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Yasking | 东东修改

博主毕业后北漂两三年,2017 年初回到哈尔滨从事软件开发,2021 年初又回到北京。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Yasking | 东东的 RSS 预览

忆时光:十五年前我的家(动迁前夕)

2025-11-02 22:53:15

家族群里叔叔发了几张老照片,看着破旧、熟悉的小二楼,记忆瞬间被拉回到小时候,动迁前的那些记忆时光。

照片的小二楼是我的家,当初盖房子的时候,它可是这片顶时髦的房子,周边都是清一色的平房,照片中的人是我爷爷,90年代初期,爷爷带领十几二十来岁的爸爸以及一些亲戚一砖一瓦将房子盖起来,几年后我出生,这就是我生长的地方。

小二楼的背面有一个二层的阳台,七八岁正式淘气又安静的我会在栏杆上绑上绳子,然后从二楼一点点降下来,现在想来我胆子还蛮大的,大人竟也不觉得危险。

照片右侧的平房是爷爷奶奶家的位置,爷爷家是火炕,小二楼是暖气,烧锅炉的时候,我们家、叔叔家都统一供暖,奶奶负责烧炉子,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找点稀奇古怪的东西,然后赶在奶奶添柴的时候扔到桔红色的火焰中,感觉一切都会被焚烧。

当然大人们不让我乱扔,‘小孩儿玩火尿炕’;灶坑会 ‘打枪’。我从小就总听说。

阳台上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场景就是叔叔家的鱼缸,叔叔喜欢养鱼,就会 “发酵” 一些鱼食或是其它什么散发出味道的东西,每次上外阳台都会感觉臭臭的。

这幅照片中,阔门的小平房是爷爷家的猪圈,正上方有一个外置 ‘全景天窗’ 用于采光和通风,大门是可以下拉的卷帘门,早年爸爸跑邮政送件的车停在里面,平房中大概养了四五头猪,奶奶负责喂养,主要的饲料是糠和酒糟,以及各种青草,猪圈很臭、苍蝇多多,无聊时我就拿个棍子去给猪抓痒,它们总是乐意被挠痒痒,能看猪猪们舒服的笑着,跟它说说话,它并不回答。

再早一些,爷爷还养过山羊养过狗,想来有二十几只,据说养狗赔了钱,童年中,我印象最深的一条狗叫 “四眼”,他的眼睛上方有两撮跟体毛不一样颜色的毛发,看起来像是四个眼睛,故名四眼。

四眼跟我的关系最好,狗圈栅栏不高,支个板子我就能跳进去,然后一群狗围着我,我吼着它们也不听,我把四眼带出来,给它吃小灶,跟它玩耍,它是我最好的动物朋友。

印象中奶奶挑了我的理,原因是我花了几毛钱给四眼买了淀粉肠,奶奶说她还没吃过,我不言语,也不好意思,印象深刻。

一天上学,听说爷爷要卖狗,我再三恳求要留下四眼,甚至把四眼抱到了我的屋子让妈妈帮忙照看,结果回来时四眼还是被卖了,我难受了好些天。现在想来,家人们着实没有太多心力来替我养一只‘宠物狗’。

北面的 ‘几趟杆’(街巷旁一横排的房屋称为‘一趟杆’,东北话中 ‘我们住一趟杆’ 即我们是邻里),已经动迁盖上了楼房,我们这排动迁的时候,爷爷是很期盼的,都说那时候的拆迁户都会赚的盆满钵满,爷爷没多要什么,几个儿女几间房,就同意了拆迁。

现在想来,顺利的拆迁就是最大的福,除去煤炭价格年年上升每年烧 “钱” 的经济负担外,奶奶年岁渐长,从院子里一桶桶的抬煤也有些力不从心,这片土地开发完,南侧的几趟平房这些许年都没等来开发,他们常说爷爷保守,但十五年的商品房供暖,实打实的解放了奶奶,二十年的老房子,也迎来了它最后的安歇。

照片未及之地,有奶奶种满豆角茄子绿辣椒的菜园;有一条同样跟我友谊深厚的老狗 ‘大黄’;有我用铁锹亲手挖掘的 ‘地道’;也有冬天让人 ‘举步维艰’ 角落里的旱厕。

十五年后看它,样子是陈旧过时的,是漏风也是坚毅的;

再看它,是记忆时光、是童年美好、也是来时的路。

macOS 系统部署 Valkey 集群模式

2025-10-31 11:38:27

两年多前记录了一篇博客《macOS 系统安装 Redis 并启用集群模式》,本机使用 bash 脚本启动多个 Redis 实例组成集群,操作较为繁琐

整理了基于 macOS Docker 的 Valkey 的本地集群部署方式,记录如下:

获取配置

创建本地目录并获取配置

$ mkdir -p ~/Portable & cd ~/Portable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sincerefly/conf-valkey-cluster.git

添加权限

$ cd conf-valkey-cluster
$ chmod +x ./init.sh

运行服务

初始化并运行,默认镜像 valkey/valkey:7.2-alpine

# valkey/valkey:7.2-alpine
$ ./init.sh

# valkey/valkey:9.0-alpine
$ VALKEY_IMAGE=8.0-alpine ./init.sh

稍等片刻可以看到

[2025-10-30 19:29:08] Cluster is healthy
[2025-10-30 19:29:08] Valkey cluster initialized successfully!
[2025-10-30 19:29:08] Cluster nodes:
940fbd29e31707348db33d030ec40ec927c13712 192.168.97.2:7001@17001 master - 0 1761823748351 2 connected 5461-10922
5a74931fdf31a55eebfea8f0fb04cde5c50bce0a 192.168.97.5:7002@17002 master - 0 1761823747118 3 connected 10923-16383
9c49963d7285875867c86e3f033c279bce6a951f 192.168.97.3:7004@17004 slave efe7608d5a60031d02f3d239d5cc06aa8bfa2708 0 1761823747941 1 connected
290e3d428b7df6511fabee0b1510d1ab4ebac8e9 192.168.97.6:7003@17003 slave 5a74931fdf31a55eebfea8f0fb04cde5c50bce0a 0 1761823747000 3 connected
3882a00169987d638b1a628f38e8d00c328873aa 192.168.97.7:7005@17005 slave 940fbd29e31707348db33d030ec40ec927c13712 0 1761823746906 2 connected
efe7608d5a60031d02f3d239d5cc06aa8bfa2708 192.168.97.4:7000@17000 myself,master - 0 1761823746000 1 connected 0-5460

连接测试

如果你未使用 OrbStack,可以这样获取 IP 地址

$ docker inspect valkey-7000 | grep IPAddress
"Secondary**IPAddress**es": null,
"**IPAddress**": "",
    "**IPAddress**": "192.168.97.6",

使用 OrbStack 软件

01.webp

点选其中一个容器,在右侧可以看到其 IP 地址为 192.168.97.6,以及 Domain(valkey-7000.valkey-cluster-72.orb.local)可以用于连接集群

$ redis-cli -c -h valkey-7000.valkey-cluster-72.orb.local -p 7000 ping
PONG

# or ip
$ redis-cli -c -h 192.168.97.6 -p 7000 ping

查询集群信息

> CLUSTER INFO

02.webp

服务启停

# 停止
# VALKEY_IMAGE=valkey/valkey:7.2-alpine docker compose down
$ ./stop.sh

# 启动
# VALKEY_IMAGE=valkey/valkey:7.2-alpine docker compose up -d
$ ./start.sh

# 如果使用了 ENV 需要
VALKEY_IMAGE=9.0-alpine ./start.sh
VALKEY_IMAGE=9.0-alpine ./stop.sh

先这样,目前我用着还比较顺手,有时间可以再进行一些更通用化的完善

阅读《一个名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2025-10-29 18:11:00

最开始决定阅读《一个名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是因为在网上有人问了个问题 ‘你把哪个作家的作品都读过一遍’,我留意到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作家

在微信读书上看有好些本他写的书,问了 GPT 老师推荐先阅读哪一本,它强烈建议我从这本读起,我没理由拒绝

读了前几十页,发现这本书没吸引到我,一个守旧派,脾气也不太好的毒舌老头有什么好看的呢?

相较于同期阅读的《丰乳肥臀》,虽感 “没深度”,但我还是愿意阅读下去,这么畅销的书,肯定不像我想的那样简单

继续读着就有意思起来,我划线了不少 ‘金句’,摘抄几句如下

奔驰男狂摁喇叭。“傻逼。” 欧维心想。

—— 果然最饱满的文学表达就是要用最直接的文字。

就像欧维太太常说的那样:“要是有什么值得写进欧维的讣告,那就是‘无论如何,此人还算省油’。”

—— 没忍住笑

欧维家隔壁住着个体重近四分之一吨的二十五岁男人。

—— 高矮胖瘦,欧维对所有人的 ‘毒舌’ 一视同仁,后来发现对他的妻子也不能例外

每个人的生命中总有那么一刻决定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是你不了解那个故事,就不了解那个人。

—— 偶尔冒出的小哲思恰到好处

作者很会使用比喻,精准又形象

就像描述心跳的厉害,我脑子里就冒出 “心怦怦跳” 等小学生词汇

而作者会写下:

胸口在外套下沉重地起伏着

也有

心脏猛烈地砰砰作响,就像他的胸腔是世界上最后一座还能用的公厕门

这比喻秒极!

本书写作手法也比较有意思,第一章讲现在的故事,那么下一章就讲到回忆,再下一章再回到现在,时间的交错,让人物变的丰满,欧维这个 “不讨喜的固执老头”,身上的光芒再也无法被掩盖

面对指控,也要秉持不在背后说人闲话的铁律;在邻居家火灾即将蔓延到父亲留给自己的房屋时,选择冲进火海救人;嘴上冷漠但心里总是将邻里拜托的事儿记在心上;连想要自杀都要考虑不给任何人,包括 ‘那只不属于自己的猫’ 带来影响;

对欧维来说,是即是,非即非。诚实、勇敢讲原则,嘴硬搭配一颗柔软的心,这个老头无比可爱!

轻松、简单、治愈,作者通过这本书带给人美好的东西,刚开始阅读本书时对于欧维比较无感,在阅读后很自然的爱上了这个老头,这没什么可说的

欧维的世界非黑即白,她的妻子带给他五颜六色,本书讲诉想要自杀去陪伴妻子的欧维,最终在邻里的 ‘被迫’ 往来中被治愈,人需要关系,也需要 ‘被需要’

推荐给你这本书,希望你也能被温暖到

Memos: Cursor 服务故障部分功能不可用

2025-10-29 10:34:45

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的需求提交给 Cursor 干活儿,它撂挑子了

Cursor Status 地址: https://status.cursor.com

01.webp

目前,服务已经恢复

Resolved - This incident has been resolved. Oct 29, 02:33 UTC

阅读《丰乳肥臀》

2025-10-25 19:34:00

读过莫言的《不被大风吹倒》,就打定主意阅读久仰大名的《丰乳肥臀》,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本书是写自几年前,很可能那时候这本书又火了

《丰乳肥臀》出版于 1995,构思十余年,不到三个月的写作时间,当真佩服,看到有句书评很有意思,读者感慨道:“不想成为作家了,写不过莫言”,我也这么认为,莫言可太会写了

三十岁之前及多愁善感的读者不建议阅读,书中讲述的苦难太多,容易道心破碎,也意难平,我阅读了全书 1/7 的内容后,就打算放弃了,个人感情投射到书中人物,内心的难受很真实,找 GPT 老师开导后决定再坚持下

于是每天阅读《丰乳肥臀》会主动控制时长,从文学角度去感受文字的魅力,同时找了本《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篇治愈系的书籍穿插阅读,勉强实现了情感的负载均衡

先从整书写作手法看来,小说开篇就简述了主要人物的关系和结局,“预叙” 的手法对于看电影想先了解大结局才好安心观看的人来说,十分舒适,即便我看了也根本记不住金童七个姐姐的名字,甚至有些小焦虑,但并不妨碍莫言把这些鲜活的人生经历强行塞进我有限的记忆空间,跟媳妇删繁就简的分享寥寥

写作手法上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开篇讲述鲁氏生产的时刻,驴子也在生产,驴子有人照看,母亲没有,日本鬼子入侵,风雨欲来... 随着鲁氏死在新时代的破败旧教堂的庭院中,一切看似终结,下一篇却又回到起初,从鲁氏出生开始讲起,此时对鲁氏已不再陌生,儿女们的名字也可以倒背如流,仿佛陪着他们走过一生,又来到她们来时的路,心中五味杂陈,跌宕起伏,艰难一生

鲁氏生于 1900 战乱时期,死于 1995 年,生有九个儿女并拉扯大一箩筐孙辈儿女,最终活下来的只剩几人,全书以金童超越的视角作为观察者,前期姐姐们的故事,后期金童自己成年而无为,无法 “断奶” 的一生,软弱可怜又可气

莫言说,把这本书献给自己的母亲和母亲们。文字的魅力即真真切切的让人感受到母亲的伟大,艰难之后更艰难,宏大叙事下小人物们的苦难也得以被看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刻得以具现化

我总感觉这本书表达了很多内容,信息密度也很大,寻常的一本书可能一周就读完了,《丰乳肥臀》我读了 49 天,但我只看到了书的第一层,第二层可能关乎 “母亲中国”,“宗教” 等,我不得而知

但当下我理解有些观点为什么说 “越穷越要多生孩子”,乱世之下多悲苦,半点不由人,传承之事只能交给概率

艰难时期的 “反革命” 为什么选择 “自我的终结” 也不愿挺过那段时光?“没饭吃的日子” 可以饿死很多人,魔幻与荒诞时期,人性的恶叫人难以直视半分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真心祈愿这片土地的人们平安

爱人回家送奶奶

2025-10-22 23:59:00

大上一次见到奶奶,是去年的十一,白天与姐夫在老丈人家里掰苞米,临行前媳妇和大姐一行到奶奶家探望,奶奶握着她们的手,问候着,也安静着,我站在炕边看着墙上的福字,也望向窗外四大爷家的牛犊,离别时两姐妹两眼泪珠乱转,媳妇跟我说今年感觉奶奶对她们的话多了不少,总问她们下次什么时候再回来

上一次见到奶奶,是今年的春节,大炕外边儿砌了一个小炕梢,奶奶坐在上面,她满脸岁月的沟壑,吃着软柿子,时而接两句话跟大家说话,奶奶今年九十七岁,大家都说她能活到一百岁

“奶奶过世了” 妻子发来微信,她下午到的家,奶奶是晚上走的,明早四点起来送她

我在遥远的北京,前几天妻子说奶奶生病了,不吃不喝,也喂不进食物

媳妇讲了她大娘头几年走的时候,她以往没什么感觉,最近想到心里会难受,我说以往你还没有这样丰富细腻的情感,奶奶生病,勾起思绪,感情就会像丰饶土地上雨后天晴的青草般生长

她这些天要准备回家看看,听说很多亲人已经都回去了

我发给妻子 “抱抱” 的表情安慰她,然后就去吃晚饭,晚上一个人在家坐下来,安静时一股说不出来的感受开始蔓延,碎片化的记忆开始涌现

听妻子说,因为姑姑 “轮值” 照顾她时间短,提前回去工作,奶奶很不顺心,骂了许多人

还有段时间,她有些蛮严重 “感冒”,儿女们就为她换上了寿衣,顽强的小老太挺了过来,穿着寿衣那几天,三两个儿孙姑娘们就跟她睡一炕

算起来奶奶生于 1928 年,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青春年少时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也跨越千禧年,在口罩三年中也健康而清贫的生活着

媳妇说奶奶长寿的秘诀是 “不内耗”,是个厉害的不受欺负的老太太,平时听收音机,里面有养生操时常跟着练习,效果不明,但奶奶很能坚持,一坚持就是多年,牙口胃口都好着

思想中,这就是我对奶奶有限的全部记忆了,人常说老人像小孩子,看着奶奶拿着一个女娃玩具,怅然间,眼角泛红,这个老太可爱、可敬,春节那次,她拿给我一个橘子,也让我嗑瓜子

没有,没有下个春节去探望奶奶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