降级为只读模式,所有Docker服务(包括Vaultwarden)瘫痪。更糟的是:
“安全措施反而成为最大的安全隐患”——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恢复方式 | 可用性 |
---|---|
恢复码 | ❌ 未备份 |
备用设备 | ❌ 单设备配置 |
短信验证 | ❌ 不支持 |
通过深入研究GitHub恢复策略,发现三种替代验证方式:
幸运的是,我部署博客时设置的SSH密钥成为了突破口。
|
|
✅ 重新生成TOTP种子码
✅ 多介质备份恢复码(电子+纸质+加密USB)
风险类型 | 自托管方案 | 云服务方案 |
---|---|---|
可用性 | ❌ 单点故障 | ✅ 高可用 |
控制权 | ✅ 完全自主 | ❌ 依赖厂商 |
维护成本 | ❌ 需专业知识 | ✅ 免维护 |
最后提醒:最危险的安全错觉就是"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请今天就开始行动,别等灾难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