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0 17:38:42
搬新家以后,其实之前好多老物件儿,熊猫一直琢磨着换一换,可一直没机会。刚搬家那会,兜里也没钱。不过现在呢,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手头也有点臭钱,于是就飘了,就又寻思着把家里东西换换。
家里的工学椅,熊猫老早就想换了。其实之前那把也还行,当时买也花了千把块钱呢。但有个问题,虽说我名字叫熊猫,但了解我的都知道,俺其实是个瘦子,椅子太硬的话,坐久了真的遭罪。所以我就想找一款能 “自适应” 家里人,不管高矮胖瘦都能用的椅子。
恰好看到一篇推文,坐垫和靠背都支持力度调节,这刚好适合我家里胖瘦都有这种场景,于是果断上手试试。
很快啊,两三天就送到家了,而且是直接装好了送过来的,不过可惜当时熊猫并不在家,家里人也忘记给我拍照了。
整体的外观质感比我之前的不到一千的椅子差距是非常之大,不得不说贵有贵的道理。
配色有银白和黑色两种,我个人更喜欢银白,跟我桌面也更搭一些。
人体工学椅头一个就得看网面。保友金豪 E 系列全用的美国 Matrex 网布,这网布最大的特点就是弹性足、韧性强,还特别耐用。正面用的是 Quantum 4.0 面料,弹力相当可以。而且这椅子还有哥独特的设计,这个咱们后面再说。
椅子背面挂衣架这个设计我可太喜欢了。平常不用的时候,按一下就能收起来,要用的时候直接拉开就行,算是个小细节。
脚踏能在0 - 65度之间调节,长度也挺合适。因为是采用两段式长度设计,所以家里大朋友和小朋友用都可以,这点蛮好的。
从背面看,这椅子的网面面积非常大,所以用到的框架就能少一些,椅子看着就特别轻巧。而且网面面积大,透气效果更好,夏天坐着就很舒服。
这椅子腰部高度能调节,这正是我需要的。之前那椅子腰部区域没法调节,腰部支撑老是对不上合适位置,坐久了就非常难受。
保友金豪E2有腰部动态调节技术,通过背面的滚轮,就能调节腰部弹力,想增强或者减弱都行。像我这种比较瘦的,就想要弹力轻点,包裹感强点;反过来,胖一点的朋友就需要弹力更能撑住腰部。
在保证腰椎曲度和支撑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增强或减弱支撑力度,因此腰部并不会有异物感,而且它的弹力支撑强弱可以轻松覆盖体重45-90公斤人群,最强与最弱支撑力之间非常显著的区别。最强档可以说支撑感十足,对骶骨的支撑也相当到位;调到最弱档顶腰感又变得若有若无,更多的是 一 种温柔的包裹感。
保友的LOGO比我之前那椅子的好看点儿。而且LOGO那块儿也设计了网面,我猜是为了给椅子减重,不然一般都直接上金属了。
椅子底座用的是 4 级防爆气压棒,还采用了铝合金全金属底座,特别扎实。轮子是PU包边的,跟普通万向轮比起来,静音效果要好很多。
这功能之前的椅子也没有,普通椅子可能就只能调节高度。但保友金豪E2多了个角度调节,躺着玩手机的时候,手肘能有个支撑,这点好评。
功能多了,要记的东西也不少。所以为了简化椅子的调节步骤,保友把大部分功能都集中到一个扶手上了。像平时常用的座高、座深还有后仰,都能一键调节。
座高支持45.5-54.5cm的自由调节,座深则支持50-55cm的五档调节,后仰角度最大141°,同时后仰具备双模式,能根据使用记忆跟随,也能通过档位锁定。
前倾功能很多椅子都坐得不好,因为平衡体验很糟糕。国外某些大牌的前倾平衡不错,但是又没有锁死角度的功能。金豪E2 PRO给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前倾锁定功能,加上前倾开关和锁定都在左边,只需要在同侧就可以直接进行前倾锁定。体验真是拉满了。
底盘采用了2代漂移卸力双玻纤底盘,后仰阻力就像无级变速一样均匀。后仰阻尼可调,后仰时扶手联动,手部有支撑。我发现金豪E2 PRO有个非常好的体验,就是可以锁死后仰角度,也可以自由飞翔。角度锁死这个功能其实非常实用,尤其是在长时间保持姿势的时候,椅子和你之间的对抗明显少了不少。
我最喜欢的一点,也是保友的独家专利技术。通过另一侧的旋钮,就能控制坐垫网面的弹力,范围是最小 45KG,最大 90KG 。再结合刚刚提到的腰部动态技术,这椅子真能称得上 “自适应” 人体了。
通过坐垫左边这个旋钮,轻轻一转就能调坐垫支撑力强弱——喜欢Q弹的向减号方向拧,想要扎实的坐感就往加号方向扭。我也很喜欢在久坐2小时后,把支撑力调小了再配合后仰小憩一小会。很好的满足了“不同屁股对坐垫软硬偏好”和“千人千坐”的两个需求,感觉特别适合屁股特别敏感的人,不知道软点好还是支撑强点好的,直接选这个!
不管看外观还是功能性,保友金豪e2 Pro照顾了久坐党的在正坐前倾后仰时的臀腿腰背动态支撑,总能找到适合自己臀背腰的支撑力。再加上那些特别贴心的小设计,我觉得这椅子挺值的。
毕竟咱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电脑前待着,舒适的办公环境对我来说,那可太重要了。
以上便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还算有趣或者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赞收藏,最后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咱们下期见!
2025-10-18 12:10:34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平时玩游戏是更看重游戏帧率还是更看重画面的分辨率,当然,如果不考虑预算的情况下,我相信大多数人是选择全都要,毕竟成年人不做选择。
但很多时候我们碍于荷包三两子,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这时候就需要从中做出决策。更高的分辨率的确能带来更好的画面效果,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电脑配置的基础上的。
“水桶效应” 大家肯定都学过,这道理套用到电脑上也一样。要是显卡带不动 2K 或者 4K 画面,这时候高分辨率反倒成拖累了。在习惯了手机 120 帧、144 帧的高帧率后,熊猫是不相信还有人能做到 “3 帧电竞” 这种说法的!
而且,不是所有游戏都适合用高分辨率玩。比如在 FPS 领域,好多大神和职业选手常用的分辨率都是 1080P,甚至还有 720P 的。FPS 游戏的显示器黄金尺寸是 23 - 25 英寸,在这个尺寸下,1080P 就是最适配的分辨率。比起分辨率,FPS 玩家更在乎高帧率带来的丝滑体验。
巧了,我熊猫就是个 FPS 高手,刚好看到 ROG 出的 310Hz 高刷电竞显示器绝梦 25,赶上国补和双十一抢先购,价格来到了一千多块,对于 “败家之眼” ROG 来说,这个价位那性价比直接拉满。
先看配件,就觉得这体验感值了。ROG 用了专门的配件收纳包,还送了张 ROG 的信仰贴纸,在情绪价值这块儿,真是给用户拉满了。
电源为65W的电源,支持100-240V的宽幅输入,对比常规的长条大块头,ROG用了方形设计,相较于长条状的适配器在收纳上是要方便很多。
ROG绝梦25显示器底座是不规则方形的,底座右侧还有 ROG 的 LOGO 装饰条。底座和支架用的是免螺丝快拆设计,直接拿手拧就能组装好,方便得很。
顶部是我特喜欢的 1/4 螺丝接口,华硕好多显示器系列都有这设计,能用来安装相机、补光灯或者麦克风这些配件,在直播啥的场景里非常实用。
接上显示器再来看看背面,整个背面看着特硬朗。右上角的 “败家之眼” LOGO非常显眼,配上斜切的设计,电竞风十足。
OSD 在右侧背面,除了一个 5 向摇杆,还有四个功能按键,除了电源键,剩下三个都能自定义快捷模式,操作起来特别方便。
接口方面ROG绝梦25应有尽有,从左到右分别为AC电源口、一个HDMI与一个DP接口,还有一个支持全功能的Type-C接口以及一个3.5mm的音频口。
这里面的 C 口,熊猫也测试了一下,支持 DP3.0 协议,要是手机支持的话,它最大能支持 15W 的功率输出。
配上显示器正面的手机槽,再加上显示器 C 口能供电,打游戏的时候,查个攻略视频啥的还是蛮不错的。
在支架调节这块儿,绝梦25能在上下 120mm 的范围里升降调节,往前能倾 5°,往后能仰 20°,左右还都能调 45° ,而且还能转 90° 变成竖屏,在人体工学方面,那做得是相当周全了。
ROG 绝梦25用的是友达面板,屏幕是1080 * 1920分辨率的 Fast IPS 屏。我测试了黑白纯色还有其他颜色,色彩显示挺均匀的,也没发现有漏光情况。毕竟这是 ROG 嘛,选材用料讲究。
虽说这是 1080P 的屏幕,可它尺寸就 24.5 英寸,所以整个画面显示效果还挺好。熊猫建议显示器和人保持 60 - 80cm 的距离,这距离刚好合适,刚好能避开画面的 “颗粒感”。
ROG绝梦25的屏幕色彩表现蛮不错的。sRGB 广色域达到了 110%,还支持 10bit 色深,色彩还原特别精准,颜色的过渡也自然。
更高的色彩覆盖对媒体工作者来说,还是有点好处的。虽说它没办法像专业显示器那样,有很棒的 P3 色域,不过用来修修人像或者产品的图,那是完全够了。
Fast IPS 面板由于它自身特性,对比度肯定比不上 miniLED 或者 OLED。不过在可视范围这块,优势还是在的。而且 Fast IPS 也不会出现那种因为对比度过高,导致高光过曝或者细节丢失的问题。
ROG绝梦25通过了 VESA DisplayHDR400 认证,可在显示器设置里开启 HDR 功能。
虽说 HDR400 的效果比不上 HDR1000,可搭配绝梦25不错的色彩还原,观影体验还是挺不错的,色彩丰富,还原度高,亮度表现也不差。
当然,上面这些都不是这款显示器的亮点所在,绝梦25作为电竞显示器,最佳的表现肯定还是在游戏参数上。帧率最大支持310Hz,需在OSD菜单中去开启一键超频,这时候能看到310Hz的选项。
因为其分辨率不高,所以导致“水桶效应”的短板就不那么明显,对于电脑的配置压力更少,日常和游戏像是RTX 4060这样的甜品卡也能随便满帧。
而且它还支持可变刷新率,能根据输入信号,动态调整显示器的刷新率,保证跟帧率同步,这样就能消除画面撕裂和卡顿的情况。
再加上它同时支持Nvidia G-SYNC、AMD FreeSync 、VESA AdaptiveSync以及ELMB SYNC动态影像清晰同步技术,能确保在游戏过程中保持平滑、无撕裂、低延迟的视觉体验。
可变OD调节,现在差不多算是电竞显示器的标配了。它能让显示器在帧速率波动的时候,动态改变响应超速设置,从而得到最佳效果。一般来讲,大概是5档或者10档调节,而绝梦25这儿设置了20级的调节范围,这样就能得到更好的精细度。
ROG 的游戏 AI 技术黑科技还真不少。熊猫用得比较多的就是 AI 动态准星。跟常规显示器提供的准星不一样,它能根据背景颜色的不同实时变化,一直保持自己是高亮状态,避免了背景和准星颜色一样造成的尴尬情况。
尺寸合适,分辨率也恰到好处,这就让我打游戏的时候,始终能保持满帧运行。打开显示器的FPS计数器,能看到左上角的帧率,不管我玩得有多激烈,始终都能保持310Hz的满帧,一点波动都没有。
最后,竞技是个长时间的事,所以护眼就特别重要。ROG绝梦25显示器通过了莱茵实验室 TUV 专业认证。
支持滤蓝光和不闪屏技术,能最大程度减少对眼睛的伤害,让眼睛更佳舒适。
对一款电竞屏来说,ROG绝梦25在硬件参数这块,素质相当可以了。310Hz 的刷新率,再加上 1ms 的极速响应时间,配上可变刷新率、AI 动态准星,动态阴影增强等游戏技术,还有高素质的屏幕面板,作为电竞玩家很值得入手。
除此之外,ROG绝梦25的人体工学设计也非常不错,细节的底座刻度、手机凹槽以及110%sRGB的高素质和HDR400认证,竖置屏幕的体验也非常不错,所以也很适合作为双屏档的玩家使用,毕竟现在一千多就能搞个“败家之眼”,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便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还算有趣或者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赞收藏,最后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咱们下期见!
2025-10-15 21:39:19
极空间旗舰机型从Z423发布到现在已过了两年,常说 “三年磨一剑”,在潜心打磨了两年后,极空间也是终于推出了它的2025年度旗舰新品 —— 极空间私有云 Z425。
包装和上一代Z423保持了一致,甚至连标语依然是“追逐性能巅峰”,这个标语用在这个系列上也恰到合适,不管是上一代的Z423还是现在的Z425,性能上都属于一流梯队。
NAS 的主要配件还是老样子,两根超六类网线、替换螺丝、螺丝刀、A to C 转接头,还有电源和适配器。
瞅了瞅这电源,依然是航嘉的,最大支持 150W 的输出功率。对 NAS 来说,150W 是完全够了,而且还留了足够的冗余。
除了这些,Z425 出厂就带 UPS,不过型号跟上一代不一样。Z425 用的是 U3500T,容量上有差别。
拿出 NAS,新的磨具在细节上有些变化,这个后面细说。这外观Z423 刚上市的时候,就有不少人喜欢,跟那种常规四四方方的 NAS 不一样,保证了差异化,同时也不乏科技感。
Z425 是竖置结构,四个盘位的拿取位置在顶部。而且仔细看的话,能看见盘位底部有盘位符标志,这里面第一和第二盘位能兼容 U.2 硬盘,这些都是上一代没有的细节处理,这一代加上了。
顶部的接口这次也做了非常大的升级。因为 CPU 的升级,PCIE 带宽数量增多,Z425 这一回增加了两个雷电 4 接口,这样在后续扩展设备方面,就有了更丰富的空间。
这一代还有个细节变化,背面 IO 接口的顶部多了一排散热孔。它和顶部硬盘灯的散热孔,再加上底部和侧面的散热风扇,正好形成自下而上的循环散热风道。这样一来,内部的热气就能被有效排出去。
既然聊到了风扇,那就来说说这次的散热配置。底部风道做了垫高设计,防尘网也是大尺寸的蜂窝状,能让空气有效流通。这一代的CPU为双风扇设计,加上底部风扇形成三驱散热,后面会测试这一代详细的散热表现。
除了顶部的接口,背面的 IO 接口和上次一样,双网口是万兆和千兆的组合,除此之外就是电源接口、USB3.2 Gen2 接口、HDMI2.1 接口和 eSATA 接口。
这次的 U3500T,容量比上一代增加了些。但由于NAS整体性能提升了,实际上续航跟老款比起来,没增加太多。不过呢,UPS 本来就是为了应对突然断电,好让 NAS 能做出反应自动关机,又不是拿来当续航工具用的。
这次的快拆方便太多。拧掉底部两颗螺丝,往外一顶就能打开盖板。内存是双插槽,Z425 出厂就预装了一根 16G 的 DDR5 - 4800 内存,最大能扩展到 128G。M.2 扩展还是四个插槽,第一个是 PCIE3.0 的,另外三个都是 PCIE4.0 的,四个盘加起来最大能支持 32T 的固态存储空间。
硬盘架和上一代没啥差别,依然是卡扣式的设计,稳定性和便携性都非常不错。
整体外观就介绍完了。虽说模具一样,但实际上和上一代比,还是能发现不少细节处有改变,像增加的盘符标示、散热孔,还有更方便的快拆,这些都是在追求细节方面的进步。
为了搭配这次的性能怪物,这次实测熊猫也是奢侈的搭配了一张希捷酷狼的30T机械硬盘。
在 NAS 硬盘的挑选上,熊猫还是推荐 CMR 硬盘。而希捷酷狼全系列用的都是 CMR 技术,CMR也就是传统的磁记录,在随机读写、稳定性和寿命上相较于叠瓦盘表现都更好,而NAS的工作环境恰好是需要这些性能的。
为了保证 NAS 的数据安全,希捷给酷狼全系列产品都免费送一次 3 年的原厂数据恢复服务。同时,希捷酷狼还有专门的 IronWolf Health Management(IHM)酷狼健康管理软件,这软件具备预防、干预和恢复功能,能提升 NAS 系统的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
希捷酷狼内置了 RV(旋转震动)传感器。像 Z425 这种多盘位的 NAS,能提供更好的抗振能力,还能保证硬盘一致性。30TB 的盘,设计的年工作负荷是 550TB / 年,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有 250 万小时,用起来完全可以放心。
前面熊猫一直在提到这次的性能升级非常大,接下来就到了实战环节了。
Z425 用的处理器是 Intel Core Ultra 5 225H,有 14 核 14 线程。这里面 4 个性能核最高睿频能到 4.9GHz,8 个能效核最高睿频是 4.3GHz,剩下那俩低功耗核睿频也有 2.5GHz。
GPU 为 Intel Arc 130T,支持 AV1 编解码和 XeSS 超采样技术,算力方面提供了 63 个 TOPS。再加上 NPU 的 13 个 TOPS,理论上峰值算力性能差不多在 83TOPS 左右,这对本地的 AI 模型帮助非常大。
通过 Geekbench6 测试,这颗 U 在 Z425 上单核性能是 2358,多核性能是 9292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用虚拟机测的,所以跟常规物理机比,差不多有一个小核的差距,大概在 5 - 10% 。
这里在高压测试过程中熊猫也特意观察了一下CPU的占用以及设备的温度情况。能看到,在CPU和内存都几乎满载的情况下,设备的温度控制在70°以内,这个散热表现的确是不错,不过因为其风扇数量增加了,所以满载下的噪声的确是高一些。
算力方面,用内置的Deepseek R1模型进行测试,模型选择为7B。输入费马的高斯不可能性定理问题,解答过程能看到思考过程的速度还算不错,同时观察CPU的占用,在进行8B模型运算时,CPU占用回来到40%,而对比Z423的70%有非常大的提升。
接着就是这次升级的双雷电接口。双雷电口对 NAS 后续的扩展性提升非常大,像后续能进行网口扩展、盘位扩展,甚至显卡扩展都不在话下。通过雷电接口,还能搭建雷电网桥,连接后在网络信息里就能看到对应的网络信息。
讲完了硬件,回过头我们来聊聊作为一台NAS最为重要的部分——软件体验。
极空间Z425出厂就搭载最新的ZOS2.0系统,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应用商店的增加。 应用商店是极空间的应用程序中心,让私有云成为更加强大的私人数据中心。
应用商店上线之后,极空间将升级成更易于第三方应用接入的平台,能给广大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应用商店体验到更好的应用升级及管理服务,无论是新手用户还是资深极客都可以通过应用商店找到提升效率、娱乐和安全的解决方案。
极空间将现在的应用分为了三大类,分别为官方应用、第三方应用以及Docker应用。通过应用商店我们能进行但应用的升级,安装、停用以及卸载。
应用商店的加入,看着功能好像挺简单,可实际上,它意味着 ZOS 系统从一个封闭的系统,逐渐走向开放,开始慢慢培养自己的应用生态。
熊猫写过不少 Docker 教程,可还是经常有人私信问我咋操作。做一个假设,以后这些 Docker 说不定都能直接内置在应用商店里,你只要点一下就能用,让 NAS 的操作越来越“小白化”,开箱即用,这就是极空间一直努力在做的事。
熊猫说过,极空间一直是那种走在创新和时代前沿的公司。从 T2 那时候起,极空间就在不断尝试让 NAS 打破固有圈子。T2 是硬件形态,这次 Z425 ,则展现出另一种软件形态 ——AI 空间。
要用算力空间,需要进行模型下载,还要添加对应的学习内容。因为 Z425 加了雷电口,能外接显卡,所以模型选择有 Intel - CPU 和 NVIDIA 显卡这两种。安装硬盘的话,建议选固态,读写速度能快很多。
模型下载好后,在内容管理里添加文件夹。紧接着,系统就会自动读取文件夹里的图片、视频还有音频,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学习和解析。
那么它能做些什么呢?首先就是内容检索,和常规的内容搜索不一样,AI 空间用的是基于模型的 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说大白话就是,它的搜索更口语化、更智能。
举个例子,平常常规搜索,咱我们没办法精准定位到某个时间段、某个场景下,某个人物的特定画面。但通过 AI 空间,就能实现像平常说话那样的描述搜索。比如说,我想找今年小熊猫开学时候的照片,AI 空间就能超精准地定位到人物、时间还有事件。
点开搜索到的照片,能看到AI对照片进行了内容解析,提取了内容中的信息,通过内容的描述、检测以及文字等信息来对进行搜索的增强校对,从而更为精准的匹配搜索目的。
AI空间对于素材的处理不限于图片,对于视频、音频也会进行内容总结,在搜索上也支持对内容、描述以及字幕进行搜索,精准定位。
AI 空间除了能精准搜索定位,还支持按类别筛选,而且类别相当丰富。你既可以按图片格式、大小、分辨率、比例这些常规类别筛选,也能在高级筛选里,对 ISO、快门、焦距这些更专业的参数进行筛选。
AI 空间全程本地化部署,本地化计算,本地化呈现,不管是内容学习,还是后续 AI 检索这些所有操作全程不上云,保护用户隐私不泄漏。刚开始进行内容学习的时候,相对来说比较占性能,CPU 利用率会在 40 - 60% 之间波动,到了后续使用阶段,占用稳定在 10% 左右。
在AI的利用上,极空间算得上是物尽其用,而其中熊猫最喜欢的功能就是AI智能片头片尾了。
在极影视设置里开启这功能后,系统会自动计算剧集的片头片尾。算完后,再看剧集,就能看到已经被切掉片头片尾了。多数情况下,AI 算得都特准。不过,有些海外剧集,难免会算错,这时候就可以手动调整一下。
如今极影视 2.0 完全体,不管是功能还是体验,都已经相当完善。就像我之前说的,极空间一直致力于打造最适合新手小白上手的 NAS。对于普通用户来讲,影视和相册功能就是他们最看重的。
大家都只记得极影视在圈子里地位有多高,可很多时候都忽略了极相册。但实际上熊猫觉得,极相册的细节,才最真实的体现出极空间 ZOS 系统的精髓。
极相册在细节处理和功能设计方面,下了非常多功夫。且极相册的各种功能,总是走在用户前面去设计,提前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像宝宝相册、纪念册这些,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细节方面,你会发现宝宝相册右边的时间线特意把农历标出来了,照片排序也带有对应的时间属性。另外,还能在大事记里记录视频或图片的特定事件,让内容形成专属的回忆录。
AI选片新功能的上线也加强了极相册的专业需求,例如,我能选特定时间、人物或者事物的照片,把它们加到 AI 选片库里。这时候,AI 就会去分析每张照片的内容。
最后 AI 得出计算结果,系统会给每张照片做分数评估,得出一个品质排行。同时,还能挑选出像闭眼、虚焦、过曝这些情况的照片。这功能真的超好用,属于直男拍照救星了。
相较于传统NAS,ZOS不管是从UI设计还是整个操作体验上,都是在尽可能的降低用户的操作步骤,为每个功能去做减法,让用户能直接上手即用。
极空间Z425整体的使用体验下来,其实是ZOS系统的一次变革,AI空间的加入为NAS这一传统产物带来个更多可能,不管是硬件上的创新还是软件上的突破,熊猫一直非常喜欢极空间这种精神,毕竟这个行业总要有人去尝试不是吗?
以上便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还算有趣或者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赞收藏,最后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咱们下期见!
2025-10-13 19:36:42
作为你们的“数码老司机”兼“两性知己”,熊猫我发现,粉丝们总爱问一些“成年人”的问题。大家懂的,玩数码的兄弟们,都是实打实的理工男,脱单指数嘛……你懂的!所以问题就来了,有没有哪款成人用品,既有科技范儿、够潮,又能完美照顾到单身男士呢?
前段时间怪兽集合出了一款“躺平神器”-怪兽集合雷电,外观就非常有有科技感,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起飞”,加上其内在的配置和黑科技也非常不错,感觉很适合“潮玩”单身男士,熊猫也自然是第一上手体验没给大家带来最新的报告。
雷电的包装就非常科幻,包装盒正面印着产品不同视图,而且还做了镭射处理,有点像是潮牌的数码产品,如果不是提前知道,相信你压根看不出来这居然是成人用品。
打开包装拿出本体,由于两边都有握持的手柄,所以雷电展开后的体型还挺大。它的外观用了怪兽集合很爱用的橙色元素,搭配类似越野风格的涂装。
背面的设计相对简单些,我感觉其实能把涂装延展到背面,这样整体的一体化程度会更高。背面弄了个涡轮风扇的样子,当然啦,这就是个装饰,免得它太单调。
内胆固定在中间的拉伸式蠕动通道上,双手握住手柄,正好能对准中心位置,操作起来手感相当可以。说实话,这感觉有点像开车,当然啦,这 “车” 得老司机来开才好。
怪兽集合在雷电顶端设计了可拆卸与活动的手机支架,这必须点赞。毕竟咱 “开车” 前肯定得 “加油” ,常规的杯子,你得一手拿杯,还得用另一只手稳住手机,兴奋起来说不定手机都拿不稳。有了支架,这个问题就轻松解决了,能让你专心“搞内容”,不分散注意力。
既然有手柄,按钮肯定就集中在手柄两端。右边的控制 “起飞” 和 “降落”,左边的控制速度跟节奏。说真的,这有点像成人用品里的 “智驾” 系统。
雷电自身的尺寸超过了20cm,所以内胆的长度就能做得非常长了,一些“天赋异禀”的选手不好挑选产品的,可以瞅瞅这款,应该能满足你的“特长”。
这代产品的通道口熊猫觉得算是个小遗憾,用的是常规的贯通口设计。当然,因为其内部是负压吮吸,估计是考虑到要是入口就加 “压力”,可能会出现提前 “坠机” 的状况。
怪兽集合的产品一直都非常注重远端的操控体验,旗下的男用和女用产品都有自己独立的APP,雷电作为新产品自然也加入了APP控制的适配名单里面。
通过APP你能查看设备的电量、使用次数与时间以及版本信息,也能对其进行后续的OTA升级,在操控上也拥有非常多的模式调节,同时APP也引入了AI与故事场景模式,结合手机支架,会更有沉浸感。
前面都是讲的产品本身的外观与细节,接下来就到重头戏了!既然是飞机杯,那体验自然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只能作为加分项。
雷电采用了三段式的行程,在杯身也标有L1、L2与L3三段式的标注,通过APP或者手动操作能将其固定在一段行程对每一部分进行反复刺激。
行程能在2 - 12cm之间自由调节。如果还是个雏,可以先从局部锻炼开始,省得太早 “缴械”。要是你就想追求刺激,也能直接来个 “深吞刺激”。
旁边的行程还配有对应的灯效。三段行程不仅支持定点伸缩,还支持全段伸缩。中段的结构会挤压内胆里的空气,这样就能在内胆里形成负压空间,增加包裹感。
雷电的内胆设计了密密麻麻的大颗粒,再加上那种若即若离的负压包裹,每一次伸缩,都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吮吸力。高速大扭矩电机一分钟能达到600次的澎湃往复,分分钟让你体验极致的速度与激情!
怪兽集合雷电的总体体验相当不错,你能看到很多细节上的设计,例如手柄、支架以及指示灯,也能体验到实实在在的刺激,足够长的内胆、负压的包裹以及内部颗粒的蠕动。
雷电非常适合“躺平党”,能看得出来怪兽集合设计它的理念就是为了让你专注于“爽”这一件事儿,且他们的确也做得很不错。
以上便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还算有趣或者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赞收藏,最后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咱们下期见!
2025-10-12 10:58:56
家里的 NAS 是越来越多了。以前在成都的时候,一年到头基本都难得停一两次电。但现在回县城了,况且住的还是有十年房龄的老小区,所以给 NAS 上个 “保险” 真的很有必要。毕竟硬盘价格一直蹭蹭往上涨,也没见跌下来。偶尔断个电倒是小事,可要是硬盘因为频繁启停给搞坏了,那可就亏大了。
去年熊猫给大家介绍过瓦力盒子的 UPS,一年过去发现他们又出新品了,于是我也没客气,又去 “薅” 了两台回来。去年那台 W150,我已经写过超详细的测评了,这次这台熊猫同款W150,会送给粉丝。
说真,新品 W180 包装没 W150 好看。是新品刚出没多久,包装还没设计到位?或者它本身就是这种设计风格?而且这次名字也变了,从瓦力盒子改成瓦力方程了。
W180 的三围体积和上一代 W150 完全一样,一点变化都没有。上面白色这台是 W180,下面黑色那台是老款 W150 。但说实在的,这次 W180 银白的配色,可比黑色好看太多了,我觉得 W150 其实也能出个这种配色。
背面也一样,有一个 UPS 自身的 DC 电源口,还有两个供输出的 DC 电源口,旁边还提供了和 NAS 通讯用的 USB 通讯接口。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左上侧的名字从瓦力盒子变成瓦力方程了。
正面是一块 1.47 英寸的 TFT 屏幕,通过它能显示当前设备的功率、电压、电流,还有电量、温度这些情况,wifi 和蓝牙的配对连接状态也会在顶部显示。
说它特别适合家用 NAS,是因为这玩意儿体积是真小,而且基本听不到啥噪音,对家用 NAS 这种想要精致摆设和静音环境的场景来说,就再合适不过了。
还有一点就是它的远程控制功能。出门在外,最怕的就是 NAS 在家断电了,自己还不知道。瓦力有个小程序,通过小程序绑定后,就能收到它的推送消息。
除了用电状态的消息通知,它还能查看 NAS 的用电统计,这就相当于省了买一个智能插座的钱。而且要是设备本身支持 WOL 唤醒功能,还能通过它来远程开机。
不得不说,瓦力 UPS 的市场定位非常明确了,就是瞅准了家用 NAS 这个市场,而随着 NAS 行业越来越火,去年还只在 PDD 上卖的瓦力,现在连天猫和京东都有了,这变化可真不错。
跟传统 UPS 比起来,瓦力算是专门给 NAS 或者 DC 电源设备准备的。传统 UPS 体积是大,不过它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用的是常规插孔,能接路由器、光猫这些设备。至于怎么选,就看各位看官怎么考虑啦。
最后,去店铺报熊猫的名字,我琢磨着大概率是没优惠的,所以就别去试了。双十一活动估计会有一波折扣,大家可以留意留意!
以上便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还算有趣或者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赞收藏,最后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咱们下期见!
2025-10-10 17:57:42
NAS、键盘、路由器······年轻就要多折腾,我是爱折腾的熊猫—多面手博主!咱主打的就是一个 “技能不压身,干货不掺水”
随着流媒体兴起,论坛和个人博客慢慢不行了,RSS 也渐渐从咱们视线里消失了。熊猫记得很早以前,我还在用塞班系统的时候,就经常用 RSS 阅读器。那时候,个人博客和知名论坛非常多,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可现在,大家都跑去刷短视频,反倒不怎么关注传统图文内容了。
不过自从熊猫开始图文内容创作之后,其实图文方面的内容关注的比较多了,前几天看到一个支持Docker部署的轻量级RSS阅读器,简洁的UI设计非常适合让用户直接专注于阅读本身这件事,所以便准备部署在NAS上作为长期使用的阅读器。
项目名为Fusion,目前在github开源,地址为https://github.com/0x2E/fusion,感兴趣的可以去支持一下作者,点一点Star。
项目没有多用户,但带有鉴权功能,能设置登录密码,整个界面也是相当的简洁,出个订阅于阅读等相关,没有提供任何的其他功能,让用户能专注于阅读这件事的本身。
在订阅的添加上,Fusion支持常规的RSS订阅源、Atom以及JSON提要,同时可以让浏览器直接进行PWA安装,加上整个项目直接用Golang和SQlite构建,不管是项目本身还是数据库都非常轻量化。
添加订阅源可以输入源地址,也可以输入网站的链接,服务器会自动定位网站的订阅源,例如这样。
根据网站的不同,你也可以自建订阅源分组来区分这些网站,这也是设置中仅有的功能之一。
阅读的适配效果还是不错的,同时支持自适应布局,所以不管是移动端还是PC端的体验都非常不错,很适合闲暇刷一刷。
前面也提到了项目用的是SQlite数据库,所以项目部署也很简单。作者也提供了Docker镜像,不需要构建直接拉取就行了。
容器镜像保存在ghcr.io上面,拉取镜像输入ghcr.io/0x2e/fusion:latest
即可,或者用compose方式部署,方便后续的数据以及容器迁移。
version: "3"
services:
fusion:
image: ghcr.io/0x2e/fusion:latest
ports:
- "8080:8080"
environment:
- PASSWORD=fusion
restart: "unless-stopped"
volumes:
- ./data:/data
图文作为最早的传媒方式,就算在如今流媒体和短视频火爆的时代,还是有它的立足之地。我个人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能让人更专注地关注内容本身,还能融入自己的理解。但视频就不一样了,更多是把观众带进创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世界里,所以经常能听到有人说短视频误导性很强。
以上便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还算有趣或者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赞收藏,最后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咱们下期见!