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Talk money | 也谈钱修改

知名投资类公众号。由xlab生成。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Talk money | 也谈钱的 RSS 预览

从多少本金开始?|财务自由实证 #73

2025-05-06 13:30: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5-06 13:30 德国

财务自由实证下经常被新读者问到「是从多少本金开始,通过多年投资达到现在的状态?」。

但答案可能会让大家失望了,大部分都和本金投资无关,而是这些年一点点工作储蓄攒出来的。

不过我还是挺想聊这个话题。很多小伙伴,包括我自己,应该都有过这个阶段,觉得工作赚钱太慢、太难,希望通过投资快速致富。

为此我还买过一段时间彩票,幻想着要是彩票直接中它几千万,我就直接财务自由了。

但现在我知道了,那时候哪怕我真一下中了几千万,大概率还是不会自由,甚至不会是件好事。

如果你问一千个美国成年人「有多少钱,才算富有?」他们会说:230 万美元。

但如果你问一千个已经有百万积蓄的人相同的问题,这个数字就增加到 750 万美元。

——《持续买入》

拥有更大一笔财富不会自动带来自由,只会让你觉得自己还要更多。更糟糕的是,这笔钱还是以无法复制的方式获得的。

……

当我们想着投资致富、小本金以小博大,而不是工作攒钱时,背后的财富观往往是「工作攒钱太难了,投资赚钱更容易」。方丈说,很多人想职业投资并不是真喜欢投资,而是向往一种不劳而获的生活,好像坐在电脑前点点鼠标,钱就来了。

但事实真如此吗?答案其实也明显:

  • 绝大部分想工作攒钱的人,虽然数字有大有小,但最后都能攒到;
  • 而想通过投资赚钱的,最后别说收益了,能不亏的都不到一半。

工作赚钱很难,但投资不会更容易。所以才有了这些忠告:

复利不是致富的秘密,复利只是获取被动收入的工具——《百万富翁快车道》

巴菲特的秘密不是复利,而是时间(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金钱心理学》

社会财富大约七成来自人生钱,余下三成才是钱生钱——《2020 中国财富报告》

试图只靠投资复利改变生活,生活很难改变。

但先降低对复利的预期,踏实工作把本金攒下来,更低的复利就能给生活带来明显改善。

如果月入 5000,攒到 60 万积蓄,实现 10% 的年化收益,一年 6 万就已经和工作收入相当。如果是实现 5% 的年化收益,一年 3 万,也相当于收入增加一半,改善极大。

先关注如何攒钱,同步学习投资。

……

以前给大伙分享过一篇文章,0 本金如何规划财务自由。初始本金并非财务自由的前置条件,最重要的是两个因素:

  1. 储蓄率,每年能从收入里攒下多少钱?只要有储蓄率,本金就会越来越多。没有合适的储蓄习惯、量入为出,有一大笔本金最后也会花光。
  2. 收益率,没有足够的投资技能,更多本金只会亏得更多。

初始本金的意义,是在我们有了合适的储蓄率和收益率以后,缩短达成目标的时间。有帮助,但并非决定因素。

工作赚钱很难,但投资不会更容易。不仅如此,那些真能把生活过好的技能,恐怕没有哪个是容易的。

我会这么选:

一方面,每件事儿都很难,但做成的概率不一样。就像本金少时,工作赚到同样钱的概率比投资大得多。选成功机会更大的。

另一方面,每件事儿都很难,但不同人感受不同。选择别人觉得难但自己觉得能接受甚至有意思的事儿、或者做事儿方式。就像财务自由计划,少有人愿意用 10 年时间去规划实现一个目标,这就是我的机会。


实证账户更新 2025-05-04

记账工具来自有知有行
记账工具来自有知有行

2025:实证终于完成了本金目标,但距离「可持续的」「10% 年化收益」的目标还差不少。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会淡化本金数字,重点记录「收益率」和「收益比开支」,它们是财务自由计划长期可行的基础。

收益比开支 👇 快了,快了~

注:这张图的思路来自第 30 期实证,长期跟踪财务自由的可行性。家庭开支曲线里,我没有算买房首付、一次性税费和部分硬装的钱。剩下大家能想到、想不到的,房贷月供、家具、家电、旅行、保险、医疗什么的,每一笔都算进去了。

……

最后例行提醒大伙,财务自由的投资和被动收入虽然看起来性感,但「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本金和收益只是自由路上的「果」,主业努力多赚钱、理性消费少挥霍,以此积累本金,再加上不被短期涨跌干扰、坚持投资才是背后的「因」

投资复利只是我们获得被动收入的方式,而不是致富的秘密。

在财务自由实证的最初两年,我写得最多的也不是如何投资,而是如何少在投资上花时间,好能多花时间关注主业,同时理性控制开销,尽快攒钱。

假如有 10 万本金,就算投资翻倍也才赚了 10 万。而投资翻倍极其困难,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才 20%。相比之下,在职场上努力提升,让收入再增加 10 万则要靠谱得多。

对财务自由而言,“钱生钱”做到 80 分足矣,剩下的精力还是应该关注赚钱和省钱这些“人生钱"。

关于这份实证

普通人通过工资理财也能实现财务自由,这是这些年我一直在践行的理念。从最初懵懵懂懂到 2017 年制定具体的财务计划,再到今天,已经走了 5、6、7、 8 年。

为了能够更加透明、中立地实证普通人财务自由的可能性,从 2019 年开始我决定公开自己的财务进度,成为这个系列内容「财务自由实证」。

不追求大富大贵,但求能够不再纠结生计这些琐碎问题,在重大选择面前获得更多的人生选项,不再瞻前顾后。

有兴趣参考这个实证的朋友建议先看看之前的引导篇,制定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一起财务自由。以往的干货精华也都有汇总 👇

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 30 岁前积累到预计家庭年度开支的 10 倍(但后来发现钱不需要那么多,开销变少,本金变成了 20 倍),作为创造被动收入的本金。依靠这些本金实现长期 10+% 的年化投资收益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不再依赖上班工资生活,有底气去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儿。

财务自由路上一些重要节点:

  • 2017 年,计划正式开始,同年获得家人的认可和支持;

  • 2018 年,A 股熊市大跌,出现“钻石坑”机会;

  • 2019 年,开始财务自由公开实证(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系列);

  • 2020 年,新冠股灾,自由之路上的又一个关键机会;

  • 2021 年,自由目标基本达成,开始向新的节奏过渡;

  • 2022 年,遭遇自由后的第一次账户大幅回撤,但也是港股 6 年后、A 股 3.5 年后的又一次钻石坑,期待后续……

  • 也是同年,我搬去二线过想要的生活了买房钱从计划中扣除(自住房我会看作消费而不是资产);

  • 2023 年,被市场教育,终于开始重视资产配置。不要收益最大化,要痛苦最小化

  • 2024 年,第一次真正跨过本金目标,比预想晚了几年;

2025 年,继续观察~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生活简单,内心富足

2025-04-25 13:30: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4-25 13:30 德国

聊个最近对生活有些触动的小事儿。

我们家附近常看到一只澳牧,主人遛狗时手上拿个夹子,在路边草丛进进出出捡垃圾。

德国人工很贵,环卫都是开着清扫车走一圈,干活不会这么仔细、还下来亲自捡,草丛里的垃圾经常会待很久很久。所以一段时间我们都很好奇他们家是做什么的,但不巧钱钱和这只澳牧不对付,离老远就开骂,骂得很脏,也没机会见面闲聊。

后来偶然从另一只拉布拉多主人那得知,他们一家夫妻俩都是医生。遛狗路上顺便捡捡垃圾,为环保做点事儿。拉布拉多主人说,自己也在考虑捡。

后来又聊到狗子怕小孩,她说在考虑「治疗犬」考试,发现周围有 20 个小孩时狗子会很紧张,陪伴小孩不合适。但陪伴老人时状态很好,老人们都很喜欢,以后也许能带着狗多去陪老人。

一直以为治疗犬都是专业机构在做,没想到普通人自己家的狗也可以。这给我很大启发,原来养狗不光可以自己撸,还能为别人做一些事儿。

聊到这突然想到,和德国同事、邻居聊天时,很少觉得他们有我们这么明显的收入焦虑和成长焦虑。我们喜欢把赚钱和进步(然后赚更多钱、更成功)挂在嘴边,总在担心自己拥有的不够多。但他们经常在想,自己能不能再多给予一些(相同收入水平下)。

……

很多刚来德国的小伙伴,头几年都会觉得这里很无聊。商场晚上 8 点就关了,周日、节假日也不营业,街上看不到几个人。

我们先想到的「有聊」常常是购买/获得式的,大多和消费相关。但德国生活中的「有聊」很多是陪伴/给予式的,所以起初不那么容易看到。

开始我们也挺纳闷,一到周末、节假日街上不见人,人都哪去了?后来习惯日常散步,才发现森林和别家后院里的人比平时多了好多倍。

前同事每天往返 100km 上下班,我问他为啥不搬到公司边上住(房价房租差不多)。他说,因为从小在那长大,父母、朋友都在那,不想搬走了。后来发现这样情况还挺常见的。再有讲中国重视家庭、欧美个人主义这样的刻板印象,我会在心里画个问号了。

去年我总在森林里看到一种蛇,就去查有没有毒,得知当地品种均无毒。但印象最深的是介绍页面最后的一段话——建议大家在园子的角落里多堆几块石头,这些蛇就能有更多栖息机会,更容易生存下去。

在自家园子里给蛇留点地方,这给了我不小冲击……不过我也有点能理解这种想法。之前给大伙晒德国常见的蜜蜂酒店 👇 

我们家的蜜蜂酒店好像口碑传开了,一年比一年热闹,今年能住满快一半了!左上角的狗毛是给鸟留的,以后会被取走。
我们家的蜜蜂酒店好像口碑传开了,一年比一年热闹,今年能住满快一半了!左上角的狗毛是给鸟留的,以后会有鸟取走。

很多伙伴第一个问题都是,能吃蜂蜜么?

不能 😂 甚至答案刚好相反。虽然叫蜜蜂酒店,但其实是给不产蜜的野生蜂住的。现在养蜂太多了,饲养蜜蜂挤占了野生蜂的生存空间,这些酒店是留给野生蜂的。

也有点像给予式的快乐。

……

不是想说哪种生活方式更好、更高级。而是我觉得看过、经历过越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会越有勇气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很多告诉你该干什么的声音,背后常有一种恐吓式的叙事「你如果不……以后就废了」

  • 现在不赶紧买房,以后就买不起了;
  • 没有拥有、经历过 XX 体验,人生就不完整;
  • 淋雨了要赶紧喝姜汤,不然就会感冒;
  • XX 岁是孩子的敏感期,不如何如何就会影响一辈子;
  • 现在大牛市人人都赚钱,你不赶紧买就被落下啦;
  • ……

但看到更多生活样本,我会发现许多人没做这些,最后也没「废了」。慢慢就能放下这些恐惧、跳出这种叙事,原来也不是他们说得那么不可或缺嘛。

这样,我就有了更多勇气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新闻满天飞,我信息过载了…

2025-04-23 13:30: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4-23 13:30 德国

精简信息源

养狗以后我创造了个新词「乖烦比」。

再邪恶的人,也会有善良的瞬间。再善良的人,也有瞬间心存恶念。如果只看当下状态会有很大偏差,一会儿觉得狗子是天使,一会儿觉得是上天派来折磨我的恶魔,感觉自己像个神经病……

所以我就创造了乖烦比这个词,不看狗子当下的状态,看他过去一段时间里,乖和烦的时间比例。这样能更客观地评估我们作为主人做得对不对。

结果还算幸运,每年和去年同期比,钱钱的乖烦比都在改善,乖的时间在变多,烦的时间在变少。有年龄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我们的训练思路没太错。

……

最近国际局势一天几个大动静,新闻满天飞,我有点信息过载了 🤒 又动了精简信息源的念头。因此想到了「信噪比」,有意义信息和无意义噪声的比例。或者可以通俗地理解成,一个信息源我们平均读多久,可以收获一个有价值的信息

从这个角度观察,有了些新发现,和大伙聊聊~

用雪球时,我发现了这个可以一键提升信噪比的办法——只看原发👇

我自己的关注经过几次精简,其实已经很少了(可以每天所有推送一字不落全读完)。比如雪球里的关注,要么是我的投资的主理人,要么是让我直接发现过投资机会的投资人。很难再精简。

所以我换了个角度,去想以往那些有价值的信息都是以何种形式读到的?有没有办法用更少的时间,只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我发现个规律,有价值的投资信息都符合两个特点:

1、来自原发:转发很随意,写原发心理门槛要高得多了。原发相当于作者本人先过滤一次,只有特别认可、特别想分享的观点和事实,才会写原发。

2、反复提到。越是好的机会、重要的信息越不会昙花一现,会被反复提到。所以只看原发也可以放下「错过」的焦虑。如果一件事儿真的影响巨大,其实不容易错过。

如果大伙在用雪球、微博这样的平台,不妨试试这个方法,可以立刻显著提高信噪比。

最近常有小伙伴纠结美股抄底的问题,想到这也给大伙分享一句俗语:

反弹不是底,是底不反弹。

当我们还在想着赶紧抄底时,往往就还没到底。投资真正的好机会,常是那种你满大街反复宣传、别人也不愿意抬头看一眼的。

像 08 年美股股灾,巴菲特写了 buy American,I am,但市场后来又跌了半年,很多人都在调侃巴菲特也被套了。上轮 A 股和中概的底部确认,也是把大部分前期看好的投资者脸都扇肿了、不敢说话了以后。

我也会按照这样的预期来准备,我相信真正的好机会能给你很多时间来慢慢买。

……

还有一个思路,有点类似「走大路,大路人少」。

有一期播客 👇 老钱采访一位经历很丰富的嘉宾,好奇她从哪找来这么多职位信息。她的回答简单得让人意外「公司官网啊」。

我刚出国留学那会儿,到了陌生环境所有人都在找学长学姐取经。我同学里有个百事通,什么事都比我们先知道、而且巨全面。我特羡慕,这么多信息得认识多少人?而他说「学校官网啊,上面都有」。

官网、公告常是最准确、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信息源。

还想起上次聊抗通胀资产的思考,提到豆粕 ETF 159985,除了能赚到豆粕价格波动(和食品通胀正相关),还能赚到一点期货贴水。有小伙伴问,怎么知道基金经理具体操作了什么,实际有没有、获得了多少贴水呢?

我当时也是在基金公告里找到了准确的信息——去年基金三季报持仓是豆粕合约 2501,到四季报换成了豆粕合约 2505 👇 说明这笔换仓发生在四季度。然后我查了下历史价格,这笔移仓在四季度能吃到大约 3~4% 的贴水。

华夏饲料豆粕期货 ETF 159985 2024 年四季度定期报告
来自华夏饲料豆粕期货 ETF 159985 2024 年四季度定期报告

不过贴水是个长期规律,不会每次都这么高,短期偶尔也会遇上升水,比如最新的 25 年一季报换仓就赶上了大约 3% 的升水。还是得降低预期,如果每笔换仓都有 3~4% 的贴水,一年三次就是 9~12% 那也太美好了,咱也甭买股票基金了,都去吃期货贴水,哈哈哈。

说回到信息源,想说的就是官网、公告这样第一手的准确信息源,却常常被忽视。有点大路人少的味道。消息满天飞、信息过载时,不妨先把注意力放在这样的官方渠道上。

……

上个月我和也太还巧合地分别卸载了小红书。

原因不一样,时间不一样,但结果是一样的——都发现生活完全没影响 😂 但时间多了、心情好了。

不是小红书的问题,是我的问题。小红书里有很多有用信息,但我发现自己的人性不足以驾驭信息流算法…后知后觉地发现,随着我的一次次点击,信息流的信噪比越来越低。虽然还能刷到一些有用信息,但都是海量时间堆出来的,投入产出并不划算。

从这个角度看,偶尔能刷到一些有用信息的上瘾信息流反而像是一种陷阱。假如全是没用的,人很快就离开了;倒是偶尔掉落一些有用信息的会更难。

现在需要在小红书搜信息时,我改用网页版。必要信息都能找到,但很难沉迷信息流了。

以上一点关于精简信息源的想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参考。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贴心|4 月保险清单

2025-04-21 13:30:00

也谈钱 2025-04-21 13:30 德国

先说个特别开心的消息~

2 月清单和大伙聊到医疗险星相守时,我说 ta 全面又便宜,能保证续保 20 年、有外购药、能选国际特需部、能选 0 免赔、能附加门诊责任……唯独一个限制——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中已有同疗效药品的,就不可外购药了 👇

也不包括中成药和辅助性药物。这就把它的外购药责任限制在了基本医疗里,哪怕是选特需版。对医疗险的预期要降低了。

但上周平台伙伴和我说,保司考虑用户反馈后决定优化条款,去掉这条免责,已投保用户同步生效(也就是上面划红线这句。大家可以在 4 月 30 日后下载最新合同)

这个改动太贴心了,完全超预期。现在星相守的外购药可以说是完全体了。

……

这个月还有两个新品可以关注:

  1. 麦兜兜,不到 500 块能保 100 万的少儿重疾;
  2. 众民保·百万重疾险(免健告),继免健康告知的医疗险以后,免健康告知的重疾险也来了(看来我得考虑更新下这篇给身体原因不容易投保的伙伴们的一些建议了 🤔)

先说麦兜兜,这么便宜的保费、这么高的保额让人期待拉满。但我看完以后还是觉得它更适合用来加保,不太适合作为低预算的选择。

麦兜兜的条款非常简单,去掉了除重疾外几乎所有责任,也去掉了轻中症,全力把重疾保障做足,所以才能做到高保额同时低保费。但因为只有 100 万保额这一个选项,所以实际看保费其实没比同类产品便宜太多,预算不算低。

如果是投保第一份重疾保单,我个人觉得还是选全面一些、覆盖轻中症的少儿重疾比较好。麦兜兜比较适合已有基本保障,用来加保的场景。

……

现在免健康告知的商业健康险越来越多了,但大伙记得选择商业健康险时还是优先选择有健康告知的,次选简易健康告知的,最后才选免健康告知的

保险产品的原理决定了,健康告知越严格的健康险,往往保费越低、保障也越全面。反之,主要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健康险,就要用更贵的保费和稍低的保障来平衡更高的出险概率。

现在众民保的重疾险有两款,为防混淆专门说一下:

  • 众民保·重疾险(简易健告),这款是简化健康告知的;
  • 众民保·百万重疾险(免健告),这款是免健康告知的。大家注意区分哈,别搞混了。

这次免健康告知的百万重疾险和医疗险相似,也是一般既往症可保可赔,特定既往症可保但除外 👇

总的来说,麦兜兜和众民保·百万重疾险都不算那种普适型的产品,但能给大家提供更多选项。


4 月保险清单

我比较喜欢的、给不同群体的配置顺序,供大家参考:

给自己:医疗险 → 重疾险 → 定期寿险 → 意外险。

给父母:医疗险 → 意外险(→ 定期寿险)。父母一般不需要投保定期寿险,如果依然在偿还贷款等负债,可以酌情考虑。年龄超过 50 岁,配置重疾险通常就不太划算了。

给孩子:医疗险 → 意外险 → 重疾险。

补充:有特殊要求的小伙伴,可以在文章里的任意小程序链接戳进去,预约顾问老师。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建议的,包括但不限于,有既往症、筛选可以投保的保险,看好一些我这里没推荐的,想要一个完整投保方案,等等等,都可以问~

下面是具体说明。

医疗险

医疗险的定位是医保的补充,用来补充医保覆盖不到的部分,比如更高额的医疗开支和更好的治疗手段。

挑选时建议大家优先注意这几个要素:是否有针对 DRG 的优化、外购药、保证多少年续保,先确定保障足够然后才是考虑免赔额和具体保费。我比较看好这几个 👇

往期讨论过的相关话题:

重疾险

医疗险可以保证医疗开支,让我们有钱治病。但罹患重疾治疗期间我们很可能无法继续工作,收入会因此中断,但生活开支像住房、餐饮却还要维持。重疾险的典型场景就是补偿中断的家庭收入,主要保障收入风险,而不是开支风险,这是重疾险和医疗险最大的区别。

有的小伙伴会问,那孩子没有工作收入,没有收入风险,还需要投保重疾险吗?实际上买给孩子的重疾险保障的是家长的工作收入,因为孩子如果生病需要照顾还是会影响家长的工作能力。

重疾险是罹患重疾直接赔付,所以挑选重疾险主要看保险的保额和保费,保障尽量高、保费尽量低。我比较看好这几个 👇

达尔文 11 号为例,重疾的一般配置思路,供大伙参考:

  • 身故责任,我不会选,差价补定期寿险更实在;

  • 缴费期限,选最长的,减少现金流压力;

  • 女生用户可以选上妊娠期重大疾病关爱金,只加价了 10 多块;

  • 有预算可以考虑选上 60 岁前额外赔付,正是重疾险发挥收入补偿作用最重要的年龄段;

  • 癌症二次赔付,有条件可以选,毕竟成年男生 50%、女生 80% 以上的重疾都是癌症;

  • 心血管二次,可选。这个不算普遍适用,但很适合高强度工作的伙伴们(仅限于单次重疾)

往期讨论过的相关话题:

定期寿险

定期寿险保障的风险和重疾险一样,也是保障收入风险

典型场景,比如一个家庭有孩子、有房贷,如果一方意外离世,家庭收入会因此少了一大半,很难再维持正常家庭生活。再或者我们年轻人意外离世,那父母的养老应该怎么办?定期寿险解决的就是这个担忧。

定期寿险也属于一次性给付,同样重点关注保额和保费,通常保到退休年龄就够了。

往期讨论过的相关话题:

意外险

虽然意外险名义是赔付意外身故和伤残,但用上意外险的场景却更多是这两个:

  1. 意外医疗,意外险通常有 2 万左右的意外医疗报销额度,刚好补充医疗险 1 万以下的免赔额;

  2. 用来取代飞机、火车出行的单次旅行意外险,性价比明显更高。

我个人会优先从这两个角度来考虑意外险,尤其是给孩子和老人。

每次都要重复一下:看重身故责任的小伙伴建议优先考虑定寿而不是意外险,统计数据来看意外身故大约只占身故的 20%,反而是定寿性价比更高。意外险更重要的关注点在于意外医疗、伤残赔付以及代替旅行中的交通意外。

储蓄险

相关讨论(虽然里面提到的产品大多下架,但思路依然适用):

……

以上就是这个月的清单梳理了,希望对大伙有帮助。

最后几个例行提醒:

  1. 投保前一定要认真看健康告知,如实填写;

  2. 需要理赔时可以回来找这篇文章,这里也有保单管理和协助理赔支持,可以收藏下,以备不时之需;

  3. 每次文章下面都会有小伙伴留言问身体有恙,不符合投保条件怎么办。7 月的那一期我有给大家分享完整的思路,希望能帮到大伙。

  4. 有不懂或者比较私人的问题,可以在投保页面里点「预约顾问」,各种问题都可以问,不限于某一款保险,健康告知的问题也可以问。齐欣的顾问小伙伴们都非常靠谱,可以给大家详细解答(预约完记得接陌生号码电话哈)。我给大伙研究保险时的很多对比资料和保费数据也是齐欣小伙伴帮忙提供的,一起谢谢他们 🙏‍‍‍‍‍‍

祝好~

【广告】以上内容包含推广链接,大家通过这个链接投保我会分到一点收入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做一回恶人

2025-04-17 13:31: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4-17 13:31 德国

虽然知道帮助和支持有极限,但涉及亲近的人时,我们却不愿意/不敢承认极限的存在

许久没聊「感情谈不好伤钱」这个话题了。昨天有伙伴的留言,大家争议比较大,想来展开聊聊。

这位伙伴被裁员,留出了 7 年的备用金。但不巧父母生意遇到问题,第一年就用光了全部备用金来支援父母的生意

仅凭这些信息无法判断这个决定,当事人是否单身?另一半是否知情?7 年备用金占他总资产多少?当时找到新工作的前景如何?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结果。

但伙伴的留言让我想到一个抉择——亲人身患绝症,全家卖房、借钱治病,已经濒临极限、希望渺茫却谁也不敢停下。直到某人出头当了恶人,虽然大部分人口头不会特别赞同,但心里都暗暗松了口气……虽然知道帮助和支持有极限,但涉及亲近的人时,我们却不愿意/不敢承认极限的存在

所以今天我胆敢当一次恶人,和大伙聊聊这类问题我的想法。帮助和支持的极限在哪?

……

我坚信一个原则,成年、成家以后,要先为自己负责,然后才能为另一半负责,然后才能为孩子负责,然后才能为父母负责。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

有伙伴说,这是东方孝道和西方个人主义的冲突。但我觉得不对,因为我们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顺序说得很清楚,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家人,才能施展抱负。

于经济,如果把父母排在伴侣前面,遇到问题立刻拿出全部收入、积蓄,自己尽孝道的同时,是不是也消耗了另一半尽孝的资源?夫妻一体,每个人赚的钱都有对方的一半,我们不能越过伴侣做决定。这不仅是情理,也是写入民法典的法理,伴侣、孩子的继承顺序排在父母前面。

于情感,人要先让自己幸福,才能带给他人长久的幸福。这不是说漂亮话,确实有统计学研究过。《别相信直觉》有讲述婚姻幸福度的调查,发现大家通常关注的外貌、学历、收入、职业和婚姻幸福度都没有统计上的相关性。而是发现一个人时生活幸福的人,婚后也更容易幸福。人要先给自己幸福,才能给别人幸福(对婚后幸福度有影响的另外三个因素是成长型思维、安全型依恋、尽责性)。

所以我觉得这更像是局部最优解和全局最优解的抉择。选择一时的爽快、名声,还是长久可持续的幸福。

不是说不能牺牲自己、不能无私奉献,重要的是「我」怎么想、伴侣怎么想、被帮扶的家人的意愿如何?忽视伴侣的意见,容易卖队友成全自己。忽视被帮助人的意愿,容易自我感动。

如果一个决定我认同、伴侣认同、当事人认同,那不管做到什么程度,别人的评价都不重要(我没娃,所以孩子这一环没有细想,大家见谅)。

……

《病人家属,请来一下》的作者,肿瘤科医生王兴提到,作为医生更倾向和一家的女婿/儿媳讨论治疗方案。因为 ta 的距离刚刚好,更容易在亲情和现实间找到平衡,也更能考虑到治疗方案的可持续性。

太亲近的人,有时可能因为亲情选择(经济上)无法持续的治疗方案,中断治疗会给病人和家人带来更大痛苦。影视剧的主角可以在不顾一切后通过主角光环脱困,但现实中我们又有多少主角光环?

所以也可以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是另一半的亲人,自己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把这个资源分成两份,一份留给自己的亲人,一份留给伴侣。

……

再换位思考,我自己遇到困难,我会希望得到什么程度的支持?

我绝对不希望家人拿出毕生积蓄甚至养老本来帮助我的。我希望他们先能好好生活,这会给我最大的精神支持。只要爱我的人能正常生活,我就觉得天不会塌,我有退路,有最后的避风港。那我要做的就是专注面对问题。(正常生活就好,你们也别表现得太开心了,显得我无人在乎 🥲)

……

再一个,帮扶家人应该从「上医治未病」开始。有些困难注定会遇到,如果我们有想要支持的人,就先不要让他们陷入这样的困难。

意外、医疗和养老,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我们可以先从帮他们规划医疗险开始。所以刚参加工作时,我就先把全家的医疗险都保上了。投保时家人还很抵触,觉得保险投保容易理赔难,但我还是「强行」给他们都投保了(我掏钱)。好在虽然抵触,但家人也挺配合地做了健康告知。

后来我理财水平可靠了,也开始帮他们理财投资,也注意规划了遇到意外紧急支取的备用金。

所以我也挺有信心,至少这几类困难我可以提前帮他们避免。

以上,我的一些想法,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

对了,后来留言的小伙伴补充了这个决定的背景:

  • 得到了妻子的支持;
  • 7 年备用金虽然是他备用金的全部,但不是他资产的全部,「不影响投资」;
  • 年底也找到了工作;
  • 还没有孩子;
  • 事后父母对他的帮助非常认同,以后做决定也开始更多征求他的意见。

最后这反而成了回报率极高的一笔“投资”。我所担心的问题,无一发生~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该为财务自由准备多少年备用金?

2025-04-15 13:30: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4-15 13:30 德国

最近几年我发现很多伙伴都有个变化——对现金和备用金的接受度变高了——包括我自己

最近几年我发现很多伙伴都有个变化——对现金和备用金的接受度变高了——包括我自己。

以前是现金烫手,现在是留钱备用。

以前是有钱就买房,现在是“变现一套房子,手握现金感觉太爽了”。

以前对财务自由计划,我觉得留够 3 年备用金已经不少了。而投资最糟的那段时间,我开始觉得 5~7 年也不是不可以……

偶然得知一个趣闻,「手有余粮」是有知有行去年最受欢迎的限定徽章 👇 

……

从财务自由计划起,一直被大伙问「投资下跌的时候怎么办?怎么能获得稳定的现金流?」

我在这篇分享过比较系统的想法,如何通过投资获得稳定的现金流。简而言之这么几个原则:

  1. 「丰年」的收益是「歉年」的安全垫,度过投资下跌年份的第一步,是在下跌之前的上涨中吃饱;
  2. 分散投资降低波动,东边不亮西边亮;
  3. 学习农业看天吃饭的方法,建立蓄水池,也就是备用金;
  4. 准备好 Plan B。

今天再展开聊聊备用金,分享几个实践后的经验。

一、准备多少备用金?有几个经验公式

不管有没有财务自由计划,都建议留有 6~12 个月无收入生活的备用金。

如果有财务自由计划,可以把时间延长到 3 年,这是比较主流的做法。

也有更久的建议,比如 5~7 年,来自罗宾斯的《不可撼动的财务自由》。理由是(美股)一轮周期底部可能长达 5~7 年,这样最保险。

二、备用金消耗不到一半时,心态比较平稳。一旦超过一半就会显著焦虑。

准备了 3 年备用金,如果过了 2 年还看不到改善的希望,人可能就开始慌了。而且投资上越临近黎明越黑暗,像 2024 年 9 月之前,大家情绪越来越差,完全看不到上涨的希望。如果此时备用金临近用完,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最好按照我们能预料的比较糟的情况 2 倍时间来做准备。

其实美股 3~7 年备用金的经验,基本也是过往下跌时长的 2 倍 👇 

配图来自《投资中,我相信的事》,下同。数据基于标普 500 指数
配图来自《投资中,我相信的事》,下同。数据基于标普 500 指数

那 A 股的情况如何呢?不太乐观 👇 A 股牛短熊长太明显了…

数据基于沪深 300
数据基于沪深 300

如果完全套用 2 倍经验,可能会发现自己要准备长达 10 年的备用金 😂 所以就有了接下来的第三个经验。

三、每种方法都会边际收益递减,不要一个思路死磕。

  • 从 0 存款到 6~12 个月备用金,会很有安全感;
  • 从 12 个月变成 3 年,可能就有了说不的勇气;
  • 从 3 年变成 10 年呢?改善就不那么明显了,甚至成了一种负担(类似“没个小目标别想自由”)

只考虑下跌时间忽视了美股和 A 股的不同。在美股标普 500 是一笔 90 分投资(五年跑赢 90% 的基金经理),可以代表了普通人获得投资收益的上限。但在 A 股沪深 300 只能算 50 分投资(五年为期常常一半的基金经理可以跑赢)。

而且也忽略了「那我不买 A 股,直接买美股好了」这样的选项。倒不是建议大家这么做,如果计划长期在国内生活,还是适合主要锚定中国资产。想说的是,考虑问题不能只局限一个视角,一种方法常常从 0 到 80 收益很高,从 80 到 100 改善有限,而且成本巨大

所以我们也要考虑让「最坏情况」别那么坏。

比如上轮熊市沪深 300 下跌持续 42 个月,幅度达到 45%。但同样是投资指数,均衡低估分散的买法,下跌时间能缩短到 36 个月 ,幅度更是不到 20%(结合后面谈到的备用金支取策略,3 年的备用金此时才用一半)

这里我参考的样板是黑板报第一期(长钱账户的前身)
这里我参考的样板是黑板报第一期(长钱账户的前身)

如果同时分散投资了 A 股和美股,幅度会更小,时间也更短。

……

对了,这里也说说为什么我觉得计划长期在中国生活,不适合全买美股

很多人觉得股票很“虚”,我用房子来举例吧。假如你的目标是存钱买房,现在给你个机会,买房以前可以让自己的存款和房价同步涨跌,你会选所在城市的房价,还是选美国的房价呢?(当然也可以都不选)

我会优先考虑所在城市的房价,因为这和我存钱买房的目标最一致。哪怕所在城市房价跌了,美国房价涨了,虽然少赚一些,我依然能实现目标。但如果所在城市房价大涨,美国房价下跌,锚定美国房价可能就买不起房了,会非常痛苦。

投资最终要获取的不是钱,而是换成自己所需的资源、解决生活的问题。除非所在国家是个经济不稳定的小国,锚定计划长期生活地区的资产,往往最符合这个目标。

……

好了,说回备用金。

在 A 股投资,准备备用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优化投资、尤其是应对熊市下跌,也很重要。先做到 80 分的投资,美股 3~7 年备用金的经验,我觉得在 A 股就也可行。具体选多少量力而行。

考虑备用金时我们考虑的其实是,如何遇到困难时更从容,如何增加生活的安全边际

所以答案并不局限于备用金,分散投资、预期管理、保险保障、多元化的收入,这些方法都可以用起来。选两三个方法做到 80 分,好过一个方法死磕到 100,成分可能也更低。

不过投资变得均衡分散后,我又遇到了一个问题。以前是市场低估时动用备用金,现在分散投资,各笔投资可能不会同时低估、高估,怎么办?

四、以总投资的回撤幅度来决定是否使用备用金。

之前看到一个方法不错,我也学过来了。

假设财务自由后只靠投资生活:

  1. 投资从前期高点回撤超过 10%,动用一半备用金。即每个月的开销一半来自投资变现、一半来自备用金;
  2. 回撤超过 20%,停止变现投资,完全使用备用金生活;
  3. 投资新高以后,恢复变现投资生活,同时变现投资补足前面支取的备用金(相当于之前生活用的都是新高之后的投资)。

如果同期还有收入,也可以是这样:

  1. 投资从前期高点回撤超过 10%,每个月的开销一半来自收入、一半来自备用金,余下用来投资;
  2. 回撤超过 20%,完全使用备用金生活,收入用来加仓(或者收入用来生活,备用金用来加仓,一样的);
  3. 新高以后,补足备用金。

有时候投资回撤不到 10%,但还是“亏了”,不少小伙伴很介意卖出亏钱的投资。我现在比较能克服这种心态了,有几种视角可以帮到自己:

  • 虽然我亏了 5%,但我想买的投资同期亏了 10%,里外里我还赚了;
  • 我有把握,新投资未来的上涨或者此时变现消费获得的体验,能超过旧投资回本的收益;
  • 物价可以有高有低,投资当然也可以,就当物价涨了;
  • 虽然投资总体回撤,但所有投资里总有个别涨的。把变现当作一次再平衡的机会,可以优先变现多涨/少亏的。

慢慢学会放下买入成本。

以上,一些关于备用金的思考,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