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3 13:31: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9-03 13:31 德国
不断发现自己的错误,比证明自己正确更重要
8 月最后一周,市场嗷嗷涨,我的可转债嗷嗷跌。大半年攒下的超额收益,一周就还回去一半,终于还是轮到我躲牛市了。鼻青脸肿地表示情绪稳定
相比上次聊投资,我做了几个调整,也和大伙聊聊当下的思考。
以下都是我的个人想法,不一定对。因为会犯错,记录才更有意义。所以大家批判着看,不构成投资建议哈。
上次聊「我又不想止盈了」,里面提到一个回测数据——普遍认为控制可转债风险的方法,排除高价债,在上轮下跌中没能发挥作用。
但后来有天我突然想到,再仔细看看当时回测的持仓均价。结果发现上轮高点选出转债的平均价格只有 120,本来持仓均价就不高。所以排除 135 以上的高价债实际上对持仓没影响,自然也没降低回撤。
相比之下今年 8 月我持仓的可转债均价最高到过 139,排除高价债对持仓影响就很大了。
当时的高点和现在的高点看起来一样,本质却有巨大差异。
所以发现错误,我做了两个修正:
1、开始排除 5 日均价超过 135 的可转债;
2、把部分可转债(总投资的 5%)调仓到今年滞涨、估值不高和可转债相关性低的品种。后来选了这俩:
沪深 300 ETF 510330
消费 ETF 512600
除了沪深300和消费,现在红利、中概也不贵。但我已经有不少了,所以本着分散的原则,加了些自己没有的。
……
现在分享投资想法,我总会强调好几次「不一定对」,其实也是写给我自己听的。
李录说过,分享容易让我们爱上自己的观点。本来可能只有 70% 的信心,分享几次就变成 90% 甚至 100% 了。
主动把预期降下来,更容易留意到可能的错误。多去想「如果我错了,那会是什么样」。
随着 24、25 年大涨,恒生高股息率指数相比中证红利已经没有估值优势了。扣除 20% 分红税后两者股息率差不多。
开始这笔投资是在 2022-23 年,当时恒生高股息率指数持有 5 年还不如存银行。很多观点认为港股要被边缘化,你图它分红、它图你本金。
现在有点反过来了,涨了 50% 看好港股的声音开始变多。但我觉得这样的声音可能不是因为港股变得更有投资价值,只是因为最近涨得多。
估值水平差不多,如果恢复新钱买入我应该会买中证红利,不再买恒生高股息率。但已有的恒生高股息率我继续拿着,一是涨了这么也不贵,二是我觉得市场会过度反应,均值回归常会矫枉过正。
继续拿着。
里面公司业绩越来越好,所以上涨以后估值没明显变贵。分享一张截图,二季度港股公司 EPS 超预期的 👇 不少都是中概
去年很多人都在质疑主动基金,有点像 2017 年。
当时不少读者觉得我的躺赚账户「十年之约」没达到预期,是因为主动基金 👇
但今年,中证偏股基金指数截止到 8 月底已经上涨 27.88%。十年之约从 21 年几乎市场最高点开始,到现在资金加权收益已经恢复到 +27%,年化 5.99% 👇
如果当初亏钱要怪基金经理,现在赚钱是不是又该感谢?我还是更愿意找自己的原因,就像每期十年之约都会贴的图,我相信个人行为才是投资收益最大的影响因素 👇
当年回撤巨大,是因为我投资不够均衡分散,低估了风险,高估了能力。
今年能快速回本、回到正收益,是因为底部从未停止定投、保持在场。对定投来说,起点高低没那么重要,不要中断更重要。
另外从我目前观察的几个指标来看,主动基金还没到止盈的时候。
1、中证偏股基金指数三年滚动年化收益才刚刚回正 👇 过去两轮牛市的顶点,大约是 30%
2、过去三轮牛市中证偏股基金指数从底部都有 100% 以上的涨幅 👇 现在是 50%
3、偏股基金指数底层资产更偏向大盘和成长,以此为代表的沪深 300、创业板虽然不便宜了,但也不贵,有知有行温度计显示在 50° 左右的中间位置
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主动基金可能处在不便宜也不贵的中间位置。我会继续拿着,也接受浮盈回吐的风险。
我对这两个品种没有太多关于高低的看法(毕竟之前有过的都错了 😂)。就是简单当做资产配置的一环,长期持有,应对通胀和意外事件。
之前和大伙聊过,因为目前持有太少了,后续计划通过「过度再平衡」的方式加仓。
8 月末盘点刚好有加仓豆粕 ETF 159985 的机会。持仓从之前的 0.6% 下滑到了 0.58%,过度再平衡加仓到 0.62%。
距离目标比例还差得远,我也在想这个加仓方式是不是太慢了点…再想想…
我还保持着每个月增加 0.5% 的节奏,快加到目标比例了。和豆粕/黄金相似,对海外资产我也是选笨办法,长期配置+定期再平衡,别的不管了。
也跟大伙分享个新知,来自有知有行海外投资 Blog 的启发。我一直知道,并非所有市场都适合像美股那样买入标普 500 然后撒手不管,但具体应该如何判断呢?
有知有行分享了个数据 👇 看每家上市公司的卖方研究覆盖数量
美股公司几乎被全覆盖,绝大多数公司都有 3 家或以上卖方研究。所以在美股跑赢指数很难,投资应该首选指数基金长期持有。
日本公司覆盖比例则低得多,近半公司没有卖方研究。所以日股和 A 股一样需要关注「主动管理」。
欧洲则介于美股和日股之间。我的理解:指数投资和主动投资区别不大,此时更关注那种方式更方便、易得,有什么算什么。
……
嗯,以上就是当下的想法。最后再说一次,不一定对。不断发现自己的错误,比证明自己正确更重要。投资生活都如此。
2025-09-01 13:31: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9-01 13:31 德国
省钱不是生活的目的。没人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省钱,而是会说「我省钱是为了____ 」
买车以后有读者问我,为啥这个决策很不符合对我“节俭”的印象?
在欧美不管是开(准)新车还是订阅制,都是个偏贵的选择。所以很多人买车首选都是二手,在德国二手车占到了每年买车交易的 68%。
买车时我考虑过这四种方案:
新车
车龄 1 年的准新车
车龄 5 年的二手车
车龄 10 年的二手车
一个一个说。
首先我排除了 10 年车龄的二手车,主要是不符合我买车的初衷。买车是为了改善全家出行体验,图便宜承担修车风险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比较合适我的买法,是准新车和 5 年左右的二手车:
准新车车况和新车几乎没差,又能躲过了贬值最快的第一年;
五年车车况不如新车但也不差,后续维修风险依然不高,贬值更慢。买五年车,开到 10 年左右卖掉,应该算是省钱和省心最平衡的买法了。
折算成现金流我大致算了下,假设一辆车全新时售价 4 万欧:
准新车开 5 年,每年贬值大约 2700 欧;
五年车开 5 年,每年贬值大约 1500 欧;
五年车保险更便宜些,但保养、年检项目更多,算是两两相抵。
所以准新车比五年二手车每月贵了 100 欧左右。
最后我选了订阅准新车,一是这 100 欧放到每个月 5、6 百的用车总成本里,就没有看起来那么多了。如果是放在每个月家庭预算里看,边际影响就更小了。买不买车开销区别很大,但二手还是准新车,区别就没那么大了。
更重要的是对现在的我来说买二手车太耗心力了。每辆车车况、配置都不一样,从选车、到砍价、到提车、最后再卖掉,以我凡事都要研究清楚的性格,估计得花上百个小时。再把保养、维护算上,还能再翻一倍。
相比之下订阅制从订车到拿车还车,也就 2 个小时吧。拿车时距离下次保养还有 2 万公里,新车年检项目也少,用车期间这些时间也省了。对我来说,多的钱买的其实不是车,而是心力。
很多读者觉得我是个“节俭”的人。
但没人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省钱,而是会说「我省钱是为了____ 」。
我也是。我喜欢把账算清楚,知道每笔钱花到什么地方。这样能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不是为了省下最后一个钢蹦。资源是有限的,在不在意的事上省一些,遇到在意的事才有余力多投入。
而且很多时候节俭只是个结果。
就像上篇文章和大伙说的,「生活中大多数问题,花钱通常不是最好的办法,只是最懒的」。找到更好的办法,钱就省下来了。
我想有个房子,然后发现如果不上班,低线城市更舒服,一线买房的钱就省下来了。我想房子住得舒服,然后发现住进去再慢慢改动,比一次性定下来更好,一大笔装修的钱就省下来了。我想吃得好、吃得健康,然后发现原来自己肉吃太多,碳水、蔬菜吃太少,买肉的钱就省下来了。
但生活里总有些我们在意的问题,是确实花钱能解决的。如果开销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那此时就该花呀。赚钱、攒钱为的不就是这样的时刻。
(所谓「能力范围内」,我的理解是不影响更高的生活目标。比如我的生活目标是财务自由,那么实现以前就是不影响年度攒钱目标,现在则是被动收入可以负担)
2025:实证终于完成本金目标,但体验上距离「可持续的收益」还差一些。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会淡化本金数字,主要记录「收益率」和「收益比开支」,尤其是它们的可持续性,这是财务自由计划长期可行的基础。
收益比开支 👇 时隔多年,累计收益重回累计开支以上 🎉
注:这张图的思路来自第 30 期实证,长期跟踪财务自由的可行性。家庭开支曲线里,我没有算买房首付、一次性税费和部分硬装的钱。剩下大家能想到、想不到的,房贷月供、家具、家电、旅行、保险、医疗什么的,每一笔都算进去了。
……
最后例行提醒大伙,财务自由的投资和被动收入虽然看起来性感,但「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本金和收益只是自由路上的「果」,主业努力多赚钱、理性消费少挥霍,以此积累本金,再加上不被短期涨跌干扰、坚持投资才是背后的「因」。
投资复利只是我们获得被动收入的方式,而不是致富的秘密。
在财务自由实证的最初两年,我写得最多的也不是如何投资,而是如何少在投资上花时间,好能多花时间关注主业,同时理性控制开销,尽快攒钱。
假如有 10 万本金,就算投资翻倍也才赚了 10 万。而投资翻倍极其困难,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才 20%。相比之下,在职场上努力提升,让收入再增加 10 万则要靠谱得多。
对财务自由而言,“钱生钱”做到 80 分足矣,剩下的精力还是应该关注赚钱和省钱这些“人生钱"。
普通人通过工资理财也能实现财务自由,这是这些年我一直在践行的理念。从最初懵懵懂懂到 2017 年制定具体的财务计划,再到今天,已经走了 5、6、7、 8 年。
为了能够更加透明、中立地实证普通人财务自由的可能性,从 2019 年开始我决定公开自己的财务进度,成为这个系列内容「财务自由实证」。
不追求大富大贵,但求能够不再纠结生计这些琐碎问题,在重大选择面前获得更多的人生选项,不再瞻前顾后。
有兴趣参考这个实证的朋友建议先看看之前的引导篇,制定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一起财务自由。以往的干货精华也都有汇总 👇
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 30 岁前积累到预计家庭年度开支的 10 倍,作为创造被动收入的本金(已经是过去式了。而且后来发现自由后开支不需要那么多,开销变少、本金被动变成了 20 倍)。依靠这些本金实现长期一定的投资收益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不再依赖上班工资生活,有底气去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儿。
财务自由路上一些重要节点:
2017 年,计划正式开始,同年获得家人的认可和支持;
2018 年,A 股熊市大跌,出现“钻石坑”机会;
2019 年,开始财务自由公开实证(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系列);
2020 年,新冠股灾,自由之路上的又一个关键机会;
2021 年,自由目标基本达成,开始向新的节奏过渡;
2022 年,遭遇自由后的第一次账户大幅回撤,但也是港股 6 年后、A 股 3.5 年后的又一次钻石坑,期待后续……
2023 年,被市场教育,终于开始重视资产配置。不要收益最大化,要痛苦最小化;
2024 年,第一次,本金目标达成;
2025 年,行情来了……
2025-08-27 13:31: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8-27 13:31 德国
当我们开始焦虑一些以前看来无足轻重的事情时,不是因为我们变差了,而是生活变好了
有读者问到我一个问题。近年 A 股大涨,直接帮 ta 实现了财务自由的本金目标,可 ta 却开始感觉生活虚无了。
Morgan Housel 有个观察很有启发:
大多数人,乃至整个社会,似乎都存在一个最低焦虑水平。人们无法彻底放松,因为每解决一个问题,焦虑的焦点就会转移到下一个问题上。
在没有大问题的情况下,人们把他们的担忧转移到小问题上。在没有小问题的情况下,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琐碎的甚至是想象出来的问题上。
结论也很有意思:
当我们开始焦虑一些以前看来无足轻重的事情时,不是因为我们变差了,而是生活变好了。
我把这些问题统称为,有钱的烦恼~
贴下提问原文,方便大伙了解背景:
感谢这一年多的市场,一下就非常富裕的实现了财务自由。结果也确实陷入了虚无状态。就钱很多了,可是却也没有真的改变生活,生活还是要一天一天过,但却总是提不起兴致,对大部分事情都没有强烈的欲望。
我也有很多爱好,跑步健身,还去参加比赛。但他们都不足以填满所有的生活,我也不想在这些上卷自己,只是爱好状态最舒服。
旅游?说实在的,也去了不少地方了,并没有特别想去的地方。就算有,年假也够用。
学点什么?其实想学的都已经学了,还没学的也都是说说而已的兴趣。
我还在工作,一方面是收入高,工作也不让人讨厌,一方面也确实没有必须辞职才能干的事情。好歹工作还能填满不少生活。改变只有心态变成了随时能走的状态。
想来想去,能够对抗长期无意义感的可能也就是养小孩了……但是本人单身,懒得谈恋爱……(钱没问题,我的 FIRE 目标就考虑了成家问题)
所以你看,我们总想着「等有钱/等财务自由就好了……」。但钱不会自动解决问题,就像小伙伴开头说的,「钱很多了,可是却也没有真的改变生活」。
改变生活最终靠的还是我们自己,不是钱。生活中大多数问题,花钱通常不是最好的办法,只是最懒的。
虽然这类问题我也没有标准答案,但这些年有一些观察。
……
快乐 ≠ 满足
很多观点说「你要有个爱好」。但,这是错的。快乐,满足,这是两回事儿。
最大的区别是,人只关注自己也可以获得快乐,但只有关注到自我之外才能获得满足。
在不要购买体验中和大伙聊过满足的三要素:
自主:只有发自内心想做的事儿,才能带来满足;
专精:学习新东西、新领域会让人快乐,但满足感来自精进已有的技能,做自己擅长的;
目标,除了事情本身,要有一个「比自我更宏大」的意义。
就拿小伙伴说的跑步活动为例。我们只要参加活动就能获得快乐,但活动的组织者或者职业运动员更可能从中获得满足。他们有比自我更宏大的连接,一个是为他人做事儿,一个是为了更高的目标。
小伙伴想到的爱好、旅行、学习,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但这个出发点不容易带来满足感。
不要辞职
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时,有个班上比有爱好帮助更大。不再只是解决温饱,上班反而是生活中最容易获得专精和目标的途径。
以前有伙伴也给我分享过身边的经历,几个财务自由后抑郁的朋友,回去上班都好了。
金钱买不来幸福,但能避免痛苦
如果要花钱,不妨留意下自己和家人生活里觉得痛苦、不满意的瞬间。改善这些瞬间这对生活幸福感的提升,远好于花钱把“好”变成“更好”。
享受空闲,是一种稀缺能力
忙里偷闲人人都会,但享受空闲真不是。就像《时间贫困》中统计的,大多数人一天中闲暇时间超过 5 个小时,整体幸福感反而是下降的。
如果是绝对的空闲,那很多人可能 10 分钟就受不了。正念冥想就是一种绝对的空闲,留出几分钟什么也不做,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当下。但 99% 的人做不到每天正念冥想 10 分钟。
所以觉得空虚也可能是把享受空闲看得太理所当然,忽视培养这种能力。好在幸运的是,通常越年长我们也会越擅长:
……
面对虚无感我觉得最基本的情绪应该是积极,而非消极的。想办法,但别抱怨(抱怨虚无的,把钱给我们,我们来替你承担)
这是生活变好的结果,衣食住行还成问题的人,根本没时间考虑这个。从全人类来讲,这很可能已经是最幸福的前 10% 了。Globalrichlist 有过统计数据,3.5 万美金年收入就可以排进全世界前 0.81%。只看身边很容易忘记,能生活在不愁温饱、没有战火的地区,就已经是很幸运的一小波了。
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问题,上学时要考试、毕业,工作时时要求职、考核,有钱、自由后也是,寻找温饱不愁后的意义感,就是其中之一。
大概率等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天又会有新问题出现,人性会让我们停留在「最低焦虑水平」。问题是解决不完的,生活,可能活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end)
PS:最后文末贴个提醒,大伙如果周一已经看到了可以跳过。当时留言刚发出来就被吞了,我后来才发现,今天补一下。
这个月预定利率下调,我检查了下每月清单中提到的重疾险、定期寿险和储蓄险的截止时间表。除去已下的少儿重疾达尔文(少儿版)和分红终身寿福满佳 2.0,目前都定在 8 月 31 日(部分产品是预计时间)。有投保需要的伙伴注意好时间。
预定利率下调后重疾险、定期寿险预估会涨价,储蓄险的 IRR 会减少。重疾险和储蓄险受预定利率影响最大,可以放前面处理。定期寿险受到的影响会小一些。
上个月的保险清单和这个月的播客中和大伙分享过我的想法,谨供大家参考~
2025-08-25 13:35: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8-25 13:35 德国
持续用自己富余的资源去交换自己稀缺的,不要反过来。年轻刚入社会,时间、体验往往都不缺,最稀缺的是本金。
真是沧海桑田,2015 年刚出国那会儿,国内买车普遍比欧美贵。那时我还在想,以后有第一辆车会更容易吧。
2025 年,我有了第一辆车,但此时同配置的车国内已经只卖德国一半了。我拿的是大众高尔夫 2.0 TDI 中配,德国新车售价 4 万欧,折合人民币 34 万。国内同配置应该不到 15 万,我都不敢想 34 万在国内能开什么车…
咱们发展太快了。自豪,又心痛。
我这辆是从租车公司订阅制的,现在还不常见,跟大伙多聊两句。
订阅费 590 欧/月,从车到手续、保险、保养、换胎全包了。我自己管加油、停车就行了。合同起始一年,一年后可以每月一续(加价 120 欧选了 0 免赔全险,第一辆车、第一年想省心点,不然是 470 欧/月。保险真贵)
相比传统买车思路,订阅制吸引我的地方:
首先肯定是省心了,手续、保险、保养都安排好了,到门店直接就能开走。节约心力,开销也可预测;
我有点喜欢极简主义,订阅制可以少“拥有”一样物品,又有 100% 的使用权;
在租车公司订阅还有个额外权利,可以中途换车型,多退少补。一个月最多换一次,49 欧手续费。如果愿意,一辆车也可以一直开,包括一年以后。有点像买期权,有权利没义务。
不过缺点也明显。比自己养车贵,我算了下同配置、同保险每个月会贵大约 100 欧元。但留下买车这笔现金,按照 5% 的年化收益估算,一个月也超过 100 欧了。所以我觉得可以接受,毕竟也比自己买车省了时间。
配置不能自选,都是提前配好的。在租车公司订阅更离谱,配置是个盲盒,只能预约大致级别,不会偏差太大,但具体拿到什么配置看运气 😂 甚至我本来订了宝马 1 系,但当时门店没有同级车了,就降了一档给了我 Golf,第一个月再额外优惠 60 欧。但我还是有点不高兴,在客户反馈里写了意见。第二天接到电话说,下个月可以找他们免费换。
总的来说,适合我这种想省心,又不太挑配置的用户。
关于买车这种大件消费,给大伙分享一个我们的思路。
相比考虑一辆车的售价,我更喜欢把开销换算到每个月的现金流。比如买车主要三个部分:
用车开销的大头,是车子的折旧;
固定成本,开不开都有:保险、税费、年检、利息等等;
使用成本,越用越多的:加油、停车、过路费、保养、维修等等;
订阅制计算更简单些,订阅费 + 使用成本就好了。像我们这辆车,一个月最终的现金流就是大约 650~700 欧元。
用现金流视角也能预防买得起、养不起的情况。
然后我们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现在一个月多花 650 欧,花在什么地方对我们生活改善最明显?」
以前我们得出的答案总也不是买车。说明那时对我们来说买车优先级确实不高,有更重要的事儿,所以一直也没买。
但最近生活里多了些临时用车的情况,再问自己这个问题时,已经想不到买车之外的答案了。买车在我们的愿望清单里排到了第一位。
最后更近一步,真想要一样东西,愿意为此放弃哪些已有的东西。最后我们的养车预算是这么来的:
上篇文章聊牛市生活指南,我重新估算了下投资上涨后我们家的可用预算,发现比去年多了 150 欧/月;
然后我和也太愿意从原有的消费预算里挪出 450 欧/月,成了现在的养车预算(这里只考虑了订阅费,加油、停车算日常消费)
这么思考下来,结论就比较清晰了。
……
以前分享各种消费思路时,常有读者留言说我,凡事考虑这么清楚一点也不自由。可能我们对自由的理解不一样,我想要的自由不是想买啥就买啥,而是能控制自己的时间、有底气说「不」。
自由 = 资源 - 欲望
学会管理欲望、看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和赚钱同样重要。很多人明明很有钱但一点也不自由,问题也出在这。而且从这个角度看,想买啥就买啥 ≈ 欲望无穷大 ≈ 没有自由。
有车后的感受:出行场景多了,加上德国驾车体验比较松弛,有车真的非常改善体验。不想回去了。
但也因此庆幸我们这么晚才买车。养车是笔大开销,按现金流计算比我们房贷月供还高一点。毕业后多年没车对前期攒钱实现财务自由功不可没。想快速提高储蓄率,保持简单容易,由奢再入俭就难得多了。
正好看到另一位同路伙伴 @纯牛马的救赎 画的图,我也挺有共鸣的:
先达成财务自由,复利成了规模,再做其他事儿会更容易。但先把本金花了、把消费涨上去,再考虑财务自由就更难了。
把生活过好,应该持续用自己富余的资源去交换自己稀缺的,不要反过来。年轻刚入社会,时间、体验往往都不缺,最稀缺的是本金。
2025-08-15 13:30: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8-15 13:30 德国
最近我和也太突然意识到,原来牛市里花钱可以比熊市更纠结,有点选择过载了……前两年虽然市场不好,但我们过得挺开心。当时就在畅想如果未来行情好了,那得开心到什么程度。但,这件事儿好像没有自动发生。
于是我去找 AI 讨论这个疑惑,得到的回答有理有据,给大伙摘录一部分👇
「选择变多不一定带来幸福」,钱少有钱少的活法,钱多有钱多的烦恼(看到这句想读《选择的悖论》了,微信读书里有)
但如果这么纠结,咱们那能不能干脆退回熊市心态,继续保守呢?感觉也不行。
因为如果牛市不花钱,以后容易怀疑投资对生活的意义。就像上轮熊市也太最遗憾的事儿「牛市钱没花着,熊市苦没少吃」,投资到底图啥?当时我就下决心,这轮一定得让她花到,变成一些能看见的改善。
牛市里适当变现投资、改善生活,不仅是关注当下,也是增援未来。
我想到一个方法,把视野从投资扩大到生活,可以把投资账户和生活体验都视为资产。一个带来金钱收益,一个带来体验收益。
投资上,我们可以把估值变高、未来预期收益下降的资产,置换成估值更低、未来预期更高的资产。
生活上,同样可以把高估资产置换成体验资产。牛市估值变高,钱在股市里变得不值钱,但在生活中购买力却没变。那就把部分资产调仓到生活体验,看作投资资产/体验资产的再平衡。
所以牛市生活指南,就是从用心攒钱到用心花钱。不是花就完了,需要同时兼顾这两个目标:
适当变现投资、改善生活,是增援未来;
但丰年的收益也是欠年的安全垫,如果我们把收益全部提取了,就透支了未来的抗风险能力,变成透支未来。
「适当变现」的度在哪?我是分阶段考虑的。
阶段一:市场不便宜、但也不算贵的时候(比如现在),适合兑现日常改善。
阶段二:市场很贵的时候,适合兑现一次性改善,置办一些日常开支应付不了的大件,比如买房、买车,或者补充备用金。
老实说,如何增加预算我在达成财务自由之前考虑得不是很清楚。当时我们的开销是根据攒钱目标定,收入减去攒钱目标,剩下的就是开销。攒本金是第一优先级。
所以那时候哪怕投资有收益,想的也是继续利滚利,而不是变现改善生活。
后来在 2021 年才突然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
通常我们的金钱观是,工作养家、投资致富。工作的动机是「维持」收入和生活。会觉得自己是被迫工作,短时间看不到改善,又不敢停下。
但想获得自由,要反过来投资养家、工作致富。投资养家,不工作不影响生活;工作致富,从维持变成「提升」收入和生活。工作赚钱攒本金,哪怕只赚一块钱,更多本金通过投资也能带来更多收入。工作就变成了纯增量,加薪、裁员的烦恼少了。
不仅如此,投资也不是等有一大笔钱才能改善生活。只要从投资获得相对稳定的现金流,不够财务自由的本金,也可以从买菜、话费这样的 mini 自由开始。然后不断升级。
这是当时文章下一位读者的留言 👇 我很赞同
像我对未来预期 10% 的年化收益,留个安全边际,每年从资产中提取 5%。年初资产 x 5%,就是我们家一年可以花的钱。
后来在这个基础上,我参考了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花钱思路,做了优化。直接用 年初资产 x 提取比例 = 年度开销,每年波动太大了,体感比较差。加入平滑机制,变成现在的:
80% 去年预算 + 20% 年初资产 x 提取比例
(相当于每年只释放 20% 的资产变化,减小开支波动)
每年盘点一次,不管是工作还是牛市带来的,资产增加都会变成下一年更高的开支预算(相应地,如果资产缩水也要接受负面变化)。这样就能有计划地把投资收益变成生活改善了。
到了阶段二,大部分投资都变得很贵了,我可能还会额外做一步。
虽然前面想到,牛市钱在股市更不值钱,变现消费相当于用低金钱收益置换了高体验收益。但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其实很难准确评估,一笔钱是未来金钱收益更高,还是体验收益更高。此时阶段一的提取方法更稳妥。
但巴菲特也说过,一个人 50kg 还是 55 kg,你很难一眼看出来。但 50kg 还是 100kg,你一眼就知道。
如果有一次性大笔提现,我就更愿意选择各种投资都很贵时。如果一时间没有大件需求,也有一件事儿总值得考虑——补充各种备用金,应对未来可能的意外和熊市。等未来用到这笔钱,就相当于回到过去高点变现。
……
以上是我的思考,不一定对,谨供大家参考。
我们常默认有了更多钱就会更幸福。但幸福不会自己长出来,当致富变成更大的欲望,变成「返贫三件套」,变成选择焦虑,更多钱反而带来了不幸。
从有钱到幸福,这一步也要用心经营,但谈的人却很少。这篇思考恐怕不会让你我变得更有钱,但却是让未来的自己更幸福的又一次尝试。
2025-08-11 13:31: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8-11 13:31 德国
日常想些有的没的
上周参加了一期小酒馆的播客,聊最近的保险预定利率下调 👇 关心这个话题的伙伴们可以听听看~
放心,不是很多人第一印象的那种“卖保险”的内容,听众们鉴定过了 👇 我截了几条点赞靠前的留言
聊的是保险,但更是生活理念。希望能帮大家放下一些焦虑,更关注自己的真实需求。
……
这期播客结尾,聊到自己配置的保险,我分享了不少可能让大家匪夷所思的担忧:
担心自己的过失,比如上学时万一炸了实验室,我在德国除了医保的第一份保险,是保额 4000 万欧元的第三者责任险。一年保费 67 欧,保全家(其实更普遍的场景是,租房弄坏房东的家具、弄坏公司发的手机电脑、丢钥匙给全楼换锁)。
担心钱钱闯祸,咬人都是小事儿,万一挣脱项圈横穿马路,路过司机为了躲避导致连环车祸……养狗后我除了宠物医疗险,第一时间给狗子也投保了的第三者责任险。保额是 2000 万欧元,一年 45 欧保费。
至今还没用上过,但让我很安心。
还担心自己和也太一方不在了,财产应该怎么和家人分,后来用定期寿险解决了担忧。@雨白 惊讶我怎么连这些都考虑,结果发现 @小主 也考虑过了。最后留下雨白独自反思 🤣
嗯,平时我就经常想这些有的没的。所以后来有伙伴找我问起,怎么帮爸妈理赔,我也很上心。
……
起初我以为伙伴担心的是,爸妈的保险需要理赔,应该怎么准备(我的做法是自己作为投保人,帮爸妈投保。这样需要理赔时可以直接参与,减少一些沟通步骤。同时也把保单下载,让爸妈保存好)
但后来发现,ta 比我想得更多——ta 担心的是,自己的定期寿险指定父母为受益人。可出险后自己就不在了,父母应该怎么理赔呢?
想起一段教我妈用手机电脑的经历:
我妈用手机电脑一遇到弹出对话框总是特别慌,要么立马扭头问我怎么办,要么就自己瞎选一个…好多年了。
所以最近一次回国,我就坐在她身后,告诉她每次弹出对话框先不要问我,先把对话框里的每个字从头到尾读一遍。
然后很快,她不用问我也知道该选哪个了。我才发现她以前一遇到这种情况,光顾着慌了,字是一个没看啊。
另一个发现是,父母不是学不会,只是很多时候问我们更方便。当确定我们无法提供帮助时,他们其实也能学会。
所以我还是愿意相信父母的学习能力。
就像我妈妈相信我姥姥那样。姥姥年近 80 岁开始学用微信,当时所有子女除了我妈都觉得不可能,但我妈还是坚持给姥姥买了智能手机。姥姥不但学会了看微信、发语音、播视频,后来还会发红包和线下微信支付,成了村里最时髦的老太太。
之前给大伙分享过这段对话,再读还是很好笑:
店家:这次怎么用现金了?
姥姥:找点零钱,没零钱了。
店家:那可惜了,我就爱看你这老太太用微信支付,看一回乐一回。我能给你拍个照吗?
姥姥:不行,我怕你把我密码给照去了。
当一个人有学习能力和意愿时,我们只要给一个入口就可以了。妈妈给姥姥买的智能手机,我告诉妈妈的「把对话框里的字重头到尾读一遍」,就是这个入口。
所以爸妈需要独自理赔,我更愿意给他们留一个可靠的入口,比如留好保单,需要时打上面的联系电话。告知联系哪里最可靠,剩下的就是相信他们有搞定问题的能力。
我对家人的想法是“有限负责”,会替家人考虑,但终究不可能为家人做每一件事。而且很多想法看起来是为别人好,但实际上更多是我自己的焦虑。
……
分享财务自由计划时,常有读者觉得我太乐观了,经常拿这些问题考验我「财务自由以后养娃/生病/意外/养老怎么办?」「投资 A 股中国经济不行了怎么办?」
我则会反问「那没有财务自由/没有投资,就会更好吗?」「既然这么担心,做了哪些预防呢?」
结果却经常发现,很多担心这些问题的人,并没有为此做些什么。就只是担心。
有的人看起来悲观,但对自己担心的事儿却没有任何准备。这么做更像是 Morgan Housel 在《一如既往》中的观察,发表悲观言论让人显得更睿智,更容易被关注。这只是把“悲观”当做一种社交货币。
有的人看起来乐观,可能是真没考虑到未来的风险,但也可能是对担忧的风险已经做足保障,或者经历得足够多,相信自己可以走出大多数困境。
行动往往比观点更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