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Dennis Li修改

独立开发者,跑步爱好者,漫无目的 Newsletter 主理人。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Dennis Li的 RSS 预览

丢失的表达欲

2025-10-12 09:32:09

丢失的表达欲

很久没有在 blog 里发「文章」了,借口当然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少了表达欲,那种喷涌而出的感觉。每次打开 Obsidian,迟迟不知道写什么。然后就被其他的东西吸引走了。注意力转移变得越来越容易,原因不说也能知道,短视频开盲盒的机制引导着我从一个主题跳到另外一个主题。久而久之,我就习惯上了这种跳跃的快感,哪怕踩空了,我也知道再动动手指,总是可以跳到另外一块大陆的。

我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聚焦变得越来越困难。各家公司想尽千方百计的去榨干我们的注意力,和它们周旋就已经费掉不少力气。再回头去找之前的目标,要么花费更多的精力,要么就忘记了目标。

如果说几年前,我只是觉得中文互联网圈没救了的话,那么现在,我就感觉整个互联网圈都在坠落。而 AI 的出现,更加剧了这个进程。AI 变得越来越强,我却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傻。明知道它在概率性的胡诌,但还是期望它能够给出来我想要的答案,因为用传统的互联网检索方式得到的答案质量更差。

这就是现状。

2025年9月阅读书摘

2025-10-11 11:03:39

9月阅读记录

  • 《我是成龙》Done
  • 《克拉克森的农场 4 - 自食其果》Done

9月阅读书摘

我是成龙

  • 2025年9月阅读书摘
  • 书名: 我是成龙
  • 作者: 成龙 朱墨
  • 出版时间 2022-09-01 00:00:00
  • ISBN: 9787559471086
  • 分类: 人物传记-娱乐明星
  •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爱唠叨

  • 📌 有一阵子我总是吃过饭就吐,不知道为什么,以为自己生了多严重的病,赶紧去看医生。医生检查完之后,跟我说,你以后不要再饭后吃水果了。我说,啊?你怎么知道?他说所有的肉要两个小时才能消化,但水果几分钟就消化了,如果你在饭后吃水果,那你吃下去的肉在胃的下面,水果就在上面。水果很快消化之后就下不去,就会开始发酵,慢慢变成胃酸,所以你就吐了。人家吃东西都是慢慢咀嚼,还能消化得比较快,但我吃东西都是囫囵吞枣,几乎不嚼的,一大块肉我一下子就吞下去,再把一大堆水果吃下去就埋单走人了。唐季礼总说我是大白鲨,什么都先吞了再说。每次又都吃得特别饱,恨不得吃到嗓子眼那里,一站起来肯定就吐了。从那之后我都改成饭前吃水果,到现在也是这样,你们以后也要吃“饭前果”,不要吃“饭后果”。

2025年8月阅读书摘

2025-09-07 20:26:24

8月阅读记录

  • 《在忙乱的世界找回平静》Done
  • 《克拉克森的农场 2 - 我的牛又不见了》Done
  • 《克拉克森的农场 3 - 我的猪会飞》Done

8月阅读书摘

《在忙乱的世界找回平静》

前言 我们为什么需要平静

  • 保持内心平静不是无视焦虑泛滥这个现实。相反,平静是在给予我们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所需的韧性、能量以及耐力。

第1章 迷恋成就

  • 我们如何度过每一天,就代表着我们如何度过一生。
  • 换句话说,平静与焦虑不只是互为对立面,它们的存在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循环关系。克服焦虑不仅会让我们更靠近平静,并且当我们在生活中达到了高度平静的状态时,也就意味着在我们下次感到焦虑之前还有很长的距离。因此,可以说,平静使我们在面临未来的焦虑时更有抵抗力。
  • 但事实上我们可能只是在不同应用程序之间来回切换、麻木地刷朋友圈动态或者随意浏览新闻。与放松休息、养精蓄锐相比,盲目刷各种动态让我们的负罪感减轻,却消耗了大量的精力,陡增无穷的压力。
  • Facebook这个软件只关注两件事:身材的比较和生活方式的比较。社交软件中充斥着让我们自愧不如的内容,给我们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
  • 总的来说,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前进的方向而不是速度。有思考的坚持优于无方向的奋斗,你在速度上失去的,会通过坚定不移的前进得到更多的补偿。

第2章 倦怠状态

  • 倦怠不是只靠自己就能解决的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我们发现工作环境越来越难以适应,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更注重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善工作环境呢?

第3章 贪多心态

  • 一心二用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当我们这样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潜意识里对“更多”的贪念时,反而对自己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忙碌会让我们产生高效的错觉。大脑处于忙碌状态时也会大量分泌多巴胺,而正是多巴胺让大脑误以为我们正在高效工作。这种对刺激的屈服严重破坏了我们内心的平静。
  • 一开始,使用这部手机就像是施展魔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设备以及其后继的一系列手机,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损害了我的心理健康,让我开始焦躁不安。手机从一个能让我与世界建立联系的媒介,变成了一个从我已经精疲力竭的大脑中挤压多巴胺的工具。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我就越频繁地用珍贵的注意力去换取那些使人麻木的刺激,同时还自我安慰说自己正在高效地工作。

第4章 超常刺激

  • 当我们反复接触某一刺激时,我们就会对这个刺激产生偏好,仅仅因为我们对它感到熟悉,跟刺激是积极、中性还是消极无关。
  • 例如,当我看到第67个关于机械键盘的视频时,这个主题就成了我身份和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我会认为自己不再只是对键盘有点兴趣而已,我是机械键盘的狂热爱好者。主题熟悉度是新奇信息消费的催化剂。
  • 平静就在露营时那篝火舞动的光影里,在日常生活的平淡点滴间,在晨曦的上班路上树叶转换的色彩中,在日出时分旭日初探的地平线上。生活中的刺激越是寡淡,我们越是能尽享人生甘甜。

第5章 刺激戒断

  • 另一方面,数字世界扩大了我们所谓的“关注的表面积”(surface area of concern),即我们经常关注的事件的范围增大了,这也是我们感受到慢性压力的另一个原因。

第6章 选择现实世界

  • 现实世界的另一大优点是能为我们提供心理空间,让我们有机会深入思考并处理我们的想法。在数字世界中,我们很少有时间反思、探讨观念或深度挖掘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案。我们总是太急于从上一个点子、链接或视频跳转到下一个。

第8章 对平静的投入越多,当下的幸福感越强

  • 在这个繁华躁动的世界中保持自在、专注,当整个世界陷入疯狂时,当无尽的忧虑、困扰和疑惑侵占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时,我们能给予自己的,或许就是平静这份无比珍贵的礼物。 平静,就是构筑美好生活的基石,它是深沉而美好的。

2025年7月阅读书摘

2025-08-04 22:08:07

7月阅读记录

  • 《在中国大地上》Done
  • 《如何找到想做的事》Done

7月阅读书摘

《在中国大地上》

第三章 开往北京的90次夜车

  • 我问这是什么战争,春歌的丈夫答道:“这不是战争,只是一段过渡期而已。如果足够了解中国历史,你就会明白的。在我们四千六百年的历史中,每逢改朝换代,都会有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短则六十年,长则一百年。

第四章 上海快线

  • 2025年7月阅读书摘

    在中国,一直有个难题。如果有什么地方风景特别好看,人们就会蜂拥而至,然后美景就被人群毁了。

  • 由于一整天都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我问道:“你觉得中国人以后会有私家车吗?” “极少数人会有的,但不是为了图享受,而是为了做生意。我们想要做的,是生产汽车,然后卖到国外去。出口市场才是我们的兴趣所在。”

  • 然后我眼前就浮现出一堆红卫兵,他们手里拿着长剪子,脸上露出狰狞的笑容,沿着南京路一路往前,边走边寻觅哪里有肥大的衣袖或者飘逸的长发。他们挥起长剪子,开始不停地剪,剪,剪!我意识到,一个狂热的青少年,手里要是握着一把剪子,简直比端着步枪的士兵还可怕。

  • 潘教授在这方面是个典型,但他给人的印象却不会因此而减弱。他轻声笑了笑,说:“美国人没理由惧怕中国人,一点理由都没有。在这世上,中国人只对两样东西感兴趣——权力和金钱。美国是最有权也是最有钱的国家,所以中国人永远都需要跟美国搞好关系。”

第五章 开往广州的快车

  • “我不是在说他们——我讲的是投资者的信心好像正在消退。这就是为什么未来三四年至关重要了。很多公司都已经撤离,他们既不是慈善家也不是空想家。他们想赚钱,如果赚不到钱,他们就走。中国市场正处于大规模扩张阶段,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很多回报——因此没有理由让人寄予厚望或者吸引大规模投资。泡沫是会破裂的,而且一旦破裂,这里就会变成地狱。五年之内我们就会知道这样的事会不会发生。

  • 共同奋斗'是他们经常使用的说法,体现着某种团结一致的思想,而如今这种思想已经销声匿迹。他们不再友善,不再礼貌。我觉得他们已经迷失,他们的结局会很可怕。

第八章 开往西安的104次列车

  • 正午时分,列车停在了处于铁路枢纽位置的宝鸡市。一位先生告诉我:“渭河里没有鱼。”然后,他大声清了清喉咙,往站台上吐了一口痰,随即习惯性地出于礼貌,用鞋底把痰擦了擦。 每个人都会像这样清嗓子、吐痰,他们的痰有时会成滴快速落下,有时则会拉成细条缓缓下流,就像顺着痰盂边缘而下的烛蜡。一般他们都会吐在垃圾篓里或者树干旁边,但就算政府专门发起倡议,也无法阻止一部分人随地乱吐,我见过有人把痰吐在地毯上,并且还记得要礼貌地用鞋底去抹两下。

  • 这对中国人来说再好不过了。或许他们已经认识到,游客的好处就在于他的注意力集中而短暂。对政府而言,游客要是只把观光作为旅行目的就太完美了。他们来访,去各处景点参观,等到把所有地方都转了个遍,就会马上离开。不以观光为目的的人往往会驻足徘徊,他们不看博物馆的介绍,喜欢问尴尬的问题,不是让人感到心惊胆战,就是把人搞得垂头丧气,所以他们最好不要来。

第十六章 开往大连的火车:92次列车

  • 虽然我在中国见过很多胆小鬼,但坚忍不拔却是中国人最大的特点。

第十七章 开往烟台的“天湖号”游轮

  • 我想起了自己身边所有自命不凡的人和自认为无所不知的人,以及那些讨厌的教师、评论家和书评家,我希望他们都被赶上去内蒙古的火车,到那里去铲猪粪,住牲口棚。不过,我当然也会在其中。在中国,不干体力活的人通常都被称作知识分子。这群人太招人烦了,作为惩罚,我们都要在那里挖洞。这样的命运真是悲惨,但很容易就能想到相关政策是怎么来的。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希望过自己讨厌的人被车拉到别的地方去铲粪——尤其是那种四体不勤又心高气傲的人。

第十九章 开往上海的山东快线:234次列车

  • 这里的每个人都因农事而筋疲力尽,而且每一寸土地都已被开发利用。既然可以种菠菜,为什么要种花呢?既然阳光可以照耀庄稼生长,为什么要种树将它挡住呢?

第二十二章 开往西藏的列车

  • 外表越是普通,就越像救苦救难的英雄。

《如何找到想做的事》

“可以作为工作的爱好”和“不能作为工作的爱好”之间的区别

  • 全部行动都以“这个有用吗?”为标准筛选,人就会备受阻力,最终会丢失“做‘喜欢的事’且幸福地生活”这一初心,觉得只能做“有用的事”(合理的事)。这就是合理性陷阱。

序 一本让你找到“想做的事”的书

  • 因为对工作没兴趣,也就没有学习动力,所以无法成长。

误区2:找到想做的事时会有命中注定的感觉

  • 实际上大部分情况下即使找到“想做的事”,你开始也只会觉得“嗯?或许挺有趣的”,即仅处在感兴趣的阶段。

误区4:必须多行动才能找到

  • 去服装店可以随便挑选衣服的款式,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选择标准会怎么样呢?你也许会被“现在这个很受欢迎”“价格便宜”等与“自己想穿的衣服”不符的信息所影响,进而做了选择。

“如果不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是什么,就只能试着先行动了”,这种想法中的陷阱

  • 人在选项多的时候往往会“不做选择”

“一直迷茫的人”和“走自己道路的人”之间唯一的区别

  • 不要把自己的判断标准建立在外部的“以他人为中心的坐标轴上”,必须切换到自己内心的“自我中心坐标轴”上。

公式1:喜欢的事×擅长的事=想做的事

  • 技能和知识是为了实现自己想做的事的手段。如果以使用技能为目的,人生当然会变得无趣。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了解自己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能使用的“擅长的事”。在找到“真正想做的事”之后,如果有需要的话再去掌握“技能和知识”也来得及。

如何找到实现“想做的事”的手段

  • 所谓的色彩浴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如果刻意关注一些事物,那么与之相关的事物就会很自然地映入你的眼帘。比如听到“请找出你周围红色的物体”,你就会看见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红色物体。

  • 色彩浴效应和实现“想做的事”的手段是一样的。确定好“想做的事”之后,色彩浴效应开始发挥作用,实现“想做的事”所需的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浏览信息时竖起“天线”,关注对自己想做的事有用的信息,从而不断地将它们收集起来。

所谓成功并不是“达成目标”,而是“活出自我的这个瞬间”

  • 那时候我才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得到金钱或名誉。如果对现在这一瞬间所做的事情感到充实才是幸福,才是人生的成功。

2025年6月阅读书摘

2025-07-01 19:28:00

6月阅读记录

  • 《黄永玉:人只要笑,就没有输》Done
  • 《在中国大地上》20%

6月阅读书摘

《黄永玉:人只要笑,就没有输》

我就揍他

  • 人只要笑,就没有输。黄永玉的存在证明了一项不会磨灭的人性真理——人生苦,但人大于苦。

我是在跑万米

  • 《紫苑草》讲了一种底层现实:纵然努力对抗命运,却依然负担着人生的无奈和沉重。
  • 他的心里并不是没有波澜,只是人老了,伤心是一种秘密。他和年轻时一样,听老歌会哭,读诗会哭,想起朋友时也哭,看到新闻莫名伤心了,不敢让女儿知道,躲在被窝里偷偷哭。他只能把这些说不出口的感情画到画里,写到书里。
  • 他连人生最后的细节都想到了,到时候送去火葬场,送过去就行了,不用想着领骨灰回来,“不好分,怪累的”,他打算跟孤魂野鬼一起过,大家一起热闹。他对于死只有一个要求:“到时候胳肢我一下,看看我笑不笑,”这是他的生死标准,“笑了,我就还活着。”活了一辈子,黄永玉只是黄永玉。这是他在《世说新语》里最喜欢的一句话:“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再有两个月,这个人就要99岁了,人生再来个一百年,结局或许还是同一样——天地不仁,白云苍狗,但管他呢,我与我周旋了一辈子,黄永玉永远是黄永玉。

2025年5月阅读书摘

2025-06-08 10:22:13

5月阅读记录

  •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Done
  • 《稀缺》Done
  • 《东京贫困女子》Done
  • 《悉达多》Done

5月阅读书摘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

路易

  • 人们太高估感官愉悦了,将精神生活看作是对缺失的感官体验的补偿。然而,感官并不比精神更具价值,反之亦然。因为一切都是合一的,一切都同样美好。无论你是抱一位女子,还是作一首诗,都是一样的。只要那个核心在,即爱、热望和激情在,它们便是一体,无论你是在阿索斯山做隐修僧,还是在巴黎做花花公子。
  • 世界是肥皂泡,是歌剧,是欢闹的荒唐。

后记 回忆克林索尔的夏天

  • 尽管年轻人也没啥可羡慕的,但至少还一直有机会,从一个坚硬冰冷、迟钝无趣的世界中苏醒新生,而我们这些老人却来自于旧时代,那些曾被我们高度认同的世界观如今却成了可笑荒唐的昨日黄花。时代惊人地变快了,更年轻的人们不再以年龄段、时代或至少五年期来计量时间,而是以每一年,所以相信1903年的人与相信1904年的人已经有代沟了。
  • 这就是克林索尔的夏天。闪耀的日子里,我在村落间和栗林里漫步,坐在折叠椅上,尝试用水彩保存下稍纵即逝的流光溢彩;在温暖的夜里,我在克林索尔宫殿那些开着的门窗前一直坐到很晚。我的写作技法比绘画更为熟练与严谨,我便用字句来歌唱这个永不停止的夏天。于是画家克林索尔的故事便诞生了。

山隘

  • 世界越来越美了。我独自一人,却很自在。我别无所求,只想被阳光晒透。我渴望成熟。准备好死去,准备好重生。

  • 远处并无战鼓传来,大时代再次由神奇日夜,由晨昏午暮所构成,世界那隐忍的心,重又跳动起来。当我们躺在草地上,耳朵聆听大地,或在桥上探身看水,或久久凝视明亮天空,便能听到那巨大的祥和心脏在跳动,那是母亲的心脏,我们是她的孩子。

牧师居所

  • 无论在舌尖上还是在脚跟上,无论在快慰中还是苦痛中,只要能感受到内在生命的颤动就是好的。感觉到我的灵魂是活着的,千百种幻想蕴藏于千百种形式中,在牧师或游子、厨娘或屠夫、孩子或走兽中,当然也在鸟儿、树木中,这才是重要的,这才是我的生命所愿所需。一旦无法再这样活着,而必须依赖所谓的“现实”,我宁可死去。

树木

  • 当我们感到悲伤,无法再忍受生活,一棵树就会对我们说:安静,安静!看着我!生活既非容易,生活亦非艰难。让神在你心里说话吧,那些妄念就会沉默。你慌了,因为你走的路偏离母亲和故乡;但其实你的每一步、每一天,又将你拉近母亲身边。故乡不在此处或彼处,除了在你心中,故乡不会在任何地方。

《稀缺》

引言 资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

  • 虽然会使我们集中注意力,但同时也是伴随一生的负担。因为我们总是将关注点放在稀缺上,思想总是围着稀缺打转,所以就没有那么多精力投入人生中的其他事物。
  • 稀缺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控制力。其影响力非常大。举例来说,贫穷状态会比彻夜不眠对人的认知能力产生的影响更大。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并不是穷人的带宽不及富人,而是因为贫困的经历会降低任何一个人的带宽。

第1章 专注的“得”与管窥的“失”

  • 稀缺,会迫使人做出选择。所有抽象的事物都会变得具体起来

带宽负担2——执行控制力

  • 一旦你意识到意志力不过是去学习如何控制注意力和想法时,就能开始提高自身的意志力了
  • 稀缺会形成带宽负担,而这就意味着,稀缺不仅会降低流体智力,而且会降低自我控制力。

余闲心态下的购买行为

  • 人们常常会通过坚持最初的计划来避免选择的负担,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不去做选择。

1美元的真正价值

  • 节俭之人对金钱怀有一种保证富余的责任感,而穷人则需要随时进行权衡。发生购买行为时,节俭之人会思考的是,该商品的价格是否“优惠”。相比之下,穷人则会思考,为了付出相应的金钱他们要放弃什么。所以说,节俭之人并不需要进行真正的权衡,他们与所有生活在资源充裕条件下的人一样,很难体会到1元钱的真正意义。

机会成本

  • 说穷人所拥有的是一种特殊技能:他们更善于维持当下的生计。他们能让1美元发挥更大的价值,他们是金钱价值方面的专家。这种专业技能会令他们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得更加理性,更不容易做出自相矛盾的选择。因为专注,所以拥有专业技能;因为专业,所以有了管窥之见;因为管窥,所以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后果。

《东京贫困女子》

如果不一直工作就会无家可归

  • 不仅是自治体,那些民间企业也经常会削减那些老实而顺从、从无怨言的人们的工资。像谷村女士这样老实、顺从又文静、得到的信息量很少的女性,率先成了财政困难的公共事业为了维持生存而献出的牺牲品。

这半年间,痛苦仿佛扼住了我的喉咙

  • 在人生经历和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匮乏的人,其判断标准往往会出现偏差。他们在向别人描述自己时总会把自己抬得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