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23:21:27
本文的作者是博主的一位发小。
半年前,hl 回清华,我们一同在五道口的意大利面馆吃了一顿,饭后一路走回学校。我动议他回老宿舍看看,他欣然接受。还记得他站在窗前向北眺望夜景——北边是校外,成片的郊野公园与圆明园相接。谁能想到这位公子哥离校那年和离校后发生这么多事情呢?我们在 23 年都受到巨大的精神挑战,其剧烈程度,几近将我们打倒不起。看他眺望窗外的背影,我说:“你果然没有那种重回故地的慨叹”,他同意。这几年,可以慨叹的事情太多了吧!
今天竟然是我在 1303b 过的最后一晚!然而我也并未发出什么慨叹。 22 年住进博士楼,偶然分配至此,与 hl 做了短短两月的舍友。即使他两月后转到楼下的单人间,但是 22 年底那些刷手机信息夜不能眠的日子,每天都到楼下一层去找他交流信息,揣测、断定,激愤得形诸于颜色。然而却见他喝着加冰的威士忌,喝着我推荐他买的鸭屎香单枞,看他点烟、沉思,当然神色也是阴郁的。如果不去找他高谈阔论,想必胸中的块垒之气是不得抒发的。
还记得那天晚上给老师拨了电话,问他是否住在校内,他立刻反应道“需要我现在过去吗?”又听他讲“这次动员的广度和深度”如何如何。今天想来,只有苦笑,还有感叹。每个人的过去都像陈死人的血肉一样滋润从泥土中长出的生命之芽,对于学者这些历史性的存在者来说更是如此!这几年几位 1930 年代出生的思想史家相继去世,他们的晚年无一不孤寂,或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大陆、港台、美国学界切割,随着 20 世纪的落幕而隐退。读张灏的纪念文集,印象最深的便是“20 世纪之子”这个称谓(还有张灏晚年时常慨叹:俱往矣!读之令人不忍),惠我思想的李先生何尝不是如此,我的老师何尝不是如此!最能振发我的思想与心灵的,便是他们了。莫非我对 20 世纪,就像高中二战军迷对苏、德军服、坦克的历史癖一样吗?我想不是的,我一向缺少这样轻松的消遣。历史是多么沉重啊!
前些日子困闷不爽,找朋友高谈阔论(实际上更多是我单方面输出“负面情绪”),说到自己只在 20 世纪活了三年,为何有这么深的 20 世纪情结呢?20 世纪的遗产,能否因应这几年以来的现实,是个疑问,然而我的 20 世纪情结究竟从何而来呢?我不认为它来自于书本的移植,虽然但凡情结之类的东西,都与意淫难解难分。这是个谜,并且是支持我继续现在工作的绝大动力。毕竟,对那种钱钟书式的博雅的学问,我并不感冒。
记忆虽然可以通过编年串联起来,但是印象中深的,在这间小屋中,也就那么几个瞬间。大部分时间,都是懒散地按部就班地生活。23 年四月底五月初,因为喜欢一个人而不得,想到他,除了渴望、遗憾、不解,还有怨恨。知道他喜欢拍鸟,辨识各种鸟叫,不巧我的宿舍朝北,下面正是一大片树林,春末初夏的鸟叫很早,四五点钟便已经吵闹,而我是久矣习惯开窗睡觉的——即使进了蚊虫也不以为意。听到鸟叫便想起他,早早地醒来不能入睡,以至于恨听鸟叫,流下苦涩的泪水。他是来过这间宿舍的,也曾向窗外眺望,为何当时没有从身后搂住他呢?真遗憾!彻底放下这段求而不得“恋情”,已经是在大病初愈之后了。那是第二年的五六月份,从地铁车厢门走出,忽然想到删掉微信,就这么删了。
我在这间小屋也活了三年!而且是全身心地、发动意识地、痛切感受地活了三年!20 世纪那三年我还是个婴儿呢,什么也不记得。23 年那些痛苦的日子不必说了,如此苦心极力、戚戚惶惶,如此神经衰弱、充满戾气,终至于年底病倒,两个月没有回到这间小屋。第二年开学后回来试探性地重新住宿,从一周一两天开始,一到晚上就产生恐慌与气闷,直到临睡前冲了热水澡、准备服下安眠药才缓解。再到一周住三四天,再到工作日全部住宿。也是五六月份,晚饭后在操场散步,一圈一圈地走,手机放在兜里,就透过眼镜全身心地感受周遭,看宿舍楼顶,看足球场上的大灯,看远处的双清公寓,看天空和云彩,真是劫后余生的感觉!经此一遭,看熟悉的场景竟然都有新鲜的感受了,然而这新鲜中带着念天地、古今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历史的沉重,劫后余生的庆幸,当然还有怕——怕再遭这么一遭罪,不知自己还能不能挺过来。甚至对于已有的经历而言,都不能说是挺过来,而是熬过来。当然,劫后余生久了,感官重归于木讷,看到熟悉的场景便无所谓感触了。
晚上出门锻炼前,给hl发了条微信——毕竟他也在这里住过,告诉他这是我在 1303b 住的最后一晚,他半开玩笑,带着一如既往地公子哥式的幽默调侃,但又有那么点老年人的沉重,给我回复:“一个时代落幕了。”确实,很快,也许就在 9.1 号,这间屋中的床铺桌板衣柜就要被拆除,墙上由他多年前张贴的古画复制品,以及那张我经常误看作鲁迅的闻一多像,都要被铲除了!也曾住过这栋楼,早我们数年毕业的亦师亦友的hy兄留给他,并由他留给我的席子和小茶桌,也不在我带走的物品之列。它们将被留在这里,当成垃圾,碾碎、消失。而我的那幅徐悲鸿鹰图的木版水印挂轴,和朋友戏仿康有为字体的竖轴,在新宿舍也没有墙面能够安放,只得卷起收走了。接下来这几个月,可以说是反刍在这间小屋中三年来的经历和思考,我很爱这个比喻:就像一头受伤的狼一样,舔舐着自己的伤口。独狼舔舐自己的血,而这血就像乳汁一样滋润它。
四邻都已搬走,在屋中功放布鲁克纳早年的交响曲,实在是莫大的享受,看了一下唱片封面,是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的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录音(1983-1988),oboe 响了起来,大提琴的旋律之美,堪比柴可夫斯基冬日梦幻那首交响曲的慢板。
2025 年 8 月 26 日夜
于紫15旧寓
2025-07-29 20:18:07
今天,我发现我的星展银行(新加坡)的信用卡中有一笔莫名其妙的账单。于是我立刻跟星展银行的客服取得了联系,并且协助我撤销这笔 “盗刷交易”。在中国用了这么多年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从来没有遇到过未授权交易的情况,而有了信用卡的这几年间,这已经是我第二次遇到这种情况了。
第一次被 “盗刷” 是在招商银行用那个 MasterCard 国际全币种信用卡的时候,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卡片里的账单多出了一笔不认识的交易,于是立刻通过银行的热线与信用卡中心的客服取得了联系,帮我锁卡、换卡,撤销交易一条龙服务,最终更换了一张新卡来解决问题。不过这已经是 2021 年左右的事情了。
在此之后,我在用卡安全这方面一直 “感觉良好”——比如,我每次拿到卡之后,都会做这么几件事情:
不过即使是这样,我这次还是被盗刷了。盗刷的账单在我这里看起来是这样的:
Activation Blizzard UK LiLondon GB USD -39.99
动视暴雪?看起来很像。我搜索了一下相关的资料,最终在动视暴雪的官方网站下找到了有关未授权交易的专题页面。根据网站提供的资料,看起来这笔 39.99 美元的资金交易属于其中的 “数字产品升级” 类别(我猜可能是游戏装备?)。
在小红书我也搜索了一下,也有类似的用户疑似信用卡资料泄漏,而被动视暴雪扣款,最终争议成功的案例。在贴子中,那个作者表示自己也经常玩游戏,因此一开始也没有觉得这笔交易很可疑。这和我的情况是类似的,所以我有点怀疑是 Steam 把我的支付信息给泄漏了,也许吧,谁知道呢。
向银行报告之后,第二天我便接收到一封电子邮件,说明商家并没有对此账单收费,因此相关费用已经从账单中消除。除了需要等待几天更换信用卡之外,并没有其他的损失。不过,对于信用卡的用户来讲,还是要时刻关注一下自己的信用卡账单,避免这种未授权交易带来的损失。
2025-06-26 06:06:42
我就是 vczh 口中那个 “中学时花了 100 小时编程” 的孩子。高考后,在物理老师邓华的推荐下,我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进入行业后我也曾焦虑:万一哪天干不动、不想写代码了怎么办?vczh 的这篇文章告诉了我答案:如果有一天你变得不喜欢编程了,那就不要编程。人生在世除了让自己开心,没有什么是必须做的。
本文全文转载自 @geniusvczh 在 2025 年 6 月 16 日发布的 X.com 文章,排版格式略有调整
又到了每年选志愿的时候。一个想法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要看他是否不会跟着总路线一起摇摆。虽然每次的措辞不一样,但是我现在跟码农行业如日中天的 10 年前保持差不多的想法:一个人只要在中学阶段能花超过 100 个小时编程,我就认为他可以安心报计算机,为什么呢?
现在已经活了半辈子了,我越来越觉得 you only live once YOLO 非常的有道理。人终归都是要死的,你做的一切努力都终将白费,所以只有活得开心的人,才没有白来地球 online 一趟。如果你在即将死亡的时候觉得,要是能再来一次就好了,那你就是一个成功的人,我认为这是唯一衡量你是否成功的标志。
如果你中学阶段真的花了 100 个小时编程,那我就认为你是热爱编程的。这种热爱通常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快速衰退,你一定想在开始工作甚至在中年阶段依然可以写自己喜欢写的代码。然而就算你当了程序员,上班写的代码也可能是无聊的,所以下班后还得写让自己爽的代码。
不管怎么说,报计算机专业终会找到的工作钱会多一点,不管是不是当程序员。而且你从进去大学开始就能一直做自己热爱的东西,工作后还能买得起昂贵的台式机,还有底气拒绝加班,下班后写自己的代码不用看用户的脸色,没人用也不会造成困扰,那么你就可以从此刻开始不停享受写代码带来的快乐。
毕业后,每一年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社会经济出了问题你一下子失业了,晚上写自己喜欢的代码,也可以让你忘却烦恼,白天有更好的情绪。一直有工作自然是好的,暂时没有也不会有很大的压力,保持一个好的情绪,甚至能让你多活好多年,在退休后还能比别人多十几年时间享受写代码的乐趣。
当然人也是会变的。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只喜欢写代码,到了中年发现多了一些别的爱好,看着 GacUI 代码增长的速度远低于10年前就知道。不过没关系,如果有一天你变得不喜欢编程了,那就不要编程。人生在世除了让自己开心,没有什么是必须做的。
所以报计算机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能够一直写代码。如果你真的不喜欢编程,却要被迫写代码维持生计,那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搞不好还会熬出抑郁症。所以为什么说我只鼓励在中学阶段写过 100 小时代码的人报计算机呢?
过去几十年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从零开始学编程,最后会喜欢上的只是极少数。如果你没写过代码,那按照统计,你极大概率是不会喜欢写代码的。不过人生是你自己的,你愿意赌博,那我也不会阻止你的
2025-02-25 13:11:58
在消息推送服务 Pushover 的文档中,介绍了消息共有 5 种不同的优先级别(-2、-1、0、1 与 2)。这些级别对应了不同的消息推送模式,本篇文章对这些消息级别进行讨论。
根据文档描述,这种优先级别不会发送任何推送通知。在 iOS 系统中,只会使主屏幕中的图标角标的通知数量增加,相当于是一种 “静默通知”。结合单独的 Pushover “应用程序/API 令牌”(Application/API Token)来使用时,这种优先级别特别适合发送一些提示性的信息,比如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日志,或者重要程度低到主动想起来才有必要看的一些信息。
这种优先级别会产生一条手机通知推送,但推送不会有任何的震动或者铃声。在 Pushover 的免打扰模式启用时,普通优先级(0)的消息会降低为该优先级的推送模式。通常,一些需要引起关注,但如果长时间不关注也不会造成太大负面影响的事件的消息推送可以考虑使用该级别。比如天气更新、日常新闻,或监控的日常股票价格走势等。
这是默认的消息推送优先级别。以该优先级别发送的消息会正常产生推送通知,响铃以及震动。这种优先级别通常适合推送 “希望使用推送服务本意” 的事件类型,如需要引起注意的运维事件、需要响应的消息,以及到某个时间点需要进行何种动作等。
以高优先级别推送的消息会绕过 Pushover 用户设置的免打扰时间,并且消息在 Pushover 中以红色底色显示,以引起用户注意。除此之外,消息的推送模式与普通优先级别的消息相同。用户通常会在休假或完成重要任务期间开启免打扰时间。而需要通过这种优先级发送的消息的重要程度足以打断用户正在聚焦的某些工作。通常是需要立即采取行动的事件、重要天气提示以及重要任务执行异常等通知。
注意,高优先级的震动以及铃声通知无法绕过系统的静音设置,除非在 Pushover 客户端中手动设置。
紧急优先级具有与高优先级一致的推送策略,但会重复推送直到用户响应为止。同时,在 iOS 客户端中,用户可以为高优先级和/或紧急优先级的消息设置“重要警告”。在“重要警告”模式下,即使你已将 iPhone 静音或设置了专注模式,也会收到通知。这种模式通常适用于 Oncall 或紧急消息。
在紧急优先级模式下,推送消息时结合 retry
和 expire
两个选项可以控制重复推送的频率以及总共次数。retry
选项用于控制用户未响应时,消息应当多长时间推送一次。可以设置一个 30 秒或以上的值。expire
选项用于控制消息的过期时间,消息一旦过期,则不会再尝试去推送给用户,其最大值是 10800 秒(3 小时)。Pushover 还有一个总共 50 次的消息推送限制,而无论 retry
和 expire
的值被设置为多少。
2025-02-16 22:40:11
我们也许已经使用过一些自动化工作流的服务或工具,如 IFTTT 或 iOS 系统中的快捷指令。这些服务可在某些事件发生时,自动按照预设好的逻辑执行对应的指令——“在股票价格涨至 XX 时提醒我卖出”,又或者 “每天早上 9:00 自动进行软件每日签到”,都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来轻松实现,就像部署了一个个人助理一样。
这些工具有着各自的局限性。例如 IFTTT 的免费版本仅提供了 3 条激活的工作流配额,超出的部分需要付费月度订阅。而 iOS 中的快捷指令则依赖于手机本身,当设备网络断开或者电量耗尽时,相关指令便不再执行。本文介绍了一款可在本地部署的工作流软件 n8n,该软件提供了强大的无代码或低代码工作流配置功能,能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自动化工作流的能力,并可以配置和调用外部大语言模型作为 AI Agent(代理型人工智能)来完成智能判断和工具调用等功能。
为什么选用 n8n 这款工具?最大的原因是这是目前最好用的可以在本地部署的工作流自动化工具。这款工具提供了我对一个工作流自动化工具的所有基本期待,包括:
n8n 和其他仅提供订阅制的工作流软件的不同之处是,他们有一个在 GitHub 上开源的免费社区版本。该版本除了阉割了一些高级功能(如环境变量配置和多人凭据共享等)以外,所有基本功能都是比较齐全的。除此之外,n8n 也提供了云服务的版本,但该版本(n8n Cloud)没有免费层级。因此,我们推荐在本地服务器搭建 n8n 环境。对于仅希望快速体验 n8n 功能的用户,在 Bilibili 与 YouTube 等平台均有许多演示视频,可供快速评估 n8n 软件的功能。
根据 n8n 的文档,其提供了两种本地部署的选项:通过 npm 包管理器,或者通过 Docker 容器安装。通过 npm 的安装方式直观且快速,可在几分钟内就在本机部署好并运行 n8n 实例:
npm install n8n -g
n8n start
默认情况下,n8n 使用本地 SQLite 数据库用作数据存储。另外,作为生产环境使用时,你也许希望配置 n8n 的服务器域名、回调消息的接收 URL 以及启动端口等参数,这些在 n8n 文档的配置章节中有多篇文档描述。在这里我给出我启动 n8n 使用的脚本命令,以供参考:
#!/bin/bash
export NVM_DIR="$HOME/.nvm"
[ -s "$NVM_DIR/nvm.sh" ] && \. "$NVM_DIR/nvm.sh" # This loads nvm
[ -s "$NVM_DIR/bash_completion" ] && \. "$NVM_DIR/bash_completion" # This loads nvm bash_completion
export VUE_APP_URL_BASE_API=https://ai.example.com/
export EXECUTIONS_TIMEOUT=3600
export GENERIC_TIMEZONE=Asia/Beijing
export N8N_PROTOCOL=https
export N8N_HOST=ai.example.com
export N8N_PORT=5678
export WEBHOOK_URL=https://ai.example.com/
n8n
我是使用 npm 的方式部署并运行 n8n 实例的,我在本地服务器配置了 Nginx 对 n8n 进行了反向代理。最终的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
如果你从没使用过类似的工具,n8n 官方在 YouTube 上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好的初学者课程(英文版),这将很好地帮到你。当然,在这篇文章中,我也会向你传授构建一个好的工作流的秘密要点,这不仅适用于 n8n,也适用于其他的工作流自动化软件。
面对着空无一物的 n8n 工作流画布,你是否有那么一瞬间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回想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不知道身边有哪些事情可以被工作流软件 “自动化”?我的建议是首先要找到一个使用 n8n 软件来自动化的简单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
其实坦率地说,如果要论这些平台的开放性来说,一些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软件的开放程度要比中国内地使用的大多数软件要高得多。比如 Telegram、WhatsApp 都有 API 可供编程调用,而像微信等软件,即使你使用了一些编程手段去调用,也会因为违反用户协议而可能遭致封禁。说到底还是生态环境不一样。
接下来,我们以 App 内的每日签到为例,来展示如何使用 n8n 代替每天繁琐的人类劳动。这可能是使用 n8n 的一个很好理由。
要构建一个工作流,你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对于 App 每日签到工作流,我们希望在每天早上 9 点自动执行它,每次执行时,它会像用户在手机 App 点击 “签到” 按钮一样,发起一个 HTTP 网络请求。除此之外,该工作流不需要任何外部数据,也不需要在数据之间进行提取或转换。
我们通过在 n8n 主页面右上角点击 “Create Workflow”(创建工作流)按钮,以创建一个新的空白工作流。在空白画布的中央,点击 “Add first step”(添加第一个步骤)按钮,以添加一个工作流触发器:
由于我们的工作流在每天早上 9 点自动运行,因此在这里我们选择 “On a schedule”(定时)选项,然后在打开的窗口配置对应的定时策略。
接下来我们添加 App 签到功能的节点。通常要求签到的 App 是不提供公开 API 的(因为这些软件期望用户每天手动点击签到,以增强用户粘性),因此,我们需要用一些技巧来抓取签到操作对应的网络请求。我们以 iOS 上的步骤为例,这需要在手机上安装一个抓包工具,如 App Store 上的 Stream 等。打开要签到的 App,在点击签到按钮步骤之前,打开相应抓包工具的录制或监控功能,然后点击 App 中的签到按钮后,关闭对应的抓包工具。这样一来,你就抓取到了包含签到请求的尽可能少的请求列表,这有助于你分析具体的有效请求。
分析签到请求的一个技巧是,通过观察请求列表中包含类似 “签到” 含义的 URL 的对应 GET 或 POST 请求,看到这些请求的响应信息,一般都会有服务器端 API 返回的签到确认信息,像下面的样子:
"sign_message": "签到成功"
许多抓包软件都有请求重放功能,该功能有助于你确认对应的请求是否是有效的签到请求。在第二天对疑似的请求进行重放,从而确认哪个请求是对应的签到请求。由于这些请求包含了 App 的用户登陆状态,因此请求的结构体可能比较大,最方便的方式(大多数抓包软件都有提供)是复制请求为 cURL 格式。而 n8n 的 HTTP Request(HTTP 请求)模块可以允许粘贴一个 cURL 命令以做解析,非常方便:
设置好之后,可以点击橙色的 “Test step”(测试步骤)按钮,来执行对应的 HTTP 请求,你能从右侧的结果窗口看到 HTTP 的响应。一切设置妥当后,别忘了点击工作流编辑器右上角的 “Save”(保存)按钮,保存编辑的工作流。然后在主页面中打开对应工作流的开关,这样一来,每天上午 9 点 n8n 就可以为你执行自动签到了。
当然,n8n 的官方网站也提供了许多用于生产环境的工作流示例,这些工作流展示了与第三方系统(如 CRM 系统)集成的用例。一些复杂的工作流还包括将数据交由 AI Agent 处理的逻辑。与大语言模型进行交互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我们将在之后的文章中做更多介绍。
2025-01-12 06:22:41
又是一个不眠夜。
自从上一篇博客以来已经有大半年没有动笔来写文章了。因为总有许多工作要处理,而除此之外,有更多让我沉迷的事情。但今天是一个好的机会,虽然失眠的日子越来越少(这是好事),但是在这难得的氛围里,我终于又能撰写这一年的年终总结了。
回顾 2024 这一年,我仍然在我的全职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今年一年带给我的成长不但是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是 “如何处理事情” 以及 “如何更高质量交付任务” 的能力提升。对我来说这是非常忙碌的一年,但在工作报酬之外,我得到的经验也是十分可贵的。
除此之外,我继续去做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首先便是继续旅游。这一年里我探索了两个新的目的地:泰国以及日本。其实说到日本,它也不算是一个 “新” 的目的地了。早在疫情之前,我便和家里人乘坐邮轮去过一趟日本。当然当时只呆了一天,并没有在日本过夜。并且现在回想起来,说实话,光靠 6-8 个小时岸上旅游的时间,你根本无法感受一个国家的风貌。2024 年的两次日本旅行我分别探索了大阪和东京(以及附近地区),总共在日本呆了多一周的时间,对这个国家方方面面的感受也更加细致。
有趣的是,第一次去日本的时候,我们只办理了单次使用的电子签证。结果从日本一回来,我和 Minda 一商量,对日本的印象都挺好。之后的几天我们又去了趟大使馆,申请了赴日本的多次旅游签证。本来 2024 年 10 月份我有去加拿大的旅行计划,没想到提交加拿大签证申请之后竟然被拒签了(加拿大使馆反馈说我的入境目的不够令人信服,我了解到一些其他南亚裔国家居民甚至更容易申请到加拿大签证),气不过的我和 Minda 一合计:干脆再去一趟日本旅游——于是多次签证就这么被用上了。
这一年我深入地贯彻了几乎 “每个月旅行一次” 的规划,投入了更多时间去研究便宜的机票和有趣的目的地,当然旅游的开支也有所增加。但如果提前规划好行程并比较合适的航线,是能够以非常划算的价钱完成整个旅行的。更棒的一点是,这样的旅行成为了我的月度 “刷新时间”,能让我以更高的效率来完成手头的工作(在旅行之后),因此对我来说是个非常划算的决定。哦对,香港 “九龙餐室” 的咖喱牛腩饭很好吃!
这一年我继续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占用了业余的一些时间(其实是很多时间,也许将这些时间留给写博客的话,我能够写出更多的文章)。我还不太愿意分享这些工作的具体细节,因为其中没有任何事情我认为是达到 “已经做出成果” 级别的。不过我很开心我能够继续保持这种探索的频率,这让我在这一年的每一周都在处理不同的问题。中间踩了很多坑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些乐趣和见识。希望新的一年能够继续努力。
最后一块忙碌的事情是阅读和游泳。这两项任务都没有达到我自己的目标。我一年只读了两三本书,并且都是技术类的。我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在线查阅文档以了解新的内容上,当然也都是技术相关的内容。希望新的一年我能把更多时间花在阅读上,阅读一些人文社科的内容,来 “保持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游泳完成的还算不错,达到了全年十二分之十的目标,因为新加坡雨季的关系,这块的目标并没有全部完成。
当然我还实现了去年的目标的其中一条:“增强英语口语交流能力”。我是通过和 ChatGPT 的 “高级语音模式” 频繁练习来达到这个目标的。与 ChatGPT 语音交流时,我会通过类似下边的指令来开始一段新的对话练习:
我正在做为一名英语学习者来练习我的英语口语能力。我需要你来挑选一个跟之前我们的练习都不一样的主题,扮演与我对话的人,跟我进行多轮英文对话。在这些对话之后,如果你觉得合适,可以对我们对话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逐句指出我的语法问题。然后,要求我复述对应正确的英文表达方式。
贯彻这种练习方式,在这个目标上我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步。现在,我能够使用英语和我们公司以英文为母语的同事进行比较长时间的对话,或者以英文分享培训材料。
其实我感觉我有很多技术主题想要分享,有一些是没有来得及写,另一些主题可能更适合以公司的名义发布到官方渠道中。不过无论如何,我一定会在新的一年抽出来更多时间,去给大家输出更多高价值的内容。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我的年终总结的风格从一开始的天马行空,抒发对生活的情感,越来越变成像绩效考核式的量化总结了。我不知道这样的变化会不会带来问题,但是我愿意去花更多时间,来继续迫使自己将时间投入到对生活的感受上。考虑到每一年的时间都过得飞快,因此我今年对自己只有三个目标:
这三条都是比以往宽泛地多的目标,对吧?但是借着每年给自己做规划的宝贵机会,我是真的想结合上一年的感受和体验,在新的一年里做出一些小小的改变。通过这些不那么具体的目标,我有了足够的灵活度来思考分配这些宝贵的业余时间,来让自己的每一年都充满不同。
2022 年我将这个博客加入了一项名为十年之约的开放计划,这项计划旨在鼓励更多的简体中文独立博客作者,持续的坚持更新他们的博客内容。写这篇年终总结的时候,我也翻看了 saveweb/review-2024 这个项目,有超过几百位独立博客的作者总结了他们过去的一年。说实话,我觉得大部分人都很厉害,至少比我厉害:他们做了一些很酷的事情或者项目,年终总结的篇幅或者文学素养都比我要更高。我期待自己在新的一年里仍然保持活跃的精力,来持续输出更多的内容,不负时光的约定。
明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