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崔庆龙

RSS 地址:https://rsshub.app/weibo/user/3762961402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崔庆龙 RSS 预览

游戏的乐趣在于限制和解除限制的博弈关系,没有约束的自由是一种存在意义上的灾难,人生的大部分活力体验都来自于行动承诺着对眼前某种限制的打破,这种乐趣可以...

2025-04-23 14:14:39

游戏的乐趣在于限制和解除限制的博弈关系,没有约束的自由是一种存在意义上的灾难,人生的大部分活力体验都来自于行动承诺着对眼前某种限制的打破,这种乐趣可以进一步被描述为一个人能用可发展的能力和体验上有意义的方式解除限制,只要一个人在这样的经验框架里,那么人生online的体验会超越一切video games。//@我真不是天使:崔老师您微博之前写过的:『一个人被生活推着走的时候,会特别容易感到心理劳累,哪怕没有做很多事情。而一个人最自由的时候,一定是用必要的约束组织起了混沌的松散。』

- 转发 @崔庆龙_: 你把时间用在哪里,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人不应该脱离这一规则去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否则你会在看似隐性却不可觉知的地方支付成本,并可能会在未来某一天体验成不可接受的代价。除非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能舍弃的是什么,因为我们能接受的是想明白的得失,接受不了的是一种预期被彻底击碎的现实。另一方面来讲,人生越到后半程,那种靠运气和随机性得到一种意外之喜的可能性就越低,那时候一切变量都是相对显性的,那个阶段的智慧,就是看透得失与权衡利弊的经验成熟,因为这个阶段的人已经能够预期在未来可能出现什么,不会出现什么,理想的状态是这些可控的变量已经足够多的被建构,在自己能够投入和把握的人生阶段里。

你把时间用在哪里,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人不应该脱离这一规则去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否则你会在看似隐性却不可觉知的地方支付成本,并可能会在未来...

2025-04-23 14:02:46

你把时间用在哪里,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人不应该脱离这一规则去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否则你会在看似隐性却不可觉知的地方支付成本,并可能会在未来某一天体验成不可接受的代价。除非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能舍弃的是什么,因为我们能接受的是想明白的得失,接受不了的是一种预期被彻底击碎的现实。另一方面来讲,人生越到后半程,那种靠运气和随机性得到一种意外之喜的可能性就越低,那时候一切变量都是相对显性的,那个阶段的智慧,就是看透得失与权衡利弊的经验成熟,因为这个阶段的人已经能够预期在未来可能出现什么,不会出现什么,理想的状态是这些可控的变量已经足够多的被建构,在自己能够投入和把握的人生阶段里。

人生总是会遇到不幸,我们几乎无法期待一些糟糕的事情不降临在自己身上,当这些事情来了,人除了在现实层面艰难应对并努力接受后果之外,更重要的是修复它在心灵...

2025-04-18 12:30:44

人生总是会遇到不幸,我们几乎无法期待一些糟糕的事情不降临在自己身上,当这些事情来了,人除了在现实层面艰难应对并努力接受后果之外,更重要的是修复它在心灵上所造成的创面,而不让它变成一种未来会持续唤起且随机唤起的新的应激。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没得选的,孩童天然就依赖着那些更为强壮和有智慧的人去帮自己调谐情感,只有能被环境调谐的经验才是能被自己整合的经验——这句话至关重要,这是一件事是创伤,或不是创伤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人要不要启动解离这一防御机制的根本。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在某些事情上可以泰然自若,在另一些事情上却又会瞬间失去理智,因为被解离的经验是不受自我掌控的,因为解离就是把不能被统合的经验分离到自我之外。

这是大多数人都能在过往的经验中内省到的那部分,这就像一个人理性上知道一件事是安全的,但情感上却会做出激进的防御动作,它并非是要重演一次灾难,而是希望在自己所处的当下环境里找到一种承载——虽然它常常以失败而告终。

我以前经常说自我接纳,这句话被说烂了,也是一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自我接纳的本质含义是我们以柔和宽容的心,将那些分离在自我之外的,不受控的情感抱持在可接受的距离中,并感受其中哪怕很少的有安全感的部分。

这是一个结构工程,是一个系统操作,更需要的是一种对于自我的深深理解。一个人不接纳自己,就不可能改变自己,所谓改变自己,其实就是把分离的经验纳入到自我系统之内,让它不再阻碍改变的发生。

其实没有什么需要改变的,那时候说到的改变,不如说是学习,因为只有拥有了完整的自我,一些新的东西才会被习得,才愿意去习得,人在那个时候才具备经验上的灵活性,而不是它的反面——僵化。

精准的捕捞//@cocoldoor_冷冷的门:立马想到了崔老师之前分享的这篇博文网页链接 两者相辅互为解释 谢谢老师的分享 - 转发 @崔庆龙_: 人尽量不要在同一个环...

2025-04-16 15:27:51

精准的捕捞//@cocoldoor_冷冷的门:立马想到了崔老师之前分享的这篇博文网页链接 两者相辅互为解释 谢谢老师的分享

- 转发 @崔庆龙_: 人尽量不要在同一个环境或同一种经验下浸泡太久,就好比一个人一整天都没有出门,且这一天也在家里重复着同样的刺激时,比如躺着玩手机,那么ta大概率会在夜晚触发一种因为过分松弛而无法凝聚起基本活力和睡眠调节能力的状态,或者说,进入了一种需要新的抚慰且无法将其它行动感受为抚慰的心境中。

这种经验的反面:你在外面忙了一天,或者游玩了一天,晚上回家后,那个情境传递的经验是“新”的,它形成了有效的刺激,哪怕放松也是一种刺激,你对这种不用做任何事就可以躺着的感觉是有“新鲜”感的,它能令你前一个阶段的疲累和紧张得到重新的组织。

反过来讲,当你一天都处在一个没有任何内在张力的状态下时,你会陷入一种想要找点事做,但做任何事都没有冲动的经验中,你会感觉到时间是需要打发的,你要去“想”到底该做什么,经验连续性被中断了,它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创伤架构——经验连续性的中断。这是一个不良的信号,这意味着你并不知道你想要做什么,或者没有冲动去立刻做什么,活力和积极经验的灵敏感知不太容易涌现在这样的架构中。

如果这个“打发”也没有得到处理时,心境就会开始进一步下沉,这时候偏向于抑郁位的经验会开始慢慢组织,进而体验到孤独、脆弱、无序、失调、无意义等,这是一种更难把自己打捞起来的状态。

其实每个人的内在经验世界都有它的规律性,你会因为什么事上浮,又会因为什么样的事下沉,以及在什么样的时候,你会失去调节这种起伏的能力,事情总是在稍有征兆的那一刻处理起来更容易,情绪也是。

人尽量不要在同一个环境或同一种经验下浸泡太久,就好比一个人一整天都没有出门,且这一天也在家里重复着同样的刺激时,比如躺着玩手机,那么ta大概率会在夜晚触...

2025-04-16 15:18:00

人尽量不要在同一个环境或同一种经验下浸泡太久,就好比一个人一整天都没有出门,且这一天也在家里重复着同样的刺激时,比如躺着玩手机,那么ta大概率会在夜晚触发一种因为过分松弛而无法凝聚起基本活力和睡眠调节能力的状态,或者说,进入了一种需要新的抚慰且无法将其它行动感受为抚慰的心境中。

这种经验的反面:你在外面忙了一天,或者游玩了一天,晚上回家后,那个情境传递的经验是“新”的,它形成了有效的刺激,哪怕放松也是一种刺激,你对这种不用做任何事就可以躺着的感觉是有“新鲜”感的,它能令你前一个阶段的疲累和紧张得到重新的组织。

反过来讲,当你一天都处在一个没有任何内在张力的状态下时,你会陷入一种想要找点事做,但做任何事都没有冲动的经验中,你会感觉到时间是需要打发的,你要去“想”到底该做什么,经验连续性被中断了,它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创伤架构——经验连续性的中断。这是一个不良的信号,这意味着你并不知道你想要做什么,或者没有冲动去立刻做什么,活力和积极经验的灵敏感知不太容易涌现在这样的架构中。

如果这个“打发”也没有得到处理时,心境就会开始进一步下沉,这时候偏向于抑郁位的经验会开始慢慢组织,进而体验到孤独、脆弱、无序、失调、无意义等,这是一种更难把自己打捞起来的状态。

其实每个人的内在经验世界都有它的规律性,你会因为什么事上浮,又会因为什么样的事下沉,以及在什么样的时候,你会失去调节这种起伏的能力,事情总是在稍有征兆的那一刻处理起来更容易,情绪也是。

很多时候,人要的并不是一个自己已经知道的建议,而是一种经验上的重新梳理,只有自己想明白了,体验上疏通了,才能做到//@嫣然追守:崔老师,这篇文章和我的心里...

2025-04-13 16:08:55

很多时候,人要的并不是一个自己已经知道的建议,而是一种经验上的重新梳理,只有自己想明白了,体验上疏通了,才能做到//@嫣然追守:崔老师,这篇文章和我的心里路程若合一契,虽然我还是难以释怀,不是因为对方,而是那种拥有精神氧气以及活力满满的体验感。只不过当您用文字入木三分地娓娓道来之后,我觉得自己的经历并没有那么意难平了 不是绝无仅有的。

- 转发 @崔庆龙_: 理想化所指向的是对方身上本不存在的那部分,维持它的条件就是让它足够陌生,却又足够想象。

这个体验很像是初次游玩塞尔达旷野之息的感觉,它是一种广袤、深邃、未知,却存在着所有奇遇和可能性的世界感,只有这样一个世界,才能兼容有关自己的一切。理想化的爱的体验,来自于一个人所对我们敞开的接近于无穷的世界感,它最大程度抵消着熟悉和已知。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关系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彼此就不愿意分享了,也不愿意说话了,因为理想化的经验消退了,真实的对方并不是一个你愿意表露和抒情的对象,这种感觉变化似乎都没有真正进入过你的意识,你只是下意识地不想了,因为没那种感觉,也没那种冲动,一个平滑的衰退梯度将对方的神秘和你的好奇一并消除了。

爱总是被缘分这个词所诠释:作为两个随机飘荡在大千世界中的微尘,我们如何才能共同缘取那时空意义上的短暂重合,却又向彼此敞开为一个可以参与的世界,而不是过客。

依恋是人类最本能的需要,它更多相关于安全和支持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这是人类从婴儿时期就有的一种需要,人类天生倾向于依附在一段关系里,从而排遣掉孤独和脆弱。

人总是愿意活在有“同类气息”的情境中,尤其是当这个同类已经足够熟悉和安全时。

所以很多人离不开一段关系,往往可能是出于依恋创伤,即我们并不是真的多么喜欢一个人,更谈不上爱,我们只是惧怕那些令自我破碎的分离和遗弃的经验,这种关系只是维持了一种不崩溃也不弃绝的安全,而不是幸福和愉悦。

不再吸引的关系会激发一个人潜在的利己性和代偿渴望。

无感会让人不禁疏远,更不用说彼此不那么好相处的部分带来的厌恶,关系会在这里发生破裂,同时它也召唤修复和,迎接理想化在坠落现实后的新形态,真实的确认就是发生在这里,发生在不如愿且有一种新的经验出现时。 爱是什么?

理想化所指向的是对方身上本不存在的那部分,维持它的条件就是让它足够陌生,却又足够想象。这个体验很像是初次游玩塞尔达旷野之息的感觉,它是一种广袤、深邃、...

2025-04-11 18:09:20

理想化所指向的是对方身上本不存在的那部分,维持它的条件就是让它足够陌生,却又足够想象。

这个体验很像是初次游玩塞尔达旷野之息的感觉,它是一种广袤、深邃、未知,却存在着所有奇遇和可能性的世界感,只有这样一个世界,才能兼容有关自己的一切。理想化的爱的体验,来自于一个人所对我们敞开的接近于无穷的世界感,它最大程度抵消着熟悉和已知。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关系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彼此就不愿意分享了,也不愿意说话了,因为理想化的经验消退了,真实的对方并不是一个你愿意表露和抒情的对象,这种感觉变化似乎都没有真正进入过你的意识,你只是下意识地不想了,因为没那种感觉,也没那种冲动,一个平滑的衰退梯度将对方的神秘和你的好奇一并消除了。

爱总是被缘分这个词所诠释:作为两个随机飘荡在大千世界中的微尘,我们如何才能共同缘取那时空意义上的短暂重合,却又向彼此敞开为一个可以参与的世界,而不是过客。

依恋是人类最本能的需要,它更多相关于安全和支持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这是人类从婴儿时期就有的一种需要,人类天生倾向于依附在一段关系里,从而排遣掉孤独和脆弱。

人总是愿意活在有“同类气息”的情境中,尤其是当这个同类已经足够熟悉和安全时。

所以很多人离不开一段关系,往往可能是出于依恋创伤,即我们并不是真的多么喜欢一个人,更谈不上爱,我们只是惧怕那些令自我破碎的分离和遗弃的经验,这种关系只是维持了一种不崩溃也不弃绝的安全,而不是幸福和愉悦。

不再吸引的关系会激发一个人潜在的利己性和代偿渴望。

无感会让人不禁疏远,更不用说彼此不那么好相处的部分带来的厌恶,关系会在这里发生破裂,同时它也召唤修复和,迎接理想化在坠落现实后的新形态,真实的确认就是发生在这里,发生在不如愿且有一种新的经验出现时。 爱是什么?

人其实不需要读太多本书,但人却需要读很多遍书,这是我非常切身的一种体验,它多少有点回应了我上次分享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内心的某个管线跑通了的感觉。...

2025-04-09 23:29:40

人其实不需要读太多本书,但人却需要读很多遍书,这是我非常切身的一种体验,它多少有点回应了我上次分享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内心的某个管线跑通了的感觉。

书籍在敲定的那一刻它就已经保持了恒定,但人的经验是持续组织和再组织的,当你用不同的心境去匹配同样的文字时,涌现出来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这很像是一句话,你过去十年看是一种感觉,现在再看又是另一种感觉,因为人在同一时间可以窥测的东西太过有限,我们总是窄化在一个时空和体验的背景下,封闭在自己的经验孤岛中。

只有当一个人把不同时间的自我连续起来的时候,才能真正回应一些疑惑,那个缝合时间的东西可以书籍,也可以是别的东西。至于这篇微博,我不仅仅是在分享读书的心得,而是在描述一种经验的关联——有些一直存在且非常重要的东西,也许在我们匆匆前行的过程里遗落了很多,只有再度反身的那一刻才能拾取。

有些东西,也许我们得到过,却又在新的路途中失去了,也许你已历经的人生中已经包含了彼岸和出口,只是需要以时间意义上是“现在的旅者”的身份重游一遍。

洗澡确实可以提高心理效能,配一个恒温花洒很重要//@大了个城:我更偏向于人体是一个通道(或导体),联通现实世界和宇宙。只要你心够静,宇宙的信息就更容易通过...

2025-04-08 11:38:09

洗澡确实可以提高心理效能,配一个恒温花洒很重要//@大了个城:我更偏向于人体是一个通道(或导体),联通现实世界和宇宙。只要你心够静,宇宙的信息就更容易通过你的身体进入现实世界,也就是“获得灵感/妙手偶得”,为什么洗热水澡的时候灵感最多,因为当时最轻松,内心很平静

- 转发 @崔庆龙_: 我想,任何领域的创作都是和自我深度连接的过程,最近和一个绘画颇有天分的人交流了一些相关的经验,我最后意识到,创作的本质就是一种自我经验世界的沉潜,因为日常生活中里的杂质太多了,一个创作者的内心如果交织着太多外部的碎片,那么ta的作品里必然会反映出这种杂质特性——冗余、缺失、不连贯、不统合、堆砌感等。创作其实就是把自己内心的特定管线跑通了一遍,无论它是什么样的主题和形式,跑通的那一刻你是会有确认感的,跑通了,就有结果。

我想,任何领域的创作都是和自我深度连接的过程,最近和一个绘画颇有天分的人交流了一些相关的经验,我最后意识到,创作的本质就是一种自我经验世界的沉潜,因为...

2025-04-07 21:32:24

我想,任何领域的创作都是和自我深度连接的过程,最近和一个绘画颇有天分的人交流了一些相关的经验,我最后意识到,创作的本质就是一种自我经验世界的沉潜,因为日常生活中里的杂质太多了,一个创作者的内心如果交织着太多外部的碎片,那么ta的作品里必然会反映出这种杂质特性——冗余、缺失、不连贯、不统合、堆砌感等。创作其实就是把自己内心的特定管线跑通了一遍,无论它是什么样的主题和形式,跑通的那一刻你是会有确认感的,跑通了,就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