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Justin Yan | 枫影修改

苹果开发者,也是枫言枫语播客的主播。白天在微信打工负责视频号客户端团队,晚上鼓捣个人爱好。中文播客榜作者。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Justin Yan | 枫影的 RSS 预览

Vibe Coding: AI 时代职业程序员何去何从?

2025-08-26 13:07:38

两周前和喵神onevcat录了这期节目: Vol. 150 喵神onevcat: Vibe Coding及日本工作与生活。除了喵神在日本的工作与生活,我们还聊了Claude Code与沉迷Vibe Coding。

2022年11月ChatGPT发布后,我就用它来帮我辅助写脚本,但它能做的东西比较有限,但到了Claude 3.5 Sonnet阶段(24年6月),AI编程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不过那时候AI能完成的任务相对较小,稍微辅助的任务就会产生幻觉,所以还是有很多代码高度依赖程序员自身编写。而现在(2025年8月25日)Claude Code搭配Sonnet 4已经能将一些中型任务完成得非常好了,相比GPT-3.5已不可同日而语。

1. 从代码提示到AI生成

Code completion in Visual Studio 2008

最早我们程序员写代码是没有任何代码提示的,后来编辑器/IDE加入了code completion功能,能在程序员写代码的时候自动将一些常用的关键字补全,提高了大家的编码效率。2021年OpenAI发布了GPT-3,GitHub基于这个模型开发了GitHub Copilot,能做的事情已经超出了简单的代码补全,实现了从注释到函数级别的补全,已经是一大进步。

但是这个时期的Copilot我用得不算多,我记得当时让它补全Golang的GORM胶水代码,用于这类苦力活还不错。到了2024年,Cursor + Claude 3.5 Sonnet直接让AI写代码这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可能。虽然还是会有幻觉,还是会出问题,但已经很大程度上帮助程序员解决了机械重复的问题,只是我们依然需要把精力集中在“如何写好代码”,“如何确认AI没有瞎写代码”以及一旦遇到规模较大的项目,AI就会开始乱来。

我在24年8月这期节目(Vol. 125 AI终于能帮我们写代码了吗?)中提到AI对我来说很大的优点是让我从枯燥无味的体力活中解放出来,至少在心情上让我好不少。而Claude 3.5 Sonnet的缺点在今年Sonnet 4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于是乎,真正沉迷Vibe Coding成为了可能。

2. 未来职业程序员与AI编程的关系会是怎样的?

昨天团队的小伙伴分享了他对Cursor和Claude的使用感受,正好我就和大家讨论了对AI编程的看法。

在更早一点的阶段,AI是辅助,人才是主力。虽然现在AI也不能离开人,但某种程度上它已经能离开职业程序员,取决于你最终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以及你的团队里的“职业程序员”都能做什么。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公司做编程教育相关的行业,利用LLM帮出题,学生批改作业,写公司代码。当时他很自豪地说已经把原本的10多个程序员砍到只剩2个就够了。

这两年AI取代程序员的焦虑已经散布得够够的了,但是之前我完全没有这种顾虑,因为在以人为本的时代,AI始终只是个辅助。我当时的想法是:最好的使用AI编程的方式,是先master the skill,然后再用AI。

但事实上我最近沉迷于Vibe的时候,已经大部分时间不会仔细Review AI写的代码了。而且Claude Opus根据我的Prompt已经能独立完成一个质量还不错的中型项目了,这个过程中,我很少需要关注代码细节,只有在陷入Debug难题的时候我会真的去看代码,改代码。所以如果有公司用2个程序员+AI取代10个程序员,我很能理解。

因为他们雇佣的程序员的定位已经出现了分化:经验丰富的高级程序员和可替代性很强的劳动力。高级程序员负责设计和引导方向(Prompt),劳动力程序员负责实施(AI写代码)。

所以未来的“职业程序员”应该是怎样的?

今天有小伙伴提到“可以让产品经理去用AI写代码实现他的需求”。这当然可以,虽然在一个大型复杂项目里现阶段还不现实,因为付出的代价太大,弊大于利,还需要让AI继续发展一段时间。但是这个想法有一个前提,即我们是在大公司的背景下讨论“产品经理”和“程序员”。

大公司用精细化分工加上规模效应使得他能用人海战术极大提高自己的产出,小团队完全没法跟他比。这在AI写代码成熟以前是大公司的优势,也是大公司职业细分的前提。如果未来“产品经理”也能用AI写出合适的代码,岗位边界重新洗牌,那么精细化分工可能也会做出变化。

比如无法适应AI辅助的程序员将变成古法纯手工编码的“非遗”,而能够适应AI辅助的程序员可能成为AI编程专家。因为岗位细分是基于大家投入资源的不同来实现的,理论上程序员岗位投入代码编写的时间比产品经理岗位更多(假设未来还是这样划分岗位),那么AI编程专家将成为程序员的普遍水平,于是产品经理写代码在大公司内又变为不太符合效率。均值回归。

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掌握AI编程的人就是新时代的程序员。

作为一个职业程序员,如果还没有深度使用AI编程的话,最好是深度体验一下。不是说AI代表未来,而是有很多道理如果不亲身体验无法真的领悟。Sonnet 3.5的时候我觉得AI不过如此,Sonnet 3.7的时候我还觉得AI能帮我省下不少力气,现在Claude Code搭配Sonnet 4,我感觉AI已经在很多方面比我做得好了。

技术的变革是快速的,相对而言人的变革是缓慢的。电报1837年发明,普及周期1850s-1890s,大概30-50年;电话1876年发明,普及周期1900s-1950s,大概也花了30-50年;互联网(TCP/IP)于1983年开始启用,普及周期1990s-2000s,只需要大约10年完成普及;移动互联网更快,2007-2015,只需不到10年。如果按照这个趋势,AI的普及很可能会超快,但大公司的组织架构很可能反应不过来,各个细分岗位之间即使有分工含糊之处,也将维持现状。

但是大公司以外呢?真正开放拥抱新技术的行业将迎来创意遍地开花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大公司反应不过来,就很可能被小公司弯道超车。当然也有可能出现所谓的“超级个体”,一个人就能完成一个中小型公司能干的事情,不屑于参与大公司之间的竞争。

无论何种情况出现,对于已经是职业程序员的朋友们来说,都应该接触AI编程,深度体验AI编程,好好体会下这个过程中思路的转变。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能力,生产工具发生巨变的时候,正是更好发掘我们能力的时候。这时候要想的是,什么是AI做不到的,只有我做得到的?

比如LLM的context理论上不会无限长,所以在做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情况的大型项目时,常年深耕的有经验者会更有优势。但我想这是未来技术能解决的问题。

比如LLM只管生成代码,不管真正意义上的代码质量(修改test case假装测试通过是常事),所以先master the skill再看他写的代码是否合理,在现阶段仍然有效。而且可预见的未来,应该比较长一段时间都是有效的。

比如LLM如果帮我们解决了枯燥的体力活之后,我们更应该把专注力放在创意与设计上。不仅是视觉设计与产品设计,即使是写代码的创意与设计也是同理。于是涉猎广泛者将具备优势。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错的审美能力,良好的编码能力,综合在一起,将能更好驾驭AI生成的结果。现在AI编码已经很好用了,但AI出设计稿还是差点意思。假设二者能力趋近,则没有什么能阻止具有创意的人进行创造了。

苹果一直在努力耕耘它的开发者社区,其中帮助中小型开发者以更低的成本写出一个优秀的App就是他们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因为苹果生态中的大公司有资源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但中小型开发者们开发的App却占整个App Store数量的最大比例,是苹果生态非常重要的一环,解决了大量的长尾需求,也更需要苹果的支持。现在AI来了,AI的副作用也实现了类似的效果,让更多人以更低的门槛开始进入创造这个领域。

3. 沉迷Vibe Coding:像开了作弊器

Dreamweaver CS4

我一开始使用的是Claude $20/mo的Plan,聪明的Anthropic(开发Claude的公司)开启了严格的“防沉迷限制”(我大概高强度Vibe 1个多小时就不能用了,必须等几个小时技能冷却时间)。在跟喵神聊完之后,我开了$125/mo的版本,自此完全沉迷,周末Vibe了两天Vibe出了贤者时间。为什么会在Vibe沦陷之后索然无味呢?我感觉跟玩游戏开作弊器有一点像。

之前我们一些关于AI的讨论是基于我们学写代码的经历来的。但是现在刚刚开始接触写代码的小朋友,可能上手就是AI辅助,他们很可能会发展出完全不同的路径。所以不用担心AI取代了初级程序员,而高级程序员都是从初级程序员成长来的,于是以后没有高级程序员了这样,因为以后可能学写代码的人路径跟我们就是不同的。

回想我小时候学写代码,并不是因为享受“解题”或者钻研算法,而是我很享受“创造”的过程。所以当时我学ASP,写HTML,因为在那个网站盛行的时代,做网站是最快能看到自己创造的产品的办法。所以以前写代码是在努力打怪升级之后,见到自己努力做出来的产品。现在打怪升级有点半自动化了,出产品的速度加快了,连$125的Claude都Vibe出了防沉迷限制。于是我开始思考,如果“写代码”已经不是瓶颈,那么更需要我投入关注的会是什么?其实我一直都很清楚,“写代码”本身并不是瓶颈。以前我经常跟刚入职我们团队的小伙伴们说:“不要做一个只会写代码的程序员。”

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写代码本身不好玩了,我虽然不擅长算法题,但古法纯手工写代码还是很有意思的,尤其是能写出符合自己审美的优雅实现的时候。另外如果我们不在当前分工的语境下去聊,那么未来不一定是“产品经理”取代“程序员”,也有可能是“程序员”取代“产品经理”。

可以回想一下“产品经理”这个细分岗位是怎么来的。互联网早期创业的人,需要的是“会写代码的人”,后来发现软件不好用,所以还需要“会做UI的人”,再后来发现这两种人都没什么时间想需求(Features),于是我们需要专门“做需求定义和产品愿景”的人。

倒不是说那个年代的人每个都是全才,只是那是个曙光时代,大家做东西还没有那么精致,所以谁都能上手试一试。后来行业竞争激烈,东西越做越好,门槛就提高了,精细化分工出现之后,大家继续提高各个岗位的门槛,就很难再回到最初的原点了。现在AI提高了大家的下限,假如还能继续按这个速度发展,大家的下限继续提高,很快这个本来被精细化分工提高的“门槛”,相对地就又“降下去了”。于是又能回到那个“人人都能快速做出一个原型”,可以充分发挥大家想象力的时代。

我认为这是极大的好事。

4. 希望AI能促成新的百花齐放时代

Web 2.0

互联网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现状是逐渐内卷,想象力逐渐难以展露,这几乎是所有自由竞争市场的常见情形。刚开始很少人进入这个领域,少数人凭借优秀的想法能获得用户的喜爱。接下来竞争逐渐激烈逐渐充分,直到最后剩下行业内卷。现在的AI如果只应用于“高效生产代码”,或者“高效生产设计稿”,那不过是加速原有的竞争罢了。但是如果能充分释放大家的想象力,则有可能开辟一种新的行业。这会是什么我就不晓得了。

1976年比尔·盖茨写这封信给Homebrew Computer Club的时候,“个人计算机”领域尚未真正出现,当时的“个人计算机”叫做"Hobby Computer"。但是随后几十年,比尔·盖茨的微软,乔布斯的苹果,还有蓝色巨人IBM,让个人计算机市场变成一个巨大的市场。19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后,也在思考如何让更多人愿意使用Mac,后来基于这个念头做了iPod,让Mac成为家庭数据中心([1]《Build》 by Tony Fadell)。再后来做了iPhone,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硬件市场。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未必预料到产品一定能成功,一定能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领域。但这些人的共同点都是:拥有澎湃的热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尽情释放创造力的条件。

也许是因为经历过BBS/Blog的自由分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旁观过大佬们的激情迸发,我更希望AI的发展能促进所有创造者百花齐放,这样的世界才有活力,才更像当时有点混乱却又令人兴奋的互联网早期。

  1. “Most people don’t realize what the iPod was originally built for. Its purpose wasn’t just to play music—it was made to sell Macintosh computers. That’s what was in Steve Jobs’s head: We’re going to make something amazing that will only work with our Macs. People will love it so much that they’ll start buying Macs again.”- 《Build》by Tony Fadell

我的MacBook贴纸

2025-08-25 11:02:10

Some notes from 25/08/18-25/08/22.

1. Sony WH-1000XM6

Posted on 2025-08-18

索尼在今年5月发布了旗舰降噪耳机XM6,我当时买了,现在已经用了几个月。

我买过两个Bose QC 35,一个Sony WH-1000XM4,一般在办公室环境使用,感觉这两家的体验差不太多。

上一代索尼XM5设计为不可折叠,同期我记得Bose的是QC 700,造型比较“特别”,所以这俩我都没买。

XM6相比XM5又恢复了可折叠能力,升级了它的耳机包,采用磁吸扣,有点意思。最近出远门也带上过XM6,我觉得在飞机上它还是略占地方,但降噪效果确实好,还是值得带一下。

另外是我发现仍有不少飞机不支持单独的3.5插孔而是采用双孔插口,这个有点难受,现在新出的头戴降噪耳机都不附赠双孔转换头了。

2. 我的MacBook贴纸

Posted on 2025-08-19

以前我的MacBook贴满了各种Logo,后来换新的M系列MacBook之后就没再贴了。最近受朋友的MacBook以及F1电影中Brad Pitt的AirPods Max贴纸的影响,我又给自己的MacBook贴了一些贴纸😁

  • P2像素小狗:这只小狗是前苹果设计师Susan Kare给Macintosh设计的一系列icon之一,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 P3 LoFT:日本杂货品牌,以前我去日本的时候最爱逛的商场,我其实只逛文具区,时常流连忘返。
  • P4 Patagonia:美国户外品牌,出的衣服很适合湾区的天气,广受硅谷大佬欢迎。
  • P5 彩虹苹果:19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后,与Chiat广告公司合作,采用Think Different重塑品牌形象。这个彩虹色苹果就是当年品牌重塑的一部分。
  • P6 Vim:Vim是由Bram Moolenaar从vi编辑器改进而来的终端编辑器。因其开源,功能强大,跨平台而成为每个程序员在终端下的利器。虽然我早已不使用Vim作为主力编辑器,但Vim依然是终端下做些轻量编辑的首选。

3. Tomica小车收藏之一

Posted on 2025-08-22

有了小孩之后就可以释放天性买一堆TOMICA

这几辆是一部分

  • P1/P2: 《头文字D》藤原拓海的AE86
  • P3: 《柯南》中琴酒的车
  • P4: 《回到未来》的DMC DeLorean,这辆是风火轮的不是TOMICA
  • P5: 鲁班三世的车
  • P6: 法拉利F355
  • P7: 法拉利F40

Vol. 150 喵神onevcat: Vibe Coding及日本工作与生活

2025-08-25 10:07:57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在日本 LINE 多年的 iOS 开发者王巍(onevcat),江湖人称喵神。喵神最近沉迷于 Vibe Coding,我们深入聊了喵神到日本工作与生活的契机,在 LINE 工作的体验,以及 Vibe Coding 对开发者们的影响,无论初级还是高级开发者。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无疑是科技引发巨变的时代,这几年 AI 在科技领域大放异彩,对程序员的影响更是显著。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呢?请看VCR👉🏻

🎁本期节目喵神也给听友们带来福利,送出喵神的iOS技术电子书,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参与抽奖哦😘

时间轴

  • 00:00:00 开场,嘉宾onevcat (喵神) 简介
  • 00:01:09 嘉宾用方言自我介绍
  • 00:02:34 在 LINE 工作与日本移动互联网
  • 00:04:34 LINE 曾在中国有业务,名为“连我”
  • 00:05:20 喵神早期接触 iOS 开发,大学专业是微电子
  • 00:08:19 什么契机来到日本工作的?
  • 00:13:41 新冠后从远程改为每周回办公室一次
  • 00:17:14 在 LINE 上班用日语吗?
  • 00:19:03 日本工作强度与企业文化
  • 00:38:25 小鳄鱼24点 App 开发与 AI 助力
  • 00:41:28 Vibe Coding的体验
  • 00:44:20 AI 对开发范式的影响与局限
  • 00:55:57 AI 文档化与知识库管理
  • 00:58:17 AI 在 iOS 开发中的挑战与策略
  • 01:03:16 AI 辅助搜索与自我校正
  • 01:07:14 未来开发者和 AI 的关系,初级开发者,高级开发者如何应对
  • 01:25:10 听友提问环节
  • 01:25:10 科技钟摆效应
  • 01:36:23 日本生活和工作体验准备
  • 01:39:55 培养孩子编程兴趣与小鳄鱼24点 App
  • 01:43:08 中日个税制度与海外个人开发者影响
  • 01:48:08 灵魂三问
  • 02:03:31 联系方式与节目福利

本期嘉宾

幕后制作

联系我们

节目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Podcast, 小宇宙等播客客户端搜索“枫言枫语”来订阅收听本节目。

Being There: 万物皆有周期

2025-08-18 12:56:45

Some notes from August 14 – 16.

1. 感谢朋友,又多集一个苹果水杯

发表于: 2025-08-14

之前准备去美国的前一天,把我用了好多年的苹果水杯打碎了,一直想着什么时候能再买一个。

去到美国又买了个白色款,跟打碎的那个不同。

正好朋友从美国回来帮我带了一个同款,这下我熟悉的黑色小陶杯又回来啦😁

感谢这位朋友,下次去美国我再买个彩虹杯就彻底集齐了。

2. Being There: 万物皆有周期

发表于: 2025-08-15

我一直记得约翰·博格在《共同基金常识》开头引用的园丁Chance的故事。

说以前有个叫Chance的园丁,常年住在一位富人的宅子里,几乎与世隔绝,每天除了看电视就是打理花园。

后来富人去世了,他首次走出家门,结果被一位企业家的车子撞到了。他被送到企业家的家里紧急救援。这位企业家还是总统顾问,没几天总统正好来造访。

当时美国经济不景气,多家蓝筹股备受压力,股市濒临崩溃。总统问Chance你怎么看?

Chance一开始有点害怕,后来他思索半天,眼睛盯着地毯说:“在花园里,草木生长顺应季节,有春夏,有秋冬,然后又是春夏。只要草木的根基未受损伤,它们将顺利生长。”

Growth has its season. There are spring and summer, but there are also fall and winter. And then spring and summer again. As long as the roots are not severed, all is well and all be well.

这个故事来自Jerzy Kosinski的小说Being There,后来改编为电影,1979年上映,还获得过奥斯卡提名。

约翰伯格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如何应对经济周期。

最近股市转牛,又会有不少人开始跑步进入杀红眼的状态。但想要秋收需要先春种,在寒冬做好准备,才能迎来春暖花开。

而且不仅投资如此,万物皆有周期。

一个人不会一直精力充沛,一定有起有落。如何应对动力十足的波峰与兴味索然的波谷,将决定我们能否度过寒冬,能否收获果实。

而应对的策略也很简单,Being There。这两个单词表示“一直在场”,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要做到非常不容易。加油。

3. “照搬”苹果包装的徕芬电动牙刷是国产之光吗?

发表于: 2025-08-16

这几年国产品牌徕芬凭借出色的产品设计和跟“对标竞品”相比打骨折的价格,以及铺天盖地的广告,生生杀出一条国产家用电子产品之路。

2019年,由叶洪新创立的东莞市徕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高速吹风机开始崭露头角。这款吹风机长得跟“网红戴森”不能说高度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

以前戴森有黑科技,使得他们的产品具有十足未来感。现在中国制造已经具备世界领先的工业水平,所以全国电子制造业最发达的珠三角会诞生这样的企业也就顺理成章。

这几年徕芬在吹风机一举成名之后,又相继推出电动牙刷和剃须刀两款产品,均获得不错的口碑。

我买了徕芬的电动牙刷来试试,它的纸盒包装几乎就是照着苹果做的,包装的供应商可能都是同一家。细节做得也非常到位,一体成型的铝合金牙刷整体做得很漂亮,产品力也在。

多年前珠三角做山寨都是以性价比闻名,但当时的性价比却牺牲了产品的品质,如今徕芬已经能做出品质极佳的产品,代表了制造工艺的巨大进步。

但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也是需要被关注的。无论是戴森的吹风机还是苹果的纸盒包装,都是企业耗费无数资源资金研发出来的。直接照搬显然不是一个被普世鼓励的做法。

再加上一款产品并不是只需要纸面数据,发布即完结,实体的产品生命周期很长,研发品宣只是最受人关注的一部分。产品的品控和售后都是关乎品牌口碑的重要部分。乔布斯为了掌控苹果的售前售后服务都自己做起了线下门店。而徕芬这家“初创”企业,在品控和售后都遇到不少问题。

我买的这款电动牙刷,一搜索有不少人遇到牙刷分离打到牙齿的故障,但我才刚拿到手,要用一段时间再看。

总而言之,徕芬的产品力确实在线,这也多亏了珠三角电子制造业的发达,但是营销方式与“照搬”戴森吹风机、苹果纸盒包装设计的做法,一开始我确实感觉惊艳,但转念想又觉得问题很多。如果他们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发现这世界上的吹风机形态只剩这一种没有更好的了,发现纸盒包装只剩这一种不可能有更厉害的了,那还是说得通的。但现在看来这些设计应该还是有些能做的改进🤔。还是更希望看到中国企业未来能凭借制造业的实力做出些真正不一样的设计来。

Vol. 149 科技快乐星球37: AI竞争白热化,GPT-5发布不太妙

2025-08-14 23:17:39

又过了一个月,这期间各种有意思的科技新闻频出。苹果,马一龙,OpenAI等等,卷出天际。

今年AI在编程领域逐步进入大众人人vibe coding的阶段,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毋庸置疑都离不开AI。我们最近跟喵神onevcat也录了一期节目聊这个话题,各位听友敬请期待哦。

时间轴

  • 00:00:00 开场
  • 00:00:32 苹果送特朗普24K金基玻璃雕塑
  • 00:02:03 消息称iPhone 17发布会将于9月9日召开
  • 00:02:53 库克说:iOS26开发者测试版成为史上最受欢迎版本
  • 00:05:48 苹果在美推出Apple Care One服务,可以保3款设备
  • 00:07:32 iOS周订阅成最受欢迎订阅方式
  • 00:10:36 苹果宣布首席运营官交接
  • 00:11:44 苹果第三季度业绩超出预期
  • 00:13:04 Google Pixel 10广告嘲讽苹果AI跳票
  • 00:14:23 苹果AI大牛庞若明发离职信告别
  • 00:16:26 硅谷AI创业公司开始996工作
  • 00:19:36 苹果首次关闭线下门店 - 大连Apple Store
  • 00:22:59 苹果新专利:Apple Pencil轨迹球
  • 00:24:55 OpenAI终于放出GPT-5,但反响不及预期
  • 00:30:53 OpenAI开源了新模型gpt-oss系列
  • 00:32:19 ChatGPT将推出防沉迷功能
  • 00:35:16 ChatGPT推出全新Agent功能
  • 00:37:33 Anthropic关闭了OpenAI对Claude的访问权限
  • 00:38:24 Cursor推出命令行工具Cursor CLI
  • 00:39:47 Claude Opus 4.1 发布
  • 00:40:57 Github免费开放兼容OpenAI的推理API
  • 00:42:21 ChatGPT Agent可以绕过Cloudflare的反机器人验证
  • 00:43:56 OpenAI或将推出AI浏览器,挑战Google Chrome
  • 00:47:19 Kimi K2发布并开源
  • 00:48:56 Google发布Genie 3世界模型
  • 00:52:38 通义万相2.2开源
  • 00:54:09 阿里巴巴发布Qwen Code
  • 00:55:15 马斯克的AI女友上线20小时爆火
  • 00:56:56 量子计算机实现可认证随机数生成
  • 00:58:59 大疆发布扫地机器人:ROMO
  • 01:04:19 Firefox宣布终止中国区服务
  • 01:06:42 专治摇一摇广告乱跳转,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发布
  • 01:07:28 WhatsApp放弃了原生Windows11应用,回归Electron
  • 01:10:10 赛博庞克2077登陆Mac
  • 01:15:08 Gmail推出管理订阅功能
  • 01:15:44 弱密码引发的惨案,150年历史的公司破产
  • 01:17:15 W3C发布了PNG 3.0标准

幕后制作

联系我们

节目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Podcast, 小宇宙等播客客户端搜索“枫言枫语”来订阅收听本节目。

有备而来是一种看清现实后的选择

2025-08-11 11:31:22

Some notes from August 4 – 8.

1. 当你一天听几小时歌,不想要大头戴也不想要入耳式耳机时

便携的无线外挂夹耳式耳机就成了最佳选择。

自从苹果在2016年发布AirPods以来,真无线耳机产品线就不乏各家竞争对手,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新的耳机品类一直是苹果领跑。(当年一起发布的iPhone 7甚至没有耳机接口)

我买过不少AirPods,包括后来的主动降噪版的AirPods Pro,虽然效果比不上音质更佳的大头戴,但因为特别便携所以一直用着。

直到后来,因为长时间戴入耳式耳机,经常引发耳朵发炎不舒服。医生说我的耳朵有可能对这种硅胶耳塞过敏。

但是每天都听好几小时的音乐,怎么办呢?无奈只能寻找替代品。这时同事推荐华为FreeClip,我买来已经用了一年多,非常不错。

耳机很轻,夹耳式固定比较牢固,不猛烈甩头基本不会掉。同时因为不入耳所以长时间佩戴耳朵不会有不适感。音质尚可,大部份品类可听。

缺点是开放式耳机,环境音一嘈杂就容易听不清。坐地铁出行的小伙伴们可能更需要降噪耳机。

对我来说这耳机足够轻便,随身带着随时可以拿出来听,长时间佩戴不会不舒服,已经非常不错,完美符合我的需求。

2. 广州最近的雨,下得比依萍找她爸要钱那天还大

3. 创造:用非传统方式做有价值的事

Tony Fadell 2022年出版了这本书,我当时买了但没能读完,时隔三年终于读完,心情已经有不少变化。

Tony在书中所写既有故事也有经验,从一个IC到CEO,他做过不少事情,换过不少公司,成功过一些产品,也失败过不少尝试。

如果失败的不够多,说明还没尽全力。

我作为一个在大公司打工的牛马,虽不能完全理解他在所有角色的看法,但也认可大部份内容。

感谢Tony写了这么真诚的一本书。

4. 世界上唯一一款按压式伸缩钢笔: Pilot Capless

标题的唯一来自Pilot官网: https://www.pilotpen.eu/our-products/capless/
Capless. The world’s only push-button retractable fountain pen

既想要钢笔的书写体验,又希望它跟普通的按压式写字笔一样咔哒咔哒,无需管理笔帽,那么百乐这款Capless黑武士就是不二之选。

钢笔笔尖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不写字的话,因为蒸发容易导致断墨,使得下一次书写不够顺畅。

我看书记笔记,划线的时候经常遇到这种苦恼。钢笔需要经常拿在手上随时准备书写,但值得记录的段落出现时机却不可预测。

于是我的笔袋中就有这么一只独特的钢笔:百乐黑武士。

这支笔最早是百乐1963年设计的,打破了当时“钢笔必须有笔帽才能防干”的行业惯例。为了迎接1964年东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百乐的技术水平,他们于次年对这支笔进行了改良,解决了漏墨等问题,成为当时日本文具界的代表作之一。

这支笔有多种款式,我买的这只是纯黑的版本,称“黑武士”。边读书边思考的时候,一直按压笔帽伸缩咔哒咔哒,也是挺解压的。

5. 有备而来是一种看清现实后的选择

在6月20日我发的这个图文中https://mp.weixin.qq.com/s/6jormleLMzHk9eDrFiwyWw

我说人的烦恼有时来自“不符合预期”。

不符合预期意味着我希望事情按某个方向走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我希望滴滴司机可以在5分钟内到达家门口但实际等了15分钟后才到。

往往这种“不符合预期”都是外部的,非自我可控的。

《禅与摩托车维修》中有这么一段对话,主角团在摩托旅行中路过一个小镇,天气非常炎热,难以忍受。同行的朋友说:“真不明白他们是怎么忍受的。”

主角说:“这里的确很糟糕,在他们来之前就已经知道这里很糟糕了,所以他们是有备而来的。”

“如果一个人老是抱怨,只会让别人更难过。他们很有活力,知道该怎样活下去。”

我觉得“有备而来”也是一种看清现实之后的选择。祝大家都能很有活力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