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4 18:30:18
「山西河北9天历史文化之旅」第十一篇 —— 正定博物馆
在河北正定县藏着一个宝藏博物馆——正定博物馆,属国家二级博物馆。博物馆和隆兴寺就隔着一条街,从隆兴寺出来后想着到博物馆躲一下太阳,歇歇脚,结果进去之后我就停不住脚,一口气看完才休息。正定博物馆现有7672件馆藏文物,涵盖瓷器、佛造像、碑刻等专题类别。博物馆采用地上一层、地下两层的建筑结构,分设9个常设展厅和临展厅。本篇我只介绍一个让我驻足最久的展厅:境生像外展厅。
正定位于河北中部,早在战国时期便是太行山地区的交通孔道。汉代,佛教初传,正定境内开始出现僧侣活动的身影。540年城内始建寺庙,民间佛事活动日渐繁盛。隋唐时期,正定一跃成为整个河北的佛教中心,城内寺庙林立,高僧大德辈出。宋元以来,由于得皇家青睐,正定发展成为朝廷举行佛事活动之地,数朝帝王曾多次到访礼佛。
佛教造像是佛教流行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正定馆藏文物的重要类别之一。自北魏至明清,有众多佛教艺术珍品遗留于世。石刻造像凝重质朴,铜雕佛像精美华贵。每一尊佛像都由工匠精心制成,被赋予了独特的中国化审美意蕴。他们娴雅自若、沉静而智慧的面庞引人无限遐思,仿佛构建了一个超乎于万物形表之外的意境。
东魏年间,正定城内已建起了临济寺、净观寺(现称开元寺)等大型佛教寺院。在繁盛的佛教活动影响下,民间崇佛之风日益兴盛。人们为求功德或庇佑,竞相发愿造像。正定馆藏的石刻造像集中在北朝时期,均为汉白玉质地,根据雕琢技法和时代风格,应当出自毗邻正定的石雕之乡曲阳。
正定馆藏金铜造像,集中在北朝、隋代和明、清两个时期。这两批造像在体量、外观及艺术风格上有较大区别,我们可从中观察到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流变的轨迹。
“太平真君”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道书,崔浩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拓跋焘成了十足的道教徒。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此尊佛像,能在如此残酷的条件下穿越千年历史“走”到我们面前极其难得。
“武平元年贾同村邑人造”菩萨立式石造像,主尊菩萨立于中央覆莲座上,头戴花冠,宝缯下垂至腰。菩萨面相方圆,双目微闭,嘴角含笑,颈部饰连珠项圈,上身内着僧祗支,下着群,披巾自肩下垂缠臂后曳地,璎珞于腹前穿臂作十字交叉,右手上举扶胸前璎珞,左臂微屈持香袋。身后作莲瓣形背光。背光顶部有一浅浮雕宝塔,两侧各有三身天带飘扬的飞天,托扶着源自塔下的流苏。主尊菩萨两侧为二弟子,左侧弟子双手合十,右侧弟子双手叠于胸前。主尊前左右两侧各立一胁侍菩萨。长方形台座正面边框内浮雕化生童子和石狮各两身。
正面双佛并坐在须弥座上,半结跏趺坐式,一手扶胸前袈裟,一手提腿部袭裟衣边。佛两侧侍立二弟子,身穿袈裟,双手合十。菩提树外侧的莲台上侍立两胁侍菩萨,身旁菩提树干上蟠龙缠绕。大背光顶有七尊莲生化佛,正中最上有一小宝塔,由二升龙,二童子擎托。围绕七佛子有天带飘逸而下的飞天,众飞天手提璎珞,与菩提树叶交织成华丽的帷幔。须弥座下站立二童子,手托佛足。背面雕双思惟菩萨坐像,上有双飞天。台座上有五个佛龛,中佛龛为一立佛,其余为坐像。
“武平四年”双思惟菩萨石造像,北齐(573年),正定县拐角铺出土,高38cm。
“皇建二年”透雕彩绘思惟菩萨石造像,主尊思惟菩萨坐在圆柱台上,头藏莲花冠,双带下垂,双眼微闭,眉间作白毫相。身披帛巾,下身着裙,左足踏莲,右腿置左股上,一手扶脚腕,一手托腮,作思惟状。两弟子身穿袒右臂袈裟,双手合十,面相虔诚。菩萨头光绘红彩光环,背面绘有坐佛及菩提树。通体彩绘描金,工艺精湛。
“开皇八年赵爱造”观音铜鎏金立式像,观音头戴宝冠,面颊丰长秀逸,头后作圆形花瓣纹头光,上身着圆领窄袖衫,内着僧祇支,帔帛自肩向两侧下垂至肘部绕臂下飘垂,左臂下垂之手握帔帛一端。右臂上屈,手执长柄莲蕾。腰束带,下身着裙,跣足立于双重圆台上。四足座阴刻铭文:“开皇八年正月廿一日赵爱敬造观音像一躯”。
“胡市迁造”鎏金双佛铜造像,为释迦、多宝佛并坐像。双佛造型、服饰基本相同,头梳高髻,面庞方硕,两手施无畏、与愿印。身着宽袖袈裟,下摆做羊肠式垂于须弥座下部,内着僧祇支,端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背光顶部作一尖形龛楣,两侧和中间饰流苏,背光和龛楣满刻火焰纹。鎏金较厚,显得富丽精致。
1992年日本友人赤井信夫、 赤井喜代子夫妇,专程从日本大阪来到中国河北,将此造像归还于正定隆兴寺。
此像是55年前赤井喜代子之父下谷兴一从正定隆兴寺纯三方丈处所得。下谷兴一曾参加侵华战争,并为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倍感内疚。在病故前特将此像交给喜代子之母,嘱其想办法送还原处,但因故一直未能如愿。喜代子之母去世前,又将菩萨像交给女儿喜代子。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赤井喜代子夫妇从报纸上得知长野县和石家庄市结成了友好城市,几经周折,才将此像于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送回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漆金坐式释迦牟尼铜佛像,明 1368年—1644年,1991年吴赞周旧居铜器窖藏出土,代佛教造像式样形成固定范式,散发着磅礴大气之感。
洪武年间基本承袭前代之风,造像面形方圆,神态沉静典雅,衣纹自然简洁。永乐至嘉靖时期,受藏传佛像艺术注重量度和仪轨风气的影响,汉地传统造像造型更加成熟,结构趋于完美,普遍流行束腰形莲花座、高肉髻等。嘉靖时,佛教艺术重新回归到汉地传统艺术风格的独立发展之路上,造像皆头大身长,体态丰臃。
漆金坐式释迦摩尼佛铜像,此铜佛结跏趺坐于半圆形束腰覆莲座上,头梳肉髻,面目方圆,眼微启下视,略带微笑,两耳垂肩。上披坦胸通肩袈裟,袈裟边饰缠枝纹,下摆宽大,褶皱覆盖腿部。佛右臂屈向上,手掌向外;左手置腹前,手心向上,是为说法印。此造像外壁涂一层漆金,年久已有部分剥落。
来博物馆人不多,遇到一位爷爷带着孙子来看展览,爷爷逐一给孙子介绍展品,并让孙子帮忙用相机重拍一次,说他以前的相机拍得不够清晰,让我有点小感动。
By 徕卡 D-LUX8,部分藏品因镜面反光,略调整曝光、清晰度和阴影。
2025-10-01 11:45:10
深圳云海公园位于深圳盐田区的半山公园带核心区,背靠梅沙尖和三洲塘水库,在海拔380米的半山平台,拥有360度一览山海城的独特视景,可以眺望深圳盐田港,是绝佳的观山望海之地。公园不允许自驾到山顶,需要在东部华侨城的茶溪谷停车场停车后坐公园大巴或徒步上山,这里也有丰富的徒步路线。
By iPhone 12 Pro Max
2025-09-28 19:50:26
两周没去爬山,心里一直想着要去看看台风桦加沙过的凤凰山,看看我熟悉的山野和树木是否无恙。雨后的泥路比较湿滑,也容易有折断的树枝掉落,所以我选择走开阔些的长南迳古道,也顺便记录一下溪水丰沛的情况。古道经过护林员几天的休整,基本是安全的。
森林比我想象要强大,要包容,森林里的植物、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比人更顽强、更团结。再猛烈的台风也不能阻止森林里面的勃勃生机,除了一些被打落的树枝和松果,一切安好。
古道中的溪流水量明显大了很多,一路都是湍湍的水流声,轻松悦耳。不时有几只小鸟在树枝间划过,或从远处的树林间传来鸟叫声。
当你熟悉了这森林里的树木、花草,熟悉了林间的虫鸟叫声,熟悉了溪水的叮咚,熟悉了脚下树叶的沙沙声,你会在身心需要放松的时候不自觉的想起它,有股劲牵着你要到这郁郁葱葱的林间走一走。
By 理光 GR3
2025-09-26 19:55:44
「山西河北9天历史文化之旅」第十篇 —— 正定古城和正定四塔
行程的第8天,计划一整天就在石家庄的正定古城内晃悠。上午阳光不太猛烈,选择步行出发。在古城里面走街串巷,看看古城里面的居住环境和特点。下午可以选择租小电驴,把几个古寺逐一看看或者躲到博物馆里面。晚上我意犹未尽,又租了小电驴,快速的把正定古城和四大古塔再游了一遍,看看夜景。
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始建于北周(557—581年),初为石城,规模较小。唐按镇治扩为土城。明砌为砖城,遗存至今。城市内部总体格局自清以来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城墙形制与街巷空间格局得以保留。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逐渐由清代的集中于城内南部向外发散,城内的水域面积大大减小。现存主要建筑有隆兴寺、正定四塔(广惠寺华塔、临济寺澄灵塔、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须弥塔)、正定城墙等。
正定古城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3.1摄氏度。四季寒、暖、干、湿分明,光照较多,降雨集中,且旱涝频繁。我们到正定那天气温比较高,阳光非常充足,需要躲到阴凉的地方。好在古城内建筑连贯,树荫也比较多,所以走起来还是比较舒服的。
隆兴寺是正定古城现存最重要的文物遗存之一。我只选择进去这个古寺内详细的走了一圈,50块的门票,非常值得。古寺比我想象中大很多,建筑群非常多,历史文物宝贝也非常多,走了两个多小时才走完。
隆兴寺建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年),最初名为龙藏寺,后在唐代改为龙兴寺。古城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代表了中国宋代北方寺庙建筑的特色,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风格和寺庙布局,并且还有隋碑、宋明时期的塑像、明代壁画等珍稀的附属文物。附属文物包括塑像、壁面、匾额、历代碑文、经幢,以及香炉供桌等,除了塑像和壁画,文物档案中记录的附属文物总数达60件,其中碑刻40余通,这些都是研究隆兴寺历史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隋代的《龙藏寺碑》为寺内年代最久远的文物;摩尼殿、慈氏阁、大悲阁、毗卢殿内的壁画、塑像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品,转轮藏阁则是中国宋代小木作的珍稀代表。
寺院建筑南北纵深,中轴线南端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弥陀殿、毗卢殿、龙泉井亭等十几座殿阁,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气势恢宏。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内,玲珑典雅的悬山中,端庄恬静的自在观世音菩萨塑像,重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观音像左足踏莲,右腿踞起,两手抱膝,身体稍向前倾斜,面容恬静,柳眉之下,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微微俯视,恰与礼佛者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其人格化的仪表,突破了宗教偶像的呆板样式,为形神兼备的古代女子形象。当年,鲁迅先生辗转得到这尊观音的照片,并非常欣赏这一艺术佳作,视为珍宝,赞为“东方美神”,摆于书案,至今仍在北京鲁迅故居陈列。
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内安放的宋代转轮藏(俗称藏经橱),八角形小木制作,直径七米,正中立轴。经橱以上作重檐状,下檐八角,斗拱式样为八铺作(即斗拱外出五跳),为中国早期斗拱出跳最多的实例。上檐圆,出飞檐,是典型的宋《营造法式》做法,为中国国内最古老、最大的藏经橱。
寺内石碑藏品非常多,分布在各个角落,不时会看到几个,也有石碑廊,十分壮观。
在古寺的后方,是园林式的别院,假山亭子,水池喷泉,又是另外一番风景。
华塔坐落在广惠寺内中轴线上,坐北面南。目前塔高33.35米,主塔底层为正八角形,周围被回廊环绕,四周的正面安装了两扇拱形木板门,侧面有扁六角形的单层套室,被称作四小塔,小塔正面为木质方格窗。
须弥塔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密檐式方塔,据清康熙七年(1668年)《真定开元寺重修浮图记》中的记载及其平面布局和朴素简洁的结构分析,始建年代应为唐代,自唐至民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补。须弥塔现高41.37米,叠涩出檐九层,建于方形台基上,塔身第一层正面中间设有一扇石券门,门额镶嵌“须弥峭立”石匾,是康熙元年郡人梁维枢题字,二层以上设有方形塔窗,塔身层层收缩,外部收刹明显。
澄灵塔旧称高十丈五尺,实测29.73米,八角形平面,实心砖砌,南向。塔基高1.1米,塔基上有塔座,塔座南面正中嵌有礼部钦奉上谕文刊石“明主持际崑自记功德石刻”,稍下嵌有明代卧碑一通。塔座以上为砖砌的须弥座,雕饰繁缛,正面束腰处嵌有“清雍正十二年加封名僧谕旨石刻”,其它每面都做了两个壶门,内外雕饰花卉,壶门之间用立柱来分隔。须弥座上方有斗拱。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都是五铺作出双杪。斗拱上有极为精细的砖雕栏杆。栏杆顶部镌刻了三圈仰莲底座,九级塔身端立于仰莲之内。
凌霄塔是一座八角形九层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塔,始建于唐代宗年间(762—779年)。1982年该塔地宫出土了镌刻着宋崇宁二年(1103年)的石函铭文。该塔原名慧光塔,由于它挺拔高耸,直冲霄汉的雄姿,被后人称为凌霄塔。据记载凌霄塔高十八丈,是正定建筑遗产中最高的一座塔,1986年重修后塔高41米。
By 理光 D-LUX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