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1 11:08:20
抱歉,最近都在忙工作,更新得慢了。当精力都聚焦在工作上时,让我去写其他话题,其实都是违心的,生搬硬造的。既然都在想工作,不如让我写点工作上的心得(你的用得上的那种)。
今年单位增加了一项福利,员工每周可以选择一天居家办公。一开始,我都选择在周五居家,因为周五在家的话,和周末连起来,好像休息三天一样。可过了没多久,我就放弃了这个计划。原因么,是这样的。
尽管周五相较前几个工作日,事情会少一些,但难免会在下午或接近下班时,蹦出来一两个悬而未决的事情。可能是要我核实的项目情况,可能是要我去约的客户拜访。如果在公司时,我会立即拿起电话,确认信息,完成邀约。可是居家办公时,我会想着,都快下班了,要么周一再打电话好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我没有打那通需要打的电话,如果工作还留有尾巴,这些悬而未决的事情会一直纠缠着我,影响我周末的生活质量。于是,干脆,我周五都选择在公司办公,并且要求自己,下班前一定打完所有该打的电话。
逼自己打完所有该打的电话,就能提升生活品质。我察觉到这件事,还是得益于 Tim Ferriss 在 The 4-Hour Workweek 里的那句名言: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08-21 13:37:24
我记得在播客里,听一个企业家说过他写作的一个原则,令我印象深刻。他说,作者有义务告诉读者,他的文章里,哪些是常识,哪些是作者个人的见解。换句话说,作者不应该把自己的看法,与客观成立的事实混淆在一起,误导读者。我想提这件事是因为,接下来我要说的,都是我个人的看法。
在我看来,人们对事业有着错误的理解。
事业不应该等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或创业。
事业应该是在对的阶段,做对的事情。
如果拿我已经经历过的20、30、40岁,这三个阶段来讲的话,人们在这三个阶段,至少有这些事情,比工作或创业更重要,更应该成为你的事业。
如果你到了我这个年纪,难免会往前回忆过去的岁月。回忆的过程中,你难免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过去20年,我是否选择了正确的工作(或创业,或生活方式)?在我这里,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前十年,我稀里糊涂地入错行,浪费了最宝贵的十年。而我当初选择工作的理由和大部分人一样,只是因为大学学了这个专业而已。
如果让我重来一遍,如果让我说出20岁最重要的事业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找到让自己充满热情的工作和生活。
前几天,我读到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一句话(出处):
不要成为一份“职业(career)”。大多数梦想和直觉的敌人,以及人类有史以来发明过的最危险、最扼杀创新的概念之一,就是“职业”。“职业”是一个关于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他工作生涯的训练和实践中的各个阶段的概念。这里存在一些重大的问题。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这种观念——你的工作与你生活的其余部分是不同且分离的。如果你对你的生活和你的工作充满热情,那就不可能是这样的。它们或多或少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正确的工作,应该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只有当你你喜欢你做的事情,你才能享受每一天的生活。而在20岁的年纪,是有足够试错时间的。如果重来,我愿意花几年的时间,去更多城市,尝试更多工作,遇到更多的人。哪怕命中注定要打工,花几年时间来想想什么工作更适合自己,更让自己充满激情,是完全值得的。
20岁的事业,不是匆忙开启一份职业,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08-17 09:35:45
我坚信,下注(bet)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技能。为了让家里两个孩子从小就在这件事上积累经验,我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自己做决策,同时,我也一直在筹划着,和他们一起玩德州扑克,让他们真刀真枪地练习如何下注。
但你知道,德州扑克的规则,相对于孩童来讲,还是过于复杂(我自己也没有100%熟练掌握),打扑克这件事,一直以来,都还停留着在淘宝搜搜筹码和桌垫的进度上。
昨天碰巧翻到一篇文章,叫做《如何教你的孩子打扑克,以简单的方式》,作者介绍了一种只用一张牌来比大小的简易版德州扑克,读玩之后,我立即叫来弟弟和 JR,告诉他们规则,用五子棋里的棋子当筹码,开始玩起来。我们从下午4点开始玩,两个孩子都很投入,一直玩到晚饭。晚饭后弟弟还吵着要继续和我玩,连 iPad 都不想看了。
不得不说,德州扑克有着上瘾的魅力。它的规则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许多技巧,而这些技巧,其实就是我们可以运用在生活中其他方面,帮助我们做出更好抉择的道理。哪怕只是打了一下午,哪怕只是和孩子打了简易版的德州,我自己也有不少体会。让我先讲讲规则,然后再说说玩德州,可以如何帮助我们学会下注。
你只需要一副扑克牌,两个人,一些可以当作筹码的硬币或是其他物品,就可以玩这个游戏。我先引用文章的规则,再稍作补充。
每个人先下一个筹码作为底注,然后各发一张牌(盖着的)。你看自己的牌。只有一轮下注,从桌上依次进行:
- 如果还没人下注,你可以选择下注,或者过牌(什么也不做);
- 如果在你之前有人下注,你可以选择跟注(匹配下注额)、加注,或者弃牌。
当所有人都已经跟注到最后一次下注额,或者弃牌后,剩下的玩家同时亮牌。牌面最大的赢:A 最大,然后是 K,依次往下直到 2。
如果你知道德州的规则,立即可以知道该怎么玩。如果不太清楚的话,按照以上规则也可以知道个大概,其实就是用一张牌来比大小。需要补充的是,如果你比较熟悉规则,就当发牌手,先发你左手边的玩家,然后顺时针依次发牌。然后,你左手边的玩家第一个下注,他可以选择下注(加筹码)或者过牌(不加)。接下来顺时针每个玩家都如此选择是否下注或者跟注(匹配上家加入的筹码)之后,你是最后一个做出选择的人。如果你选择跟住或过牌,这局就结束,大家摊牌比大小,如果你选择加注,那么大家依次再来一轮,直到没有人加注为止。
为了让孩子(或我自己)不那么早的输光筹码,我追加了这些规则,供你参考。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08-10 08:39:30
分享三个对我帮助最大的博客。
前几日,晚上九点多,我和弟弟(小儿的小名,五岁)坐在床上玩。我正在认真听他讲他原创的,我的世界(游戏)的故事。在这之前的几个小时里,我和他出门散步,回家一起做游戏,投篮,给他洗澡,刷牙,换衣服,喂水……弟弟出生之后,我几乎每天晚上如此陪伴着他。坐在床上的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过去几年,我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吧,而且,我还越来越享受这样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倒退几年,在 JR 小的时候(大儿的小名),我对 JR 的陪伴是要少许多,也疏忽许多的。于是,我问自己,是什么造成了我在做父亲这件事上的改变呢?客观原因有许多,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条(如果不是最重要的一条),我想,就是我一直在读的 Daily Dad(每日父亲)这份博客。
Daily Dad 是一份每日更新的,由畅销书作者 Ryan Holiday 和他的团队打理的,关于做父亲这件事的博客。在每一篇博客里,作者都会通过一个小故事(大多来自名人传记,有正面也有反面的),讲述一个做父亲道理。博客几乎是每日更新,在前期,我又几乎仔细读完每篇文章,甚至将重要的内容,摘抄到一个叫做“育儿的智慧“的笔记里,如此下来,在阅读这份博客的一年多后(2021年左右),我把自己的生活重心,全部放在了陪伴孩子这件事上。关于这一点,相信你从我之前的文章中听我提起多次,在晚上的时间里,我只做一件事,就是陪伴家人和孩子。
如果让我随即总结一下,我从这份博客里学到的三件事,我想说,做好父亲,你需要:一,大量时间的陪伴。二,无条件地接受孩子。三,眼前的一切很快就将消失,珍惜每一个片刻。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07-30 14:59:41
过去三个月,我都在睡前读同一本书。我读得很慢,到昨天为止,也才读了60%。这是一本关于写作的书,与其他写作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包含太多我从未听说过、想到过、实践过的写作方法。以至于我需要不断停下来,慢慢思考作者的意思,并且,每次我都会觉得,作者说得太对了,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想到过。
这本书里的好点子如此之多,以至于我曾觉得,需要录好几期播客才能讲完。但昨天晚上,我读到这个段落之后,实在忍不住,想要先与你分享。因为,这个点子改变了我对写作,或者具体说,写博客这件事的看法。
不要屈服于你在学校写作时形成的记忆,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07-28 13:21:32
现在,在那张摆满了各种耳机的桌子上,有 Audeze 的耳机、HiFiMAN 的耳机,还有索尼的高端耳机。从精致度、纯净度和通透性来说,它们的声音确实更好,但它们却没有 SR80 那种“现场跃动感”(live jump factor),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震撼。 - 美国演员,作家 Steve Guttenberg
如果你研究过耳机,一定听说过歌德这个美国品牌。SR80 是歌德在1991年发布的第一款耳机,售价100美金,至今仍在销售,并且好评如潮。SR80,或是歌德的其他型号,都有着歌德独一无二的声音特点,爱好者称之为“歌德声”。这种声音如此鲜活跳跃,就像 Steve Guttenberg 说的,哪怕与比它贵十倍以上的耳机相比,SR80 都更能让你感到震撼。
我也有一副 SR80,实际上,从今年四月底买入第一幅歌德耳机开始,我已经拥有四副不同价位的歌德耳机:SR80、M2x、PS500e、RS1e。不是说所有人听过歌德耳机后,都会像我这样着迷,但据我观察,只要是喜欢歌德的粉丝,就会像着魔一样,不断购入和对比不同型号、不同版本的歌德耳机。我加入了一个200人的歌德粉丝群,群友们几乎24小时不间断地聊着歌德耳机。并且据我所知,除了歌德,别的耳机品牌都没有这样自发组织的粉丝群。
夸了半天歌德的好,你一定想不到,这个品牌的耳机,至今仍旧是在布鲁克林地下室里,由少数族裔工人们,用几十年不变的的机器和工艺,纯手工制作出来。这种制造环境和声音的鲜明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以至于我一直好奇,歌德究竟有什么独家秘籍。
昨天,在 YouTube 上看了一段 Steve Guttenberg 参观歌德工厂的视频。结尾处,歌德的第二代掌门人 John Grado 说了一段掏心窝的话。其中有一段与他的设计理念有关,我想,这就是歌德能创造出独特声音的答案: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