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4 15:17:12
工作二十多年,直到最近,我才想清楚,工作对于我来说,到底是什么,以及,我应该如何工作,如何看待工作,如何处理工作以外的生活。我把这些想法打包起来,称之为“我的工作哲学”,与你知晓。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基于我的哲学,你无须认同,更无须借鉴,若发现有用之处,作为参考即可。此外,这些哲学的背后,其实都是基于同一条主线,同一个原则,看看你能不能发现?我将在末尾揭晓。
如果我问你,为什么要上班?我想绝大部分人都会回答,为了一份薪水,我也一样。那么,正常来讲,工作既然是为了薪水,那么平时工作,就应该想着如何拿到更多的薪水,抱着这个目的去工作,对吧。既然确立了这个目标,那么工作时的行为准则,很自然的,就变成了如何取得更好业绩、如何表现自己能力、如何取得上级欢心,等等。
可是,我不这么想。我工作时的行为准则,简单来说,是为公司利益着想,做好本职工作。具体来说,我是干销售的,我处理每一件事情,都基于我销售的身份来考量,争取更多订单,为公司赚取更多利益。
咋一看,这种思维方式有些傻傻的,的确,职场上没人会教你这么做,其他”正常“的”上进“的同事,也都灵活圆滑,整天想着怎么做最少的事情,邀最大的功,升更高的职位。可是,在我看来,做本分的事情,以自己角色的职责行事,至少有两个好处。
第一,你从办公室政治里跳脱出来。做好本分的事,意味着你不用站队,不用拍马,不用在意公司内部人际关系。第二,处理问题时,你不用两难,不用考虑额外因素,减少了决策成本,并且,只要以公司利益出发,无论结果如何,你的处理方式,都无可厚非。
这样的行为准则,如果说还有什么意料之外的好处的话,你给自己减少了戏剧性,别人看你,也觉得清清爽爽的,总体来讲,是利大于弊。
说完了日常行为准则,再往上一点来讲,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自己在职场上的位置。你想做什么工作?争取什么职位?承担多少责任?
职位越高,薪水越多,对应地,你也会承担更多责任(压力),做更多的活,这几个要素,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正相关的,所以,你不能把它们分割来看,不能说,我只想坐在单人办公室里,享受那个抬头,拿双倍的薪水。你优先需要考虑的,反而应该是,为了这个目标,你需要付出多少代价。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 Mark Manson 所说的,”人生最重要的问题“: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10-12 15:28:05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10-08 15:14:28
放假前,公司组织了一场团建活动。策划公司把员工随机分成了12个小组,每组7个成员,每个小组通过分工协作完成若干任务,最后通过评分决出优胜者。其中最后一个任务是,每个小组要用积木拼出一个主题城市,然后派一名成员讲解这个城市。
在我看来,讲解员这是这场团建活动里,最有挑战的一个角色。通过观察12个小组的12个讲解员,我发现在关键时刻,人们对于如何迎接挑战,是否承担责任,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我觉得可以把这些态度分为三种,并且我认为,第三种是最好的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退缩。每个小组有7个人,其中6.5个人都不想拿起话筒,对着全公司的人做一场即兴演讲。所以分配任务时,每个人都会摆摆手,说自己不行,然后互相推举,让其他人来担当这个角色。说实话,每当看到这种遇到困难和挑战,就早早打起退堂鼓,甚至躲得远远的人,我就心生鄙夷。原因么,不是因为我自己多么有担当,恰恰相反,这种表现正是我内心的第一反应,我就是这样的人,而我希望自己尽量不要成为这样的人。我不想过多引申,但你一定可以理解,在一件事上表现得退缩避让,害怕风险的人,在其他事情上,也会有一样的反应。这样的态度,会让我们错失机会,越来越没有自信,甚至过上暗淡的人生。
第二种态度,是担起责任。12个演讲者里,有一大半都是敢于担起责任的人。而这部分人里,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类型。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09-24 15:14:09
有人问我,25年还在用的效率工具和软件有哪些,借着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如让我更新一下目前我在用的,与效率相关的工具。
有许多是之前写过的,比如阅读、笔记、待办事项等工具,我会放在文章后半部分,在文章前半部分,我尽量写点之前没有和你说过的,特别是今年开始启用的一些工具。我数了一下,今天一共会更新18个大类,肯定来不及告诉你所有细节,碰到你感兴趣的地方,可以通过链接和关键词自己去了解。
关于专注,我推荐两个工具。首先是隔音耳塞,不是降噪耳塞,而是海绵做的隔音耳塞。今年以来,使用隔音耳塞的频率大大增加,午睡时候会用,坐飞机坐火车的时候会用,最重要的,写作的时候用隔音耳塞,可以大大提高我的注意力。以前我也试过佩戴降噪耳塞,播放背景音乐,但事实是,隔音耳塞效果更好。你可以试试3M的,或者我更推荐霍尼韦尔品牌的。
第二个工具,是图书馆。如果你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去完成你的报告或其他任务,找个图书馆,戴上隔音耳塞,告诉自己不要碰手机,立即开始工作。每当我进入这种状态,专注力和效率都是最高的时候。
先说说午睡。以前我不相信午睡,现在发现,中午趴一会,哪怕不睡着,安静地趴个20分钟,都能保证一下午的清醒。午睡时,我会戴上隔音耳塞(如果同事在讲话),或者,戴上 AirPods,播放 Endel 里面的睡眠音乐。
至于晚间睡眠,我依旧使用 Apple Watch 和 Autosleep 追踪睡眠质量。昨天我更新了 iPhone 和 Apple Watch 最新的系统,发现新系统下,关于睡眠质量的报告比之前更详细了,但 Autosleep 不可替代的地方是,它会显示你睡着时,和起床时的 HRV,这个数据可以正确反映我的压力状态,好让我及时调整。
如何调整呢?每天早上我都会在 Day One 里面记日记,日记里第一段,我总会用来写下前晚的睡眠质量,如果保持好习惯,如何改掉坏习惯,以此不断提高睡眠质量。
我从今年五月开始,每天吃一粒深海鱼油,补充 EPA 和 DHA。以此来养护心血管,并提高大脑思维速度。吃完一个月后,一个明显的改变是,我的每分钟平均心率,下降了1-2次。睡眠质量似乎也有所改善。我吃的品牌是京东上排名第一的那个。
第二个新的习惯,是每天喝一杯酸奶,目的是调节肠道菌群。说实话,这个习惯,和吃鱼油,都是播客听来的,我比较认可嘉宾的观点,所以就试试看。我尽量不喝含糖的酸奶(不吃糖也是今年一个健康习惯),最近再喝奥乐齐自家品牌的,一升装的酸奶,每天晚上倒一杯喝。
第三个健康习惯,是午后不喝咖啡,改喝红茶。或者说,一天中,多次喝红茶。这个习惯来自于年初读的《空服力革命》,后来发现,的确很有用,至少开始喝红茶后,胃部不适的情况,少了许多。
第四个工具,是一个叫做 StressBook 的 app。它可以让你在一天中任意时刻,主动或被动测量 HRV 数值,以此告诉你,实时的压力情况。我为什么这么在意精神压力状态呢?压力可以提高效率,但长期处于过压状态,肯定是会出问题的,所以需要实时调节自己。
衣着跟效率也有关系,你的衣服越舒服,越没有存在感,你才能越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意吗?之前的我,喜欢穿牛仔裤,加皮鞋甚至皮靴,同事常常会夸我穿得精神又好看。可近几年来,我几乎都穿质地更软,更宽松的衣物,外加软底运动鞋。
需要强调的是,我转变了一个观念,不再纠结是否要穿全棉的衣服。实际上,现在的我,更倾向于穿化纤面料的衣物(尼龙或涤质)。随着科技发展,化纤面料变得更薄,更轻,更透气,冬天也更保暖。这些特性,相对棉质衣物来说,都会让我们更加舒适。比如整个夏天里,我换洗的几条长裤,全部是非常轻薄透气的化纤面料制成。有时候我把裤子叠好拿在手里,都会感叹,它们竟然可以做到如此轻薄。穿着这样的衣物,舒适感大大提升,让我更专注在该做的事情上。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09-10 14:58:00
昨天听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在一期播客的结尾处,主持人问嘉宾(丁昶,45岁),对于处于35岁年纪的主持人,有什么建议。丁昶回答道,赚钱不能是唯一目的,还得学会享受生活,感受快乐。他接着说,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没有供给上的问题(物质和资讯都很充足),有的大多是需求上的问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他举了个例子,我觉得还挺形象:年轻女孩到上海旅游,都会去迪士尼打卡,可如果你从小没有看过迪士尼的电影,没有喜欢的迪士尼角色,哪怕你到了迪士尼游玩,也不能感受到快乐。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值得你喜欢的东西,有许多可以带给你快乐的东西,可是问题出在,现在的人们,往往没有找到快乐的接口。
接下来,我用他的观点,和自己的例子,和你聊聊什么是快乐的接口,它应该是什么样的,不应该是什么样的。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09-07 11:13:27
几周前,老婆溜娃回来,和我讲了一件令她恼火的事情。她说,把弟弟送到游乐场让他自己玩之后,她来到围栏外面,找到一个空位,坐下来玩手机。没多久,有个老妇人走过来,说这是她的位子,让我老婆走开。由于旁边空位很多,我老婆不能理解为什么这妇人为什么一定要坐她的位子,再加上妇人态度不好,于是老婆和她争执了好几句,大周末的,弄得心情很差。
听完讲述,我劝她不要往心里去,以后遇到这种事,不用多语,赶紧避让就行了。后来几天,因为一些新闻,我们又想起这件事。我借着新闻事件,和她讨论了避让冲突的更多理由。总结一下的话,有这么三条。
我想先说说今天早上看到的这条新闻。
早上在 X 上刷到好几次这张图片,于是扔到谷歌里搜了一下。原来图片来自最近发生在美国夏洛特市的一件恐怖的事件(胆小就不要去看链接里的视频了)。8月22日,23岁的乌克兰移民 Iryna Zarutska 登上了轻轨列车,坐到了嫌疑人 Decarlos Brown Jr. 的前排座椅上。两人没有任何交流,后者突然拿出匕首多次刺向前者并迅速导致其死亡。嫌疑人带着滴血的匕首,在下一站就被警察逮捕,现在被指控一级谋杀,并接受精神鉴定。
读完新闻(我看了残忍的视频),我立即想到有必要写下这篇博客。我不知道有暴力倾向的人、精神不正常的人、吸食毒品迷幻药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有多高,如果是1%的话,上海就有20万这样的人,如果是0.1%的话,也有2万。想象一下,两万个可能随时行凶,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人,在你周围游荡,你遇到他们的几率有多高?你可能觉得不太高,可万一被你碰到了呢?这就是我提出的,遇到无理挑衅,最好主动避让的第一个理由,也是最重要的一个 - 为了安全。
如果说遇到精神病人、吸毒者是极端情况,几率不高的话。遇到心情不好的人,几率就高多了。让我举例的话,最近还有一个00后连撞骑车男子的新闻,令人震惊。这个下死手故意撞人的00后,没有精神病,没有犯罪史,可就是一怒之下做出令人发指的暴行。这样的人,被你碰到的几率又有多高呢?
我觉得还是很高的。前不久出差去常州,在常州北站打车去客户,坐上车,报出目的地后,由于距离太近,司机便开始怒气冲冲,骂骂咧咧。更可怕的是,他开始故意猛踩油门,急转弯,急刹车。幸好我上车就绑上了安全带,不然头都要装上车顶。遇到这样情绪激动的人,你该怎么办?在车上就和他争吵吗?还是下车后打电话投诉?在我看来,这两样都不是明智之举。对于基层劳动者(包括我自己),大家上班都很辛苦,加上经济不好,难免都有怨气。如果碰巧你成了那个导火索,我看还是不要把炸弹引爆的才好。
这不是自我安慰,当我们遭遇无礼对待或是(看似)蓄意挑衅时,应该保有同理心。很有可能,对方并不是针对你,很有可能,对方正在遭受不幸。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在《这是水》的演讲里,对于同理心的描述让我记忆犹新: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