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ddw | 冬冬修改

科研、学习和生活领域的记录者。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ddw | 冬冬的 RSS 预览

203 写了八年日记,来复盘一下日记体系的演进途径

2025-08-24 17:18:41

最近,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和别人说到了自己记录日记内容,发觉我的日记经历了一系列的演进过程。感觉有必要总结一下我的日记记录体系的演进路径,以便后续指导我日记的进一步演进。

目前进化而来的日记模板见(已删除了细节内容,密码是“s20250823”):S002 2025年第三季度的日记模板

日记体系v0.x 2017.01.01 - 2019.12.31

日记体系v0.1:2017.01.01 开始记录日记的内容

记日记的时间始于2016年年底读完了两本书之后的感想:

  1. 《奇特的一生》:既然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可以从27开始记日记,记到死亡的前一刻。我为什么不可以?
  2. 《三体》:罗辑在《死神永生》中说了一句话——“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我的人生匆匆几十年,我想通过日记来留下一些记录,证明我来过这个世界。

于是2017年的元旦,买了一个笔记本,开始写日记。最初的目标是写一个季度的日记。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最初就设定了第一条规则——每天早上写一下昨天发生的事情。但是个人比较偷懒,使得自己经常拖延。于是设定了第二个规则(用来弥补第一条规则的内容)——如果日记拖延,那么周日必须把本周的日记内容给补充完毕。两条规则保证我把日记写到了七月份。

日记体系v0.2:2017.07.11 日记中加上感想,并且整理成一篇总结

15年9月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突然间没有了管制和压力,时间和精力终于可以拿来挥霍了。大一上学期的精力没放在学习上,而是放到游戏、社团活动上。一学期之后,成绩为42/86,突然间感觉落差好大。第二学期把精力和时间收回来,开始学习(当然游戏和社团活动还是没有断)。大一结束的时候,大一的综合排名上升到二十名附近。

大二上学期,为提高自我,在图书馆听了一系列的讲座,并读了一堆闲书。在十一月份的某一天夜晚,坐在图书馆门口的广场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在思考一下最近的人生,产生了一个想法——游戏这玩了一年了都,没有意思,打来打去还是一对数据,眼睛还近视了,该找点正事干了都。偶然间听说了上一届的师兄17年暑假干了一件大事——骑自行车走了川藏线。En……这个适合我呀,我也要干一下,再不疯狂就老了都。

寒假和爸妈说了这个想法,爸妈一点都不同意。不同意怎么办了,那就天天说吧。最后我爸烦了说了一句话:你要这样玩的话,自己去干吧,但是这个出去玩的钱要你自己挣了。

17年的7月11日,正式从合肥出发。具体的行程如下:

203 写了八年日记,来复盘一下日记体系的演进途径

就这样记录了一路,每天自然而然加上了感想。回来之后,对照这个路程,写了一份总结内容,感觉挺好。

所以加上了第三条规则——日记中要加上对事件的感想;第四条规则——定期写一份总结内容

日记体系v0.3 2017.08.12 周总结

按照之前设定的四条规则来写内容。再复习一下这四条规则:

规则1:每天早上写一下昨天发生的事情:

规则2(用来弥补第一条规则的内容):如果日记拖延,那么周日必须把本周的日记内容给补充完毕。

规则3:日记中要加上对于事件的感想

规则4:定期写一份总结内容

于是就这样日记写到了年底。那么按照规则4,会写一份周总结的内容(当然有时候因为懒惰就忘记了都)。

日记体系v1.x 2018.01.01 - 2019.12.31

日记体系v1.0:2018.01.01 加上时间因素

2018年1月8日在学校的图书馆撰写2017年的日记总结。

通读日记后写完总结,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按照《奇特的一生》中的日记,需要记录时间,但是我没有记录,导致我没有办法统计时间内容。于是设定规则5:每日日记中加上时间因素。

按照方式,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日记框架。记录了一整年之后,写了2018年的年终总结,感觉非常好。

日记体系v1.1:2019.03.25 每周看一看“人生规划”

2019.03.25,再读《奇特的一生》,发现柳比歇夫能够坚持写日记,是因为其有远大的目标。所以自己也思考了一番人生之后,设定出“人生规划v1.0”。

并且每周都要看一看“人生规划v1.0”,方便后续的工作开展。

日记体系v2.x 2020.01.01 - 2024.12.31

日记体系v2.0: 2020.01.01 开启电子化日记

2019年的5月份,丢了一个写满了的日记本,非常心疼。年底写完年终总结之后,决定要开启电子化日记。

2020.01.01,尝试使用word写日记内容。后来这个不适合用来写日记内容,放弃。

2020.01.21,尝试使用Onenote写日记。但是发现这个东西,同步速度有点满,放弃。

2020.04.03,尝试使用Sublime软件以Markdown语法写日记。

2020.07.10,兄弟给我介绍了专业的Markdown软件——Typora软件。总算是找到了适合的软件呀。

日记体系v2.1:2020.07.10 以周为单位,记录日记

由于电子记录不能够以文件为单位,不能够瞎搞。所以尝试了一番之后,以周为单位来记录日记内容。主要原因如下:

  1. 天作为单位,太过零散化。
  2. 月作为单位,时间跨度太长,会掩盖非常多的细节内容。

考虑到以“天”或“月”做单位统计时间,均不太合适。那么折中一下,以“周”为单位。这样的话就出现不少优点:

  1. 时间跨度不太长,仍然可以看到内部的不少细节内容(如果未来想看到更多细节内容,或许自己可以以“天”为单位)
  2. 周与周之间呈现出良好的循环过程:周一到周六干活,周末休息;
  3. 组会时间也是确定的;
  4. 周日记总结都在周一上午。

日记体系v2.2: 2021.05.23 加入周任务

2021年5月份,有人提醒我应该做好属于自己的规划。于是学习了一系列的方法:

  • GTD
  • SMART原则
  • 番茄工作法
  • 甘特图
  • ……

最后,开始以GTD + Smart原则来建构自己的任务规划系统。并且在每周一上午的把周任务放到日记中。

日记体系v2.3:2023.01.03 每周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

在整理完2023年的年终总结之后,把过往的日记都通读了一遍,然后重新思考了日记这件事情。在每周的日记前,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

日计体系v2.4:2022.03.11 每日日记中加上一项“记录”

疫情原因被封在家中,想着在日记中一种加上一项内容——记录,用来记录每天的凌乱想法或者可能产生的大段文字内容。

日记体系v2.5: 2022.04.06 “每日不足”和“道德完善计划v1.0”

疫情原因仍然被封控在家中的时候,读了一些闲书。其中有一本书——《富兰克林自传》中提高了一个“道德圆满计划”

大约在这时,我想到一个达到道德圆满的勇敢而艰苦的计划。我愿意在无论何时过着没有错误行为的生活,我必得克服一切的自然倾向、恶习或交友不善的诱惑,如我所知道,或我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对的或是错的……为了**这个目的,我想出下面**的方法。

——富兰克林自传 · 第二部 · 道德圆满计划

于是根据参考其方法,阅读我的日记,从中抽取了6个词汇,绘制成了下图:

203 写了八年日记,来复盘一下日记体系的演进途径

按照《富兰克林自传》中提到的养成方法:一周专注于一项。那么我这只有六个,也就一周一个呗。一周一个表,每天早上回顾昨天生活写日记的时候顺便填下来。

日期 规划 自律 专注 复盘 迭代 谦逊
1
2
3
4
5
6
7

当然呢,也在每日的日记记录的部分,加上一个环节——每日不足。如果感觉今天有些地方表现的不好,那就写上。

日记体系v3.x 2025.01.01 - 至今

日记体系v3.x:2025.01.01 使用Obsidian,给日记打上双链

一直把日记放在单独的地方,但是日记中有非常多的内容和我写的博客有关系。于是将个人的日记放到了Obsidian库中,使用Obsidian的双链功能和其他的文件产生链接。

日记体系v3.1:2025.01.27 “年度任务执行情况”

为了更好最终追踪自己年初设定的任务,在周日记的首页加上一个新的标题——年度任务执行情况。每周一早上写,看看年初设定的主线任务完成情况如何。

日记体系v3.2:2025.03.31 “季度任务总结”

为了能够评价本周的日记内容,于是自己再次加上标题——季度任务总结。每个季度结束的时候,再阅读一篇这个内容

日记体系v3.3: 2025.07.07 建立人际管理系统,并和日记产生连接。

为了更好了解周围的人,于是自己简单设定了一个人际管理体系,然后使用Obsidian来建立双链关系。

感想

写了这几年的日记之后,要追问一下:日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03 写了八年日记,来复盘一下日记体系的演进途径

出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大脑会歪曲(甚至遗忘)我的过往记忆。日记是我们生活的记录,可以将日记内容当记忆锚点,从而回溯过往记忆;当记忆回溯完成后,会自然而然发现一些比较重要的节点(即重要的事情);此后便可以根据节点发现内在的逻辑。 所以可以得到下面的公式:

年度总结 = 记忆回溯 + 寻找节点 + 探究脉络。

通过这种占有足够日记资料,才能够在年底的时候写出一份完善的年度总结,从而作为未来一年做规划的生活指导。

希望大家能够能够有所记录,让你以后能够回想起这段生活。

参考内容:

  1. 奇特的一生
  2. 201 从单向写信到双向对话:让未来的自己给你现在的生活一些建议
  3. 135 我的看牙经历
  4. 081 春节返乡之路
  5. 080 除夕祭祀祖先的思考
  6. S001 2022年第四季度的日记模板
  7. 070 用网站作为个人博客一年后的感想
  8. 068 如何通过日记实现个人精进
  9. 041 过年期间阅读”2022日记总结“的感受
  10. 040 扫描完纸质日记之后再读《奇特的一生》
  11. 029 快六年的日记写作感受
  12. 024 《道德完善计划v1.0》执行情况临时性统计
  13. 010 道德完善计划v1.0
  14.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 Evernote伴你成长
  15.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16. 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
  17. 启示路
  18. (5 封私信) 假设你有一个txt文件,文件是你从小到大的日记。你要如何保证这个文件在300年后,仍然存在? - 知乎
  19. 新年新开始:从为什么到写什么,带你重新认识日记 - 少数派
  20. 迟到的2023年终总结,一个程序员不平凡的一年(工作、副业、家庭)
  21. 二〇二四年二月总结,混沌中寻找光明
  22. 李沐:读博这五年总结
  23. 一个写日记的人 - 卫博生
  24. 近期对日记与笔记的一些折腾
  25. 回顾24年的过去总结
  26. 家庭第一,工作第二,学习第三 - 我的30岁总结
  27. 迟到的2024年终总结,看清生活,热爱生活(工作、副业、家庭)
  28. 简单更新了一下每天使用的Obsidian日记模板

202 毕业前领导送我的三句话

2025-08-17 01:15:53

今年毕业离开学校前,和导师花了一个下午进行讨论,最后总结出三句话送给我:

  1. 你是一个普通人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发挥你的长处,把别人的优点或者天赋整理成可以学习的系统治疗,并且加装成属于自己的外挂。
  3. 多听多看少说少做。

最近,发现这三句话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第一句话——你是一个普通人

自从上了中学开始,自己就认为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都应该围绕着自己转。上了大学之后,承受了打击:

  1. 学习,学不过别人
  2. 搞社团,搞不过别人
  3. 打游戏,都打不过别人

深深的挫败感让我第一次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但是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还是2023.11.10,开组会的时候,突然间晕倒了(这主要是那段时间忙于实验,天天熬夜导致的)。在救护车的路上,总算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任何事情都不会围绕着自己进行转。自己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做好自己。

领导让我清晰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一切都不会围绕着自己转。我应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干下去呀。

第二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发挥你的长处,把别人的优点或者天赋整理成可以学习的系统治疗,并且加装成属于自己的外挂。

我的室友曾经总结过我的优点(我也认为这是我唯一能够被确定下来的优点),书面语的描述如下:

根据我的观察,人可以类比电脑,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对身体,那么软件就对应于意识等。

如果 意识 = Life OS(人生操作系统) + 软件(多种处理不同事物的高效方法、系统)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造出了一系列的“外挂程序”来提升自己,而你就走在这条路上。。

我的导师也认可这句话。所以第二句话便是让我发挥我的这个长处,来把别人的天赋变成“外挂程序”,并且加装到自己身上。

迄今为止,自己已经加装上的“外挂程序”为:

  1. 日记记录体系
  2. 人生规划系统
  3. 任务管理系统
  4. 文件管理系统(通用文件、图书、文献、图片、网页、临时想法、电脑桌面)
  5. 道德完善计划
  6. 博客系统
  7. 造“外挂”系统

来到新公司,面对来源于不同学校、不同背景的同伴之后,应该发挥我的观察力发现不同,然后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之后,整理成“外挂程序”加装到自己身上。

Note:到目前为止,唯一学不会的是靠天赋的数理知识。这个似乎真的是老天爷喂饭吃的东西呀。

目前在接近40天的倒班生涯过后,将其总结出了三个词:

  1. 清单:利用操作卡、作业票、操作规章等来规划话干活。
  2. 大数:厂区中有500万吨原油储备,这个到底是什么概念?经过思考之后,终于转化成我能理解的概念。
  3. 落地:我们在学校中学习的东西,距离实践有点远。所以需要到一线之后,和实际的一线结合之后,才能够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并且落地。

第三句话——多听多看少说少做

我们来到一个新环境,在没有摸清情况的前提下,应该用两双眼睛、两双耳朵多听多看。但是嘴巴应该严一点,少说点东西,少做一点东西。观察之后,在思考接下来的人生道路。

参考内容:

  1. 2024.12.25 158 认知升级指南:如何通过在“人生操作系统”上加装“外挂软件”来升级你的认知
  2. 2024.09.18 143 如何有效提醒自己 多种方式与名人启示
  3. 2024.09.01 141 如何管理有价值的网页内容
  4. 2024.06.06 109 利用搜索引擎的“图片搜索”来辅助科研
  5. 2024.03.29 089 “图书管理体系v1.0”的补充内容
  6. 2024.01.31 075 当年师兄是如何锻炼我的自学能力的?
  7. 2024.01.26 070 用网站作为个人博客一年后的感想
  8. 2023.03.29 050 文献是读不完的,为什么?怎么办?
  9. 2023.01.16 039 道德完善计划补充内容 在内省中完善
  10. 2023.01.14 038 道德完善计划补充内容 在学习中升华
  11. 2022.05.23 010 道德完善计划v1.0
  12. 2022.05.22 009 图书管理方案v1.0
  13. 2022.05.10 008 文献管理方案v1.0
  14. 2022.03.16 006 文件管理系统v1.0

201 从单向写信到双向对话:让未来的自己给你现在的生活一些建议

2025-08-13 23:24:11

从一年前开始,我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每周一早晨,我都会给90岁的自己写一封信。写信的目的很简单:

  • 一是记录当下的生活与思考;
  • 二是与未来的自己建立某种联系。

这种写作没有硬性要求,不限定字数、不规定主题,只要写下去,就算完成。 但长久以来,我发现这种写信本质上是单向的——只是现在的我对未来的我倾诉,没有得到未来的回应。

于是我开始思考:有没有办法让这种“对话”变成双向的,让未来的自己在读信后,也能反过来给我一点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找到了一个可行的方式:通过仪式化的想象,让未来的自己“回信”给现在的自己。

确定未来的时间坐标

既然是给未来的自己写信,首先要明确——你要写给哪一个时刻的自己?

这个时刻最好是具体而清晰的,比如:

  • 5年后的自己(可以设定具体日期)
  • 退休时的自己
  • 90岁的自己(我的选择)

时间坐标明确后,你的想象就有了落脚点,未来的“你”就不再是模糊的影子,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角色。

用仪式感定位到未来的自己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一下子安静下来进入想象状态。为了与未来的自己建立有效的“通道”,需要一些仪式感,帮助你进入那个场景。

第一,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可以是书房、咖啡馆的角落,或者某个你觉得安全、安宁的地方。

第二,戴上耳机,播放一首安静的音乐:选择旋律温柔、节奏稳定的音乐,有助于情绪沉淀。

第三,用几个问题锁定未来的自己

  • 他住在哪里?
  • 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 他是如何打开这封信的?动作、表情?
  • 他怀着怎样的心情在阅读?

闭上眼睛,把这些画面描绘得越具体越好。等画面稳定后,就想象——现在,他正开始打开你写的信(信的内容还没写,现在开始写了都)

开始写信——让他来指导你

当画面清晰后,就可以睁开眼睛,正式进入写作阶段。

这一次,不只是“我”在向未来倾诉,而是获得指导——让未来的自己以长者的身份,给现在的我一些建议和安慰

写作时,你可以这样进行:

  1. 用第二人称“你”称呼现在的自己,让文字更具亲密感。
  2. 想象他看完信后,先对你说了什么,然后再展开具体的建议。
  3. 可以从生活习惯、心态调整、重要选择等角度给出指导。

回到信件被阅读的那一刻

写完信后, 闭上眼睛,重新回到刚才的画面——未来的你正在阅读这封信

想象他看完信的神情、呼吸的节奏、脸上的微笑或者若有所思的神态。 在心里默默接收那份情绪,就像真的收到了来自未来的回应一样。

这一刻,你和未来的自己已经完成了一次跨越时间的对话。

结语

给未来自己写信,本就是一种与时间对话的浪漫方式。 当这种对话变成双向,不仅能让你获得更多的洞察,也能让你在迷茫时,感受到来自时间另一端的支持与温暖。下一次写信时,不妨试试这种方法——让未来的你来读信、回信,也许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答案。

实用引导卡

目的:让写给未来自己的信不再是单向倾诉,而是一次有来有往的对话。

步骤 1:确定时间坐标:选择一个明确的未来时刻:

  • 短期:1年后、5年后

  • 长期:退休时、90岁时

    Note: 在纸上写下这个日期,让目标清晰可感。

步骤 2:进入未来场景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戴上耳机播放一首温柔、节奏稳定的音乐。闭上眼睛,想象以下画面:

  1. 未来的你住在哪里?
  2. 周围环境是怎样的?
  3. 他/她是如何打开这封信的?
  4. 他/她此刻的心情如何?

步骤 3:开始写信(现在的你 → 未来的你)

步骤 4:接收回应

写完信后,闭上眼睛,回到刚才的画面——未来的你读完信,脸上的神情、心里的温度,慢慢传递到你这里。

  • 想象未来的自己看完信后,对你说了第一句话
  • 从以下方面展开建议:
    • 生活方式与健康
    • 重要决策的提醒
    • 关系与情感
    • 鼓励与安慰

200 在新疆待了一段时间的感受

2025-08-03 23:48:00

人看地图时,总是从我们自身居住地出发,以自己的居住地为中心,不经意间放大自己居住地的周围,而缩小远方的土地。

200 在新疆待了一段时间的不同感受

(为保证国界的正确性,图片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 图片网址为:https://www.gov.cn/guoqing/2017-07/28/content_5043915.htm)

上图是中国地图,自己所在省份会首先抓住我们的注意力,并以此为中心扩散出去后看到整个中国地图。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会不经意间忽略远处的省份,比如说巨大而又陌生的省份——新疆。

近期,要在新疆待一段时间,每天看看中国地图,产生了多个不同的感受。

要理解新疆的大,需要实地走访一番

新疆很大,面积占据了我国陆地面积的1/6。但是新疆有多大,我们并没有直观的感受。在内地,几个小时高速就足够你跨省了,但是在新疆,几个小时的高速只能够让你从一个城市跨越到另外一个城市。

200 在新疆待了一段时间的不同感受

北京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上海是国家的经济中心,两者时间相距1075 km(以百度地图进行测距)。那么新疆呢?

  • 最北端距离最南端 1760 km
  • 最东端距离最西端 1911 km

所以,这才能够理解新疆的大。

新疆不止有南疆茫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有北疆的草原及大片农场

刚到新疆时,坐着大巴车,看着道路两边种植的玉米和棉花,这有点像东北了都。但与高速并行的天山告诉我,这是在新疆。

200 在新疆待了一段时间的不同感受

(图片来自于http://m.cgzdl.com/zhongguo/xinjiang/100.html)

之前看新疆的地图,注意力总会被南疆茫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占据,而忽略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

来到了北疆之后,发现北疆通过利用天山上的雪山融水,也开发了大规模的农场与牧场,从而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

新疆本地的水果真的很甜、很好吃、很便宜

我第一次去超市转的时候,把我吓到了。

  • 西瓜,0.49元/kg;
  • 葡萄,7-15元/kg(根据品种的不同而不同);

注意下单位是“kg”,而不是“斤”。这可相当便宜了都。

此外,由于新疆的西瓜能够接受到充足的阳光,所以相当之甜,比我在家买的西瓜甜多了都。

感谢左公,能够将这么美好的一块土地保留给我们。

199 对“领导”一词的感想

2025-08-01 23:55:38

最近在入职培训期间,我参与了一系列活动,临时担任了班委或小组长的角色。这段经历让我对“领导”这一角色有了新的体会和思考。通过观察和实践,我发现领导并非单一的模式,而是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目标和价值。除了传统对上负责,以完成上级安排任务为目标为中心的领导外,还有以下两类领导。

另类领导1:对下负责,照顾好团队成员顺便完成任务

这是我在培训中担任组织者时深刻体会到的一种领导方式。作为团队的“服务者”和“协调者”,这类领导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团队成员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同时完成既定任务。毕竟你能够当做一个领导,是大家相信你才给你的权力。不相信你,你啥也不是。

在这种模式下,任务的完成往往是团队协作的自然结果,而非强制推动。在昨天的团建活动中,自己成为了团队破冰游戏的组长。作为组长,我不仅要确保活动按时完成,还要让每位成员都能参与其中。通过先相互介绍,让我们互相增进了解。其后,根据大家的兴趣特点,安排专门的人干专门的事情。昨天我们组的一个人对于团队队伍的排列非常有经验,那么直接授权让她干。写字好看的撰写团队标语。最终,活动不仅顺利完成,还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另类领导2:以愿景驱动,激发团队潜能

这类领导不仅仅关注眼前的任务或团队的短期需求,而是以长远的愿景为核心,激励团队成员共同朝一个更大的目标努力。他们通过分享清晰的愿景和价值观,激发团队的内在动力,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使命的一部分。他们往往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在挑战中凝聚团队,甚至在没有明确上级指令的情况下,依然能带领团队开创局面。

这种领导方式特别适合需要创新或长期目标的场景,比如创业团队或行业变革的先锋。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他在特斯拉和SpaceX的领导中,始终以“加速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多行星生活”的愿景驱动团队。即使面对技术难题和市场压力,他通过清晰的目标和激励性的沟通,让团队保持对使命的热情。这种方式让SpaceX在航天领域不断突破,但也要求团队成员高度认同他的愿景,否则可能难以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199 对“领导”的临时性感受

总结与反思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和观察,我发现每种领导类型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适用场景。

  1. 传统领导适合高效执行,

  2. 另类领导1要注重团队和谐

  3. 另类领导2以长远的愿景激励团队前行。

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员工,发现领导不仅仅是“管理”,更是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方式,带领团队实现目标。

198 科研学习会锻炼我们什么能力?

2025-07-30 23:45:48

昨天给我弟改简历的过程中,发现了他简历中有一堆问题(如简历的美观度、语法、中英文、单位的上下标等)。帮我弟改完之后,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能够发现这些问题呢?这大概就是经过几年的科研训练及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能力。

那么,继续追问一下:上学期间的科研学习会锻炼出什么能力呢?

信息获取的能力

虽然互联网带来了信息大爆炸,让每个人都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但是如何从这些海量的信息中抓取到我们需要的信息,并且用这些信息来指导我们的科研,这就是一种能力了。

科研是一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探索,这要求我们通过查阅相关的数据库找到前人的研究成果。常见的数据库如:

  1. Web of Science
  2. Scopus
  3. 中国知网
  4. ScienceDirect
  5. ACS
  6. Springer
  7. ……

在这些专业的数据库中,通过“检索 - 筛选 - 粗读 - 精读”的流程才能够得到用来指导科研的信息(如果老师帮你处理了这些,那这些就另说了都)。毕业前夕,导师让我把多年来学习的知识整理成ppt,并和组内的学生分享一下。关于文献管理的工作的总体设计图如下:

198 科研学习会锻炼我们什么能力?

这包含了一个具体的流程和一个文献管理体系,能够辅助我们从海量的文献中抓取我们需要的信息。

着眼细节的能力

在我们读书期间,写的论文首先就要被导师审查。之前和导师讨论文章内容的时候,导师总能够从多种角度发现我论文的问题。比如说:

  1. 英文语法:时态、语态、单复数
  2. 排版格式:页码问题(Manuscript、Supporting Information、Response页码不同),参考文献(是否缺少页码、作者的问题、题目的上下标等)、图表问题(图表编号、图例、交叉引用等)
  3. 内容问题:关于内容的讨论是否合理

正是这种锻炼才能够让我在昨天一眼发现我弟简历的问题。

写作和演讲能力

写作不用说,毕业论文现在可是要经过多轮审查才可以通过。不锻炼好写作能力,语病、错别字、专业词汇等等都会出现问题,盲审怎么通过呢?(当然,因为毕业论文太长了,所以无论修改多少遍都会出现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多次检查、反复检查,减少问题的数量)

至于演讲能力,那就和组会相关了都。每两周开一次组会,这你的ppt还能够不好看吗。

Note:本篇文章仅是有感而发,逻辑性不强,敬请谅解。

参考内容

  1. 111 论文投稿前,导师让我认真检查。那么在什么地方认真呢?检查什么呢?
  2. 152 word如何进行版本管理?
  3. 164 让博客更有分量:博客文章如何正确管理资料并引用,从而提高内容可信度
  4. 168 个性化设置Endnote 助力科研工作
  5. 180 听学术报告的时候,如何问出一个好问题?
  6. 183 Endnote + Word写论文时参考文献题目和期刊信息错误后的修订
  7. 182 Endnote + Word写论文时参考文献的对齐问题
  8. 188 如何让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变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