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14:17:00
Shorty,一个由开发者killcod3打造的极简主义短链开源工具。它不花哨,但足够锋利,像一把藏在西装口袋里的瑞士军刀,随时准备解决那些“链接太长发不出去”的尴尬时刻。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微信群里发了个文档链接,结果一半被截断;邮件正文里塞了个带参数的URL,收件人点都点不动;更别提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内容时,那串密密麻麻的字符怎么看怎么像病毒。 这时候,你就需要一个短链工具。但市面上的短链服务五花八门,有的慢得像老牛拉车,有的动不动就宕机,还有的干脆跑路了,留你一堆
2025-09-04 13:58:00
最近,一种被糖尿病患者吃了快一百年的老药——二甲双胍,突然在神经科学圈炸了锅。它不再只是控制血糖的“后勤兵”,而是被发现可能拥有“逆龄”大脑、修复神经损伤的神奇潜力。这事儿听起来像科幻,但一篇刚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重磅研究,用扎实的数据告诉我们:这可能不是梦。 研究的主角是大脑里一种叫少突胶质细胞的“电工”。它们负责给神经元的“电线”——也就是轴突——包上一层厚厚的“绝缘层”,学名叫髓鞘。 这层髓鞘至关重要,它能让神经信号像坐高铁一样飞速传递。但在多发性硬化症(MS)这类疾病里,这层绝缘层会被免
2025-09-04 11:28:00
GPT-5本应是人工智能的“游戏规则改变者”。这是OpenAI投入数十亿美元、花费近三年研发的成果。公司首席执行官 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 暗示,它可能接近人工通用智能(AGI)——一种能够像人类专家一样聪明和灵活的 AI。 然而,现实远不如预期。正如我(加里·马库斯)写过的那样,这个模型并没有达到宣传中的高度。发布仅仅几个小时后,人们就发现它存在各种令人困惑的错误:在一些简单数学题上出错,数数不稳,甚至在经典谜语上给出荒唐的答案。像它的前辈一样,它仍然会“幻觉”(尽管频率有所下降),可靠性依旧令人担忧。虽然有些人对 GPT-5
2025-09-04 10:27:00
2025年9月初,丰田研究所的一群科学家在《科学·机器人》上发表了一项让人眼前一亮的研究:他们训练出一个能像人一样用整个身体搬运大件物品的机器人,而教会它这些动作,只需要一次示范。 是的,就一次,就像你教爸妈用手机发微信那样,点一下、做一遍,它就懂了。 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片的桥段,但背后却是实打实的技术突破。 我们常以为机器人无所不能,火星都能去,手术都能做,可真让它搬个沙发,它可能直接把腿卡住或者把箱子摔了。 问
2025-09-04 08:26:00
在数据的世界里,我们每天都在跟“混乱”打交道。日志、埋点、订单、用户行为、设备信号……这些原始数据像潮水一样涌进系统,杂乱无章、格式不一、真假难辨。如何把这一堆看似无用的“数字垃圾”变成企业真正能用、敢用、爱用的信息资产?过去十年,一个叫“Medallion Architecture”(勋章架构)的模型,成了无数数据团队的灯塔。 勋章架构/大奖章架构?这名字听起来有点中二——青铜、白银、黄金,像是奥运奖牌榜,而不是严肃的数据架构。 可正是这种简单到近乎幼稚的命名,让它在工程师、分析师、产品经理之间迅
2025-09-04 08:16:00
在运维圈里,有一个几乎人人挂在嘴边的指标:CPU利用率。我们看服务器稳不稳、能不能扛住流量高峰,第一反应就是打开top或者htop,瞅一眼那个百分比数字——70%?还好,还能撑;90%?赶紧扩容!50%?那还能再压点活儿上去。这似乎成了行业共识,一种无需质疑的“常识”。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看似客观的数字,其实可能一直在骗你? 最近我做了个实验,用一台搭载AMD Ryzen 9 5900X(12核24线程)的Ubuntu桌面机跑了一堆压力测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