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19:24:00
https://note.mowen.cn/note/detail?noteUuid=m9nentvuT10II_nLQAo4z
最早设计墨问的时候,原计划在 Web 端创作,阅读和交互用移动端的微信小程序承接,所以先做个墨问便签的 demo 试试小程序的能力。后来发现小程序也可以有桌面端,移动端能力也越来越强,就把创作和互动、AI 语音、画廊、AI 听读、pdf、视频号,都干到小程序上了。All in one。墨问便签也成了墨问。
AI 时代来临,Web 强势回归,它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配合大模型能力和 AI 浏览器,Web 端的应用可以做的事情变多了。除了图文阅读,在 Web 端可以方便的做 AI 搜索、知识库、智能播客、图形图像处理、设计软件、创作多媒体内容等等。
AI 从内容角度给了这个时代重新起飞的动力,Web 重新成为了重要的载体。墨问当然要做 Web 了,墨问,不止于小程序。
1、打开 https://mowen.cn/,点击右上角的“写笔记”,或者直接使用 w.mowen.cn,即可进入墨问笔记的写作状态:
2、编辑器上方工具栏分别是:图片、画廊、底图、上传音频、黑体、引用、高亮和 上传 pdf。点击右上角的 “A”。可以设置编辑器和阅读器的样式,目前一共四种,和小程序保持一致。
3、写作过程中鼠标滑至当前行左侧会出现块选图标,点击出现下拉菜单,可以设置整段文字的样式。
4、写作过程里可以随时使用 ctrl + s(wins)或 cmd + s(mac)保存私密笔记,并继续创作。点击右上角的保存,保存文稿并进入阅读模式。私密笔记点击发布可以快速发布这篇笔记,状态是完全公开。
自己的笔记在阅读状态下时,双击可以进入编辑态。和小程序交互一致。
5、目前 Web 端笔记还不能点赞评论,“我的笔记列表”和首页(发现页、订阅页等)还没有做,所以我们可以在阅读状态下,点击右上角的“小程序”即可进入小程序互动。
6、想在 Web 端编辑已有墨问笔记的,可以点击小程序里墨问笔记的分享按钮,复制这篇笔记的 Web 链接到浏览器里,即可进行编辑创作。
墨问 + AI 浏览器:
在 Web 端写作可以充分利用 AI 浏览器的能力,Dia、豆包、Comet 都是很好的选择。
墨问 Web 的一小步,对应了未来的一大步。
2025-09-10 12:49:45
9 月 5 日这一天,Anthropic 在官网发布了一则消息:立即停止 Claude 向中国资本控股企业提供服务。所谓“控股”,指的是持股比例超过 50% 的企业,这一政策覆盖的可不仅仅是大陆公司,事实上大陆公司本身也用不了。这个策略同时包括那些在境外注册,但有中国资本或股东背景的公司和组织。
目前看起来,Claude 这条路在中国企业这里彻底断掉了。
AI 的地缘政治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科技产品大多强调“全球化”。硅谷的产品可以在北京、东京、柏林同时使用,哪怕偶尔有审查或功能阉割,底层的技术逻辑还是相通的。但到了 AI 时代,这条路越来越窄了。先是芯片,后是软件。
Anthropic 在公告中说,这项措施是为了“应对法律、监管与国家安全风险”。换句话说,AI 已经被当作战略资源。和石油、芯片一样,AI 模型不再是单纯的商业工具,早就被嵌入到大国博弈的棋盘里。
这一点在 GPT-4 之后已经很明显。美国政府把最先进的 AI 模型看作“国防资产”,严格控制其出口与使用范围。现在 Anthropic 的决定只是把这种控制明确落地到商业规则中:你是谁、你后面是谁,这决定了你能不能用 Claude。
有意思的是,Anthropic 并非只针对中国,公告里明确提到,这一政策同样适用于美国认定的“对手国家”(adversarial nations),比如俄罗斯啊、伊朗啊、朝鲜等等。
blacklist,在这份名单上,中国的体量让事情变得敏感起来。
这件事让我们也看到另一层逻辑:这也是商业上的风险规避。Anthropic 不希望自家模型被用于可能引发地缘冲突、规避制裁或触及安全边界的场景。对于一家需要不断融资、依赖美国政府关系的公司来说,这个选择也不意外。
直接一点,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你是一家 AI 初创公司,哪怕是注册在新加坡、开曼群岛,只要背后有中国资本背景,无论是中国的 VC 还是大公司投资,都将无法继续使用 Claude 的服务。Anthropic 说的非常明白,这是为了避免中国企业通过设立海外子公司、购买第三方云服务来“曲线救国”。
比如字节的 IDE 工具 Trae,一个版本是国内版,只能用国内大模型,另一个是国际版,海外公司的版本,可以使用 GPT,Gemini,Claude,现在呢,我猜测至少是不能使用 Claude 了,包括我之前介绍的阿里 IDE Qoder,都是一样的策略。
1、国内开发者与 Claude 渐行渐远,想通过 API 调用或境外云服务接入,几乎没有可能。
2、Claude 代表了当下语言模型在编程、推理、长文本处理上的最强水平,尤其是编程能力,失去这个通道,我们需要加快国内模型追赶速度。某种角度,这是好事。
3、资本与创业环境会变化。投资人要考虑的,不仅是模型能力,还有合规风险。你投的这家公司,是不是有可能因为“用不了 Claude”而失去竞争力?
一道新的铁幕落下,倒也不算意外。
冷战时期,人类世界被铁幕分割成两部分。今天的 AI 行业,似乎也在形成新的铁幕。Claude 在那边,豆包、文心、通义、月之暗面在这边。模型的性能差异、训练语料差异、生态和市场差异,都会随之变得割裂,各自发展。
长远来看,这未必是坏事,正如当年的芯片产业,断供是痛苦的,但也是国产替代最直接的催化剂。
Anthropic 的这份公告,强化了某种意象:全球 AI 行业正在从“技术竞争”转向“地缘政治竞争”。AI 同样是国家安全、战略利益的一部分。
面对,继续向前走就好了。
2025年9月10日
2025-06-01 22:23:57
什么是 OpenAPI?
简单来说,就是墨问提供了一系列接口,让开发者可以通过这些接口来访问墨问的服务:创建和修改笔记,设置笔记的格式,为笔记打标签,设置状态,公开还是私密等等。
有了 OpenAPI 之后,墨问就成了一个开放平台。在前 AI 时代,开发者可以基于 OpenAPI 开发自己的应用,比如墨问的 Chrome 扩展,或者把自己的信息源通过墨问 OpenAPI 直接输出到墨问,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墨问的创作客户端等等。
到了 AI 时代,搭配 OpenAPI 的,多了一个 MCP。什么是 MCP?这里有介绍,看不明白来找我:
有了 MCP,普通用户就可以基于大模型的能力通过 MCP 和 OpenAPI 创作墨问笔记,构建自己的知识流通和分享渠道。
用户+自然语言+大语言模型+MCP+OpenAPI+墨问,就可以实现一个完整的知识分享和创作平台。
举个例子:我在看寇德卡的英文书,序言很好我想翻译一下并保存在墨问里同时发布,我就给书拍张照片,丢给大模型:
翻译图片里的内容后存入墨问笔记,标题黑体,其他内容自动标记黑体和高亮,分段空行,中西文加空格,发布成公开笔记。标签:摄影。
“duang”的一声,这篇笔记就出现了
我们还可以:
这一切都 不需要你打开微信和打开墨问小程序 就能完成,你只需要一把墨问的 API Key。
墨问为每一个会员准备了一把 API 钥匙,希望每个人都能充分利用大模型的创作能力,提高自己的效率,创作自己的作品,形成自己的知识流转通道。
墨问 OpenAPI 和开发手册在这里:
https://mowen.apifox.cn
社区版 墨问 AI 剪藏 Chrome 插件也发布了,智能的 Chrome 浏览器插件,可以自动提取网页内容,通过 AI 整理或一键剪藏方式发布到墨问笔记:
https://github.com/z4656207/mowen-note-assistant/tree/master
2025-04-22 18:40:38
墨问便签这款产品,最初是用来做 demo 的,试试小程序的能力。另外,有一点纪念之前做的锤子便签的意味,就取了个名字,叫墨问便签。
没想到这个小产品慢慢有了生命,形成了社区,小程序的能力可以承载图文、音频、视频和订阅等很多功能,于是 demo 转正,我们在 2023 年 10 月 28 日正式发布了墨问便签 1.0。
时至今日,墨问便签早就跳出了便签的范畴,有了 AI 和社区属性,未来我们肯定会做 Web 版本。所以我想给它一个独立的名字,就叫墨问好了。事实上墨友们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么叫的。
二爷说,批准。这等同于 TheFacebook 改名为 Facebook。
毕竟,
Google 原名是 BackRub
Apple Computer 改成了 Apple
TheFacebook 改名为 Facebook
墨问便签改为墨问,一切就算是对了。
这么地吧,
撒个花[庆祝][庆祝][庆祝]
https://note.mowen.cn/note/detail?noteUuid=jbJv5KSkoUPQfmFWVhY1o
2025年4月22日
2025-04-11 19:24:09
这个发现叫做慢操作
终于把 2025 墨问 AI 内参专栏的第一季交付完了。为了写这个第一季,我们下了挺多功夫。包括把自己的 App Store 切换美区,下载了很多海外的 AI 产品。包括购买了推特的会员,也就是 X 的蓝V,并且重启了推特创作,在上面关注了不少有趣的 AI 行业的人,自己也写了不少内容。
在使用这些软件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国外的软件好像没有那么着急,没有像中国的快递那样必须要求立等可取,我觉得这可能反映了不同区域人们的生活态度。比如,我注册推特的蓝 V,花了钱之后大概用了 3 天的时间才把这个蓝 V 的标给我挂上,系统提示就是在审核,我也不知道在审核什么。
如果是在国内做产品的话,我花了几百块钱买了你一个产品,你不能让我立刻用,不能让我立刻有那个标识。这怎么可以呢?我这外卖 20 分钟都到了,你这儿买一个产品居然要三天才能给我挂上蓝 V,简直难以想象,这产品基本上就不能要了。
包括前一阵儿。我们使用这个新兴的 AI 浏览器 Dia,它采用了一种邀请码的方式。这个邀请码并不是官方来发放的,它是一种缓慢传播的方式。比如说,我从小盖那儿拿到了一个邀请码,我就可以使用这个产品,我也有了 10 个邀请码。我可以用这 10 个邀请码邀请别人,让别人去试用。
小盖的邀请码是哪儿来的?因为他特别想用这个产品,就去推特上找一个老外要的。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传播路径。路径不复杂,传播得也不快,后续它还做了一些收缩,新的用户可能只能有一两个邀请码。因为 Dia 这个浏览器,目前还是免费的,要耗费很多 AI 算力,估计还不能大规模的放开使用。
从某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人家不怕慢,也不怕等。
上午在苹果这里买一个充值卡也是,咱们在国内买任何一个产品的充值卡,是不是得立刻到账?立刻,马上。我买完之后,就能拿到这个虚拟信息卡,立刻吧卡里的额度充到我的系统里去。
你买一个美区的礼品卡,100 美元,他会给你发个邮件,说,你等我一个小时,我会给你发的。可能一个小时,也可能两个小时,人家才会把这个卡发到你的邮箱里面,特别有意思。
这些产品为什么会有这么有底气呢?我想了俩原因:
第一个就是海外的人节奏没有中国这么快,没有中国这么立等可取。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觉得,我相信我的产品好,好产品值得你等。
这也是一个不同的产品理念吧,能给我一些启发。
2025-04-10 12:00:52
前几天我看到段在雪球上说:
卖了点苹果以及其他的 put。懂王威武,感觉起码要折腾一阵子,卖点 put 来回一起折腾也许是个好玩的游戏。还是老话,千万别用 margin。如果 put 进来的价格从 10 年后看回来是便宜的价格,那这个投资就值得做,长短皆宜。
//段永平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我不是很清楚,但咱可以问 Gimini 2.5 Pro,回复如下:
Gimini 2.5 Pro:这段话是段永平在分享他对于市场波动时期的一种投资策略和理念,主要围绕着卖出看跌期权(Selling Put Options)展开。我们可以分点来理解:
1、“卖了点苹果以及其他的 put”:
核心操作: 他卖出了(Sell)一些苹果公司(AAPL)和其他他认为不错的公司的看跌期权(Put Options)。
2、卖出看跌期权意味着什么: 卖出看跌期权的投资者(在这里是段永平)获得一笔权利金(Premium)。作为交换,他承担了一项义务:如果该期权的买方在到期日或之前选择行权(Exercise),那么卖方(段永平)必须按照约定的行权价(Strike Price)从买方手中买入对应数量的股票。
3、卖方的期望: 通常,卖出看跌期权的人期望股价在期权到期时高于或等于行权价,这样期权就不会被行权(或者价值很低),他就能赚取全部的权利金。
4、“懂王威武,感觉起码要折腾一阵子”:
背景/动机: “懂王”通常指美国前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这句话暗示他认为(当时)由于政治或其他宏观因素(可能与特朗普有关),市场将经历一段波动或不确定性(“折腾”)。
策略联系: 在市场波动加剧时,期权的隐含波动率(Implied Volatility)通常会上升,这使得期权的权利金(Premium)更高。因此,在预期市场会“折腾”的时候卖出期权,可以收到更丰厚的权利金。
5、“卖点 put 来回一起折腾也许是个好玩的游戏”:
策略描述: 这表明他可能不仅仅是卖一次,而是在市场波动期间,根据情况反复进行卖出看跌期权的操作(“来回一起折腾”),以此来持续赚取权利金。
心态: “好玩的游戏”体现了他对这种策略相对轻松的心态,但也暗示了这需要技巧和对风险的理解。
6、“还是老话,千万别用 margin”:
风险警示: 这是他一贯强调的重点。Margin(融资,保证金交易)是指向券商借钱来投资。卖出看跌期权(尤其是裸卖,Naked Put Selling)本身就有潜在的较大风险,如果股价大幅下跌,卖方需要用大量资金接盘股票。如果使用了 Margin,一旦市场剧烈波动导致亏损,可能会触发 Margin Call(追加保证金通知),甚至被强制平仓,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原则: 他强调只用自己自有的、闲置的资金来进行这类操作,确保即使最坏情况发生(需要以行权价买入股票),自己也完全有能力承担,不会危及财务安全。
7、“如果 put 进来的价格从 10 年后看回来是便宜的价格,那这个投资就值得做”:
核心理念: 这揭示了他卖 Put 的深层逻辑,与他的价值投资理念一脉相承。他卖 Put 的公司(如苹果)是他本身就愿意长期持有的好公司。他设定的行权价(Strike Price)是他认为即使被迫接盘,买入股票的价格也是合理的,甚至是便宜的(“put 进来的价格…是便宜的价格”)。
价值判断: 他不是单纯为了赚取权利金而卖 Put,而是把卖 Put 看作一种潜在的、以理想价格买入好公司股票的方式。如果股价没跌破行权价,他就赚取权利金;如果股价跌破行权价,他被迫接盘,那也相当于以他事先认可的“便宜价格”买入了心仪的股票。这个价格需要经得起长期(“10 年后看回来”)的考验。
策略灵活性: 这个策略既有短期收益(赚取权利金),也有长期目标(以好价格买入好公司股票)。因此,无论从短期操作还是长期投资的角度看,他都认为这是合适的。
总结一下:
段永平的这段话描述了一种结合了期权交易和价值投资的策略:
在预期市场波动时,通过卖出看跌期权来赚取权利金。
选择的目标公司是他长期看好并愿意持有的公司。
设定的行权价是他认为即使接盘也合算的买入价格。
严格禁止使用杠杆(Margin),用自有现金覆盖潜在的买入义务,控制风险。
这种策略下,如果股价不下跌,他赚取权利金;如果股价下跌并被行权,他则以预设的理想价格买入了看好的公司股票。这使得该策略无论短期(收租)还是长期(建仓)都有其合理性。
这是一种相对保守和基于基本面价值判断的期权策略,核心在于对公司价值的深刻理解和严格的风险控制。
——————
这个回复远好于其他 AI。
你看,大佬这么简短的一段话,咱们可以通过 AI 学习这么多知识,不得不说,AI 是必选项,无论你想学习,还是工作。毕竟老段可懒得给你讲这些基础的名词和逻辑。
2025 年 4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