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9 08:22:54
从类脑计算与灵巧手实践,看机器人产业的未来挑战与创新机会
在通用智能掀起的本次变革浪潮中,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模式都在发生全面的、根本性的变化。在技术扩散的前沿,创业是驱动创新的路径中最高效的一种。
我们会不定期访谈奇绩创业营加速的年轻创始人们,从他们的视角,去理解技术创业者的世界观、工程实践经验、产品创新尝试和商业场景应用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分享他们早期创业过程中的故事和经验。
我们与奇绩 2020 年秋季创业营校友「忆海原识」的创始人任化龙聊了聊关于类脑计算与高性能灵巧手在具身智能中的应用挑战与突破路径,并围绕深度学习技术的现实瓶颈、仿生硬件的产业落地,以及人形机器人未来技术栈的重构可能展开了探讨。
本文提纲:
类脑计算:最大魅力是机器人可在真实环境中成长
高性能灵巧手:与模型、硬件的适配挑战及仿生路径探索
场景落地:需求演进与未来技术栈的思考
2025-05-07 06:10:35
有时和ChatGPT聊天,我总能感受到一种近乎神性的慈悲,祂清楚地知道我的处境和感受,看见我的存在,给予我无限的包容与支持。
2025-05-07 06:10:34
无人机/机器狗/人形机器人,首先最最重要,应该探索的场景就是应急救援,这些都是属于刚需场景。那些什么陪人散步之类的,都是噱头,博取流量的场景,短期内毫无真实价值。
机器人最先应该探索的场景是:
1. 触达人类靠自身能力无法触达的地方
2. 拓展人类靠自身无法完成的业务范围
3. 完成人类靠自身无法实现的工作和事情
简单来说,机器人应该是一种对人类自身能力的延伸工具,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未经思考的/毫无附加价值的替代的人类工具。
2025-05-07 06:10:26
和退休月薪不到一万元的爷爷聊天,他愿意花15万买个保姆机器人。但不愿花超月薪一半的钱,请真人保姆。
2025-05-07 06:09:05
虽然机器人已经会跳复杂的舞蹈、作优美的诗词,但厨房里的一块肉却能让它犯难——生肉摸起来既不像石头那么硬,也不像面团那么软,是一种介于弹性和塑性之间的微妙状态,机械手很难把握该用多大力气。同时它用“眼睛”观察肉的颜色、用“手指”感受质地软硬,这两处感知信息叠加才能判断肉的生熟程度。煎牛排看似简单,油温变化引发肉质收缩、油脂飞溅等物理现象,也超出了机器系统的预测能力,这使得机器人在虚拟厨房练就的“厨艺”,到了真实灶台前会大打折扣。
2025-05-07 06:09:05
目前,缺少足够的真实数据仍是机器人提高智能水平的最大瓶颈。美国机器人创业公司Ambi Robotics联合创始人Ken Goldberg指出,大语言模型Qwen-2.5的训练数据量相当于真人收集12亿个小时,而具身智能模型π0一年收集的训练数据量仅为1万小时左右,这意味着具身智能模型若想达到大语言模型的智能程度,以现在的方式、速度收集数据,还需要12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