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Goidea | 槿呈修改

Leslie (aka L,.G.) ,INTJ,佛教徒、制作人。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Goidea | 槿呈的 RSS 预览

我的儿时网络记忆

2025-08-31 04:58:00

晚上和泽泽一边听歌,一边聊天,不知怎么就聊到了小时候上网的事情。

记得我们家是 2000 年左右,组装的第一台电脑。父亲的一个同事带着我们去组装,他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电脑高手。那时电脑分为品牌机和组装机,父亲选择了后者。不过,真正改变我生活的,是 2003 年家里终于接入了互联网。

那时还是拨号上网,不过已经比早前在哥哥姐姐家连网方便许多。他们还需要真的拿起电话来拨通一个号码,听着「滴滴滴」响几下之后网络才能连通。而我家上网时,中国电信已经有拨号软件,打开后点击连接就行。

印象中,学校是在三年级开设的微机课。第一节课老师就开始教我们用 Windows 的画图工具画圆形、矩形、线条,学习配色。后来还学了 Flash 动画。现在可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 Flash 动画,但那个时候我们玩得不亦乐乎。有一次元旦联欢,我们班就是用 Flash 制作了动画播放。

家里没有网络之前,我并不热衷玩电脑。除了偶尔玩一下《帝国时代》《仙剑奇侠传》这样的单机游戏,更多的时间是小霸王学习机上玩《超级玛丽》《魂斗罗》等。家里对我玩游戏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这也使得我几乎没有和同学去过游戏厅、网吧,以致我长大后依然对游戏厅心向往之。

最早练习打字和背英文单词,也是在小霸王学习机上,这可能是唯二能体现它是学习机的地方。

家里能上网后,我自然也像其他小伙伴一样开始玩网游。所不同的是,他们玩的是 CS 或者传奇,而我玩的是梦幻西游。这是我玩得最久的一个游戏,一直玩到 2014 年或 2015 年。想想很可怕,一说起十年前我还总觉得是 00 年代,而实际上 2009 年距今都已经 16 年了。

玩梦幻西游需要买点卡,也让我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网络诈骗。在一个游戏论坛里看到有人说他卖的点卡比官方便宜,只需要给他充值 Q 币。零花钱不多的我自然心动。恰好我有很多家里给我的 IC 电话卡是可以充 Q 币的。我就用这些 IC 卡给那个人充了 Q 币,结果充完之后他就消失了。

这次被骗的经历让我对网购产生了一段时间的戒心与畏惧。当时中国还有 eBay,家人偶尔在上面买东西,我总会提醒「看不见摸不着的,小心被骗」。家人还夸我有安全意识,孰不知我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回想起来,那个年代的互联网与现在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它的开放程度与自由度。例如,我很早就开始用谷歌搜索,没有屏蔽词。还有最早的 QQ 秀、电子宠物其实是在雅虎上玩的,QQ 后来才上线这些功能。我的第一个电子邮箱就是雅虎的,因为觉得 “yahoo” 比 “gmail” 帅气。

QQ 我也注册得很早,不过老是忘记密码,陆陆续续注册过好几个。那个年代即时通讯软件层出不穷,微软的 MSN、雅虎通、飞信……但最终都没能撼动 QQ 的江湖地位。

早年的互联网生活必然少不了逛天涯论坛、西祠胡同这样的 BBS。百度贴吧这种后来者,始终被我们这样的「遗老遗少」瞧不上眼。天涯的一些帖子,在当时那个资讯还相对匮乏的年代,极大的丰富了我的视野。

此外,看电影也是必不可少。那时候还没有「版权」这一说,有很多电影资源站提供在线观看。当然都是些「正能量」的电影,少儿不宜的还是得去电驴下载。在那个网站上看得最多的是郭德纲的相声,那时候还叫「北京相声大会」。年轻的郭德纲是真的拼,段子也是真的好,新的相声层出不穷,不像现在几乎每场演出都是翻来覆去那几段。

周末,全家坐在电脑前看郭德纲,一边看,一边乐。我很怀念那个时候,已经很久没有跟父母一起坐下来看电影了。

博客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有各式各样的博客网站,我注册过一些。毫不自夸地说,我是实打实写博客的老人。大浪淘沙的年代,博客网站陆续凋零后我转战到了新浪博客,之后又在 2012 年用 WordPress 搭建了第一个个人博客网站。后来几经迁移,目前停留在 Bear Blog。

我也很早就知道了 RSS,甚至在 Google Reader 出现之前。契机好像是为了弄清 RSS 图标是干什么的。后来用了 Google Reader 很多年,直到它关闭。虽然工具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我还是一直将 RSS 作为最主要的信息源收集工具。

或许正是因为很早接触到开放的网络、国外的网站和博客,催生了我的写作习惯。如果要找源头的话,现在我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方式——写博客、用 RSS、追求开放的信息源——都能追溯到小时候最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时候。有些行为模式是小时候建立的,然后没头没脑地一直坚持下来,现在想想,也挺有趣。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家里的孩子们——我的弟弟妹妹们,甚至下一代——他们所接触的互联网跟我那时候不一样,让我感到某种遗憾。我那个时候还有幸接触过自由开放的互联网,他们没有。当他们开始上网时,中国的互联网已经开始封闭。那种在无边界的网络世界里自由探索的快乐,那种接触多元信息源后视野被打开的震撼,恐怕他们很难再体会到了。

不过,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网络记忆吧。也许在他们眼中,我的怀旧,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想当年」。


|

旁观者的耻辱:一段关于校园霸凌的记忆

2025-08-17 23:12:00

前段时间四川省江油市发生了令人痛心的校园霸凌事件。我一直在关注,却不知该如何评论。尤其是当事态演变到暴力机器出场之后,更感无力。

不过这件事和之前发生过的多起校园霸凌事件一样,再度勾起了我一段深埋心底的耻辱的记忆。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应该写出来,也应该发出来。

这句话写出来似乎是为我自己开脱,减轻内心的愧疚。我没有主动参与过校园霸凌,但我曾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个懦弱的旁观者。

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两位女生,家境贫困,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其中一位女生非常努力,但成绩始终上不去;另一位曾经努力过,但因为看不到希望,最终选择了放弃。

青春期的残酷在于,它放大了所有的差异。当其他女同学开始注重打扮、谈论时尚和明星时,她们连一双像样的鞋子都买不起。那个时候,上学都是要穿校服的,而能够显示自己「物质实力」的方式也就是鞋子了。贫困不仅剥夺了她们的物质条件,更让她们在心理上筑起了高墙。自卑让她们选择了自我隔离,而这种隔离又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她们的排斥。

孤立很快演变成了欺凌。虽然仅限于语言暴力,并没有肢体冲突,但语言的刀锋同样锋利,甚至更加残忍。

而我,作为当时的班委,选择了沉默。

有一天放学后,我从文具店出来,看到一群同学聚集在街边的面馆门口。他们围成一圈,边说边笑,甚至还有些污言秽语。我走过去凑热闹,才知道他们又在欺负那两个女生。

我当时和同学们一起笑了笑,显得我很合群,然后转身离开。

这个画面成了我心中的一根刺。即便已经记不清她们的名字和样貌,但我在那个黄昏的怯懦却清晰如昨,时时鞭笞着我的良心。

我无法改变过去,无法回到那个黄昏,或许再见到那两位女生,我依然没有勇气对那两个女生说一声「对不起」。

然而,每当看到类似的事件时,我都会想起那个黄昏的懦弱,那个为了自保而转身离开的自己。


|

2025-08-05 02:57:00

听人说:「人生如建塔。」刚开始还觉得浓浓的「鸡汤」味道,却又越咂摸越觉得有道理。

可不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成了一个建筑师?只是,这个建筑师有些特别:工地是预先划定的,材料是随机配发的,工期是不确定的,而图纸,需要自己去画。

这让我想起十多年前接表弟放学时,他向我分享在学校玩积木的心得。有的小朋友分到的乐高,色彩鲜艳,形状规整;而有的只有几块磨损的木头,边角都不太齐整。但奇怪的是,最后搭出来的东西,精彩程度往往和材料的好坏没有必然联系。有人堆出平庸的方块,有人却搭出了奇妙的结构。

在人生这场建筑游戏里,什么是我们能够掌控的,什么是必须接受的?

显然,有些东西是改不了的。基因决定了我的身高上限,出生地决定了我的母语,时代背景决定了我会遇到战争还是和平。这些就像地基,我可以在上面建造,但不能把它们挖掉重来。

但同样明显的是,有些东西是可以塑造的。例如,知识可以学习,技能可以训练,性格可以打磨,关系可以经营……这些就像可以自由使用的建材,虽然获取它们需要努力,但至少努力是有用的。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介于两者之间的东西。比如童年经历,它已经发生,无法改变,但我对它的理解和诠释却可以不断更新。父亲曾语重心长地说,同样的贫困童年,有人看到的是匮乏,有人看到的是简朴;有人记住的是饥饿,有人记住的是分享。记忆的砖块还是那些砖块,但可以选择用哪一面朝外。

说到选择,这可能是整个建塔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因为塔可以有无数种建法:可以建成碉堡,坚固但封闭;可以建成灯塔,高耸而孤独;可以建成钟楼,定点报时;也可以建成了望塔,专注远方。

选择建什么样的塔,本质上是在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而这种选择,往往通过我们的价值观来体现。

我曾问过一位耄耋之年依然勤奋工作的科学家:「您到这个年龄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他想了想说:「年轻的时候没有赶上好时代,三反五反、文革,耽误了太多时间。现在我头脑还清醒,生活能自理,干嘛要歇着呢?」这是他的核心价值——对时间的珍惜和对事业的执着。所以他的塔建得很高,为的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更多价值。

我也问过一位常年旅行的作家:「你为什么不安定下来?」她笑着说:「我想在死之前,看遍这个世界的美。」这是她的核心价值——体验。所以她的塔建得很宽,每一层都是一扇窗,望向不同的风景。

我还在云南的大山深处问过一位乡村教师:「你有想过回城里吗?」她沉默良久,目光望向远山,缓缓却坚定地说:「这里是我的家乡,还有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我希望他们都能走出这片大山,出去了就不要再回来。」这是她的核心价值——责任与传承。所以她的塔建得很稳,深深扎根在那片土地上。

三个人,三种价值观,三座完全不同的塔。谁对谁错?都对。因为价值观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是否忠于自己的选择。

但选择之后呢?是不是确定了方向,塔就会自动建成?

当然不是。任何宏伟的构想,如果不落实到一砖一瓦的堆砌上,终究只是空中楼阁。这也就是为什么需要切实的行动。

行动可以很大,例如,辞职创业、结婚生子、移民他乡等。这些像是在塔上加盖整整一层,会显著改变塔的高度和形状。

行动也可以很小,例如,每天跑步五分钟、睡前看两页书、给父母打个电话。这些像是在缝隙里填充砂浆,看似微不足道,却让整座塔更加坚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欣赏那些懂得「小建筑」的人。他们不急于建造摩天大楼,而是耐心地、持续地、一砖一瓦地往上垒。就像那些坚持写日记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地记录生活的点滴。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是在建造一座记忆的高塔。待到回首时才发现,每一个寻常的日子都是不可或缺的砖石,共同撑起了生命的重量。

当然,建塔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风会来,雨会来,地震也可能来。有时候,辛苦建好的几层可能会坍塌,不得不推倒重来。

这让我想起日本的伊势神宫,每二十年就要拆除重建一次。不是因为旧了,而是为了传承技艺,也为了提醒人们: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但正因如此,每一次建造都值得全力以赴。

人生的塔也需要定期检修。读一本书,可能会发现某个结构的缺陷;遇一个人,可能会看到新的建造可能;经一件事,可能会调整整体的设计。

但这里有个陷阱:过度修改。

我见过一些人,总是在推倒重来。今天觉得应该建座学术的塔,明天觉得应该建座商业的塔,后天又想建座艺术的塔。结果一辈子都在打地基,从来没有真正建起来过。

也见过另一些人,过分执着于最初的设计。明明环境变了,需求变了,能力也变了,却还是按照二十岁时的图纸在建造。结果建出来的塔,既不适合现在的自己,也不适应当下的世界。

真正的智慧,是在坚持和改变之间找到平衡。核心结构要稳定,但具体形式可以调整。就像一棵树,根要扎得深,但枝叶可以随季节生长凋零。

学建筑的同学告诉过我一个细节:真正的建筑大师,在设计时总会留出一些「未定义空间」。不是疏忽,而是刻意为之。因为他们知道,生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需求,与其把一切都规定死,不如留出一些可能性。颇有一些国画中留白的意蕴,不是吗?

人生的塔其实也需要这样的留白。不必把每一天都安排满,不必把每个空间都定义清楚。留一些时间给偶遇,留一些空间给惊喜。有时候,最美好的建筑,恰恰出现在这些留白里。

写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一直在说建塔,但为什么是塔?为什么不是房子、桥梁或者其他什么建筑?

也许是因为,塔有一种独特的意味。它不是为了居住,不是为了通行,而是为了眺望、为了指引、为了标记存在。塔是竖立在大地上的一个感叹号,宣告着:「我在这里,我曾在这里。」

而这,可能正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不是为了到达某个终点,不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建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存在。

每个人的塔都不一样。有的华丽,有的朴素;有的高耸,有的敦实;有的笔直,有的倾斜。但只要是用心建造的,都有其独特的美。

最后,让我用赵州和尚的一段公案来收尾。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庭前柏树子。

曰:和尚莫将境示人?

师曰:我不将境示人。

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庭前柏树子。

不必等到塔建成才有价值,建造本身就是价值。

用手上的材料,按心中的图纸,在脚下的土地上,一砖一瓦地建。不必羡慕别人的高度,不必担心自己的速度。只要在建,就是在活;只要在活,就是在创造意义。

而当某一天,能够后退几步,看着自己的塔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会发现:原来意义不是找到的,是建造出来的。

塔,就是我存在过的证明。


|

本来没有我

2025-06-07 20:33:00

不知生病的缘故,身体虽然机能衰退,但心思却活泛了起来。可能生命这种物质现象也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太史公在给任安的信中有这样一段: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古圣先贤们想来也是在身体衰退、受限的情况下才成就了这些不朽之作。

生病总是痛苦的,但痛苦本身是什么呢?用佛家的话讲,是对这一期色身的执着,没有参透「无常」与「无我」,没有建立对「空」的认知。

与近来也抱恙的朋友聊天,他说最让他郁闷的点在于,肉身的不适让他觉得很累赘,更让他痛苦的是,明明把事情都分析得很清楚,把思维都看透了,还是跳不出枷锁。

这便是一种典型的执着。而我所陷入的是另一种执着。

身体痛苦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不要执着于感觉。然而,痛苦本身还是客观存在的,因为虽然我可以通过主观意识去调节对痛苦的感知,但在客观上,痛苦并不会就此消失。那么,到底是我在感觉痛苦,还是痛苦在让我感觉呢?

换句话说,这个「我」到底是什么?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还思考了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思考我的思考。

意思是说,我不仅思考外部世界、内部世界,思考事物,思考自己、思考他人,还能够主动地审视、分析并质疑自己的思考过程,包括自己的认知、信念等等。

因为当一切都可以被怀疑时,唯一不可怀疑的其实就是我正在思考这一动作,这个事实。即使我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在思考,那也必然有一个在怀疑、在思考的我的存在。这也是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

但这里又产生了一个悖论:如果我可以思考我的思考,那么是谁在思考?是第一层的「我」,还是第二层的「我」?如果存在一个能够观察思考过程的「我」,那么这个观察者本身又是什么?

佛家倒是对此有更为彻底的解构。所谓的「我」不过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聚合,如同一辆马车,拆开来看,车轮是车轮,车厢是车厢,车轭是车轭,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马车」这个本体。同样,当我们仔细观察时,会发现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只有刹那生灭的身心现象流。

这种观察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经验:在深度专注或冥想的状态下,主客、能所的界限会变得模糊。没有了「我在思考」,只有思考本身在发生;没有了「我在观察」,只有观察在进行。在彼时彼刻,平日里牢固的自我感会暂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广阔而宁静的存在感。正如《心经》中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那么也许,平日里所执着的「我」,本来就是一个虚构?

然而,问题又来了,既然如此,何必要吃药,何必要治疗呢?

这让我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不过很快我就反应了过来,这是「毕竟空」而非「真空假有」。举例来说,一个演员知道自己只是在扮演一个角色,但他依然会认真对待这个角色,努力把戏演好。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就是那个角色,而是因为这样做本身就是对生命、对存在的尊重。

照顾这个身体,不是因为「我」拥有它,而是因为它是因缘托付给我的一件珍宝。治疗疾病,不是为了延长「我」的存在,而是为了让这个生命载体能够更好地完成它的使命——造业与消业。

如此我似乎更理解了圣严长老的临终偈:

无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

也许这就是「本来面目」,意即不是哪一个特定的「我」的面目,而是生命原本的样子。在这个层面上,没有生病的「我」,也没有健康的「我」;没有痛苦的「我」,也没有快乐的「我」。

有的,只是生命在持续地体验着自己。

而我们,不过是这个宏大体验中的一个瞬间,一次呼吸,一个念头,一束光。

本来没有我,但生命依然在这里,以它自己的方式,永恒地存在着。


|

慎独,autocontrole 与 Saudade

2025-06-02 00:37:0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慎独」理念可谓融贯三教,深远而恒久。此词源于《中庸》,强调即使在独处无人、缺乏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仍要谨慎自持,不做任何有违道德的事情: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若究其深意,正如《大学》所阐述: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在葡萄牙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相似的理念,被称为 "autocontrole" —— 即以健康的方式处理思想、感情和情绪,从而应对问题或意外情况的能力。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天主教传统之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智慧。

除了 "autocontrole" 之外,葡萄牙文化还孕育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概念 —— "Saudade"。这个词汇承载着「通常由某物或某人的距离或缺席所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的感情」。它体现了葡萄牙人深层的内在情感反思传统,是一种对失去或远离事物的深切怀念,同时交织着希望与忧郁的复杂情感。这种独特的情感文化源于葡萄牙悠久的海洋传统。

在「大发现时代」,勇敢的水手们远航探索未知海域,与家人往往要分离数年甚至永远无法重逢。正因如此,葡萄牙本土音乐 Fado(法朵),成为表达 Saudade 最生动、最真挚的方式。那忧郁深沉的旋律、令人难忘的嗓音和充满诗意的歌词,经常触及爱情、失去和渴望等永恒主题,诉说着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


本文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汉字的不可拼音化

2025-05-13 05:18:00

今天看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网站,理查德·西尔斯(Richard Sears),一个美国人,他花了 20 多年的时间整理了数万个甲骨文、金文和篆字的字形变体(包括 31000 多个甲骨文拓片、24000 多个金文铭文和 49000 多个篆书字形),并制作成了一个叫做字源的网站。打开网站之后,只需要输入一个汉字,点击一个按钮就能看到这个汉字在甲骨文,金文,篆体中的样子。

于是我想到了之前写过的一则笔记——「为什么汉字起源于象形而非拼音」。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仍在使用的文字系统之一,从其诞生之初就采用了以象形和表意为基础的系统,而非纯粹的拼音系统。这一特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和语言学根源。

汉字在其起源时就是以图形和符号为基础,而非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本,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汉字最初可能源于原始图画,传说中虽有黄帝史官仓颉根据自然物体形状创造的故事,但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汉字系统是由古代先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集体智慧逐步形成的,而非一人一时所创。考古发现表明,最早的汉字雏形可能追溯至约 4800 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器刻画符号等史前刻符,并在商朝(约公元前 1300 年开始)的甲骨文时期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字系统。这些早期文字主要通过直观的图像和符号来记录事物与概念,体现了典型的象形与表意特性。

汉字的构成方法,后人总结为「六书」原则: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些方法展现了汉字构造的多元性:

  • 象形、指事、会意主要围绕字形和意义构建字符;
  • 形声字(约占现代汉字的 80% 以上)则结合了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创造出兼具形义的新字。

尽管包含了表音成分,但这种构造方式记录的是语素(有意义的音节)而非纯粹的语音流,与完全基于发音的拼音文字系统有着本质区别。例如,「臭」字在古代由表示鼻子的「自」和「犬」组合而成(会意),因为古人观察到狗的嗅觉灵敏,以此表达「气味」乃至后来的「难闻气味」之意。

汉语(尤其是其核心语素)具有显著的单音节特性,即一个字通常对应一个有意义的音节,这导致了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或同音语素)。以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为例,尽管有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但实际有效的带声调音节总数大约也只有 1200 到 1300 种左右。然而,汉字的数量却极为庞大,例如清代的《康熙字典》就收录了约四万七千个汉字,而现代大型汉语字典收录的汉字数量更多。

这种音节数量远少于文字数量的现象,必然导致大量同音字的存在。例如,发音为 "shì"(去声)的字,就有「是、事、市、世、视、适、士、势、试、释」等等,如果算上所有读作 "shi" 的音(包括四个声调),对应的汉字数量更为可观。若仅仅使用拼音(即使包含声调)来书写,将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有效区分意义。

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创作的《施氏食狮史》便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全文九十余字皆读作 "shi" 的不同声调,仅凭拼音朗读几乎无法理解,但书写出来的汉字却文意清晰,生动地展示了汉字在区分同音语素上的优势。

虽然汉字的形体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等,字形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其作为语素文字(记录意义与声音相结合的语素)的核心特性始终保持了高度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使得现代人通过专门学习,依然能够追溯部分现代汉字与数千年前殷商时期甲骨文的明确联系,一些高度象形的简单文字(如「日」、「月」、「山」、「水」等)的演变轨迹甚至能被普通人辨认出来,这体现了中华文明某种程度上未曾中断的特点,是许多其他古老文明的后继者难以企及的。

综上所述,汉字采用以形表意(或形音结合)的语素文字系统而非纯粹的拼音系统,是深深植根于汉语自身特点(尤其是同音语素繁多)的必然结果。这种系统能够:

  • 有效地区分同音词,保证书面信息的精确性;
  •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语音差异(例如,不同方言区的人们虽口音不同,但能看懂相同的汉字书面语);
  • 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连续性。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历史上乃至现代,将汉语完全改造为拼音文字系统的各种尝试,虽然在注音、教学、信息处理等领域取得了重要应用,但最终都未能取代汉字本身——汉字系统的独特性质与文化承载决定了它难以被纯粹的拼音系统所完全替代。

清末民初,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以鲁迅、瞿秋白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曾竭力主张汉字拼音化(罗马字母化),并认为汉字是文化落后的象征,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鲁迅甚至断言:「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虽说站在当今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的观点,能够理解为矫枉必须过正。但这些主张中所反映出的「左派」的狂热,到底有多少不是被煽动的呢?「一声炮响」到底送来了些什么杂碎,自不必多言。

好在汉字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还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最终扛过了不堪回首的混乱年代,历久而弥新。


|


本文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