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changshiban | 唱诗班修改

景知行。10年博客主,FIRE,数字游民。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changshiban | 唱诗班的 RSS 预览

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哲学两大源头

2025-04-13 08:00:00

对于中国来说,在佛教(及其携带的印度哲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有道家、名家、阴阳家。

但中国的哲学可以追溯到更久,主要内容有《易经》、苯教。

《易经》为周文王时期的创作,是周人在商人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周人是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先,在当时处于半农半牧的阶段;商人是少部分中国人的祖先,在当时有着高度发达的农业与商业文明,尤其在文字、神学与哲学、天文历法方面造诣非凡。

商人的主要信仰包括“帝”和“祖”,帝即至高神,祖即历代祖先。有用于农业生产的历法,也有用于宗教祭祀的历法。哲学上最重要的两点是:人与帝的沟通(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观察),天命观念(商汤革命)。

周人在向商人学习农业与祭祀的过程中被商化,理解并发展了其哲学。周文王认为自己能够与商人的帝沟通(即发现了自然现象并没有保护商人的倾向性,发现了商人王室并没有神圣性),认识到了大邑商可以衰亡、小邦周可以崛起的变化之道,由此出现了《易经》,继而出现了商周革命。

苯教是青藏高原上的本土宗教,产生于象雄地区,但创始人来自波斯或中亚。苯教思想与波斯哲学高度相似,以二元对立为最大特色。其认为:事物的对立面的互动,构成自然运行的框架与社会规范的工具。

想象的两个特性

2025-04-12 08:00:00

想象的最主要特性是主观的。想象与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甚至完全相反。只是大多数人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因为与现实的不符,产生诸多不快、痛苦、憎恨等负面状态。

想象的第二个特性是可以变为现实。理论上,任何有变为现实可能性的想象都可以变为现实。想象需要通过行动这一桥梁变成现实。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并不行动。

写在28岁提前退休的两年之后

2024-03-17 08:00:00

漫长的两年终于过去了。

28岁前的记忆,好像《镜花缘》里的一场梦。

28岁仿佛我的新生,而之后的这两年比之前的二十八年都要漫长。

退前退休后的三个月(2022.4-2022.6),是在上海的短居(两个月)与在湖北、湖南、江西的流浪(一个月)。

接下来的两个月(2022.7-2022.8),完成了人生清单上的一项心愿——重走长征路,穿越十省,到达终点。这是一段每天都在户外的流浪生涯,是身体和精神的磨炼,身体得以强健,精神得以舒展。

接下来是与父母相处的半年(2022.9-2023.2);同时也做其他事,作为主动面对事情的磨炼。

2023年3月到2024年3月,考试是主线,几乎每个月都有考试。其中也做了其他的事,比如流浪(2023.3-2023.7),在考试的间隙,足迹遍及东部、西部、国内、国外,完成了人生清单上的更多心愿;比如隐居(2023.8-2024.3),在成都住了下来,入职了一个大学,一边工作一边考试。

隐居是相对于流浪的一个概念。

退休后也是能工作的,只是工作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退休后的工作也在根本上与之前的不同。

以上就是我的这两年。

以上就是提前退休、流浪、隐居、工作观的概念,虽然我只说了几个词,并没有说内容。

「人所知道的——而非仅由喧嚣扰攘中听来的——一切,都可以用三个词说出来。」我知道所以我可以说,如果读者知道则自然知道;如果读者不知道,听了也不知道。多说无益。

当我试图总结这两年,我究竟在总结什么?

我想,还是从人最关心的议题入手,看能否突破思维与语言的限制。

1.成熟

成熟是人意识到自己有的选,并做出选择和行动。

大多数人都是被推着走的,不管年纪有多大。

2.财富

财富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过程,不是终点。

人对待财富的看法有三层。一是看作消费金,先收入,再支出;二是看作资本,投入再生产,扩大收入;三是在二的基础上,在扩大收入的同时精明地消费,把钱花在刀刃上。

大多数人在第一层,一些人在第二层。但这些都很难看出“人对待财富”的迹象,反倒是“财富对待人”。

财富是人的工具,人不是财富的工具。

是财富控制你,还是你控制财富,跟自己的情形对照一下,显而易见。

3.幸福

幸福就是幸福感。

幸福感就是先苦后甜的那个甜。

如果人很轻易地获得一个东西,就不会感到幸福。如果几经波折、历经困难,则幸福感大大提升。

如果你想获得幸福,就适当吃点苦。

但吃苦并不等同于身处麻木。那不叫吃苦,那叫绵长的不苦也不甜。

4.理性

不管人们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人都有理性。

你来看我的文章,是因为你自己的原因,是因为你觉得对自己可能有利。

而不是因为我的文章有多好。

这就是理性。

适当的理性是好朋友。

不过不重要:

不知道自己的理性,就流着泪、不知为何地做出自己都不能接受的事;

知道自己的理性,就清醒地做出事来。

5.使命

人究竟要做什么样的事业?

一开始我们只是学习一个谋生的手段,从事一个养活自己的活计。

后来,我们就被这个活计控制了,它拥有了惊人的自组织性,把它范围内的所有人都控制了。所有人都开始转向,忘了初衷,心甘情愿成为它的一部分。一切都不可思议地运转起来。

从这一点看来,我们进入了一个监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主角其实是瑞德。安迪从来就没进过监狱,老布从来就没出过监狱。瑞德在树下越狱,越狱后其实什么都没变,但他已看到了太平洋的蓝。

不管你选择什么样的事业,你可能都是在进入自己的牢笼。所以关键不在于你选了哪个事业,而在于你在心灵上进没进牢笼。

精神上的超越,才能让你超越所从事的事业的控制,主导事业,向使命进发。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东西。

我想,这两年是探索期。

人生的下一阶段,将是海绵掉进大海的时期。我渴望把知识一网打尽。

盼望与伟大的灵魂顶峰相见。

盼望与你在世界之外的新世界相见。

佛国的陨落与儒教的开端

2023-12-29 00:00:00

儒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宗教。在朱熹的时代,北印度已经进入伊斯兰王朝,佛教在它的诞生地已经濒临灭绝。在中国西域,当地也已经伊斯兰化。而在中国内地,则是一个已经完成佛教中国化、中国佛教化的万里佛国。

佛教在哲学和宗教上非常成功,在哲学上将印度哲学带入中国,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在宗教上深入大众,佛寺多,信众多。但佛教不利于国家,宗教强而国家弱,寺庙富而民众穷。南宋国力弱小、外敌环伺、礼崩乐坏。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熹主要完成了两件事。一是在哲学上,重新释经,集新儒学之大成,总结了儒学的哲学化;二是在宗教上,开儒教之始,创祠堂制度、家礼制度,与佛教、伊斯兰教展开竞争。 南宋当然灭亡了,但精神上的中国却重生了。在哲学与宗教上,中国用自己的精神文化力量征服和同化外敌;并且开始去佛教化,形成新的中国文化。

历史很短的一些国家

2023-12-28 00:00:00

  • 阿富汗:1747年,普什图人的一个部族的酋长艾哈迈德乘波斯衰落之际独立,建立了杜兰尼王朝,一度成为强大的国家,统一的阿富汗国家正式形成。

  • 印度:1647年,马拉塔人(印度教徒、印度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崛起,建立了马拉塔帝国,疆域一度覆盖德干与北印度。虽然马拉塔人是少数民族,但影响了印度民族的形成,许多马拉塔人将领被视为印度民族英雄。

  • 巴基斯坦:1526年,来自中亚费尔干纳的察合台人(察合台突厥语、穆斯林)巴布尔征服印度,建立印度斯坦(即莫卧儿帝国)。印度斯坦时期,形成了印度斯坦语(也叫乌尔都语),也是今天的巴基斯坦的国语。近代,印度穆斯林领袖真纳提出两个民族理论:印度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是两个民族。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建立后,穆斯林迁往巴基斯坦,印度教徒迁往印度。

  • 孟加拉:1971年从巴基斯坦独立。

  • 匈牙利:1000年,马扎尔人(一个东方游牧民族)在东欧定居,改信天主教,建立匈牙利王国。

  • 俄罗斯:988年,东正教从拜占庭帝国传入基辅罗斯,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融合,开始形成俄罗斯文化。

如何看待社会事物?以户籍制度为例

2023-12-27 00:00:00

互联网上的信息(包括现在的知乎)都很幼稚、想当然,用唯心的方式臆想世界并解读世界,基本上不具有价值。相当一部分人将道听途说的东西无限复读,制造互联网垃圾。比如从几年前一直听到现在的“只有中国有户籍制度,连越南都取消了”。其实稍微自行思考一下,就知道这种言论没有一点道理。

看待事物,首先看到它的「名」,其次看到的是「实」。户籍的本质就是居留权,是居民身份的标志。在全球各国,居民身份与居留权都是普遍存在的,不是说改个名字或形式它就消失了,它是社会现实里的一种实在物。

居民身份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比如有的中国人出生在海外,有中国护照但没有户口与身份证,不是中国居民;比如缅甸拒绝为未经批准在各种土地上搭建房屋的居民发放身份与户口。

居民身份与国籍是分离的:比如有的越南人在中国香港出生和长大,没有中国国籍,只有越南护照,但有香港永久居留权,不是中国公民但是中国香港居民;比如有的外国人申领了中国居留证,成为了中国居民。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都有居民身份证,在本国范围内迁徙也需要变更居住地址,以获得迁入地的居民身份。少数没有居民证件的国家,则依靠纳税、社保、租住或购买房屋来认定新的居民身份。

​居民身份是一项权益。主要体现在:

一、保障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公共服务。比如北京、上海有一些没有房产的本地居民,则仍然因为本地居民户口而享受本地上学、公租房的优待,不至于流落到其他地方;同样的情况在香港就更普遍了,要不然绝大多数本港居民早就被卷麻了。

二、保障城外居民可以享受使用自然资源的权利。比如有耕地、林地、池塘、渔场等的使用权;这样的权利在印度就大相径庭了,印度不承认森林原住民的权益,大肆砍伐森林导致森林原住民无家可归。

​综上所述,户籍制度是居民基本权益的保障手段。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户籍制度的本质——居民身份本身是始终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